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37例肺栓塞患者的护理体会

李娥;乔云丽

关键词:肺栓塞, 患者, 放射性核素肺灌注扫描, 治疗和预后, 肺动脉造影, 心脏彩超, 检查手段, 护理体会, 国家比较, 诊断, 误诊, 螺旋, 漏诊
摘要:肺栓塞在西方国家比较多见,在我国也并非少见,只是缺少检查手段和足够的警惕,致使误诊、漏诊较多,由于得不到及时正确的诊断,影响患者的治疗和预后.2002~2005年我科共护理37例经放射性核素肺灌注扫描、心脏彩超、螺旋肺动脉造影确诊的肺栓塞患者,现将护理体会报道如下.
新疆医科大学学报杂志相关文献
  • 不孕女性中衣原体感染与抗精子抗体关系研究

    目的:研究不孕女性中衣原体(chlamydia trachomatis,CT)感染与抗精子抗体(antisperm antibody,AsAb)之间的关系.方法:选择2004年2月~2006年2月在计划生育指导所生殖医学门诊就诊的不孕女性370例,其中原发不孕120例(原发不孕组),继发不孕250例(继发不孕组),同时选择健康已孕女性100例作为对照(对照组).应用衣原体一步免疫层析法检测CT感染,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血清中AsAb.结果:不孕组CT感染率、AsAb阳性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继发不孕组CT感染率、AsAb阳性率与原发不孕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不孕组中AsAb阳性患者CT感染率与阴性患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CT感染及AsAb均可造成女性不孕, AsAb的产生与CT感染有关.

    作者:陈红香;玛依努尔·尼亚孜;白生宾;米丽拜尔 刊期: 2006年第06期

  • p27、Survivin在乳腺癌中的表达及相关性

    目的:探讨p27、Survivin在乳腺癌中表达的意义及相关性. 方法: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48例乳腺癌中p27、Survivin的表达情况,并与29例乳腺良性病变检测结果进行对照分析. 结果:(1)乳腺良性病变p27、Survivin的阳性率分别是79.3%(23/29)、24.1%(7/29);乳腺癌p27、Survivin的阳性率分别是42%(20/48)、72.9%(35/48).p27、Survivin的阳性表达率在乳腺良、恶性病变中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2)乳腺癌p27与Survivin的表达呈负相关(P<0.05).(3)乳腺癌p27的表达与患者的年龄、族别无关(P>0.05),与乳腺癌组织学分级相关(P<0.01);Survivin的表达与患者的年龄、族别、乳腺癌的组织学分级均无关(P>0.05).结论:p27、Survivin表达异常可能在乳腺癌的发生、发展中具有重要的作用,二者在乳腺癌的发生、发展中可能具有相互作用.p27、Survivin表达异常可用于良、恶性乳腺疾病的鉴别,对乳腺良性病变的恶性转化有一定的预兆性.

    作者:张静;刘存 刊期: 2006年第06期

  • 两歧双歧杆菌对鼠伤寒感染小鼠模型的生物治疗作用

    目的:研究两歧双歧杆菌在体内对鼠伤寒沙门菌(salmonella typhimurium, STM)感染小鼠的治疗作用.方法:先用硫酸链霉素给正常小鼠灌胃2 d,出现菌群失调症状,再用STM灌胃造成小鼠STM感染,使用两歧双歧杆菌液干预治疗STM感染小鼠,检测不同治疗时间各组小鼠粪便STM菌落数.结果:随着治疗天数的增加,STM菌落数逐渐减少,未干预组、生理盐水组及双歧杆菌组STM菌落数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其中双歧杆菌组STM菌落数下降快.结论:双歧杆菌对小鼠STM感染有治疗作用.

    作者:孙艳玲;张炳华 刊期: 2006年第06期

  • 我院急诊医学教学的实践与思考

    临床医学生的实习期是接触临床工作的起点,也是学生巩固其理论知识、理论联系实际、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重要阶段.实习医生将来能否成为一名合格的医生,在此阶段的教学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急诊医学是一门新兴的二级学科,是学生实习当中重要的组成部分,是培养学生的心理素质和临床思维能力及解决问题能力的重要环节,相对于其他科室临床实习有所不同.

    作者:彭鹏;杨建中 刊期: 2006年第06期

  • 146例Ⅰ期乳腺癌的钼靶、B超与病理对照分析

    目的:探讨钼靶和B超对Ⅰ期乳腺癌的诊断价值.方法:收集146例Ⅰ期乳腺癌(病灶直径≤2.0 cm)的钼靶和B超的影像学资料,与手术病理作对照分析.结果:病灶直径≤1.0 cm 的Ⅰ期乳腺癌B超与钼靶的检出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0 cm<病灶直径≤2.0 cm 的Ⅰ期乳腺癌B超与钼靶的检出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超检出率明显高于钼靶二者联合应用,诊断符合率为79.45%. 结论:对临床疑为Ⅰ期乳腺癌的患者应结合钼靶与B超进行检查,二者联合检查可提高Ⅰ期乳腺癌的早期诊断率.

    作者:王薇;马斌林 刊期: 2006年第06期

  • 三维适形放射治疗非小细胞肺癌的临床观察

    目的:探讨三维适形放射治疗(3DCRT)非小细胞肺癌(NSCLC)的临床近期疗效和毒副反应. 方法:对三维适形放疗的24例非小细胞肺癌患者(3DCRT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并与同期行常规放疗(RT)的18例非小细胞肺癌患者(对照组)的疗效和毒副反应进行对比.2组均每周照射5次,每次照射2 Gy.结果:3DCRT组有效率(CR+PR)为87.5%,常规放疗组为55.5%,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急性放射性食管炎发生率分别为33.3%和50%;放射性肺炎发生率分别为29.1%和44.4%;白细胞下降发生率分别37.5%和61.1%,两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三维适形放射治疗NSCLC有较好的近期疗效,毒副反应较轻,远期疗效有待进一步观察.

    作者:阿依古丽·卡力;张瑾熔;帕力达·阿皮孜;王海峰;许素玲 刊期: 2006年第06期

  • 先天性脊柱畸形矫形术两种麻醉方法的研究

    目的:探讨先天性脊柱畸形矫形术的两种麻醉方法的临床效能. 方法:选择18例半椎体所致先天性脊柱畸形行一期后路半椎体切除内固定术病人,随机分为2组:A组采用丙泊酚全凭静脉麻醉,B组采用丙泊酚+异氟烷静吸复合麻醉.连续监测记录两组病人诱导前、唤醒试验前10 min、唤醒试验前5 min、唤醒时、唤醒试验后加深麻醉时、手术结束时各个时段点的心率(HR)、平均动脉压(MAP)、血氧饱和度(SpO2)、呼吸(R),观察比较两组的唤醒时间、唤醒躁动例数、术中知晓例数及术后拔管时间.在上述各个时点采周围静脉血2 ml,测定外周血皮质醇、生长激素、内皮素浓度. 结果:A组在唤醒前5 min及唤醒时HR明显低于B组,B组唤醒时点MAP变化明显高于A组(P<0.05),A组唤醒时间及术中知晓例数明显少于B组(P<0.05).B组血浆皮质醇浓度在唤醒前5 min 、唤醒时较诱导前增高(P<0.05).A组血浆生长激素浓度在唤醒时较诱导前增高(P<0.05).B组血浆生长激素浓度在唤醒前5 min较诱导前增高(P<0.05).A组血浆内皮素浓度在唤醒前10 min 、唤醒前5 min 、唤醒时明显低于B组(P<0.05).在唤醒前10 min 、加深麻醉后时点两组血浆内皮素浓度较诱导前减少(P<0.05). 结论:(1)脊柱畸形矫形术采用丙泊酚全凭静脉麻醉术中血液动力学稳定,麻醉调控性良好,病人清醒更快更完全,可有效预防术中知晓,且临床使用简单方便.(2)采用丙泊酚全凭静脉麻醉可明显减轻脊柱畸形矫形术行唤醒试验时较强的应激反应,能使病人更平稳渡过手术期,具有较好的临床使用价值.

    作者:徐桂萍;马岩 刊期: 2006年第06期

  • MSCT对进展期胃癌的诊断及T分期价值初探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MSCT)三期增强扫描和使用水作对比剂在胃癌诊断和T分期中的价值.方法:56例经胃镜证实或怀疑为胃癌的病人均于术前1周内行多层螺旋CT检查.分析多层螺旋CT检查结果,并与术后病理结果进行对照分析.结果:多层螺旋CT三期增强扫描和使用水作充盈剂可发现和正确定位所有进展期胃癌患者.MSCT对胃癌T分期的正确率为73%(41/56),判断浆膜侵犯的正确率、敏感性和特异度分别为89.0%、89.7%和82.0%.结论:多层螺旋CT三期增强扫描对胃癌的显示率高.T分期对指导胃癌手术方式和判断预后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张汐;刘文亚 刊期: 2006年第06期

  • 儿童哮喘过敏原皮肤点刺试验和血清总IgE及ECP检测的临床意义

    目的:探讨皮肤变应原点刺试验及血清总IgE、ECP的检测在儿童哮喘诊断中的临床意义.方法:选用粉尘螨、艾蒿花粉、狗毛、香烟、牛奶5种过敏原,对61例哮喘患儿及66例对照组儿童进行皮肤点刺试验.其中对50例哮喘患儿和56例对照组儿童采用ELISA法进行血清总IgE的检测,采用荧光酶联免疫法进行血清ECP检测.结果:(1) 61例哮喘患儿变应原皮肤点刺试验过敏原总阳性例数为40例(66.67%).(2) 哮喘组5种过敏原皮肤点刺阳性率:粉尘螨31.15%、狗毛24.59%、艾蒿花粉39.34%、牛奶21.31%、香烟29.51%.(3) 哮喘组血清总IgE高于对照组(P<0.05),但两组的血清ECP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 血清总IgE与血清ECP之间无相关性(r=0.284 6, P>0.05).结论:皮肤点刺试验痛苦小,简便易行,特别适用于儿童.联合检测血清总IgE和ECP可作为临床诊治哮喘的依据.

    作者:茹凉;张卫平;吐尔逊娜依·玉山 刊期: 2006年第06期

  • 30岁以下乳腺癌102例临床分析

    目的:探讨30岁以下乳腺癌的临床特点、无瘤生存率和影响预后的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1989年12月~2000年12月收治的102例30岁以下乳腺癌患者的临床资料,观察患者放射治疗后长期无瘤生存率,分析放射治疗临床特点及影响预后的因素. 结果:肿瘤直径≤3 cm和>3 cm的患者其3年无瘤生存率分别为91.67%、87.04%(P<0.01﹚.腋窝淋巴结转移阴性者3年、5年无瘤生存率分别为92.11%、81.58%,1~3枚阳性者3年、5年无瘤生存率分别为88.24%、70.59%,≥4枚阳性者3年、5年无瘤生存率分别为84.00%、40.00%.放射治疗组3年、5年无瘤生存率分别为94.44%和90.28%,未行放射治疗组3年、5年无瘤生存率分别为76.67%和15.62%(P<0.01).COX多因素分析显示,肿瘤大小、腋窝淋巴结转移和是否行放射治疗是影响预后的独立因素.结论:对于30岁以下乳腺癌患者,需早期诊断,早期进行正规的综合治疗,以提高无瘤生存率,降低局部复发率.

    作者:木妮热·木沙江;艾秀清;司马义力·买买提尼牙孜;成芳;贺春钰;陈惠;木克代斯·拜克提亚尔 刊期: 2006年第06期

  • 办教育要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

    新中国成立以来,教育事业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办学规模迅猛发展,由于学生人数增多,教育资源不足,教育质量下降就显现出来.特别是为了解决护士不足,在缺乏科学依据情况下,大量扩招护理专业学生,为数年后护理毕业生就业留下隐患.办教育不但要尊重经济规律,还应尊重社会规律和自然规律,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根据社会的需求规划学校的办学方向,把握发展节奏,处理好规模、质量、效益三者的关系,推动教育稳步健康发展.

    作者:贺伟;戴月梅 刊期: 2006年第06期

  • MMP-9和PTEN在乳腺癌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

    目的:探讨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和PTEN在乳腺癌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运用免疫组化Envision方法检测56例乳腺癌和22例乳腺良性病变中(乳腺腺病和乳腺腺瘤各11例)MMP-9和PTEN的表达情况, 并分析其与临床病理参数的关系.结果:(1)MMP-9在乳腺癌中的阳性率为69.64%(39/56),在乳腺良性病变中的阳性率为45.45%(10/22);PTEN在乳腺癌中高表达率为46.43%(26/56),在乳腺良性病变中为86.36%(19/22),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MMP-9的表达与组织学分级和腋窝淋巴结转移呈正相关.PTEN蛋白的表达与腋窝淋巴结转移呈负相关,而与组织学分级无关(P>0.05).结论:(1)MMP-9参与乳腺癌的发生发展过程,可作为评估乳腺癌浸润和转移的重要生物学指标.(2)乳腺癌中存在PTEN蛋白表达异常,可能与乳腺癌的发生、发展和预后有关.

    作者:师晓莉;刘存 刊期: 2006年第06期

  • 恶性肿瘤并上腔静脉阻塞综合征102例临床分析

    目的:探讨恶性肿瘤并上腔静脉阻塞综合征的佳治疗方式.方法:对102例恶性肿瘤合并上腔静脉阻塞综合征(SVCS)进行回顾性分析,将102例患者分为两组.57例接受化疗(包括40例肺癌、4例恶性胸腺和13例非霍奇金淋巴瘤),45例患者接受放疗(包括32例肺癌、4例恶性胸腺瘤和9例非霍奇金淋巴瘤).小细胞肺癌的化疗采用EP方案,非小细胞肺癌采用NP方案,非霍奇金淋巴瘤采用CHOP方案,恶性胸腺瘤采用PAC/EP方案;放疗采用大剂量冲击照射,3~4 d后改用常规剂量.结果:放疗组总缓解率(93.4%)高于化疗组(78.9%)(P<0.05).治疗第3天,放疗组的缓解率高于化疗组,第21天化疗组和放疗组缓解率相差不大.放疗组非小细胞肺癌缓解率为90.0%,小细胞肺癌为95.5%,恶性胸腺瘤为100%,非霍奇金淋巴瘤为88.9%;化疗组非小细胞肺癌缓解率为60%,小细胞肺癌缓解率为92.0%,恶性胸腺瘤为50.0%,非霍奇金淋巴瘤为84.6%.结论:放疗组获得缓解的时间短于化疗组,而对于小细胞肺癌和非霍奇金淋巴瘤,化疗组与放疗组疗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作者:林萍;阿里木江·赛提瓦尔地;单利;刘春玲 刊期: 2006年第06期

  • 脂肪抽吸术的护理体会

    脂肪抽吸减肥手术是国内近年来较为广泛开展的一种手术减肥方法.20世纪80年代初美国泰诺若和格瑞森首次采用该手术至今,从单纯腹部脂肪抽吸术扩展到身体各部位,由单纯减肥发展为体形雕塑,其并发症轻,且发生率少.脂肪抽吸减肥手术已逐渐成为美容整形外科较为规范化的术式.我院2005年1~11月共开展此项手术16例,均取得满意效果,现将护理经验总结如下.

    作者:彭晓红;杨琨 刊期: 2006年第06期

  • 应用M-FISH技术检测急性髓细胞白血病的两种新的复杂变异性t(8;21)易位

    目的:探讨M-FISH技术在检测复杂核型中的价值.方法:联合应用常规细胞遗传学技术和M-FISH检测2例伴有复杂核型异常的急性髓细胞白血病患者.结果:常规细胞遗传学技术检测2例急性髓细胞白血病患者的核型分别是:病例1为46, xy, der(8) t(8;21),+mar;病例2为46,xx,r(1)(p36p11),del(5)(q22q34)der(8) t(8;21),+mar.而应用M-FISH检测2例中的标记染色体分别是:t(8;21;8)和t(21;8;18;1).例1经过1次诱导缓解治疗未获得完全缓解,并很快死亡.例2在4次不同方案的诱导缓解治疗后才获得完全缓解.结论:M-FISH是一种有效的检测复杂核型异常的方法.伴有复杂变异的t(8;21)核型的AML患者预后似乎不良.

    作者:马力;薛永权;李建勇;潘金兰;吴亚芳;肖冰;温丙昭 刊期: 2006年第06期

  • 早产儿脑损伤发生率调查及临床分析

    目的:探讨早产儿脑损伤的发生率及其影响因素.方法:对2003年8月~2005年10月我院收治的404例早产儿在生后3~7 d内常规行床边头颅B超检查.对不同胎龄、出生体重早产儿脑损伤发生率、严重程度及损伤程度与并发症的关系等进行分析.结果:150例早产儿存在脑损伤,平均胎龄为(33.27±1.99)周,平均出生体重(1 992.9±505.2)g.总的颅内出血(IVH)发生率35.2%(142/404), 脑室周围白质软化(PVL)发生率3.5%(14/404),轻度脑损伤发生率23.5%(95/404),重度脑损伤发生率13.6%(55/404).胎龄越小、体重越低,脑损伤发生率越高,但与颅内出血程度无关.并发症肺透明膜病(RDS)、呼吸暂停、呼吸衰竭、肺出血、低血糖、多器官功能损害及贫血与脑损伤程度有关.结论:早产儿脑损伤的发生及严重程度与多因素有关,头颅B超可对早产儿脑损伤作出早期诊断,为早期干预提供依据.

    作者:王乐;李明霞 刊期: 2006年第06期

  • 新疆紫草提取物对小鼠免疫性肝损伤的保护作用

    目的:研究新疆紫草提取物AEJ-Ⅰ、AEJ-Ⅱ对小鼠免疫性肝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采用卡介苗(BCG)和脂多糖(LPS)诱导免疫性肝损伤动物模型,观察AEJ-Ⅰ、AEJ-Ⅱ对小鼠肝脏系数、脾脏系数及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肝组织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丙二醛(MDA)和一氧化氮(NO)水平的影响,并观察肝脏病理组织学变化.结果:AEJ-Ⅰ高剂量组和AEJ-Ⅱ高、低剂量组均可降低肝脏系数,并使肝组织MDA含量降低(P<0.05或P<0.01);AEJ-Ⅰ高剂量组可降低脾脏系数,并使肝组织SOD活性升高(P<0.05);AEJ各剂量组均可使肝组织GSH-Px活性升高、NO含量降低(P<0.05或P<0.01);AEJ-Ⅰ高剂量组可明显降低小鼠血清ALT、AST的活性(P<0.01或P<0.05); AEJ-Ⅱ高、低剂量组均可明显降低小鼠血清ALT的活性(P<0.05),AEJ-Ⅱ高剂量组可明显降低小鼠血清AST的活性(P<0.05). AEJ-Ⅰ、AEJ-Ⅱ均可不同程度地改善肝脏病理组织性损伤.结论:AEJ-Ⅰ和AEJ-Ⅱ对小鼠免疫性肝损伤具有保护作用.

    作者:刘燕;买尔旦·马合木提;尼加提·热合木 刊期: 2006年第06期

  • 移床-运动追踪MRA与DSA在下肢动脉疾病中的对照研究

    目的:探讨移床-运动追踪磁共振血管成像(MRA)在下肢动脉疾病中的应用价值以及移床技术的优势.方法:对36例临床疑有下肢动脉疾病的患者行移床-运动追踪三维动态增强MRA检查,其中急性下肢动脉闭塞症5例检查后行急诊手术,慢性下肢动脉闭塞31例,其中10例行数字减影(DSA)检查.10例可评价病例以DSA作为金标准进行效果评价.结果:36例病人均获得清晰图像,满意显示了下肢动脉的正常结构和疾病分布情况.将每条下肢分为14段血管节段观察,15例可评价病例共观察420段动脉节段,显示可比动脉节段102 段.与DSA比较,两者诊断符合率为 93.14%(95/102),MRA诊断的敏感度为100%,特异度为100%.结论:移床-运动追踪MRA与DSA具有很好的一致性,能全面、准确地评价下肢动脉病变的程度和范围,是一种可靠、无创、有应用价值的检查方法.

    作者:周雁玲;贾文霄;王俭;杨利霞 刊期: 2006年第06期

  • 老年高血压病患者动态脉压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相关性研究

    目的:探讨老年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动态脉压与颈动脉粥样硬化间的关系.方法:根据动态全天平均脉压将95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分为两组.所有病人均经超声检测颈总动脉、颈内动脉和颈动脉分叉处的内膜中层厚度、血管内径,并计算斑块发生率.以颈总动脉大内膜中层厚度(IMTmax)作为评价颈动脉粥样硬化程度的指标.结果:脉压>60 mmHg 的患者颈总动脉内径、颈总动脉大内膜中层厚度、颈动脉斑块发生率明显高于脉压为40~60 mmHg患者(P<0.05).Pearson相关分析显示,平均脉压、平均收缩压及病程与颈总动脉大内膜中层厚度呈明显正相关(r分别为0.410、0.217、0.247,P<0.05),而平均舒张压与颈总动脉大内膜中层厚度呈负相关(r=-0.404, P<0.01).结论:老年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脉压差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和内中膜厚度相关,脉压差可能参与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和发展.

    作者:赖红梅;张向阳 刊期: 2006年第06期

  • 60例老年性病患者临床分析

    在我国,性病以往多见于青年人.随着生活水平的逐步改善,人均寿命也随之提高,我国即将成为人口老龄化国家.人口的老龄化必将带来各种老年疾病的明显增加,应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我科性病门诊1999年5月~2001年5月先后接诊60岁以上的老年性病患者60例,均按照性病防治手册[1]指导,给予相关的临床和实验检查.为掌握和总结老年性病患者的发病规律和特点,本文对60例老年性病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现报道如下.

    作者:王国旗;闰爱琴;景怡 刊期: 2006年第06期

新疆医科大学学报杂志

新疆医科大学学报杂志

主管:新疆医科大学

主办:新疆医科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