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娜(综述);胡晓芳;郑伟(审校)
目的:利用肺功能检测探讨性别等因素对肺结核患者肺功能的影响,以期对肺结核患者的防治提供借鉴。方法选取在2013年7月至2014年7月入住的肺结核患者为研究对象,采集其一般资料如年龄、性别、婚姻、教育程度等,分别于2013年和2014年进行两次肺功能检查,测定指标包括:(1)用力肺活量(FVC)体积及其占预测值的百分比,(2)第1秒用力呼气容积(FEV1)体积及其占预测值百分比,(3)1秒率(FEV1/FVC),(4)RV(L),(5)DLCO(%),(6)TLC(L)。运用 t检验、方差分析、χ2检验,Logistic回归分析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浸润型肺结核患者的肺功能基本正常,而慢性纤维空洞型肺结核患者的肺功能普遍异常,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采用 Logistic回归分析,年龄、吸烟和性别均是肺功能损伤加重的危险因素,OR值分别为1.03、1.34、1.01。结论肺结核的肺功能障碍呈混合性,同时更进一步说明早期根治肺结核的重要性,以避免肺的正常结构被破坏,浸润型转化成慢性纤维空洞型,造成肺功能不可逆的损害。年龄大、吸烟和女性肺结核肺功能损伤较重。其中不同性别肺结核患者的肺功能障碍,男性患者肺功能各项指标均高于女性。
作者:张鑫;赵涛;高伟 刊期: 2015年第22期
目的:探讨服用复合维生素对无症状高尿酸血症患者血清尿酸水平的影响。方法选择符合诊断无症状高尿酸血症患者共184例,分为服药组和安慰组,每组92例。服药组在常规膳食的基础上每天清晨口服复合维生素,安慰组在常规膳食的基础上每天清晨口服颜色、形状、大小与复合维生素片完全相同的糊精片。采集空腹静脉血测定所有患者的血清尿酸水平,比较分析两组患者血清尿酸水平的变化情况。结果服用复合维生素前,安慰组与服药组血清尿酸水平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服药后,安慰组血清尿酸水平高于服药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安慰剂组服用糊精片后,与服用前相比血清尿酸水平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服药组服药后血尿酸较服药前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无症状高尿酸血症患者通过膳食补充复合维生素4周后,血清尿酸水平下降,说明服用复合维生素对无症状高尿酸血症患者的治疗有临床应用价值。
作者:卢秀珍;王芳 刊期: 2015年第22期
目的:通过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 )检测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 )抗体,旨在设置科学、合理的HIV抗体检测的“灰区”范围,减少 HIV抗体阳性的漏检率。方法采用ELISA对吸光度值/临界值(S/CO)介于大于0.8~<1.2的30例临界值患者血清进行HIV抗体检测,以此S/CO值,设置“灰区”范围;对于S/CO介于灰区的标本进行免疫印迹确证。结果设置灰区参考范围为0.796~1.204;共有46例处于“灰区”的血清标本,经免疫印迹确证为阳性3例,不确定1例。结论 ELISA检测HIV抗体应设置合理的“灰区”范围,对灰区的标本进行确证,对减少HIV抗体阳性漏检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作者:冯晓丹;叶莉莉;高玲娟;顾平清 刊期: 2015年第22期
产后出血是产科常见的并发症,也是导致孕产妇死亡的首要原因[1]。一直以来,产后出血都是产科医生关注的重点与难点。治疗产后出血的药物与方法多种多样,药物有欣母沛、卡贝缩宫素、米索前列醇等;手术方法包括子宫动脉结扎、子宫压迫式缝合、子宫切除等。与有创的手术方法相比,宫腔内填塞法以其操作简单、无创、方便、迅速受到产科医生的欢迎。Bakri球囊是一款专门为控制产后出血设计的球囊,具有压迫和填塞双重作用。自1992年Bakri[2]早报道应用该球囊治疗剖宫产术中前置胎盘所致产后出血后,国内近几年陆续有应用该球囊治疗产后出血的报道。现将本院使用Bakri球囊期间的护理体会报道如下。
作者:张金玲;李娟;王国玉;朱敏 刊期: 2015年第22期
目的:探讨计划性剖宫产预防抗生素合理应用方案。方法2013年7月至2014年6月的计划性剖宫产200例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100例,观察组将注射用头孢唑林钠1.0 g溶于生理盐水100 m L中于断脐后一次静脉滴注;对照组注射用头孢替安1.0g溶于生理盐水100mL中静脉滴注,首剂始于术前0.5h,每日2次,连用2d,观察术后两组体温、产褥病率、切口感染、子宫感染、呼吸泌尿系统感染发生及费用情况。结果两组术后高体温、产褥病率、切口感染、子宫感染、呼吸泌尿系统感染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但观察组抗生素费用明显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计划性剖宫产使用头孢菌素第1代断脐后单次给药是一种合理、有效、经济的方案。
作者:吴晓娟;彭方亮;周晓;郑姣妮 刊期: 2015年第22期
目的:探讨儿童腺样体肥大的临床药物治疗后的效果分析。方法选取2014年3月至2015年4月因患有腺样体肥大于耳鼻喉门诊就诊并治疗的患儿80例,按照随机分配的原则,40例采用糠酸莫米松鼻喷剂进行治疗的患儿为对照组,另40例在对照组患儿用药的基础上联合孟鲁司特钠颗粒进行治疗的患儿为观察组,比较两组患儿的临床治疗效果。结果在针对两组患儿治疗后呼吸相关睡眠障碍指标的比较中,对照组和观察组患儿在治疗后的症状评分分别为(3.3±1.1)、(0.7±0.6)分;咳嗽时间分别为(55.7±10.5)、(20.0±11.1) d;A/N比值分别为0.8±0.1和0.6±0.1,观察组患儿在治疗后3项指标的改善程度均明显优于对照组患儿,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在对腺样体肥大患儿进行治疗的过程中采用糖皮质激素联合白三烯受体拮抗剂治疗可有效缓解临床症状,消除不良体征,值得临床上推广使用。
作者:汪姬婵 刊期: 2015年第22期
目的:研究集束化护理干预措施对急危重症患者院内转运风险的影响。方法将急诊科2013年9月至2014年1月符合标准的269例急危重症患者作为常规组,2014年2~6月272例急危重症患者作为干预组。常规组采用常规转运护理方案,干预组采用集束化护理方案进行干预,比较两组转运中不良事件的发生率。结果干预组急危重症患者院内转运不良事件的发生率低于常规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集束化护理干预能有效地降低急危重症患者院内转运风险,保证转运安全,真正实现无缝隙护理。
作者:刘文文;古满平;罗晓庆 刊期: 2015年第22期
目的:分析紫杉醇及蒽环类药物联合化疗对浸润性乳腺癌人类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H ER‐2)状态的影响。方法选择2013年4月至2014年5月收治的98例浸润性乳腺癌患者,按照入院顺序将患者分为观察组(49例)和对照组(49例)。对照组采取CAF方案进行治疗,观察组患者采取CTX方案+紫杉醇及蒽环类药物。对所有患者的化疗方案和临床病理特征进行记录,主要为腋窝淋巴结状态、激素受体状态以及 H ER‐2表达状态。结果在 H ER‐2阳性的患者当中,观察组患者的无病生存率为95.00%(38/40),对照组患者的无病生存率为65.79%(25/38),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就激素受体阳性的患者而言,观察组患者的无病生存率是91.43%(32/35),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2.22%(26/3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在腋窝淋巴结阳性的患者中,观察组患者的无病生存率是95.24%(40/42),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1.79%(28/3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紫杉醇及蒽环类药物联合化疗能够改善浸润性乳腺癌HER‐2阳性状态。
作者:王治伟;李福广;熊裕民 刊期: 2015年第22期
目的:探究Y型钢板内固定与双钛板内固定治疗肱骨下1/4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近两年接受肱骨下1/4骨折治疗的患者70例,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每组35例,对照组进行Y型钢板内固定治疗,试验组进行双钛板内固定治疗,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的肘关节功能评分、骨折愈合时间及并发症。结果试验组治疗后肘关节功能的优良率(80.00%)明显高于对照组治疗后肘关节功能的优良率(51.43%);试验组骨折愈合时间[(8.13±2.49)周]、并发症发生率(5.71%)明显低于对照组的骨折愈合时间[(10.65±3.24)周]和并发症发生率(34.29%),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对于肱骨下1/4骨折的患者采用双钛板内固定治疗,骨折部位固定稳固,愈合时间短,并发症发生率低,值得临床应用并推广。
作者:李巍然;郝艳云;马宝银 刊期: 2015年第22期
目的:评价Sysmex XN‐2000血细胞分析仪在浆膜腔积液计数中的应用。方法收集76例浆膜腔积液标本,分别用Sysmex XE‐5000和Sysmex XN‐2000对其进行有核细胞计数,以Sysmex XE‐5000血细胞分析仪计数结果为依据将其分为小于或等于99个/μL (A组),100~499个/μL (B组),500~999个/μL (C组),≥1000个/μL(D组)4个组,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Sysmex XE‐5000与Sysmex XN‐2000有核细胞计数和分类计数结果相关性好,检测结果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Sysmex XN‐2000适用于临床浆膜腔积液标本的细胞计数。
作者:胡先华;张滋勇;郭斌;张金花 刊期: 2015年第22期
烧伤是指由于热力或热源等一些外力因素对于机体皮肤造成的组织损伤[1]。烧伤后患者主要表现为局部红肿、水泡等一系列的临床症状,且由于患者烧伤程度的不同,患者血液中乳酸增加,动静脉血的pH值降低,将有可能引起患者产生低氧血症,对患者的生命造成一定的威胁,也影响了患者正常的学习和生活[2‐3]。本研究中,采用两种不同的方法对烧伤患者进行治疗,对比分析两种方法的治疗效果,现报道如下。
作者:范荣辉;朱秀梅;孙要文;张振信;慕生枝 刊期: 2015年第22期
目的:探讨北京大学第三医院2008~2014年门诊患者泌尿生殖道支原体感染状况及其耐药性变化,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采用法国生物梅里埃公司IS T 2试剂盒检测支原体,并测定其对9种药物的敏感性,该试剂盒采用比色法,肉汤培养基中含有尿素(用于脲原体属检测)和精氨酸(用于人型支原体检测)两种特殊底物。结果5725例标本中检出1783例支原体,检出率为31.14%,其中脲原体属1494例(83.79%),脲原体属合并人型支原体258例(14.47%),人型支原体31例(1.74%);总体药敏结果发现普那霉素对各型支原体敏感性均较高(>96%),环丙沙星和氧氟沙星敏感率低(<30%),单纯脲原体属阳性时对多西环素、交沙霉素、克拉霉素、四环素敏感率也较高且保持稳定(>90%),脲原体属合并人型支原体阳性时各药敏感率下降,尤其是克拉霉素、红霉素、阿奇霉素(<30%),且呈逐年下降趋势。男性患者红霉素的敏感率均明显高于女性( P<0.05),四环素则相反,单纯脲原体属对克拉霉素和阿奇霉素的敏感性高于女性患者(P<0.05)。结论不同型别支原体、不同性别患者对抗菌药物敏感性存在差异,应按照培养与药敏试验的结果选择适当的抗菌药物,阿奇霉素和红霉素敏感率逐年下降,经验用药时应谨慎选用以防止耐药株增加。
作者:肖秀美;刘静伊;周磊;姚贝 刊期: 2015年第22期
目的:探讨中性粒细胞明胶酶相关脂质运载蛋白(NGAL)在不同分期慢性肾病(CKD)中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2012年5月至2013年12月解放军总医院明确诊断为 CKD的患者240例,按照美国肾脏病与透析患者生存质量指导指南(K/DOQI)制订的 CKD分期标准分为6组,即 CKD 1期组、CKD 2期组、CKD 3a期组、CKD 3b期组、CKD 4期组、CKD 5期组,应用胶乳增强免疫比浊法测定血液 NGAL (sNGAL )浓度,对sNGAL在CKD中的应用价值进行横断面研究。结果在CKD各分期中,随着病变程度的增加,eGFR的减少,sNGAL浓度呈明显升高趋势(P<0.01)。sNGAL与 eGFR呈明显负相关(P<0.05)。sNGAL浓度在CKD 3b期组明显高于CKD 3a期组(P<0.05)。在ROC曲线分析中,诊断肾功能轻中度损伤时,血清标本 sNGAL同 CysC、sβ2‐MG曲线下面积相似(0.903、0.945、0.937),在诊断肾功能轻度损伤中,血清sNGAL、CysC、sβ2‐MG水平ROC曲线下面积相似(0.819、0.899、0.900)。sNGAL在CKD 3~5期的临床诊断界值为CKD 3a期189.5 g/L、CKD 3b期222.0 g/L、CKD 4期259.0 g/L、CKD 5期317.5 g/L。结论 NGAL对CKD患者的肾损伤程度有一定的诊断价值。
作者:兰亚婷;张洪瑞;向代军;王成彬 刊期: 2015年第22期
目的:探究以聚焦解决模式为基础的心理干预对抑郁症合并糖尿病的患者生活质量的改善效果及意义。方法于2014年9月至2015年1月北京安定医院抑郁症治疗中心收治的抑郁症合并糖尿病患者中随机选取200例作为研究对象。按数字分组法随机分为观察组100例和对照组100例。对照组实施一般性心理护理,观察对比组在此基础上实施聚焦解决模式。观察两组患者生活质量改善情况。结果观察组生理功能、躯体功能、心理功能、社会功能及总体健康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护理干预后,观察组SDS、SAS评分较护理干预前均明显降低,且降低程度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观察组按时服药比例为87.00%,明显高于对照组的65.00%。观察组无规律服药或漏服药(5.00%)、受经济制约停止服药(6.00%)、受不良反应影响停药(5.00%)比例均低于对照组(14.00%、17.00%、18.0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护理后观察组FPG、2 hPG水平显著下降,且降低程度明显高于对照组。观察组 HbA1c水平较对照组及护理干预前均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结论抑郁症合并糖尿病患者实施聚焦解决模式进行护理,可明显提高患者依从性、生活质量,安全性高,值得推荐。
作者:李金红;尹利 刊期: 2015年第22期
目的:评价磁敏感加权成像(SWI)对弥漫性轴索损伤(DAI)诊断及其与格拉斯哥昏迷(GCS)评分相关性分析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经临床诊断为DAI并行MRI检查的24例患者,行常规MRI(T1WI、T2WI、FLAIR、DWI)及SWI扫描,比较DAI病灶的显示率并分析其信号特征,评价SWI在DAI诊断中的价值及其与GCS评分的关系。结果24例D A I病灶主要分布在皮髓质交界区、脑白质区、基底节区、胼胝体、脑干及小脑。常规序列检出DAI病灶37个,T1WI、T2WI序列病灶呈点状或小结节状,信号表现多样。SWI序列检出DAI病灶179个,病灶呈斑点状、串珠状或线条状明显高、低或高低混杂信号。18例未累及脑中线结构,6例累及脑中线结构。24例中GCS评分轻度(13~15分)13例,中度(9~12分)6例,重度(3~8分)5例;治愈9例,好转9例,植物状态4例,死亡2例。结论 DAI病灶数目多、分布广泛或累及脑中线结构者,GCS评分低,二者均有明显相关性。SWI对DAI病灶的检出具有较高的敏感性,能较常规M RI序列检出更多的脑内微小出血灶,为临床早期诊断和治疗方案的制订及评估预后提供重要依据。
作者:刘历;杨艺;兰胡翔 刊期: 2015年第22期
目的:探讨不同的血样采集管,不同存放时间及不同存放温度对同型半胱氨酸(Hcy )测定结果的影响。方法选取32例健康体检者,分别用普通真空采血管、促凝真空采血管、肝素锂抗凝真空采血管、EDTA‐K2抗凝真空采血管各抽取两管静脉血,将同一受检者的相同采血管分别分入室温组和冷藏组,编号并于室温放置0.5h离心,离心后立即将冷藏组置于冰箱,并检测室温组H cy浓度;同时立刻吸取每例受检者普通真空采血管及肝素锂抗凝真空采血管血清及血浆200μL于1 mL EP管并置于2~8℃冰箱冷藏保存,为分离组。在离心后3、6、9 h测定室温组及冷藏组Hcy浓度,测定完成后选取冷藏组普通真空采血管及肝素锂抗凝真空采血管继续在冰箱中放置为未分离组,并在24、48 h测定分离组与未分离组H cy浓度。结果4种采血管标本的 H cy即刻值血清标本高于血浆标本(P<0.05)。同组相同采血管放置3、6、9 h与各自即刻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相同测定时间比较同种采血管室温组与冷藏组的Hcy浓度结果,9 h测定值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及时分离血细胞层,普通真空采血管血清和肝素锂抗凝真空采血管血浆中 Hcy浓度在2~8℃下,48 h结果与即刻值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不同的血样采集管,不同存放时间及不同存放温度都会影响循环酶法H cy的测定结果。
作者:李慧;白利芬;惠玉芬;叶文瑞;雷光星;王兴宁 刊期: 2015年第22期
目的:探讨护士主导的强化健康教育对乳腺癌化疗患者疗效及不良反应的影响。方法通过分析2013年5月至2014年1月收治的110例乳腺癌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护理方法分为护士主导的强化健康教育护理组(观察组)和常规护理组(对照组),每组各55例,观察两种护理方法对患者化疗效果的影响。结果观察组55例患者中临床疗效判定为CR 12例、PR 23例、PD 15例、SD 5例,临床有效率63.64%;对照组55例患者中临床疗效判定为CR 9例、PR 21例、PD 16例、SD 9例,临床有效率54.55%,两组临床有效率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对两组患者化疗前后生活质量进行评分得出,观察组化疗前生活质量总评分为(251.31±43.19)分,对照组化疗前生活质量总评分为(248.14±42.74)分;观察组化疗后生活质量总评分为(254.18±41.63)分,对照组化疗后生活质量总评分为(235.73±42.15)分,化疗后两组患者生活质量总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观察组出现9例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6.36%;对照组出现22例不良反应,发生率为40.00%,两组间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乳腺癌患者化疗过程中给予护士主导的强化健康教育可显著提高患者临床疗效,改善患者生活质量,临床中可广泛推广应用。
作者:陈海燕;张金玲;王虹 刊期: 2015年第22期
脑血管病已成为危害我国中老年人身体健康和生命的主要疾病,其中缺血性脑血管病在脑血管病中占有60%~80%。缺血性脑血管病作为脑血管病的重要亚型,具有高发病、高致残及高致死性的特点,长期以来一直缺乏有效的治疗手段,给社会及家庭造成沉重的经济和心理负担。因此对于其发病机制的研究显得尤为重要。近年来,随着对缺血性脑血管病发病机制研究的不断深入,越来越多的证据显示免疫应答与炎性反应、血小板活化等均在缺血性脑血管病发病机制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另有研究显示,肿瘤坏死因子(TNF)作为重要的促炎症因子,其可介导相关炎性反应,并可导致血小板活化。本文针对TNF的促炎作用及其对血小板活化的调控两个方面,对TNF在缺血性脑血管病发病机制中的作用综述如下。
作者:李娜(综述);胡晓芳;郑伟(审校) 刊期: 2015年第22期
目的:观察经六味地黄丸治疗后的儿童肾病综合征患者外周血清Ig E和CD23的浓度变化及其近期临床疗效。方法选取儿童肾病综合征患者60例,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3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六味地黄丸,连续治疗6周,观察两组的近期临床疗效及患者外周血清中Ig E和CD23的浓度变化。结果治疗后观察组近期临床疗效均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外周血清中总胆固醇(TC)、总三酰甘油(TG)、血清肌酸酐(SCr)、血清尿素氮(BUN)及其IgE、CD23的浓度均较治疗前降低(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外周血清中TC、TG、SCr、BUN及其IgE、CD23的浓度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六味地黄丸能很好地改善小儿肾病综合征患者的近期临床疗效。在治疗过程中全面、细致、规范化的护理是治疗成功的基础。
作者:朱妍妍;林琳;邱兆丹;姜红 刊期: 2015年第22期
目的:分析实时荧光定量 PCR技术(FQ‐PCR)诊断人骨肉瘤 MG63细胞系中β‐catenin基因表达。方法培养人骨肉瘤M G63细胞系,对其进行分组,对照组细胞使用10%的胎牛血清以及含有青霉素和链霉素的DEME高糖培养基培养。而刺激组则在此基础上用100 ng/mL的wnt3a细胞进行培养。分别在第0、1、2、3、4天分别采集3个孔的细胞,采用细胞消化的方式计算细胞个数,采用FQ‐PCR检测人骨肉瘤MG63细胞系中β‐catenin基因表达。结果在细胞生长的第0、1天,两组MG细胞数量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在第2、3、4天两组的细胞个数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β‐catenin基因表达与w nt3a的蛋白刺激浓度呈非正相关关系,在各个浓度中,以100 ng/mL的wnt3a蛋白刺激β‐catenin基因表达高,其他几个浓度的β‐catenin基因表达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100 ng/mL的wnt3a蛋白刺激在培养6 h时β‐catenin基因表达高,并且在6 h前,β‐catenin基因表达会随时间延长而增加。6 h后β‐catenin基因表达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FQ‐PCR能够反映人骨肉瘤MG63细胞中β‐catenin基因表达。
作者:林国叶;谢志平 刊期: 2015年第2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