学术投稿

改良背心式约束带在心力衰竭半卧位患者中的应用研究

黄文琴;费良梅

关键词:背心式约束带, 心力衰竭, 半卧位, 护理
摘要:目的:探讨改良背心式约束带在心力衰竭半卧位患者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5年4~10月该院内科系统收治的心力衰竭患者300例,分为观察组、传统组及对照组,观察组为心力衰竭清醒与躁动的100例患者,均使用背心式约束带;传统组为心力衰竭躁动的100例患者,使用传统约束带;对照组为心力衰竭清醒的100例患者,不使用约束带。比较观察组与对照组患者跌倒、坠床等不良事件的发生情况;比较观察组与传统组患者使用约束带后相关并发症发生情况,如皮肤擦伤、勒伤、血液循环障碍等;调查患者及家属对两种约束带的满意度。结果观察组患者使用背心式约束带发生跌倒及坠床的例数明显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43,P<0.05);观察组患者发生皮肤擦伤、勒伤,以及血液循环障碍的例数明显少于传统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1.40,P<0.05)。观察组与传统组对采取相应约束方法的满意度分别为(93.5±6.5)%、(62.7±7.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1.00,P<0.05)。结论改良背心式约束带安全、有效,患者舒适满意,体现了人性化服务,避免了传统约束带并发症的发生,杜绝了患者跌倒、坠床不良事件的发生,值得在临床推广使用。
检验医学与临床杂志相关文献
  • Plackett-Burman 设计与响应面法优化毕赤酵母产重组抗菌肽 LL-37发酵培养基

    目的:通过优化毕赤酵母产重组抗菌肽 LL-37的培养基组成,以大程度提高重组蛋白产率。方法采用 Plackett-Burman 设计法对培养基中相关影响因素的效应进行评价;然后进行陡爬坡实验逼近佳响应面(RSM )区域;后通过中心组合设计 RSM 实验建立二次回归模型以确定佳培养基配方。结果经优化后的培养基发酵产重组蛋白水平相较于初始培养基提高了约22%。结论 Plackett-Burman 设计和 RSM 可以很好地对毕赤酵母产重组抗菌肽 LL-37的发酵培养基进行优化。

    作者:杨浩;胡华;罗鹏程;付靖瑜;汪宏良 刊期: 2016年第19期

  • 输尿管软镜联合狄激光治疗上尿路结石临床疗效分析

    目的:探究输尿管软镜联合钬激光治疗上尿路结石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取该院2014年11月至2015年7月收治的33例上尿路结石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输尿管软镜联合钬激光对所有患者进行治疗,观察其手术时间、术后2 d 、15 d 、2个月结石清除情况及术后并发症。结果患者行手术时间平均为(60±13)min ,术后住院3~5 d ,平均4 d ,术后2 d 、15 d 、2个月结石排净率分别为94.00%、84.80%、81.80%。术后总并发症发生率为9.0%。结论输尿管软镜结合钬激光处理肾、输尿管上段结石临床疗效明显,其操作简单,安全性高,值得在临床应用中进一步推广。

    作者:朱银武;杨兵;袁华文 刊期: 2016年第19期

  • 小儿肾病综合征应用低分子肝素联合泼尼松治疗的临床效果

    目的:探讨低分子肝素和泼尼松联合使用的临床效果,以及对肾病综合征患儿肾功能及凝血系统的影响。方法纳入该院收治的62例肾病综合征患儿,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31例。对照组患儿单纯给予泼尼松治疗,观察组患儿给予泼尼松联合低分子肝素进行治疗,对比两组临床治疗效果、治疗前后的肾功能指标和凝血指标变化。结果两组患者在治疗过程中均未出现严重不良反应。观察组临床总有效率较对照组明显升高(χ2=7.85,P <0.05)。两组患儿治疗后的SCr 、BUN 、24 h 尿蛋白定量和治疗前比较明显降低(P<0.05),Ccr 和治疗前比较明显升高(P<0.05)。观察组患儿治疗后的肾功能改善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儿治疗前后的 PT 、APTT 均无明显变化(P>0.05),观察组患儿治疗后的 PT 、APTT 与对照组患儿治疗后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小儿肾病综合征采用低分子肝素和泼尼松的联合治疗,可以使两种药物的优点得到充分发挥,改善肾功能指标,临床效果确切,值得推广。

    作者:周平;谭忠友;秦弦 刊期: 2016年第19期

  • 心理结合健康教育对老年高血压患者服药依从性的影响

    目的:探讨心理结合健康教育对高龄高血压患者服药依从性的影响。方法选取该院门诊收治的老年高血压患者124例,依照入院先后顺序依次交替归属为对照组与研究组,每组62例,对照组接受常规护理,研究组接受心理护理结合健康教育。干预前及干预6个月采用 Moriky-Green 服药依从性量表及坚持用药自我效能量表(MASES)比较两组患者的服药依从性,并比较2组患者血压控制效果。结果干预后研究组服药依从性佳者(82.26%)优于对照组(58.0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135,P=0.007);干预后研究组情境维度及 MASES 总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007、7.310,P<0.05);干预后研究组患者血压达标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893,P=0.012)。结论心理结合健康教育能有效提高老年高血压患者的服药依从性及自我护理效能,有效控制血压稳定。

    作者:王璐;万云高;徐艳;赵霞 刊期: 2016年第19期

  • Notch 信号通路与慢性粒细胞白血病关系的研究进展

    慢性粒细胞白血病(CML)是一种起源于骨髓多能造血干细胞的恶性克隆性肿瘤,其临床分期为慢性期、加速期、急变期。 CML 分子遗传学特征为 BCR/ABL 融合基因,该融合基因编码出具有酪氨酸激酶活性的癌蛋白,干扰细胞凋亡,导致粒细胞增殖。酪氨酸激酶抑制剂的出现可使 CML 迅速得到缓解,但治疗过程中仍会出现耐药,疾病进展。 Notch 信号通路调节造血干细胞的分化、增殖和凋亡[1],造血祖细胞,淋系、髓系、红系前体细胞,外周血淋巴细胞、单核细胞及中性粒细胞中均有表达[2]。 Notch 通路的异常激活参与多种造血系统疾病的发生,包括急性 T 淋巴细胞白血病、多发性骨髓瘤、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等。 Notch 信号通路同样与 CML 密切相关, Notch 通路调节 CML 细胞系 K562细胞的分化[3],其活化抑制 K562细胞的增殖[4-5]。然而,目前更多研究发现 Notch 信号通路与 BCR/ABL 融合基因有关,调节 CML 的白血病干细胞(LSC)的增殖,参与 CML 的进展。本文就近年来 CML 与Notch 信号通路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作者:张丹阳(综述);张永清(审校) 刊期: 2016年第19期

  • 翻转课堂在物理诊断学教学中的应用

    以教育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是我国教育事业发展的战略选择。翻转课堂是在信息化环境中,教师提供以教学视频为主的学习资源,学生在课前完成教学视频的学习,师生在课堂上一起完成作业答疑、协作探究和互动交流等活动的教学模式。这种模式正好迎合《物理诊断学》的教学理念,作为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的桥梁课程,要求培养学生的全面的临床思维能力和独立的实践能力,因而有必要应用翻转课堂模式,实现以学生为中心,课前-课中-课后全程化的个体化《物理诊断学》教育,激发学生学习主动性,为培养高素质临床医学人才奠定基础。

    作者:闵婕;张峰;康艳霞;附舰;张贺龙 刊期: 2016年第19期

  • Vitek-2 Compact AST-GN13检测耐碳青霉烯鲍曼不动杆菌对左氧氟沙星药敏结果的准确性

    目的:探讨 Vitek-2 Compact AST-GN13对耐碳青霉烯鲍曼不动杆菌左氧氟沙星敏感性测定的准确性。方法收集亚胺培南耐药鲍曼不动杆菌50株,以 E-Test 法为参考方法,分别用 Vitek-2 Compact AST-GN13药敏卡和纸片扩散(K-B)法对收集菌株进行左氧氟沙星敏感性检测,并评价3种方法结果的符合性。结果共收集亚胺培南耐药鲍曼不动杆菌50株,E-Test法结果显示共有46株低抑菌浓度(MIC)>256 mg /L ,4株 MIC =4 mg/L ;K-B 法结果与 E-Test 法结果相符;Vitek-2 Compact AST-GN13检测出现不同结果,其中4株菌株为敏感(≤2 mg/L),36株为中介(4 mg/L),10株为耐药(≥8 mg/L )。 K-B 法与 E-Test 法标准符合率(CA)为100%,Vitek-2 Compact 与 E-Test 法 CA 为20%,一般错误率为72%,严重错误率为8%。结论Vitek-2 Compact AST-GN13检测耐碳青霉烯鲍曼不动杆菌对左氧氟沙星的敏感性时,可能会产生错误结果,日常工作中可采用E-Test 与 K-B 法互为替代方法进行试验。

    作者:刘园;周万青;张之烽;孙静;沈瀚 刊期: 2016年第19期

  • 改良背心式约束带在心力衰竭半卧位患者中的应用研究

    目的:探讨改良背心式约束带在心力衰竭半卧位患者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5年4~10月该院内科系统收治的心力衰竭患者300例,分为观察组、传统组及对照组,观察组为心力衰竭清醒与躁动的100例患者,均使用背心式约束带;传统组为心力衰竭躁动的100例患者,使用传统约束带;对照组为心力衰竭清醒的100例患者,不使用约束带。比较观察组与对照组患者跌倒、坠床等不良事件的发生情况;比较观察组与传统组患者使用约束带后相关并发症发生情况,如皮肤擦伤、勒伤、血液循环障碍等;调查患者及家属对两种约束带的满意度。结果观察组患者使用背心式约束带发生跌倒及坠床的例数明显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43,P<0.05);观察组患者发生皮肤擦伤、勒伤,以及血液循环障碍的例数明显少于传统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1.40,P<0.05)。观察组与传统组对采取相应约束方法的满意度分别为(93.5±6.5)%、(62.7±7.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1.00,P<0.05)。结论改良背心式约束带安全、有效,患者舒适满意,体现了人性化服务,避免了传统约束带并发症的发生,杜绝了患者跌倒、坠床不良事件的发生,值得在临床推广使用。

    作者:黄文琴;费良梅 刊期: 2016年第19期

  • 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MICM检测结果分析

    目的:了解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的实验室特征,为临床分组、治疗和预后提供依据。方法对104例新诊断的 ALL 进行临床特征、形态学、免疫学、染色体核型分析和融合基因筛查等检验结果作相似性分析。结果新确诊的104例ALL 常见的是 B-ALL ,占91.4%,又以 Common-B 为主,占76.0%;男孩稍多于女孩(63∶41);发病年龄主要集中在1~<10岁年龄段,占83.7%(87/104),外周血白细胞(WBC)计数在 B-ALL 和 T-ALL 有明显区别,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染色体核型分析检出率为71.05%,在 B-ALL 各分组和 T-ALL 中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 >0.05),但以 Common-B 为主,占88.9%。融合基因筛查共检出28例占26.90%,其中以 Common-B 中出现的 TEL-AML1为主,占17.30%。结论临床上 ALL以 B-ALL 中的 Common-B 常见,外周血 WBC 计数可作为 ALL 诊断分型和预后判断的重要筛查指标,染色体核型分析和融合基因筛查在 ALL 的诊断、治疗和预后中有重要作用。

    作者:沈伟;韦永琼;于霞;罗德幸;刘成桂 刊期: 2016年第19期

  • 洛铂联合方案治疗晚期乳腺癌的临床研究

    目的:探讨洛铂联合化疗方案在治疗晚期乳腺癌中的疗效与不良反应。方法收集2012年1月至2014年12月共52例晚期乳腺癌患者,予以洛铂联合化疗方案治疗,21~28 d 为1个周期。所有患者至少完成2个周期治疗,之后评价疗效及不良反应。结果无1例达到完全缓解(CR),部分缓解(PR)16例,疾病稳定(SD)21例,疾病进展(PD)15例,有效率(RR)为30.8%,疾病控制率(DCR)为71.2%。雌激素受体(ER)或人类表皮生长因子2(HER-2)阳性表达者与阴性表达者比较,RR 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一线治疗者与二线及以上治疗者比较,RR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阴性乳腺癌患者中,乳腺癌易感基因1(BRCA1)突变者与 BRCA1无突变者的 DCR 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无内脏转移患者 RR 高于有内脏转移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至随访日期止,46例患者为 PD ,中位疾病进展时间为6.5个月(95%置信区间为5.2~7.8个月)。主要不良反应为骨髓抑制、胃肠道反应等,多为0~Ⅱ度,经对症处理后可缓解,无治疗相关性死亡。结论洛铂联合化疗方案治疗晚期乳腺癌疗效较好,不良反应均可耐受。

    作者:张娜;刘美;曾晓华;辇伟奇 刊期: 2016年第19期

  • 延续性护理对低位保肛直肠癌患者术后排便功能的影响

    目的:探讨延续性护理对低位保肛直肠癌患者术后排便功能及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根据随机抽签法将60例行低位保肛直肠癌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n=30)及对照组(n=30),对照组治疗期间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治疗期间应用延续性护理干预,对比分析两组患者干预后排便功能及生活质量的变化。结果观察组患者术后日平均排便次数、夜间排便次数、大便失禁综合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干预后总体健康、生理功能、生理职能、社会功能、健康精神、情感职能等方面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延续性护理干预能有效改善保肛直肠癌患者术后排便功能,增强患者控便能力,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作者:封芬 刊期: 2016年第19期

  • 细菌快速检测技术及其应用

    目前,临床微生物实验室对可疑感染标本的细菌检查基于形态学显微镜检、培养和生化反应,其操作繁杂、影响因素多、周期长。随着生物学技术的发展,感染细菌的检查已深入到分子水平,如 PCR 技术、基因芯片技术、质谱技术等,大幅缩短细菌检查周期,且自动化程度高,准确可靠,有的还可高通量检测。

    作者:赵茂吉;向瑶(综述);杨朝国(审校) 刊期: 2016年第19期

  • 白细胞介素-6在 ALD-DNA 诱导的 SLE 模型小鼠 SLE中的作用机制研究

    目的:探讨白细胞介素(IL)-6对 ALD-DNA 诱导的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模型小鼠 SLE 中的作用机制。方法在健康的雌性 C57BL/6小鼠体内用活化淋巴细胞来源的 DNA(ALD-DNA)免疫,从而诱导小鼠的 SLE ,未免疫的小鼠被用作对照。检测了疾病相关的一些发病指标,包括抗双链 DNA 抗体,尿蛋白和肾脏的病理学改变。结果 IL-6 KO 基因敲除的小鼠能抵抗ALD-DNA 诱导的小鼠 SLE 模型。在 IL-6 KO 免疫的小鼠中,CD4+ T 细胞的活化状态低于野生型的免疫小鼠。胞内细胞因子染色结果表明,IL-6 KO 免疫的小鼠体内 Foxp3的表达高于野生型免疫的小鼠。结论在 ALD-DNA 诱导的 SLE 模型中,IL-6可以抑制 Treg 细胞的分化,从而促进疾病的发展。

    作者:张小蓉;陈于思;王君哲 刊期: 2016年第19期

  • 妊娠期体质量变化的相关研究

    目的:探讨妊娠期体质量变化的长期因素———孕前体质量指数(BMI)与短期因素与妊娠期增重比例的相互关系,探索适合我国的妊娠期增重的标准。方法对2015年北京妇产医院收治的126例24~43岁的孕产妇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采用 SPSS19.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结果126例孕产妇妊娠期体质量变化范围为5%~60%,孕前 BMI 范围为15.78~31.85 kg/m2,产前 BMI 范围为19.57~38.54 kg/m2。孕前 BMI 在妊娠期增重水平4个阶段分布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00),孕前 BMI 在增重比例是否过小的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孕产妇年龄在妊娠期增重水平4个阶段分布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6)。妊娠期增重比例与孕产妇年龄显著相关(P=0.001)。孕产妇年龄在妊娠期增重第4阶段分布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0)。结论孕前 BMI 作为长期因素的指标,妊娠期增重比例作为短期因素指标,均为指导妊娠过程中增重水平的重要指标。总体规律为孕前 BMI 越小,妊娠期增重比例可能越大;年龄越小,增重比例可能越大。

    作者:叶立 刊期: 2016年第19期

  • 血清氨基末端脑钠肽前体/胆碱酯酶比值评估脓毒症患者的临床研究

    目的:探讨血清氨基末端脑钠肽前体(NT-proBNP)/胆碱酯酶(ChE)水平比值在评估脓毒症患者病情及预后的临床价值。方法107例 ICU 脓毒症患者24 h 内进行急性生理学及慢性健康状况评分系统(APACHE Ⅱ)评分,同时检测血清 NT-proBNP 及 ChE 水平,按患者病情分为轻度脓毒症组(C 组),严重脓毒性及脓毒性休克组(S 组),分析 NT-proBNP 、ChE 、NT-proBNP/ChE 、APACHE Ⅱ评分与患者预后关系。结果 S 组中死亡和存活患者 ChE 、NT-proBNP/ChE 、APACHE Ⅱ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 C 组中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S 组中 APACHE Ⅱ评分、ChE 、NT-proBNP/ChE 与预后有显著相关(P<0.05),NT-proBNP 与预后无相关(P >0.05)。 C 组中 NT-proBNP 、ChE 、NT-proBNP/ChE 、APACHE Ⅱ评分与预后均无相关(P>0.05)。结论 NT-proBNP/ChE 比值可作为严重脓毒症及脓毒性休克患者病情及预后的预测因素,具有一定的临床应用价值。

    作者:牛芳;宋熔;杨靖;马建华;陈侃侃 刊期: 2016年第19期

  • 产气荚膜梭菌血流感染致死1例

    产气荚膜梭菌是一种革兰染色阳性厌氧芽孢杆菌,广泛分布于土壤、污水、食品、粪便等环境中,以及健康人和动物的胃肠道中,是一种条件致病菌[1-2]。患者外伤后侵入伤口并迅速繁殖,产生大量毒素入血,菌血症患者可发生严重的血管内溶血而迅速死亡。肝硬化、胃肠道恶性疾病、免疫系统疾病、切口较深的重大外伤及糖尿病控制不佳等易发生产气荚膜梭菌感染[3]。目前产气荚膜梭菌血流感染致死病例罕见,现报道产气荚膜梭菌血流感染致死1例。

    作者:吕自兰;付刚;罗光丽;李品宏;王红羚;张达容 刊期: 2016年第19期

  • 补肺活血胶囊对支气管哮喘缓解期患者炎性因子及免疫功能的影响

    目的:探讨补肺活血胶囊对支气管哮喘缓解期患者炎性因子及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将72例支气管哮喘缓解期患者随机分成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36例。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对症用药,观察组患者在此基础上加用补肺活血胶囊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疗效、炎症指标及免疫功能。结果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为91.67%,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2.22%(χ2=4.600,P<0.05);观察组患者的肿瘤坏死因子-α水平、白细胞介素-6水平及嗜酸性粒细胞水平均明显低于对照组(t =6.828、5.335、8.575,P<0.05);观察组患者的免疫球蛋白 G 水平、免疫球蛋白 A 水平及免疫球蛋白 M 水平均明显高于对照组(t=3.987、4.345、2.787,P<0.05);观察组患者的 T 细胞亚群各指标水平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补肺活血胶囊能够有效提高支气管哮喘缓解期患者的疗效,抑制炎性因子,促进机体免疫功能的改善,且用药方便,安全性好。

    作者:马治刚;余洁;黎怡;曹华蕊 刊期: 2016年第19期

  • 多巴胺及去甲肾上腺素对感染性休克患者的应用价值比较

    目的:观察多巴胺(DA)及去甲肾上腺素(NA)治疗感染性休克患者的临床疗效及病死率。方法选择2013年7月至2014年12月在上海新华医院崇明分院急危重症科住院接受治疗的感染性休克患者104例,随机分为 DA 组及 NA 组。 DA 组患者50例,给予 DA 收缩血管、控制血压治疗;NA 组患者54例,给予 NA 治疗,两组其余治疗按照中华医学会重症医学分会2007年指南执行,观察两组患者的6 h 复苏成功率、7 d 内的临床病死率,治疗前后心率(HR)、平均动脉压(MAP)、中心静脉压(CVP),血乳酸水平及6 h 乳酸清除率等指标的不同。结果 NA 组患者 HR 、MAP 、CVP 恢复更好,血乳酸水平及6 h 乳酸清除率也明显好于 DA 组患者;具有更好的6 h 复苏成功率,在治疗开始后7 d 内的临床病死率更低。结论同 DA 比较,感染性休克患者使用 NA 治疗可以更好地收缩血管,清除乳酸,提高复苏成功率、降低早期病死率。

    作者:汤熠 刊期: 2016年第19期

  • 改良 Nuss 术治疗小儿特殊类型漏斗胸的围术期护理研究

    目的:观察改良 Nuss 术治疗小儿特殊类型漏斗胸的围术期护理效果。方法选取该院2013年1月至2015年4月所收治的80例行改良 Nuss 术治疗小儿特殊类型漏斗胸患儿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患儿分为常规组和细致组,每组40例。常规组患儿围术期行常规护理;细致组患儿围术期行常规护理基础上加细致化护理。结果细致组患儿手术优良率、家长满意率均为95.00%,明显高于常规组的7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细致组在手术时间、术中失血量、术后住院时间、术后疼痛评分方面分别为(41.72±2.95)min 、(13.46±0.25)mL 、(5.67±0.82)d 、(2.23±0.66)分,均明显优于常规组的(54.23±5.34)min 、(25.53±1.44)mL 、(7.73±1.13)d 、(4.44±0.55)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细致组术后感染发生率为5.00%、气胸发生率0%、支撑架移位发生率0%,明显低于常规组的15.00%、20.00%、2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改良 Nuss 术治疗小儿特殊类型漏斗胸围术期行常规护理基础上加细致化护理,可提升手术效果和患儿家长满意度。

    作者:李云兰 刊期: 2016年第19期

  • EB病毒和调节性T细胞检测在诊断儿童急性B淋巴细胞白血病中的意义

    目的:探讨 EB 病毒(EBV)和调节性 T 细胞(Treg)检测在诊断儿童急性 B 淋巴细胞白血病(B-ALL)中的意义。方法2014年9月至2015年12月收治的45例 B-ALL 纳入 B-ALL 组,40例健康体检儿童纳入对照组,收集外周血标本,流式细胞仪测定 Treg 平均荧光强度(MFI),ELISA 检测血浆抗 EBV VCA IgG 、抗 EBV 核抗原(EBNA)IgG(潜伏感染),抗 EBV VCA IgM (急性感染)。分析 B-ALL 组 EBV 感染情况和 Treg 比例变化及意义。结果 B-ALL 组 Treg 比例与 FoxP3 M FI 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4,P=0.001)。 B-ALL 组中 EBV 急性感染、潜伏感染和血清学检查阴性者的年龄、性别、血红蛋白、血小板计数、白细胞计数和骨髓原始细胞比例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0.05)。 B-ALL 组潜伏感染者 Treg 比例和FoxP3 MFI 均高于其他被试,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血清反应阴性者 Treg 比例和 FoxP3 M FI 均低于其他被试,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他类型被试 Treg 比例和 FoxP3 MFI 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0.05)。Common-B-ALL者较 pro-B-ALL 和 pre-B-ALL 者 Treg 比例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0),而 FoxP3 MFI 和 EBV 感染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EBV 潜伏感染评估对 B-ALL 发病风险的 OR 值为4.060,95% CI 为1.21~13.64(P=0.020),即 EBV潜伏感染是 B-ALL 发病的危险因素。结论 EBV 潜伏感染和 Treg 比例升高在儿童 B-ALL 的诊断中具有重要意义,潜伏感染是儿童 B-ALL 发病的危险因素。

    作者:侯淼;党小军;刘晓良 刊期: 2016年第19期

检验医学与临床杂志

检验医学与临床杂志

主管:重庆市卫生局

主办:重庆市卫生信息中心 重庆市临床检验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