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渭平
目的:探讨重症急性胰腺炎(SAP)患者经鼻空肠置管肠内营养的护理方法。方法对68例经鼻空肠置管肠内营养的SAP患者进行全面护理,包括置管前心理护理,置管中密切观察和配合,以及置管后完善护理记录、预防管路脱出和堵塞、防止感染等护理措施。结果68例患者均置管成功,带管时间平均13.6 d。发生留置管脱出空肠12例次。置管后腹痛8例、腹泻6例,均给予对症处理后症状缓解;无发生感染、肠穿孔的患者。68例患者对护理工作满意65例、基本满意2例、不满意1例,满意率97.7%。结论经鼻空肠置管肠内营养应用于S A P患者安全、有效。良好的护理不仅能够保证患者的营养支持,也有助于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作者:陈志林;王海花;郭彩虹 刊期: 2014年第17期
目的:探讨基质金属蛋白酶-11(MMP-11)表达水平,及其与食管鳞状细胞癌(ESCC)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36例ESCC 癌组织及其癌旁组织标本,以及9例正常食管组织MMP-11表达水平。结果 ESCC 癌组织、癌旁组织及正常食管组织MMP-11蛋白阳性表达率分别为69.4%(25/36)、25.0%(9/36)、22.2%(2/9)。癌旁组织和正常食管组织MMP-11蛋白阳性表达率低于癌组织( P <0.05),癌旁组织和正常食管组织 MMP-11蛋白阳性表达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 >0.05)。就MMP-11阳性表达率而言,Ⅰ~Ⅱ期患者低于Ⅲ~Ⅳ期患者、T1~ T2期患者低于T3~ T4期患者、无淋巴转移的患者低于有淋巴转移的患者(P <0.05)。MMP-11表达水平与患者年龄、性别和肿瘤位置、直径、病理类型无关(P>0.05)。结论 MMP-11蛋白可能参与了ESCC 的发生、发展,MMP-11蛋白高表达可能是促进ESCC 浸润转移的因素之一。
作者:张晓伟;唐启明;刘春华;肖锋;胡建功 刊期: 2014年第17期
目的:评价同期介入治疗冠心病合并锁骨下动脉硬化闭塞症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于2008年1月至2012年12月,对16例冠心病合并锁骨下动脉硬化闭塞症(动脉管腔狭窄至少70%)确诊患者同期行锁骨下动脉及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先行球囊血管成形术,再植入支架。在术后6个月和12个月随访时,分别进行彩色超声和血管造影检查,评估再狭窄情况和临床疗效。结果16例患者共计38处动脉狭窄病变,均成功进行了经皮介入治疗,无严重并发症发生。术后彩色超声及血管造影检查均未见动脉管腔再狭窄。结论采用同期介入治疗的方法治疗冠心病合并锁骨下动脉硬化闭塞症,具有微创、效果好、并发症少等优点,可作为临床重要的治疗方法。
作者:韩莹;冯力;张励庭;袁勇;黄炫生;张建;黄大钡 刊期: 2014年第17期
目的:探讨3种抗体联合检测诊断系统性红斑狼疮(SLE)的临床意义。方法选择2012年1月至2014年1月本院收治的SLE患者60例(SLE组),以同期于本院体检健康者60例作为对照组。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抗双链DNA(dsDNA)抗体,采用免疫印迹法检测抗核小体抗体(AnuA)、抗Sm抗体,比较3种抗体单独检测及联合检测的诊断效能。结果 SLE组AnuA、抗Sm抗体、抗dsDNA抗体及3种抗体联合检测阳性率分别为93.3%、33.3%、46.7%、96.7%,均高于对照组检测结果( P<0.05)。3种抗体联合检测具有更高的S L E诊断效能。结论 AnuA、抗ds-DNA抗体、抗Sm抗体联合检测有助于避免SLE的漏诊,从而达到早期诊断、治疗的目的。
作者:杨媛慧;周薇;陆红;谢闻悦 刊期: 2014年第17期
目的:探讨妊娠早期甲状腺功能异常与甲状腺自身抗体的相关性。方法选择2013年于本院就诊的妊娠早期妇女1375例,采用电化学发光法检测外周血甲状腺过氧化物酶抗体(TPOAb)、甲状腺球蛋白抗体(TgAb)、促甲状腺激素(TSH)及游离甲状腺素(FT4)水平,分析妊娠早期 TPOAb、TgAb、TSH、FT4的分布特征。结果 TPOAb、TgAb同时阳性检出率为6.2%,其中TPOAb、TgAb阳性检出率分别为7.2%和8.1%。亚临床型甲状腺功能减退症检出率为26.9%,低甲状腺素血症检出率为1.1%,临床型甲状腺功能减退症检出率为7.6%。不同临床分组孕妇TSH、FT4、TPOAb、TgAb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妊娠早期甲状腺功能指标检测并不能完全反应甲状腺功能。妊娠早期甲状腺激素、甲状腺自身抗体联合检测临床意义更大。
作者:梁修珍;刘芳;糜晓梅 刊期: 2014年第17期
目的:探讨微柱凝胶免疫检测法在新生儿溶血病(HDN )产后检测中的应用效果。方法以2013年5月至2014年3月于本院就诊的401例疑似 HDN新生儿为研究对象,进行母婴血型鉴定,并采用微柱凝胶免疫检测法与试管法进行直接抗人球蛋白试验(DA T )、游离抗体试验以及放散试验检测。结果401例疑似 HDN新生儿确诊275例,其中母婴ABO血型系统不合占96.00%(264/275),Rh血型系统不合占4.00%(11/275)。ABO血型系统不合 HDN患儿中,母亲为O型、新生儿为A或B型占95.83%(253/264)。401例疑似 HDN新生儿中,微柱凝胶免疫法DAT、游离试验与放散试验至少1项检测结果阳性者占68.58%(275/401),试管法检测结果为阳性者占44.39%(178/401),两种方法阳性检出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以微柱凝胶免疫检测法应用进行HDN检测具有结果准确、操作简便、灵敏度高、特异性强等优点,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蒋峻峰 刊期: 2014年第17期
目的:评价克氏针内固定术治疗儿童锁骨干骨折的近期疗效。方法于2006年12月至2012年12月,将64例锁骨干骨折患儿随机分为观察组(32例)和对照组(32例)。观察组采用克氏针内固定术治疗,对照组采用非手术保守治疗。比较两组患儿临床疗效、骨折愈合时间、住院时间等指标。结果观察组优良率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对照组解剖复位率分别为90.6%和75.0%,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on-stant评分、骨折愈合时间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克氏针内固定术治疗儿童锁骨干骨折,近期疗效满意,可缩短骨折愈合时间,促进肩功能的恢复。
作者:曹冬子;张鲁;王存良;高建军;白涛 刊期: 2014年第17期
目的:探讨胰岛素强化治疗对初诊2型糖尿病(T2DM )患者血浆磷脂酰基醇蛋白聚糖-4(GPC-4)水平的影响及其与胰岛素敏感性的关系。方法随机选择38例初诊 T2DM 患者(T2DM 组),于胰岛素强化治疗前及治疗4周后进行血浆G PC-4水平及其他指标检测,采用高胰岛素-正葡萄糖钳夹术评价患者胰岛素敏感性的变化。以糖耐量正常的体检健康者40例(NGT组)作为对照。结果 T2DM组空腹血浆GPC-4水平为(5.27±1.97)μg/L ,低于NGT 组[(7.33±2.36)μg/L ,P<0.05)]。胰岛素强化治疗后,T2DM 组空腹血浆 GPC-4水平为(6.42±2.21)μg/L ,较治疗前明显升高(P<0.05)。治疗后,T2DM 组葡萄糖代谢率明显升高,胰岛素抵抗指数明显降低(P<0.05),且GPC-4水平升高程度与葡萄糖代谢率升高程度呈正相关。结论胰岛素强化治疗不仅可升高初诊T2DM患者血浆GPC-4水平,而且有助于改善患者的胰岛素敏感性;血浆GPC-4水平可能与患者胰岛素敏感性有关。
作者:蒋辉;李钶;阳皓;乐曦;周青梅;刘红娟;黄汉忠;邹菁华 刊期: 2014年第17期
细菌性感染疾病患者降钙素原(PC T )水平明显升高,抗菌药物治疗后,PC T水平逐渐下降至正常水平,而病毒感染、自身免疫性疾病及器官移植等引起炎症时,PC T 仍维持较低水平[1-2]。因此,PCT是可用于细菌性感染与非细菌性感染鉴别诊断的指标,且诊断准确度优于体温、白细胞计数、C反应蛋白(CRP)及白细胞介素(IL)-6等炎症因子[2]。本文现就PCT生物学特征及其在感染性疾病中的应用研究综述如下。
作者:熊中政(综述);廖俐雅(审校) 刊期: 2014年第17期
目的:探讨尼莫地平联合脑脊液置换治疗蛛网膜下腔出血(SAH)的疗效。方法将122例SAH患者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61例。对照组采用尼莫地平常规治疗,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基础上加以脑脊液置换治疗。结果观察组左大脑前动脉(ACA)、右ACA、左大脑中动脉(MCA)、右MCA收缩峰流速值均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脑膜刺激征缓解率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血管痉挛、梗阻性脑积液、再出血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采用尼莫地平联合脑脊液置换治疗SAH ,能及时清除蛛网膜下腔积血,改善脑部血液循环,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提高患者生存质量。
作者:李玻;杨勇;陈达健;黄云 刊期: 2014年第17期
目的:探讨血清降钙素原(PC T )检测对血流感染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2~11月同时进行血培养和PC T检测的患者356例临床资料,以血培养检测结果将患者分为非血流感染组和血流感染组,比较两组间及革兰阴性菌感染组与革兰阳性菌感染组间血清PC T浓度的差异。结果非血流感染组、血流感染组血清PCT浓度分别为0.21(0.06~1.05)、4.36(0.78~15.60)ng/mL ,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革兰阴性菌与革兰阳性菌感染组血清PCT浓度分别为5.60(1.23~19.90)、2.04(0.59~9.05)ng/mL ,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41)。以0.50 ng/m L为临界值,PC T对血流感染的诊断灵敏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和阴性预测值分别为83.1%、64.1%、41.3%、92.6%。结论 PC T定量检测用于血流感染的快速辅助诊断,也有利于血流感染病原菌类型的初步判断,能够为早期抗感染治疗方案的制订提供依据。
作者:黄燕新;姜朝新;叶振望;曾庆洋 刊期: 2014年第17期
本文从课程内容的设置、教学手段和实验教学模式等方面总结了对生物医学工程专业学生进行体内药物分析课程教学的心得和体会,为进一步探讨生物工程专业教育与教学提供了参考。
作者:孙严彤 刊期: 2014年第17期
国家卫计委(原卫生部)于2012年颁布了《二级综合医院评审标准(2012年版)》,其中的编制说明指出:评审工作将强调由技术评价,向“以患者为中心”的医院系统性评价目标转换;由过去强调医院人财物等硬件条件达标,转向对医院内涵建设的评价[1]。由此可见,新一轮医院评审工作的“质量、安全、服务、管理、绩效”主题非常鲜明。万州区第五人民医院于2008年8月开始国家二级甲等综合医院(简称二甲医院)创建工作,并在新的评审标准颁布后,将PDCA循环应用于各项质量管理工作,实现了医院管理和医疗质量的持续改进,并于2013年9月成功创建国家二级甲等综合医院。现将PDCA循环在万州区第五人民医院的具体运作模式及效果分析如下。
作者:幸建红;冯国绪;钟小勤 刊期: 2014年第17期
目的:分析清华同方计算机辅助精液分析(CASA )系统与血细胞计数板法精子密度检测结果的一致性,以及不同实验室检测结果的一致性。方法选择2013年4~7月于本院接受精子密度检测的男性受试者100例,由本院检验科进行CASA 和血细胞计数板法精子密度检测,同时由沈阳市生殖医学中心精液检测中心进行CASA精子密度检测,分析不同方法及不同实验室的检测结果。结果血细胞计数板法、CASA(本院检验科)、CA-S A (沈阳市生殖医学中心精液检测中心)精子密度检测结果分别为(101.52±75.56)、(104.45±73.57)、(101.60±73.71)×109/L ,不同方法及不同实验室检测结果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不同方法检测结果相关系数为0.944。结论 CASA检测精子密度具有较好的结果准确性和一致性,适用于精子密度检测。
作者:张歆;侯丹凤;潘莹;程仕彤;郭晓临 刊期: 2014年第17期
目的:比较血清降钙素原(PCT)、C反应蛋白(CRP)、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NLR)、白细胞计数(WBC)细菌性血流感染的诊断效能。方法回顾性分析于2012年5~7月同时接受血培养、PCT、CRP和血常规检测的140例成人患者的资料,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并比较 PCT、CRP、WBC、NLR对细菌性血流感染诊断效能。结果当PCT临界值为0.2 ng/mL时,其诊断细菌性血流感染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89,诊断灵敏度为68.2%、特异度为96.6%。结论对细菌性血流感染的综合诊断效能,PCT 优于CRP、WBC和NLR ;以0.2 ng/mL作为临界值时,PCT具有佳的诊断灵敏度和特异度。PCT可作为细菌性血流感染的辅助诊断指标。
作者:林丽英;杨倩琼;郭旭光;夏勇 刊期: 2014年第17期
目的:探讨层级护理管理模式在外科护理管理中应用的方法和效果。方法将本院外科100例护理工作人员分为对照组与研究组。对照组48例,采取常规管理模式;研究组52例,实施层级护理管理模式。采取自制的护理质量评分问卷及护理工作满意度调查问卷对两组护理工作进行质量考核及满意度调查。比较两组护理工作人员的护理质量、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及护理安全质量指标。结果研究组护理质量总评分和患者对护理服务的总满意度分别为(94.62±3.22)分、(95.36±5.66)分,明显高于对照组的(91.27±4.13)分、(91.87±7.89)分(P<0.05)。实施层级管理前后,患者意外发生率和护理差错发生率明显降低(P<0.05),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层级护理管理模式在外科护理管理中的应用有效地提高了护理质量和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
作者:刘千红;陆颖 刊期: 2014年第17期
目的:了解甘肃省陇南地区不同基因型丙型肝炎病毒(HCV )的分布特征。方法选择2013年7月至2014年2月于本院就诊的HCV感染确诊患者53例。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进行 HCV抗体检测,以重组免疫印迹法进行结果确认。采用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PCR)检测血清病毒载量。采用多重 PCR对病毒载量大于103 copy/μL的标本进行 HCV基因分型检测。结果共检出1b基因型40例,占75.5%,检出2a基因型9例,占17.0%,检出3a基因型4例,占7.5%,各基因型检出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甘肃省陇南地区HCV感染患者以1b型HCV感染为主,其次为2a、3a型。
作者:王洁 刊期: 2014年第17期
目的:建立成都地区健康中老年人群血尿酸参考区间。方法采用尿酸酶法检测2371例健康中老年人血尿酸水平,并建立参考区间。结果健康中老年男性与女性血尿酸均值分别为(348.8±71.3)、(267.32±73.5)μmol/L。男性尿酸总体水平及各年龄组尿酸水平明显高于女性(P<0.05)。不同年龄组男性血尿酸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女性血尿酸水平在50岁以后明显增高( P<0.05)。以95%双侧范围为标准,血尿酸参考区间为:40岁以上男性209.1~488.5μmol/L ,40~50岁女性105.8~373.6μmol/L ,50岁以上女性123.5~411.2μmol/L。结论应分别建立不同年龄段男女性血尿酸水平参考区间,从而为高尿酸血症的防治提供参考。
作者:史梦;黄晓波;吕艳;保勇 刊期: 2014年第17期
目的:探讨体外循环心脏手术术后并发症的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5月至2013年3月行体外循环心脏手术的203例成年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根据是否发生术后并发症,将患者分为并发症组和无并发症组,对可能的危险因素进行单因素分析和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结果203例患者中,发生术后并发症31例,并发症发生率为15.3%。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年龄大于或等于55岁、体外循环时间大于或等于2 h、主动脉阻断时间大于或等于100 min、心脏功能Ⅳ级以及术前合并原发性高血压、糖尿病、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是诱发术后并发症的相关因素(P<0.05)。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大于或等于55岁、体外循环时间大于或等于2 h、主动脉阻断时间大于或等于100 min及心脏功能Ⅳ级是导致术后并发症的危险因素(P<0.05)。结论对于行体外循环心脏手术的患者,应通过术前评估,及时干预可诱发术后并发症的危险因素,从而提高手术安全性和疗效。
作者:黄小龙;吴西林;宋之昭 刊期: 2014年第17期
目的:探讨早期量化踝泵运动对腹部手术患者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预防效果。方法将120例腹部手术患者按照分层随机法分成量化组和对照组,每组各60例。在相同的常规护理基础上,对照组予以早期常规功能锻炼,量化组按预先设计的踝泵锻炼量化表进行早期量化功能锻炼。比较干预前后血液流变学指标。结果两组患者干预后血液流变学指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腹部手术患者术后进行早期量化踝泵运动可改善血液流变学状态,有助于预防深静脉血栓的形成。
作者:梁光红 刊期: 2014年第1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