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48例医源性胆管损伤病因探讨及早期处理失败的原因分析

高文彪;胡学军;颜熙君;夏红天

关键词:医源性胆管损伤, 病因探讨, 早期处理, 腹腔镜胆囊切除术, 胃大部切除术, 胆总管探查术, 胆道手术, 十二指肠憩室, 继发, 肝叶切除术, 国内, 损伤率, 胰头, 统计, 普及, 病例
摘要:医源性胆管损伤主要由于胆囊切除术、胆总管探查术、胃大部切除术和胰头部手术等造成,此外还可见于十二指肠憩室切除和肝叶切除术.其中,约90%继发于胆囊切除术,5%继发于胆总管探查术,3%继发于胃大部切除术,其余手术约占2%[1].近10年来,由于腹腔镜胆囊切除术的广泛开展,加上国内胆道手术的逐渐普及,胆囊切除术病例大量增加,很难精确统计国内的胆管损伤率.所以胆管损伤的发生是一个值得高度重视的问题.
新疆医科大学学报杂志相关文献
  • 老年进展期消化道恶性肿瘤21例临床分析

    消化道恶性肿瘤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在我国呈逐年上升趋势,随着我国逐渐步入老龄化社会,老年消化道恶性肿瘤的治疗及康复受到日益广泛的关注.对于确诊晚期和手术后出现转移的消化道恶性肿瘤患者,联合化疗是主要的姑息性治疗手段.我院自2005年1月~2005年12月,采用希罗达联合应用奥沙利铂(XELOX方案),对晚期老年(≥70岁)胃肠癌病例治疗进行治疗收到较好的疗效,现报道如下.

    作者:忙尼沙汗·阿不都;玛依努尔·艾力 刊期: 2007年第09期

  • 宫颈妊娠的超声诊断

    目的:探讨超声对宫颈妊娠的诊断价值及误诊原因.方法:对7例临床拟诊为宫颈妊娠的患者进行经腹经阴超声做多切面扫查,注意观察子宫、卵巢及宫旁组织,并通过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CDFI)观测其血流,将其超声检测结果与手术及病理结果对照分析.结果:7例临床拟诊为宫颈妊娠中,术前超声检出的宫颈妊娠与手术病理诊断符合5例,误诊2例. 结论:超声在宫颈妊娠诊断中具有重要作用,经腹经阴检查可提高诊断率.

    作者:刘晶;向红;姚兰辉 刊期: 2007年第09期

  • 膝部隐匿性骨折的MRI诊断

    目的:探讨膝部隐匿性骨折的M RI表现,提高对该病的诊断水平.方法: 回顾性分析26例膝部隐匿性骨折病例的MRI资料.对隐匿性骨折病例的部位、数目、类型进行统计.结果: 26例共41处膝部隐匿性骨折.隐匿性骨折以胫骨上端与股骨下端多见.结论: MRI 能敏感显示膝部隐匿性骨折,对于疑为膝部隐匿性骨折的病例应列为首选检查,以防漏诊和误诊.

    作者:孔德伟;贾文霄;米日古丽·沙依提;王俭 刊期: 2007年第09期

  • 双语教学在临床医学教育中的现状及应对策略思考

    随着生物医药学科的迅猛发展,相关知识和信息正呈几何级数增长.生物医药从业人员在第一时间掌握全球新知识和学科动态的能力将直接决定他们对社会作出贡献的能力以及其自身发展的潜力,医学教育亟待实现与国际接轨.因此,对高级医学人才实施中英文双语教学乃至全英文教学已势在必行[1].

    作者:刘霖;王宇明 刊期: 2007年第09期

  • 苯磺酸左旋氨氯地平片治疗老年高血压76例疗效观察

    目的:观察苯磺酸左旋氨氯地平片治疗老年高血压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在我院就诊的老年原发性高血压病人76例,每日晨起口服苯磺酸左旋氨氯地平片2.5 mg,采用逐渐增量的方法,大剂量5 mg/d,疗程为6周.对比用药前后心电图、实验室检查等各项指标的变化,采用自身对照方法观察老年高血压病人服用苯磺酸左旋氨氯地平片后血压的变化.结果:治疗前后心电图、实验室检查等无明显变化,治疗6周后,血压由(172.0±19.2)/ (106.0±9.6) mmHg下降至(141.3±12.7) / (85.6±6.1) mmHg,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显效率61.84%,总有效率90.79%,不良反应发生率为7.89%.结论:苯磺酸左旋氨氯地平片是一种安全、有效的降压药,治疗老年高血压疗效显著.

    作者:李健;顾安吉;沈永杰;郭凤 刊期: 2007年第09期

  • 放射人员职业紧张水平和工作满意度的调查与分析

    目的:了解新疆各级医院和企业从事放射工作人员的职业紧张水平和工作满意度,探索职业紧张的影响因素.方法: 整群随机抽取348名放射人员,采用职业紧张量表(OSI-R, 1998) 和工作满意度问卷进行职业紧张水平和对工作满意程度的测评.结果: 企业和男性的放射人员承受的职业紧张压力更大,对工作的满意度更低;具有大专学历、年龄在40~50岁之间、从事放射工作≥25年的放射人员承受职业紧张压力小,应对职业压力的能力强,对工作的满意度较高.不同婚姻状态和民族的放射人员的职业紧张水平及对工作的满意程度是相同的.结论: 放射工作是一个紧张的职业.针对放射人员的紧张反应及其影响因素,采取有针对性的干预措施,以降低放射人员的职业紧张程度,提高工作满意度,保护和促进放射人员的工作能力.

    作者:孙小娜;刘继文;杨晓燕 刊期: 2007年第09期

  • 红外成像技术在中医科研中导向性应用

    红外成像技术是近十年来世界物理学领域的重要突破,作为一项实用技术,已在军事、航天、遥感、探测、气象、地理、医药等多学科获得广泛的应用,而在中医药学方面的研究与应用方兴未艾.

    作者:朱明;周铭心;林亭秀;王允忠;李宇航;吴英杰;王燕申 刊期: 2007年第09期

  • 50例泡状棘球蚴感染大鼠肝移植模型的体会

    建立大鼠肝移植模型是进行供肝保存、缺血再灌注损伤以及受体免疫系统变化研究的必要手段.早在70年代大鼠肝移植模型即已获得成功,早期采用三套管法(即门静脉、肝上下腔静脉、肝下下腔静脉均用套管),成功率较低[1].80年代初,改用二套管法(即门静脉、肝下下腔静脉用套管),缩短了肝移植的手术时间,成功率显著提高[2,3].本实验采用二套管法,结合一些国内的相关报道[4],作了相应的改进,成功建立了大鼠肝移植模型.

    作者:李涛;赵晋明;温浩 刊期: 2007年第09期

  • 在HBsAg阳性者中182例甲胎球蛋白阳性患者的临床意义探讨

    甲胎球蛋白(AFP)是一种胚胎专一性特殊蛋白,介于白蛋白与球蛋白之间,是目前诊断原发性肝细胞癌(HCC)敏感性、特异性较高的检测指标,同时也是原发性肝癌普查中的重要指标.但AFP在其他的肝脏疾病中有时也可呈阳性.我们在3 783例HBsHg阳性患者中发现182例AFP阳性者.下面对其临床意义进行探讨.

    作者:王晓岚;沙尼亚·尼亚子 刊期: 2007年第09期

  • 提高口腔颌面外科临床实习教学质量方法的探讨

    临床实习教学是医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习生由学生转向临床医生过渡的关键时期.学生通过临床实习,不仅仅是对理论学习的印证和检验,更重要的是通过参与医疗实践,培养科学的临床思维、严谨的工作作风和独立的工作能力,在学习和临床服务中养成良好的医德医风,为今后从事医疗工作奠定基础.因此,做好临床带教,解决好实习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为将来培养合格的实用型人材,是临床带教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1].近年来,随着口腔医学知识结构的发展、口腔实习生数量的增加、实习生心理状态及工作需求等诸多的变化,口腔颌面外科临床实习教学中遇到了不少新的问题亟待解决.对此, 本人结合自已的带教工作,分析了在我院口腔颌面外科临床实习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就如何提高临床实习教学质量浅谈一些个人体会.

    作者:阿地力·莫明;王玲;比力克孜·玉素甫 刊期: 2007年第09期

  • 75例恶性肿瘤患者化疗后心电图变化

    近年来在恶性肿瘤的综合治疗中,化疗占有重要的位置.不同的化疗药物和方案在产生治疗效果的同时,也出现不少毒副作用.本文采用不同化疗方案对75例恶性肿瘤患者治疗前后的心电图变化进行观察,旨在探讨联合化疗方案对病人心电图的影响.

    作者:杨旭丽;侯月梅;张华 刊期: 2007年第09期

  • 上消化道异物内镜下取出术的护理配合

    上消化道异物是临床常见的急症之一,患者中小儿及老年人大多数为误吞所致,青壮年多为故意吞服,内镜下异物取出术目前已成公认可靠的首选治疗方法.我科自2001年至今共为69例患者施行上消化道异物取出术,现将术中的配合体会报道如下.

    作者:夏拥军;王敏 刊期: 2007年第09期

  • 42例老年胃癌外科治疗的围手术期处理

    目的:探讨老年胃癌围手术期处理的有关问题.方法: 对2001~2006年收治的42例65岁以上胃癌病人的外科处理进行总结分析.结果: 行根治切除30例,占71.4%,姑息性切除7例,其他手术5例.术后并发症9例,围手术期死亡3例,病死率7.14%.结论: 加强对老年胃癌病人围手术期处理是降低老年胃癌患者并发症和死亡率的关键.

    作者:阿布都外力·吾守尔;肖开提·阿不都哈德尔;何铁汉;李涛;文西年;张文斌 刊期: 2007年第09期

  • 微血管减压治疗三叉神经痛术后并发症的护理

    三叉神经痛的特征是面部三叉神经分布区内有反复发作的阵发性剧痛,又称痛性抽搐,是神经性疼痛中常见的疾患,多发生于中年以上病人.在40岁以上患病者达70%~80%,女性略多于男性.随着显微外科和三叉神经痛发病机制的研究,微血管减压术成为治疗该病安全、有效的手段.自1999年9月~2006年5月我院对156例的三叉神经痛患者采用微血管减压手术治疗.由于手术区位于桥小脑旁,手术视野小且深,术中容易损伤神经及周围血管[1],术后密切观察病情变化,早期发现并发症及时防范处理至关重要,现将并发症的观察与护理体会报道如下.

    作者:辛丽萍;姜淑霞 刊期: 2007年第09期

  • HPV16/18、p53在新疆贲门腺癌中的表达及其病理生物学意义

    目的:检测新疆不同民族贲门癌与非癌良性组织中HPV16/18与p53的异常表达是否存在差异,并讨论其意义.方法:应用PCR及免疫组化LSAB法检测93例贲门腺癌和21例非癌组织的HPV16/18、p53的阳性检出率. 结果:(1)HPV16/18、p53在93例贲门腺癌中的检出率分别为34.41%(32/93)、75.27%(70/93),在贲门非癌良性组织中的阳性检出率分别为0%(0/21)、4.76%(1/21).它们的阳性率在癌和非癌组织间均存在统计学差异(P<0.01).(2)哈萨克族、维吾尔族、汉族之间HPV16/18、p53阳性率的差别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3)p53 的阳性表达与组织分级无关(P>0.05),而与淋巴结转移相关(P<0.05).HPV16/18的阳性表达与贲门腺癌组织学分级及淋巴结转移无明显关系(P>0.05).(4)贲门腺癌中HPV16/18与p53间未发现有相关关系(P>0.05).结论:(1)HPV16/18蛋白和p53的异常表达在贲门癌变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2)贲门癌组织中HPV16/18、p53表达在肿瘤分化程度、民族之间未见统计学差别.(3)p53 的阳性表达与淋巴结转移相关(P<0.05).

    作者:马遇庆;蒲红伟;陈朝伦 刊期: 2007年第09期

  • 新时期传染病学教学改革的思考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公共卫生条件的改善,肿瘤、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等慢性疾病在人类疾病谱中地位的不断提高,人们一度对传染病的警惕性也大大降低,但是现实告诉我们传染病仍然是人类健康的主要威胁.

    作者:蒋莹;万珍;马冬荣 刊期: 2007年第09期

  • 女性强直性脊柱炎骶髂关节病变的早期诊断

    目的:研究女性强直性脊柱炎的骶髂关节病变的早期X线平片、CT影像表现,探讨影像学对强直性脊柱炎的骶髂关节病变诊断价值.方法:对临床确诊的22例强直性脊柱炎的双侧骶髂关节(SIJ)摄X线平片,同时作CT扫描.总结其影像表现及病变分级,作平行对照研究,并进行分析.结果: 强直性脊柱炎的骶髂关节病变的患者主诉以髋部疼痛、腰痛、弯腰受限、颈椎受限出现的百分率依次为40.91%、36.36%、18.18%、4.55%.X线骶髂关节影像表现正常、关节变毛糙、模糊、硬化、关节融合分别为13.64%、59.10%、22.73%、4.55%;CT分别为0%、50.0%、45.55%、4.55%.X线与CT诊断的符合率从0级~Ⅳ级分别为0%、66.6 %、85.71%、100%.结论:女性强直性脊柱炎的骶髂关节病变的早期诊断受女性自身解剖结构复杂等因素影响,X线平片的早期诊断困难,对临床怀疑而平片难以确诊的早期病变,CT检查有较高价值.平片表现为早期病变(0~Ⅱ级)的患者CT对其分级更为准确,可提高1~2个级别.

    作者:巴哈提·哈立亚;哈巴西·卡肯;波拉提·哈依若拉;李白艳;刘文亚 刊期: 2007年第09期

  • 乙型肝炎病毒B和C基因型与干扰素a-2b治疗48周效应关系的研究

    目的:探讨乙型肝炎病毒B和C基因型的慢性肝炎与干扰素a-2b治疗48周的疗效的关系.方法:选择HbeAg阳性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46例,用PCR核酸杂交和酶联显色技术进行HBV基因分型,观察干扰素a-2b治疗48周后的疗效.结果:慢性乙肝B基因型患者的综合应答率(41.6%)显著高于C基因型患者(24.1%)(P<0.01).结论:慢性乙肝B基因型对干扰素a-2b的疗效明显优于C基因型,乙型肝炎病毒基因型分析用于干扰素治疗前的疗效预测具有一定的临床现实意义.

    作者:赵文海;曾凡荣;韦玉芳;刘丽;陈东升 刊期: 2007年第09期

  • 肝包虫病的MRI表现

    目的:分析肝包虫病的MRI表现,以提高对其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肝包虫病12例,其中肝细粒棘球蚴8例,肝泡状棘球蚴4例.5例做MRI水成像,4例做血管MRI成像,全部做MRI平扫加增强扫描检查.结果:肝细粒棘球蚴为圆形或类圆形边缘光滑锐利的影像,T1WI呈低信号,T2WI呈高信号,囊壁厚度均匀一致.在T2WI上低信号和多房性子囊为其特征性表现.泡状棘球蚴呈不规则实性肿块,T1WI、T2WI均以低信号为主,尤其是在T2WI上的低信号是其特征性表现.MRCP水成像和MRA血管成像技术的运用,能够清楚显示肝包虫病灶的细微结构、病灶与胆道及病灶与血管的关系.结论:MRI可以检出肝包虫寄生的部位、种类、形态、大小、与邻近器官的关系,对不同病理变化的相应的分型和肝脏非寄生虫性占位病变的鉴别诊断.

    作者:张建;郑田玲 刊期: 2007年第09期

  • 急性心肌梗死治疗前后甲状腺激素水平测定及临床意义

    1 资料和方法1.1 一般资料 本院58例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全部符合WHO诊断标准,男性40例,女性18例,年龄37~72岁,平均(55.3±7.6)岁.入院后予以常规药物治疗,如应用硝酸甘油、肠溶阿斯匹林、低分子肝素、美托洛尔、开博通及普拉固等,不包括溶栓及经皮穿刺腔内血管成形术及支架置入术,均无甲状腺功能障碍、肝肾疾病等病史,无心功能衰竭史,治疗前后未服用影响甲状腺功能的药物.发病48 h内根据美国纽约心脏病学会(NYHA)分级,心功能Ⅰ级32例(A组),男性23例,女性7例,年龄38~70岁,平均年龄(53.1±7.0)岁;心功能Ⅱ级以上者26例(B组),男性17例,女性11例,年龄37~72岁,平均年龄(50.1±9.9)岁.治疗后心功能Ⅰ级40例(C组),心功能Ⅱ级以上18例(D组),其中Ⅱ级10例,Ⅲ级3例,Ⅳ级5例.健康对照组52例,年龄36~71岁,平均年龄(52.3±8.6)岁,心功能正常,体检及实验室检查均无异常.

    作者:晏文红;刘秉弘 刊期: 2007年第09期

新疆医科大学学报杂志

新疆医科大学学报杂志

主管:新疆医科大学

主办:新疆医科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