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同期介入治疗冠心病合并锁骨下动脉硬化闭塞症研究

韩莹;冯力;张励庭;袁勇;黄炫生;张建;黄大钡

关键词:冠心病, 锁骨下动脉硬化闭塞症, 介入治疗
摘要:目的:评价同期介入治疗冠心病合并锁骨下动脉硬化闭塞症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于2008年1月至2012年12月,对16例冠心病合并锁骨下动脉硬化闭塞症(动脉管腔狭窄至少70%)确诊患者同期行锁骨下动脉及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先行球囊血管成形术,再植入支架。在术后6个月和12个月随访时,分别进行彩色超声和血管造影检查,评估再狭窄情况和临床疗效。结果16例患者共计38处动脉狭窄病变,均成功进行了经皮介入治疗,无严重并发症发生。术后彩色超声及血管造影检查均未见动脉管腔再狭窄。结论采用同期介入治疗的方法治疗冠心病合并锁骨下动脉硬化闭塞症,具有微创、效果好、并发症少等优点,可作为临床重要的治疗方法。
检验医学与临床杂志相关文献
  • 产后膀胱前筋膜外血肿1例

    女性生殖系统与泌尿系统的解剖关系十分紧密,剖宫产术致膀胱损伤出血的病例时有报道[1-3]。然而,自然分娩过程中,在无外力作用、骨折等情况下,出现膀胱损伤出血的报道甚少[4]。1病例报告女性患者,37岁,以“停经41+2周,腹渐隆”为主诉,于2012年12月17日11时30分入院,入院诊断:G7 P2孕41+2周,右头位(RO A ),待产。患者曾行人工流产术3次,自然分娩2次,均未出现异常。患者自述本次妊娠过程中无特殊不适,整个孕期未按时接受产前检查;既往体健,否认急、慢性传染病史;月经规律,末次月经时间为2012年3月1日。入院体格检查:体温36.4℃,脉搏84次/分,呼吸20次/分,血压120/80 mm Hg ,心、肺听诊无异常,肝、肾肋下未触及,双下肢Ⅱ°水肿,其余无异常。专科检查:子宫高38 cm ,腹围117 cm ,胎方位RO A ,胎心率140次/分。肛门指诊:宫口容受。骨盆测量:经产妇,胎儿大小约3.9 kg。辅助检查:B超示单胎,头位,双顶径9.7cm,股骨长7.6cm,羊水指数10.5cm,胎盘Ⅱ级。血常规检查:血红蛋白131 g/L ,红细胞4.14×1010/L ,白细胞8.7×109/L,中性粒细胞0.72,淋巴细胞0.28,出血时间2 min ,凝血时间2 min ,血型B型。尿常规检查未见异常。胎心监护呈有反应型。

    作者:王瑛 刊期: 2014年第17期

  • 量化踝泵运动对腹部手术患者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预防效果研究

    目的:探讨早期量化踝泵运动对腹部手术患者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预防效果。方法将120例腹部手术患者按照分层随机法分成量化组和对照组,每组各60例。在相同的常规护理基础上,对照组予以早期常规功能锻炼,量化组按预先设计的踝泵锻炼量化表进行早期量化功能锻炼。比较干预前后血液流变学指标。结果两组患者干预后血液流变学指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腹部手术患者术后进行早期量化踝泵运动可改善血液流变学状态,有助于预防深静脉血栓的形成。

    作者:梁光红 刊期: 2014年第17期

  • 虚拟现实技术在医学教育中的应用

    虚拟现实技术通过综合利用各种计算机技术构建仿真的学习环境,具有沉浸性、交互性、多感知性和构想性等独特优势,已用于虚拟人体结构、虚拟医学实验以及虚拟临床实践等医学教育领域。虚拟现实技术打破了传统医学教育理念、丰富了医学教学内容、扩展了医学教学的时间和空间,必将推动医学教育不断发展。

    作者:李云;罗刚;凌冠华;左锋 刊期: 2014年第17期

  • 医院-社区-家庭三级健康管理模式在老年糖尿病患者中的应用研究

    目的:探讨医院-社区-家庭三级健康管理模式对老年糖尿病患者治疗依从性及疗效的影响。方法于2011年9月至2013年8月,对120例接受社区门诊随诊的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进行跟踪随访,并将所有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每组各60例。试验组采用医院-社区-家庭三级健康管理模式,对照组按常规方式管理。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依从性、血糖控制水平和再住院次数。结果120例患者均完成为期2年的随访。试验组患者治疗依从性、血糖控制水平均明显优于对照组,再住院次数少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医院-社区-家庭三级健康管理模式可明显提高老年糖尿病患者的治疗依从性,对糖尿病防控作用明显。

    作者:黄登红 刊期: 2014年第17期

  • 采血部位及标本放置时间对高敏C反应蛋白检测结果的影响

    目的:探讨采血部位及标本放置时间对高敏C反应蛋白(hs-CRP)检测结果的影响。方法将2009年11月至2011年11月于门诊体检健康者100例纳入对照组,将同期确诊的100例心脑血管疾病患者纳入患者组。分别采集肘静脉及手指末梢血标本,在抽血后即刻(T1)及标本放置24 h(T2)、7 d(T3)后进行 hs-CRP检测。结果对照组T1时刻肘静脉血及手指末梢血hs-CRP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种标本 T2、T3时刻hs-CRP水平与T1时刻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且手指末梢血hs-CRP水平低于静脉血(P<0.05)。患者组hs-CRP检测结果变化情况与对照组相同。患者组肘静脉和手指末梢血标本各放置时间 hs-CRP水平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为促进hs-CRP检测的普及,也为心脑血管意外的预测和早期干预提供依据,建议采用手指末梢血标本采集后即刻检测的方法。

    作者:郑世海;田进;田耘博 刊期: 2014年第17期

  • 妊娠期糖尿病孕妇分娩期系统护理应用效果分析

    目的:分析系统护理在妊娠期糖尿病孕妇分娩期的应用效果分析。方法将2011年1月至2012年9月本科室收治的妊娠期糖尿病孕妇42例纳入观察组,2009年3月至2010年12月本科室收治的妊娠期糖尿病孕妇35例纳入对照组。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方法。观察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给予系统的护理干预。比较两组孕妇的护理满意度和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孕妇护理满意度为(98.25±1.73)分,对照组孕妇护理满意度为(82.37±1.58)分,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产后出血、胎儿窘迫、肩难产、新生儿窒息、巨大胎儿在对照组的发生率分别为14.3%、20.0%、8.6%、14.3%和34.3%,在观察组的发生率分别为9.5%、14.3%、4.8%、7.1%和21.4%,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通过给予妊娠期糖尿病孕妇分娩期系统护理,能够很好地提高护理质量,有效提高患者的护理满意度,减少和避免并发症的发生,确保孕妇及胎儿健康。

    作者:徐海宁;李敏香;林望 刊期: 2014年第17期

  • 对耐多药结核病患者的护理体会

    耐多药结核病指至少耐2种或2种以上主要抗结核药物的结核病。中国是全球27个耐多药肺结核病高负担国家之一,每年新发耐多药结核病患者12万例,新发广泛耐药结核病患者9000例。耐多药肺结核病患者与普通肺结核患者相比,传染危害大,受感染者一旦发病即为原发耐多药肺结核病,且传染期更长;耐多药和广泛耐药肺结核病患者的治疗时间长达2~3年,治疗费用较普通肺结核患者明显升高[1]。因此,防止耐多药肺结核病的发生,控制其蔓延,做好耐多药肺结核病的护理对结核病控制工作至关重要。

    作者:李宁 刊期: 2014年第17期

  • 说服模式健康教育提高糖尿病患者血糖监测依从性的效果研究

    加强血糖监测是保证糖尿病患者有效控制病情发展、减少或延缓并发症的重要手段。全天血糖谱监测是指在一天之内的不同时段对患者进行血糖监测,可以客观反映血糖动态变化,对糖尿病患者的治疗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1]。然而,由于患者对全天血糖谱监测不了解,因治疗过程漫长产生懈怠心理,以及护士责任心不强、宣教经验不足、对血糖监测重视程度不够等原因,常常漏检某个或多个时间点的血糖。说服模式理论认为人的态度、行为的改变主要取决于说服者的条件、信息本身的说服力,以及问题的排列技巧[2]。本研究探讨了该理论在提高糖尿病患者血糖监测依从性方面的效果。现将研究结果报道如下。

    作者:王艳 刊期: 2014年第17期

  • 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自身抗体联合检测的临床意义

    目的:探讨3种抗体联合检测诊断系统性红斑狼疮(SLE)的临床意义。方法选择2012年1月至2014年1月本院收治的SLE患者60例(SLE组),以同期于本院体检健康者60例作为对照组。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抗双链DNA(dsDNA)抗体,采用免疫印迹法检测抗核小体抗体(AnuA)、抗Sm抗体,比较3种抗体单独检测及联合检测的诊断效能。结果 SLE组AnuA、抗Sm抗体、抗dsDNA抗体及3种抗体联合检测阳性率分别为93.3%、33.3%、46.7%、96.7%,均高于对照组检测结果( P<0.05)。3种抗体联合检测具有更高的S L E诊断效能。结论 AnuA、抗ds-DNA抗体、抗Sm抗体联合检测有助于避免SLE的漏诊,从而达到早期诊断、治疗的目的。

    作者:杨媛慧;周薇;陆红;谢闻悦 刊期: 2014年第17期

  • H IV 感染合并恶性肿瘤患者临床资料分析

    目的:探讨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感染患者继发恶性肿瘤的危险因素。方法对2003年1月至2013年8月确诊的HIV感染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HIV感染合并恶性肿瘤患者以50岁以上的人群为主,恶性肿瘤类型以非霍杰金淋巴瘤(NHL)为主,占25.33%;其次是宫颈癌,占18.67%。HIV感染合并恶性肿瘤患者CD4+T淋巴细胞计数、CD4+/CD8+比值和自然杀伤细胞计数明显低于单纯HIV感染患者(P<0.05)。结论年龄和免疫功能缺陷均增加了HIV感染者继发恶性肿瘤的风险。

    作者:何萌;李云霄;李宏;林昌海;王亚丽;吴立翔 刊期: 2014年第17期

  • 非绝经期女性2型糖尿病患者腰椎骨密度与生化指标的相关性

    目的:探讨非绝经期女性2型糖尿病患者第2至第4腰椎(L2~L4)骨密度与生化指标的相关性。方法将68例确诊的非绝经期女性2型糖尿病患者纳入观察组,将体检健康的30例非绝经期女性纳入对照组。检测所有研究对象L2~L4骨密度,以及低密度脂蛋白、糖化血红蛋白A1(HbA1c)、三酰甘油、空腹C肽等生化指标,分析L2~L4骨密度与生化指标的相关性。结果观察组、对照组 L2~L4骨密度分别为(0.85±0.12)、(0.98±0.14)g/cm2,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 HbA1c、尿微量清蛋白(UmAlb)水平分别为(8.6±0.6)%、(7.63±1.27)mg/L ,均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空腹C肽浓度为(0.75±0.18)pmol/L ,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骨密度与 HbA1c、UmAlb呈负相关,与空腹C肽呈正相关(P<0.05)。结论非绝经期女性2型糖尿病患者L2~L4骨密度降低,且骨密度与HbA1c、UmAlb水平呈负相关,与空腹C肽水平呈正相关。

    作者:张安 刊期: 2014年第17期

  • 甘肃省陇南地区不同基因型 HCV 分布特征研究

    目的:了解甘肃省陇南地区不同基因型丙型肝炎病毒(HCV )的分布特征。方法选择2013年7月至2014年2月于本院就诊的HCV感染确诊患者53例。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进行 HCV抗体检测,以重组免疫印迹法进行结果确认。采用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PCR)检测血清病毒载量。采用多重 PCR对病毒载量大于103 copy/μL的标本进行 HCV基因分型检测。结果共检出1b基因型40例,占75.5%,检出2a基因型9例,占17.0%,检出3a基因型4例,占7.5%,各基因型检出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甘肃省陇南地区HCV感染患者以1b型HCV感染为主,其次为2a、3a型。

    作者:王洁 刊期: 2014年第17期

  • 中西医结合治疗粘连性不完全性肠梗阻疗效分析

    目的:探讨中西医结合治疗粘连性肠梗阻的临床效果。方法将60例粘连性肠梗阻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30例)和对照组(30例)。对照组采用西医治疗(包括胃肠减压,维持水、电解质及酸碱平衡等)。试验组采用大承气汤加减联合西医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效果及体征消失时间。结果治疗48 h后,试验组治疗治愈率及总有效率均高于对照组(P<0.05)。试验组腹胀及腹痛消失时间、肛门排气时间、排便时间、气液平面消失时间均小于对照组(P<0.05)。结论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粘连性肠梗阻的治疗效果优于单纯西医治疗,显著提高了治愈率,降低了手术率,缩短了患者住院时间,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由渭平 刊期: 2014年第17期

  • 重症急性胰腺炎患者经鼻空肠置管肠内营养护理研究

    目的:探讨重症急性胰腺炎(SAP)患者经鼻空肠置管肠内营养的护理方法。方法对68例经鼻空肠置管肠内营养的SAP患者进行全面护理,包括置管前心理护理,置管中密切观察和配合,以及置管后完善护理记录、预防管路脱出和堵塞、防止感染等护理措施。结果68例患者均置管成功,带管时间平均13.6 d。发生留置管脱出空肠12例次。置管后腹痛8例、腹泻6例,均给予对症处理后症状缓解;无发生感染、肠穿孔的患者。68例患者对护理工作满意65例、基本满意2例、不满意1例,满意率97.7%。结论经鼻空肠置管肠内营养应用于S A P患者安全、有效。良好的护理不仅能够保证患者的营养支持,也有助于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作者:陈志林;王海花;郭彩虹 刊期: 2014年第17期

  • 护理干预对普外科手术老年患者自我效能及心理状态的影响研究

    目的:探讨护理干预对普通外科(简称普外科)手术老年患者自我效能及心理状态的影响。方法采用随机字母表法,于2012年10月至2013年10月将84例普外科手术老年患者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每组42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干预组在常规护理基础上给予综合护理干预措施。评估并比较两组患者干预前后自我效能评分及焦虑、忧郁评分。结果护理干预后,干预组自我效能总分及各维度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且干预组焦虑、忧郁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通过实施有效的综合护理干预措施,有助于改善普外科手术老年患者焦虑、忧郁负性情绪,优化自我效能,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王玉玲;何彩娣 刊期: 2014年第17期

  • 护理干预在超选择支气管动脉栓塞术治疗反复大咯血中的应用研究

    目的:探讨围术期全程护理干预在超选择支气管动脉栓塞术治疗反复大咯血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2012年7月至2013年12月本院收治的反复大咯血患者48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24例。两组患者均行超选择支气管动脉栓塞术。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患者给予围术期全程护理干预,比较两组患者止血成功率、并发症发生率、咯血持续时间及住院时间。结果观察组止血成功率为100.0%,并发症发生率为3.6%,对照组分别为83.3%、12.5%,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观察组咯血持续时间及住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P<0.05)。结论对超选择支气管动脉介入栓塞术治疗反复大咯血患者实施有效的围术期全程护理干预,可降低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缩短咯血持续时间及住院时间,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蒲海兰;陈瑛;陈琼;张莉;荆林 刊期: 2014年第17期

  • 层级护理管理模式在外科护理管理中的应用研究

    目的:探讨层级护理管理模式在外科护理管理中应用的方法和效果。方法将本院外科100例护理工作人员分为对照组与研究组。对照组48例,采取常规管理模式;研究组52例,实施层级护理管理模式。采取自制的护理质量评分问卷及护理工作满意度调查问卷对两组护理工作进行质量考核及满意度调查。比较两组护理工作人员的护理质量、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及护理安全质量指标。结果研究组护理质量总评分和患者对护理服务的总满意度分别为(94.62±3.22)分、(95.36±5.66)分,明显高于对照组的(91.27±4.13)分、(91.87±7.89)分(P<0.05)。实施层级管理前后,患者意外发生率和护理差错发生率明显降低(P<0.05),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层级护理管理模式在外科护理管理中的应用有效地提高了护理质量和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

    作者:刘千红;陆颖 刊期: 2014年第17期

  • N 末端脑钠肽前体与重度慢性心力衰竭的相关性分析

    目的:探讨N末端脑钠肽前体(NT-proBNP)与重度慢性心力衰竭(CHF)的相关性。方法采用化学发光法检测45例重度CHF患者血清NT-proBNP浓度,计算其均值。将患者分为NT-proBNP浓度小于均值组(Ⅰ组)和大于均值组(Ⅱ组)。前瞻性观察患者4个月内的死亡情况,以及因心力衰竭再入院情况。通过组间单因素比较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评价NP-proBNP与重度CHF患者预后的关系。结果Ⅱ组患者4个月内的病死率、因心力衰竭再入院率均高于Ⅰ组(P<0.05)。回归分析表明血清NT-proBNP浓度与CHF患者预后存在一定程度的相关性(P<0.05)。结论血清NT-proBNP不仅可用于心力衰竭的诊断,也是可用于判断CHF患者预后的指标之一。

    作者:吴贞云 刊期: 2014年第17期

  • 长骨骨干骨折内固定物取出术后原位再发骨折研究

    目的:探讨长骨骨干骨折内固定物取出术后原位再发骨折的原因及治疗方法。方法选择2011年1月至2013年1月于本院就诊的长骨骨干骨折内固定物取出术后原位再发骨折患者30例,给予骨折端明显位移患者闭合复位手术治疗,其他患者给予切开复位手术治疗。所有患者均给予微创锁定系统治疗。对疗效及初次显效时间进行分析。结果12例(40.0%)患者行闭合复位手术治疗,经微创锁定系统治疗后,治愈8例、好转3例、显效1例,初次显效时间为(2.2±0.5)个月。18例(60.0%)患者行切开复位手术治疗,经微创锁定系统治疗后,治愈12例、好转5例、显效1例,初次显效时间为(3.5±0.5)个月。所有患者均愈合出院。结论采用微创锁定系统治疗长骨骨干骨折内固定物取出术后原位再发骨折,能有效提高疗效,改善患者预后,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赵学寨 刊期: 2014年第17期

  • 心脏介入治疗护理风险因素与管理策略研究

    心脏介入治疗具有并发症突然发作的特点,因此患者猝死率较高,容易引发医疗纠纷[1]。特别是安装起搏器和冠脉介入治疗患者,更易出现起搏器电极移位、冠脉内亚急性血栓形成、突发恶性心律失常、血管迷走神经反射等情况[2]。心脏介入治疗极为复杂,风险较一般手术高,且接受介入治疗的患者往往病情较重。因此,在临床护理管理中,需要根据手术技术的复杂性和患者病情的危重性制订相应的护理措施,从而有效减少护理风险。

    作者:曾军梅 刊期: 2014年第17期

检验医学与临床杂志

检验医学与临床杂志

主管:重庆市卫生局

主办:重庆市卫生信息中心 重庆市临床检验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