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血清降钙素原检测对血流感染的诊断价值分析

黄燕新;姜朝新;叶振望;曾庆洋

关键词:降钙素原, 血流感染, 诊断
摘要:目的:探讨血清降钙素原(PC T )检测对血流感染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2~11月同时进行血培养和PC T检测的患者356例临床资料,以血培养检测结果将患者分为非血流感染组和血流感染组,比较两组间及革兰阴性菌感染组与革兰阳性菌感染组间血清PC T浓度的差异。结果非血流感染组、血流感染组血清PCT浓度分别为0.21(0.06~1.05)、4.36(0.78~15.60)ng/mL ,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革兰阴性菌与革兰阳性菌感染组血清PCT浓度分别为5.60(1.23~19.90)、2.04(0.59~9.05)ng/mL ,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41)。以0.50 ng/m L为临界值,PC T对血流感染的诊断灵敏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和阴性预测值分别为83.1%、64.1%、41.3%、92.6%。结论 PC T定量检测用于血流感染的快速辅助诊断,也有利于血流感染病原菌类型的初步判断,能够为早期抗感染治疗方案的制订提供依据。
检验医学与临床杂志相关文献
  • 肝癌患者癌组织及癌旁正常组织 KPNA2检测及临床意义分析

    目的:探讨核转运蛋白受体KPNA2在肝癌组织中的表达水平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采集28例肝癌患者癌组织和癌旁正常组织标本,采用免疫印迹法进行KPNA2检测。结果28例肝癌组织中,23例(82.14%) KPNA2呈高表达;28例肝癌旁正常组织中,4例(14.29%)KPNA2呈高表达。KPNA2高表达比例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KPNA2在肝癌组织中呈高表达,在癌旁正常组织中呈低表达。KPNA2可作为肝癌诊断的标志物。

    作者:李凤;魏容;刘方久;蒲泽晏;梁艳丽;陈婕;冯簏洁 刊期: 2014年第17期

  • 腮腺炎患儿家长对护士支持的感知程度与其焦虑情绪的关系研究

    目的:探讨腮腺炎患儿家长对护士支持的感知程度与其焦虑情绪的关系。方法于2010年6月至2011年6月,随机选择住院治疗的腮腺炎患儿家长200例,对家长进行一般资料问卷、护士对家长支持量表(N PS T量表)和焦虑自评量表(SAS量表)调查。结果患儿家长NPST 量表评分总分为(4.48±0.37)分。125例患儿家长存在焦虑症状,占62.50%。患儿家长SAS量表评分总分为(52.97±7.53)分。不同年龄、疾病了解程度和经济负担的患儿家长,对护士支持的感知程度有所差异。患儿家长的焦虑程度与其对护士支持的感知程度呈负相关(P<0.05)。结论腮腺炎患儿家长对护士支持的感知程度与患儿家长的年龄、疾病了解程度、经济负担及焦虑程度等有一定的关系。护士应给予年龄较大、疾病了解程度较低、经济负担重及焦虑程度高的患儿家长更多的支持与关注,并通过调整护理支持方法,满足患儿家长对护理服务的需求。

    作者:候君枝 刊期: 2014年第17期

  • 量化踝泵运动对腹部手术患者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预防效果研究

    目的:探讨早期量化踝泵运动对腹部手术患者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预防效果。方法将120例腹部手术患者按照分层随机法分成量化组和对照组,每组各60例。在相同的常规护理基础上,对照组予以早期常规功能锻炼,量化组按预先设计的踝泵锻炼量化表进行早期量化功能锻炼。比较干预前后血液流变学指标。结果两组患者干预后血液流变学指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腹部手术患者术后进行早期量化踝泵运动可改善血液流变学状态,有助于预防深静脉血栓的形成。

    作者:梁光红 刊期: 2014年第17期

  • 胰岛素强化治疗对2型糖尿病患者血浆 GPC-4水平的影响

    目的:探讨胰岛素强化治疗对初诊2型糖尿病(T2DM )患者血浆磷脂酰基醇蛋白聚糖-4(GPC-4)水平的影响及其与胰岛素敏感性的关系。方法随机选择38例初诊 T2DM 患者(T2DM 组),于胰岛素强化治疗前及治疗4周后进行血浆G PC-4水平及其他指标检测,采用高胰岛素-正葡萄糖钳夹术评价患者胰岛素敏感性的变化。以糖耐量正常的体检健康者40例(NGT组)作为对照。结果 T2DM组空腹血浆GPC-4水平为(5.27±1.97)μg/L ,低于NGT 组[(7.33±2.36)μg/L ,P<0.05)]。胰岛素强化治疗后,T2DM 组空腹血浆 GPC-4水平为(6.42±2.21)μg/L ,较治疗前明显升高(P<0.05)。治疗后,T2DM 组葡萄糖代谢率明显升高,胰岛素抵抗指数明显降低(P<0.05),且GPC-4水平升高程度与葡萄糖代谢率升高程度呈正相关。结论胰岛素强化治疗不仅可升高初诊T2DM患者血浆GPC-4水平,而且有助于改善患者的胰岛素敏感性;血浆GPC-4水平可能与患者胰岛素敏感性有关。

    作者:蒋辉;李钶;阳皓;乐曦;周青梅;刘红娟;黄汉忠;邹菁华 刊期: 2014年第17期

  • 血液透析患者内瘘闭塞发病原因及护理对策研究

    目的:探讨血液透析患者发生动静脉内瘘闭塞的原因和护理对策。方法以2010年9月至2013年3月本院收治的内瘘闭塞血液透析患者70例作为研究对象,分析导致内瘘闭塞的原因及相应的有效护理措施。结果由于低血压、患者对内瘘的保护意识薄弱、穿刺不当、穿刺后按压与包扎不当原因造成内瘘闭塞的发生率分别为:64.29%(45/70)、14.29%(10/70)、15.71%(11/70)、5.71%(4/70)。结论临防治血液透析患者发生内瘘闭塞主要措施是提高穿刺水品,避免透析过程中的低血压,加强对患者进行内瘘保护的宣教。

    作者:高海娥;王丽萍;肖秀丽 刊期: 2014年第17期

  • H IV 感染合并恶性肿瘤患者临床资料分析

    目的:探讨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感染患者继发恶性肿瘤的危险因素。方法对2003年1月至2013年8月确诊的HIV感染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HIV感染合并恶性肿瘤患者以50岁以上的人群为主,恶性肿瘤类型以非霍杰金淋巴瘤(NHL)为主,占25.33%;其次是宫颈癌,占18.67%。HIV感染合并恶性肿瘤患者CD4+T淋巴细胞计数、CD4+/CD8+比值和自然杀伤细胞计数明显低于单纯HIV感染患者(P<0.05)。结论年龄和免疫功能缺陷均增加了HIV感染者继发恶性肿瘤的风险。

    作者:何萌;李云霄;李宏;林昌海;王亚丽;吴立翔 刊期: 2014年第17期

  • 外文医学信息检索方法及技巧

    随着互联网应用范围的逐渐扩大,其在医学信息检索中的应用也日益广泛。通过使用互联网,可以获得大量的外文医学信息。然而,如何从不同医学信息检索平台提供的大量信息中,方便、快捷地检索获得有价值的信息,始终困扰者医学临床及科研工作者。本文分析了外文医学信息来源类型、检索方法及检索技巧等内容,旨在为医学临床及科研工作者更为科学、合理地检索外文医学信息提供参考。

    作者:陈开红;王东 刊期: 2014年第17期

  • 甘肃省陇南地区不同基因型 HCV 分布特征研究

    目的:了解甘肃省陇南地区不同基因型丙型肝炎病毒(HCV )的分布特征。方法选择2013年7月至2014年2月于本院就诊的HCV感染确诊患者53例。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进行 HCV抗体检测,以重组免疫印迹法进行结果确认。采用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PCR)检测血清病毒载量。采用多重 PCR对病毒载量大于103 copy/μL的标本进行 HCV基因分型检测。结果共检出1b基因型40例,占75.5%,检出2a基因型9例,占17.0%,检出3a基因型4例,占7.5%,各基因型检出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甘肃省陇南地区HCV感染患者以1b型HCV感染为主,其次为2a、3a型。

    作者:王洁 刊期: 2014年第17期

  • 乙型肝炎病毒 PreS1抗原及抗体检测应用价值分析

    目的:探讨乙型肝炎病毒(HBV)前S1(PreS1)抗原及抗体检测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于2013年3~11月,随机选择具有不同乙型病毒性肝炎(简称乙肝)两对半检测结果的患者120例进行PreS1抗原及抗体检测,分析PreS1抗原及抗体检测结果与两对半检测结果的关系。结果大三阳及小三阳患者 PreS1抗原阳性检出率为89%和7%,乙肝表面抗原(HBsAg)、乙肝核心抗体(HBcAb)阳性患者阳性检出率为14%,单纯 HBsAg阳性患者阳性检出率为5%。PreS1抗原与 HBsAg、乙肝 e抗原和 HBcAb具有一定的相关性。结论两对半联合PreS1抗原、抗体检测能够更灵敏、准确地反映乙肝患者的病情和预后,在HBV感染早期诊断方面也具有一定的临床应用价值。

    作者:曹青梅 刊期: 2014年第17期

  • 咸阳市2012年手足口病病原学监测结果分析

    目的:分析咸阳市手足口病病原体构成特征的变迁,为手足口病防控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对2012年咸阳市手足口病病例资料及咽拭子标本检测结果进行分析。结果共送检手足口病病例咽拭子标本549份,检出肠道病毒(EV )阳性标本126份,阳性检出率为22.95%,其中 EV71阳性77份(占61.11%)、柯萨奇病毒 A组(CoxA)16型(CoxA16)阳性10份(占7.94%)、CoxA10阳性9份(占7.14%)、其他未分型 EV 阳性30份(占23.81%),未检出CoxA6阳性标本。不同病情病例EV71阳性检出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发病高峰期及非高峰期送检标本阳性检出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试剂阳性检出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咸阳市2012年手足口病病原体以EV71型为主,首次检出CoxA10。重症病例EV71阳性检出率高于普通病例。在手足口病发病高峰期采样,可以提高EV阳性检出率。

    作者:张俊君;成翔;秦龙;魏战峰 刊期: 2014年第17期

  • 心脏介入治疗护理风险因素与管理策略研究

    心脏介入治疗具有并发症突然发作的特点,因此患者猝死率较高,容易引发医疗纠纷[1]。特别是安装起搏器和冠脉介入治疗患者,更易出现起搏器电极移位、冠脉内亚急性血栓形成、突发恶性心律失常、血管迷走神经反射等情况[2]。心脏介入治疗极为复杂,风险较一般手术高,且接受介入治疗的患者往往病情较重。因此,在临床护理管理中,需要根据手术技术的复杂性和患者病情的危重性制订相应的护理措施,从而有效减少护理风险。

    作者:曾军梅 刊期: 2014年第17期

  • 颈动脉粥样硬化与老年性头痛的相关性分析

    目的:探讨颈动脉粥样硬化与老年性头痛的相关性。方法选择2012年3月至2013年2月于重庆市垫江县中医院就诊的颈动脉粥样硬化老年患者90例纳入试验组,并根据病变血管部位将其分为颈总动脉组(45例)和颈内动脉实验组(45例)。以45例无颈动脉粥样病变的体检健康老年人作为对照组。对血流动力学指标及头痛发生率进行组间比较。结果试验组与对照组动脉管径、血流量、大血流速度、平均血流速度、阻力指数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颈总动脉组、颈内动脉组和对照组头痛发生率分别为82.22%、91.11%和42.22%,颈总动脉组、颈内动脉组头痛发生率均高于对照组( P<0.05),但颈总动脉组、颈内动脉组头痛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颈动脉粥样硬化可导致动脉血流动力学改变,与老年性头痛密切相关。

    作者:王文进;毛亚锦 刊期: 2014年第17期

  • MMP-11在食管鳞状细胞癌组织中的表达水平及临床意义分析

    目的:探讨基质金属蛋白酶-11(MMP-11)表达水平,及其与食管鳞状细胞癌(ESCC)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36例ESCC 癌组织及其癌旁组织标本,以及9例正常食管组织MMP-11表达水平。结果 ESCC 癌组织、癌旁组织及正常食管组织MMP-11蛋白阳性表达率分别为69.4%(25/36)、25.0%(9/36)、22.2%(2/9)。癌旁组织和正常食管组织MMP-11蛋白阳性表达率低于癌组织( P <0.05),癌旁组织和正常食管组织 MMP-11蛋白阳性表达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 >0.05)。就MMP-11阳性表达率而言,Ⅰ~Ⅱ期患者低于Ⅲ~Ⅳ期患者、T1~ T2期患者低于T3~ T4期患者、无淋巴转移的患者低于有淋巴转移的患者(P <0.05)。MMP-11表达水平与患者年龄、性别和肿瘤位置、直径、病理类型无关(P>0.05)。结论 MMP-11蛋白可能参与了ESCC 的发生、发展,MMP-11蛋白高表达可能是促进ESCC 浸润转移的因素之一。

    作者:张晓伟;唐启明;刘春华;肖锋;胡建功 刊期: 2014年第17期

  • 改良 Kessler 缝合联合带线锚钉治疗老年闭合性跟腱断裂的临床效果

    目的:探讨改良Kessler缝合联合带线锚钉治疗老年闭合性跟腱断裂的临床效果。方法采用改良Kessler缝合联合带线锚钉治疗老年闭合性跟腱断裂患者16例,评价临床疗效,并观察术后并发症。结果根据Arner-Lindholm标准,16例患者中,11例(68.8%)疗效为优,5例(31.2%)疗效为良,优良率100.0%。术后3~6 d发生切口感染6例(37.5%),经治疗后均愈合;跟腱粘连2例(12.5%),经治疗后均松解;跟腱再断裂0例(0.0%);周围神经损伤0例(0.0%)。结论改良Kessler缝合联合带线锚钉治疗老年闭合性跟腱断裂可促进断裂跟腱的恢复,且术后并发症发病率低,是治疗老年闭合性跟腱断裂的理想方法。

    作者:商建磊 刊期: 2014年第17期

  • 尼莫地平联合脑脊液置换治疗蛛网膜下腔出血疗效研究

    目的:探讨尼莫地平联合脑脊液置换治疗蛛网膜下腔出血(SAH)的疗效。方法将122例SAH患者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61例。对照组采用尼莫地平常规治疗,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基础上加以脑脊液置换治疗。结果观察组左大脑前动脉(ACA)、右ACA、左大脑中动脉(MCA)、右MCA收缩峰流速值均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脑膜刺激征缓解率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血管痉挛、梗阻性脑积液、再出血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采用尼莫地平联合脑脊液置换治疗SAH ,能及时清除蛛网膜下腔积血,改善脑部血液循环,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提高患者生存质量。

    作者:李玻;杨勇;陈达健;黄云 刊期: 2014年第17期

  • 非绝经期女性2型糖尿病患者腰椎骨密度与生化指标的相关性

    目的:探讨非绝经期女性2型糖尿病患者第2至第4腰椎(L2~L4)骨密度与生化指标的相关性。方法将68例确诊的非绝经期女性2型糖尿病患者纳入观察组,将体检健康的30例非绝经期女性纳入对照组。检测所有研究对象L2~L4骨密度,以及低密度脂蛋白、糖化血红蛋白A1(HbA1c)、三酰甘油、空腹C肽等生化指标,分析L2~L4骨密度与生化指标的相关性。结果观察组、对照组 L2~L4骨密度分别为(0.85±0.12)、(0.98±0.14)g/cm2,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 HbA1c、尿微量清蛋白(UmAlb)水平分别为(8.6±0.6)%、(7.63±1.27)mg/L ,均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空腹C肽浓度为(0.75±0.18)pmol/L ,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骨密度与 HbA1c、UmAlb呈负相关,与空腹C肽呈正相关(P<0.05)。结论非绝经期女性2型糖尿病患者L2~L4骨密度降低,且骨密度与HbA1c、UmAlb水平呈负相关,与空腹C肽水平呈正相关。

    作者:张安 刊期: 2014年第17期

  • 血肌酐水平增高对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预后的影响研究

    目的:探讨血肌酐水平升高对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以2000年6月至2013年6月住院治疗且病历资料完整的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645例为研究对象,将住院期间血清肌酐水平较入院时增加25%的患者纳入肌酐增高组,其他患者纳入肌酐未升高组。采用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肌酐水平与患者预后的关系。结果645例患者中,33例纳入肌酐水平增高组,612例纳入肌酐水平未增高组。肌酐水平增高组患者院内全因病死率,以及心力衰竭、心源性休克发生率均高于肌酐水平未增高组(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肌酐水平增高是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预后不良的预测因素(比值比为15.02,95%置信区间为10.64~40.05,P<0.05)。结论血清肌酐水平增高是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院内死亡及心血管不良事件的预测因素之一。

    作者:刘林琼;唐杨;耿召华 刊期: 2014年第17期

  • 改良赛丁格尔技术 PICC 置管在肿瘤化疗患者中的应用研究

    目的:探讨改良赛丁格尔技术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 )置管在肿瘤化疗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168例需行PICC置管的肿瘤化疗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各83例。治疗组采用改良赛丁格尔技术PICC置管,对照组采用传统赛丁格尔技术PICC置管。比较两组患者一次置管成功率、舒适率及并发症发病率。结果治疗组一次置管成功率、舒适率明显高于对照组,而并发症发病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改良赛丁格尔技术PICC置管应用于肿瘤化疗患者,提高了一次置管成功率及舒适度,降低了并发症发病率,值得推广应用。

    作者:陈月莞;杨菲;王娇妹 刊期: 2014年第17期

  • 生物医学工程专业《体内药物分析》的教学体会

    本文从课程内容的设置、教学手段和实验教学模式等方面总结了对生物医学工程专业学生进行体内药物分析课程教学的心得和体会,为进一步探讨生物工程专业教育与教学提供了参考。

    作者:孙严彤 刊期: 2014年第17期

  • 丙氨酰谷氨酰胺辅助治疗脓毒症效果分析

    目的:研究丙氨酰谷氨酰胺对脓毒症的辅助治疗效果。方法以2010年8月至2013年2月清远市人民医院重症医学科(IC U )收治的120脓毒症患者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实验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静脉滴注丙氨酰谷氨酰胺,剂量为0.4g/(kg×d),每日大剂量为20g。比较两组患者治疗期间的胰岛素使用剂量、血糖水平、院内感染发生率、IC U住院时间、总住院时间及6月生存率。结果实验组与对照组胰岛素使用剂量分别为(3.8±3.1)、(4.5±3.5)IU/h ,血糖水平分别为(8.9±2.0)、(10.8±3.1)mol/L ,院内感染发生率分别为1.2‰及3.0‰,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ICU住院时间、总住院时间、6月生存率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脓毒症患者,每日静脉滴注丙氨酰谷氨酰胺,可能有助于控制血糖水平、改善胰岛素抵抗、降低院内感染发生风险,但对患者预后无显著改善效果。

    作者:林钦汉;张明;陈军;周海波;罗丹华 刊期: 2014年第17期

检验医学与临床杂志

检验医学与临床杂志

主管:重庆市卫生局

主办:重庆市卫生信息中心 重庆市临床检验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