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乙型肝炎病毒 PreS1抗原及抗体检测应用价值分析

曹青梅

关键词:乙型肝炎病毒, 乙型病毒性肝炎, 前S1抗原, 前S1抗体
摘要:目的:探讨乙型肝炎病毒(HBV)前S1(PreS1)抗原及抗体检测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于2013年3~11月,随机选择具有不同乙型病毒性肝炎(简称乙肝)两对半检测结果的患者120例进行PreS1抗原及抗体检测,分析PreS1抗原及抗体检测结果与两对半检测结果的关系。结果大三阳及小三阳患者 PreS1抗原阳性检出率为89%和7%,乙肝表面抗原(HBsAg)、乙肝核心抗体(HBcAb)阳性患者阳性检出率为14%,单纯 HBsAg阳性患者阳性检出率为5%。PreS1抗原与 HBsAg、乙肝 e抗原和 HBcAb具有一定的相关性。结论两对半联合PreS1抗原、抗体检测能够更灵敏、准确地反映乙肝患者的病情和预后,在HBV感染早期诊断方面也具有一定的临床应用价值。
检验医学与临床杂志相关文献
  • 幕上室管膜瘤放射治疗方案与患者预后研究

    目的:探讨幕上室管膜瘤的放射治疗(简称放疗)方案与患者的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33例幕上脑实质内室管膜瘤患者的临床治疗与预后资料。结果共获得10例患者术后24个月内的随访资料。术后存活8例(80.0%)、死亡1例(10.0%)、复发1例(10.0%)。 Karnofsky 功能状态(KPS )评分为95~100分者7例(70.0%)、90分者1例(10.0%)、80分者1例(10.0%)、0分者1例(10.0%)。结论术后放疗可明显降低幕上室管膜瘤的复发率,应作为常规的辅助治疗手段之一。

    作者:张宗银;张紫寅;唐建建;谢雪梅 刊期: 2014年第17期

  • 产后膀胱前筋膜外血肿1例

    女性生殖系统与泌尿系统的解剖关系十分紧密,剖宫产术致膀胱损伤出血的病例时有报道[1-3]。然而,自然分娩过程中,在无外力作用、骨折等情况下,出现膀胱损伤出血的报道甚少[4]。1病例报告女性患者,37岁,以“停经41+2周,腹渐隆”为主诉,于2012年12月17日11时30分入院,入院诊断:G7 P2孕41+2周,右头位(RO A ),待产。患者曾行人工流产术3次,自然分娩2次,均未出现异常。患者自述本次妊娠过程中无特殊不适,整个孕期未按时接受产前检查;既往体健,否认急、慢性传染病史;月经规律,末次月经时间为2012年3月1日。入院体格检查:体温36.4℃,脉搏84次/分,呼吸20次/分,血压120/80 mm Hg ,心、肺听诊无异常,肝、肾肋下未触及,双下肢Ⅱ°水肿,其余无异常。专科检查:子宫高38 cm ,腹围117 cm ,胎方位RO A ,胎心率140次/分。肛门指诊:宫口容受。骨盆测量:经产妇,胎儿大小约3.9 kg。辅助检查:B超示单胎,头位,双顶径9.7cm,股骨长7.6cm,羊水指数10.5cm,胎盘Ⅱ级。血常规检查:血红蛋白131 g/L ,红细胞4.14×1010/L ,白细胞8.7×109/L,中性粒细胞0.72,淋巴细胞0.28,出血时间2 min ,凝血时间2 min ,血型B型。尿常规检查未见异常。胎心监护呈有反应型。

    作者:王瑛 刊期: 2014年第17期

  • 层级护理管理模式在外科护理管理中的应用研究

    目的:探讨层级护理管理模式在外科护理管理中应用的方法和效果。方法将本院外科100例护理工作人员分为对照组与研究组。对照组48例,采取常规管理模式;研究组52例,实施层级护理管理模式。采取自制的护理质量评分问卷及护理工作满意度调查问卷对两组护理工作进行质量考核及满意度调查。比较两组护理工作人员的护理质量、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及护理安全质量指标。结果研究组护理质量总评分和患者对护理服务的总满意度分别为(94.62±3.22)分、(95.36±5.66)分,明显高于对照组的(91.27±4.13)分、(91.87±7.89)分(P<0.05)。实施层级管理前后,患者意外发生率和护理差错发生率明显降低(P<0.05),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层级护理管理模式在外科护理管理中的应用有效地提高了护理质量和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

    作者:刘千红;陆颖 刊期: 2014年第17期

  • 临床路径下单病种护理成本的核算研究

    目的:以单侧输尿管结石钬激光碎石术为例,探讨单病种护理成本的核算方法,为制订单病种收费标准提供参考。方法根据医院各类统计报表及自行设计的临床护理路径跟踪记录表,按照项目成本核算的6大要素,核算临床路径下单侧输尿管结石钬激光碎石术各护理项目的平均成本,计算病种护理总成本,并根据实际收费情况计算成本回收率。结果临床路径下单侧输尿管结石钬激光碎石术的护理成本为597.23元,其中人力成本269.97元,占总成本的45.20%;平均实际护理收费为145.15元,成本回收率为24.30%。结论开展以单病种临床路径为基础的护理成本核算研究,有助于合理制订护理收费标准,体现护理人员的劳动价值。

    作者:刘世芳;刘必兰;李富兰;杨利君 刊期: 2014年第17期

  • 克氏针内固定术治疗儿童锁骨干骨折近期疗效评价

    目的:评价克氏针内固定术治疗儿童锁骨干骨折的近期疗效。方法于2006年12月至2012年12月,将64例锁骨干骨折患儿随机分为观察组(32例)和对照组(32例)。观察组采用克氏针内固定术治疗,对照组采用非手术保守治疗。比较两组患儿临床疗效、骨折愈合时间、住院时间等指标。结果观察组优良率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对照组解剖复位率分别为90.6%和75.0%,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on-stant评分、骨折愈合时间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克氏针内固定术治疗儿童锁骨干骨折,近期疗效满意,可缩短骨折愈合时间,促进肩功能的恢复。

    作者:曹冬子;张鲁;王存良;高建军;白涛 刊期: 2014年第17期

  • 关节镜手术治疗中晚期类风湿关节炎临床疗效分析

    目的:探讨关节镜手术治疗中晚期类风湿关节炎(RA )的临床疗效。方法于2010年1~6月,随机选择中晚期RA患者83例,给予关节镜手术治疗以切除关节滑膜和清理关节腔。比较患者手术前后Lysholm评分、健康评估问卷(HAQ)评分、改良Sharp评分、红细胞沉降率(ESR)和C反应蛋白(CRP)水平。结果中晚期RA患者经关节镜手术治疗后,Lysholm评分上升,HAQ评分、ESR与CRP水平下降(P<0.05),改良Sharp评分与术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关节镜手术治疗中晚期RA可有效改善膝关节功能、缓解全身症状。

    作者:黄启明;白永胜 刊期: 2014年第17期

  • H IV 感染合并恶性肿瘤患者临床资料分析

    目的:探讨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感染患者继发恶性肿瘤的危险因素。方法对2003年1月至2013年8月确诊的HIV感染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HIV感染合并恶性肿瘤患者以50岁以上的人群为主,恶性肿瘤类型以非霍杰金淋巴瘤(NHL)为主,占25.33%;其次是宫颈癌,占18.67%。HIV感染合并恶性肿瘤患者CD4+T淋巴细胞计数、CD4+/CD8+比值和自然杀伤细胞计数明显低于单纯HIV感染患者(P<0.05)。结论年龄和免疫功能缺陷均增加了HIV感染者继发恶性肿瘤的风险。

    作者:何萌;李云霄;李宏;林昌海;王亚丽;吴立翔 刊期: 2014年第17期

  • 咸阳市2012年手足口病病原学监测结果分析

    目的:分析咸阳市手足口病病原体构成特征的变迁,为手足口病防控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对2012年咸阳市手足口病病例资料及咽拭子标本检测结果进行分析。结果共送检手足口病病例咽拭子标本549份,检出肠道病毒(EV )阳性标本126份,阳性检出率为22.95%,其中 EV71阳性77份(占61.11%)、柯萨奇病毒 A组(CoxA)16型(CoxA16)阳性10份(占7.94%)、CoxA10阳性9份(占7.14%)、其他未分型 EV 阳性30份(占23.81%),未检出CoxA6阳性标本。不同病情病例EV71阳性检出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发病高峰期及非高峰期送检标本阳性检出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试剂阳性检出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咸阳市2012年手足口病病原体以EV71型为主,首次检出CoxA10。重症病例EV71阳性检出率高于普通病例。在手足口病发病高峰期采样,可以提高EV阳性检出率。

    作者:张俊君;成翔;秦龙;魏战峰 刊期: 2014年第17期

  • MMP-11在食管鳞状细胞癌组织中的表达水平及临床意义分析

    目的:探讨基质金属蛋白酶-11(MMP-11)表达水平,及其与食管鳞状细胞癌(ESCC)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36例ESCC 癌组织及其癌旁组织标本,以及9例正常食管组织MMP-11表达水平。结果 ESCC 癌组织、癌旁组织及正常食管组织MMP-11蛋白阳性表达率分别为69.4%(25/36)、25.0%(9/36)、22.2%(2/9)。癌旁组织和正常食管组织MMP-11蛋白阳性表达率低于癌组织( P <0.05),癌旁组织和正常食管组织 MMP-11蛋白阳性表达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 >0.05)。就MMP-11阳性表达率而言,Ⅰ~Ⅱ期患者低于Ⅲ~Ⅳ期患者、T1~ T2期患者低于T3~ T4期患者、无淋巴转移的患者低于有淋巴转移的患者(P <0.05)。MMP-11表达水平与患者年龄、性别和肿瘤位置、直径、病理类型无关(P>0.05)。结论 MMP-11蛋白可能参与了ESCC 的发生、发展,MMP-11蛋白高表达可能是促进ESCC 浸润转移的因素之一。

    作者:张晓伟;唐启明;刘春华;肖锋;胡建功 刊期: 2014年第17期

  • 妊娠早期甲状腺功能异常与甲状腺自身抗体的相关性分析

    目的:探讨妊娠早期甲状腺功能异常与甲状腺自身抗体的相关性。方法选择2013年于本院就诊的妊娠早期妇女1375例,采用电化学发光法检测外周血甲状腺过氧化物酶抗体(TPOAb)、甲状腺球蛋白抗体(TgAb)、促甲状腺激素(TSH)及游离甲状腺素(FT4)水平,分析妊娠早期 TPOAb、TgAb、TSH、FT4的分布特征。结果 TPOAb、TgAb同时阳性检出率为6.2%,其中TPOAb、TgAb阳性检出率分别为7.2%和8.1%。亚临床型甲状腺功能减退症检出率为26.9%,低甲状腺素血症检出率为1.1%,临床型甲状腺功能减退症检出率为7.6%。不同临床分组孕妇TSH、FT4、TPOAb、TgAb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妊娠早期甲状腺功能指标检测并不能完全反应甲状腺功能。妊娠早期甲状腺激素、甲状腺自身抗体联合检测临床意义更大。

    作者:梁修珍;刘芳;糜晓梅 刊期: 2014年第17期

  • 医院-社区-家庭三级健康管理模式在老年糖尿病患者中的应用研究

    目的:探讨医院-社区-家庭三级健康管理模式对老年糖尿病患者治疗依从性及疗效的影响。方法于2011年9月至2013年8月,对120例接受社区门诊随诊的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进行跟踪随访,并将所有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每组各60例。试验组采用医院-社区-家庭三级健康管理模式,对照组按常规方式管理。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依从性、血糖控制水平和再住院次数。结果120例患者均完成为期2年的随访。试验组患者治疗依从性、血糖控制水平均明显优于对照组,再住院次数少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医院-社区-家庭三级健康管理模式可明显提高老年糖尿病患者的治疗依从性,对糖尿病防控作用明显。

    作者:黄登红 刊期: 2014年第17期

  • 同期介入治疗冠心病合并锁骨下动脉硬化闭塞症研究

    目的:评价同期介入治疗冠心病合并锁骨下动脉硬化闭塞症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于2008年1月至2012年12月,对16例冠心病合并锁骨下动脉硬化闭塞症(动脉管腔狭窄至少70%)确诊患者同期行锁骨下动脉及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先行球囊血管成形术,再植入支架。在术后6个月和12个月随访时,分别进行彩色超声和血管造影检查,评估再狭窄情况和临床疗效。结果16例患者共计38处动脉狭窄病变,均成功进行了经皮介入治疗,无严重并发症发生。术后彩色超声及血管造影检查均未见动脉管腔再狭窄。结论采用同期介入治疗的方法治疗冠心病合并锁骨下动脉硬化闭塞症,具有微创、效果好、并发症少等优点,可作为临床重要的治疗方法。

    作者:韩莹;冯力;张励庭;袁勇;黄炫生;张建;黄大钡 刊期: 2014年第17期

  • 产前护理干预对孕妇分娩方式选择及妊娠结局的影响研究

    目的:探讨产前护理干预对孕妇分娩方式选择及妊娠结局的影响。方法将2011年1月至2013年6月于本院分娩的孕妇106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53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常规护理基础上给予产前护理干预。对两组孕妇分娩方式、妊娠结局及护理满意度进行比较。结果观察组自然分娩率(67.9%)高于对照组(34.0%),对照组剖宫产率(49.0%)高于观察组(22.7%),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妊娠结局及护理满意度均优于对照组。结论有效的产前护理干预可降低剖宫产率,提高自然分娩率,改善妊娠结局,提高产妇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值得推广应用。

    作者:郑俊清 刊期: 2014年第17期

  • 改良赛丁格尔技术 PICC 置管在肿瘤化疗患者中的应用研究

    目的:探讨改良赛丁格尔技术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 )置管在肿瘤化疗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168例需行PICC置管的肿瘤化疗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各83例。治疗组采用改良赛丁格尔技术PICC置管,对照组采用传统赛丁格尔技术PICC置管。比较两组患者一次置管成功率、舒适率及并发症发病率。结果治疗组一次置管成功率、舒适率明显高于对照组,而并发症发病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改良赛丁格尔技术PICC置管应用于肿瘤化疗患者,提高了一次置管成功率及舒适度,降低了并发症发病率,值得推广应用。

    作者:陈月莞;杨菲;王娇妹 刊期: 2014年第17期

  • 追踪方法学在护生带教质量评估中的应用

    将追踪方法学应用于护生带教质量评估工作中的,建立护理部-片区(内科与外科)-科室的三级教学质量控制体系,并确定带教质量评估的内容和标准,对护生带教质量进行评估。有利于临床带教质量评估理念的转换、强化细节管理与制度执行、规范评估流程与方法、提高全局意识和团队协作精神、提高信息化水平和数据的利用率、全面动态观察和评估带教质量以及临床带教质量评估长效机制的建立,值得临床中应用与推广。

    作者:牛晓琳;倪四峰;金葵花;吉娜 刊期: 2014年第17期

  • 中西医结合治疗粘连性不完全性肠梗阻疗效分析

    目的:探讨中西医结合治疗粘连性肠梗阻的临床效果。方法将60例粘连性肠梗阻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30例)和对照组(30例)。对照组采用西医治疗(包括胃肠减压,维持水、电解质及酸碱平衡等)。试验组采用大承气汤加减联合西医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效果及体征消失时间。结果治疗48 h后,试验组治疗治愈率及总有效率均高于对照组(P<0.05)。试验组腹胀及腹痛消失时间、肛门排气时间、排便时间、气液平面消失时间均小于对照组(P<0.05)。结论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粘连性肠梗阻的治疗效果优于单纯西医治疗,显著提高了治愈率,降低了手术率,缩短了患者住院时间,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由渭平 刊期: 2014年第17期

  • 长骨骨干骨折内固定物取出术后原位再发骨折研究

    目的:探讨长骨骨干骨折内固定物取出术后原位再发骨折的原因及治疗方法。方法选择2011年1月至2013年1月于本院就诊的长骨骨干骨折内固定物取出术后原位再发骨折患者30例,给予骨折端明显位移患者闭合复位手术治疗,其他患者给予切开复位手术治疗。所有患者均给予微创锁定系统治疗。对疗效及初次显效时间进行分析。结果12例(40.0%)患者行闭合复位手术治疗,经微创锁定系统治疗后,治愈8例、好转3例、显效1例,初次显效时间为(2.2±0.5)个月。18例(60.0%)患者行切开复位手术治疗,经微创锁定系统治疗后,治愈12例、好转5例、显效1例,初次显效时间为(3.5±0.5)个月。所有患者均愈合出院。结论采用微创锁定系统治疗长骨骨干骨折内固定物取出术后原位再发骨折,能有效提高疗效,改善患者预后,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赵学寨 刊期: 2014年第17期

  • 心脏介入治疗护理风险因素与管理策略研究

    心脏介入治疗具有并发症突然发作的特点,因此患者猝死率较高,容易引发医疗纠纷[1]。特别是安装起搏器和冠脉介入治疗患者,更易出现起搏器电极移位、冠脉内亚急性血栓形成、突发恶性心律失常、血管迷走神经反射等情况[2]。心脏介入治疗极为复杂,风险较一般手术高,且接受介入治疗的患者往往病情较重。因此,在临床护理管理中,需要根据手术技术的复杂性和患者病情的危重性制订相应的护理措施,从而有效减少护理风险。

    作者:曾军梅 刊期: 2014年第17期

  • 甘肃省陇南地区不同基因型 HCV 分布特征研究

    目的:了解甘肃省陇南地区不同基因型丙型肝炎病毒(HCV )的分布特征。方法选择2013年7月至2014年2月于本院就诊的HCV感染确诊患者53例。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进行 HCV抗体检测,以重组免疫印迹法进行结果确认。采用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PCR)检测血清病毒载量。采用多重 PCR对病毒载量大于103 copy/μL的标本进行 HCV基因分型检测。结果共检出1b基因型40例,占75.5%,检出2a基因型9例,占17.0%,检出3a基因型4例,占7.5%,各基因型检出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甘肃省陇南地区HCV感染患者以1b型HCV感染为主,其次为2a、3a型。

    作者:王洁 刊期: 2014年第17期

  • 生物医学工程专业《体内药物分析》的教学体会

    本文从课程内容的设置、教学手段和实验教学模式等方面总结了对生物医学工程专业学生进行体内药物分析课程教学的心得和体会,为进一步探讨生物工程专业教育与教学提供了参考。

    作者:孙严彤 刊期: 2014年第17期

检验医学与临床杂志

检验医学与临床杂志

主管:重庆市卫生局

主办:重庆市卫生信息中心 重庆市临床检验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