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前列腺癌的磁共振成像影像表现

谢红锋;陆健美;缪建林

关键词:前列腺癌, 磁共振成像, 影像表现
摘要:目的评价磁共振成像(M RI)对前列腺癌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经病理证实的19例前列腺癌患者的术前M RI资料,通过对比、分析,以提高M RI对前列腺癌诊断的准确性及诊断符合率。结果术前诊断前列腺癌13例,前列腺增生4例,前列腺炎2例。术后仔细观察M RI影像表现,密切结合临床资料,可诊断前列腺癌17例。结论 M RI检查结合临床资料有利于提高诊断准确性。
检验医学与临床杂志相关文献
  • 胰岛自身抗体检测在糖尿病分型诊断中的价值

    目的分析胰岛自身抗体检测在糖尿病分型诊断中的价值。方法选取2009年2月至2012年7月梅州市人民医院治疗的糖尿病患者120例为研究组,健康体检者120例为对照组,检测胰岛细胞抗体(IC A )、谷氨酸脱羟酶抗体(GADA)及胰岛素自身抗体(IAA),并对阳性率进行对比。结果研究组患者ICA阳性率为40.0%, GADA阳性率为60.8%,IAA阳性率为33.3%,三种抗体阳性率均高于对照组(P<0.01);其中GADA 阳性率高于ICA和IAA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阳性组与阴性组在空腹胰岛素、空腹C肽两项指标方面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在空腹血糖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GADA、ICA和IAA联合检测可为1型和2型糖尿病的鉴别诊断提供重要依据。

    作者:杨秉潜 刊期: 2013年第20期

  • 半肝切除术三种肝血流阻断方法对手术预后的影响研究

    目的探讨在半肝切除术中分别应用三种不同的肝血流阻断法,观察其应用效果及对术后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选取自2010年11月至2011年11月在新桥医院住院需实施半肝切除术的患者共120例,将其作为临床研究对象,并依据随机数字原则分为A、B、C组,每组40例,A组患者采取Pringle法进行肝血流阻断,B组患者采取选择性出入肝血流阻断术,C组患者采取肝悬吊法联合选择性出入肝血流阻断术。观察并比较3组患者的疗效及预后情况。结果3组患者的手术时间、肝血流阻断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患者术中出血量和平均输血量较B、C组多;A组患者的血清清蛋白含量明显低于B、C两组,而血清总胆红素和丙氨酸氨基转移酶较B、C两组高;A组患者并发症的发生率为37.50%,明显高于B、C组的发生率15.00%、12.50%;术后2年内,B、C两组患者的生存率分别为72.50%、75.00%,明显高于A组患者,A组患者的预后较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C两组间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选择性出入肝血流阻断术在半肝切除术中不仅明显减少术中出血量和输血量,还降低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及肝功能的损害程度,且术后2年内的生存率较高,预后情况较好。

    作者:张宇;李金燕 刊期: 2013年第20期

  • 儿童肠道感染中致泻性大肠埃希菌的检测

    目的了解儿童肠道感染中致泻性大肠埃希菌的感染情况。方法对95份腹泻患儿粪标本中分离出的大肠埃希菌,用荧光聚合酶链反应(PCR)的方法检测毒力基因,鉴定致泻性大肠埃希菌。结果检测出15株阳性菌株,阳性率为15.8%,其中肠聚集性大肠埃希菌(EAEC)6株、肠致病性大肠埃希菌(EPEC)4株、弥散聚集性大肠埃希菌(DAEC)4株和肠产毒性大肠埃希菌(ETEC)1株。结论致泻性大肠埃希菌是引起儿童腹泻的主要致病菌,临床实验室应加强对致泻性大肠埃希菌的检测。

    作者:高昆;赵雪涛 刊期: 2013年第20期

  • 2项肿瘤标志物检测对Ⅳ期胃癌腹膜转移的鉴别诊断价值

    目的探讨血清癌胚抗原(CEA)和糖链抗原(CA)19-9联合检测在Ⅳ期胃癌腹膜转移患者的诊断、鉴别中的作用。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和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法对胃癌腹膜转移患者、无腹膜转移胃癌患者和正常人群进行血清CEA、CA19-9检测,分析两者联合检测在诊断和鉴别Ⅳ期胃癌腹膜转移中的作用。结果转移组血清CEA和CA19-9水平分别为(58.42±9.61)μg/L和(72.55±13.73)U/mL ,均明显高于其他两组(P<0.05);无转移胃癌组CEA和CA19-9水平分别为(27.41±13.84)μg/L和(33.49±9.37)U/mL ,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此外,胃癌腹膜转移患者CEA和CA19-9阳性率分别为79.1%和70.9%,胃癌腹膜无转移两种阳性率分别为39.1%和51.8%,两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而对照组中两者标记物检测均为阴性。胃癌腹膜转移患者血清CEA和CA19-9水平与肿瘤的大小、淋巴转移及腹水情况正相关,与肿瘤的分化程度、年龄和性别无关。结论 CEA和CA19-9水平在诊断Ⅳ期胃癌腹膜转移中有着重要作用,二者联合检测可以作为该病临床诊断方法,且操作简单,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王成芳 刊期: 2013年第20期

  • 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法在诊断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感染中的应用价值

    目的探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在诊断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感染的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松滋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2011年4月至2013年2月收治的106例高危人群、临床上怀疑 H IV感染的患者分别应用ELISA及胶体金法进行HIV抗体的检测,并对两种检测方法的检测结果进行分析。结果 ELISA复查,阳性51例,阳性率为98.09%,特异性为98.07%,敏感性为86.15%;胶体金法复查阳性47例,阳性率为90.38%,特异性为78.96%,敏感性为76.15%;两种方法阳性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ELISA敏感性及特异性均较高,可明确诊断高危 H IV感染人群,是目前临床上快速筛查 H IV感染者的有效方法。

    作者:邹才俊;黄代龙;胡伦文 刊期: 2013年第20期

  • 自闭症患儿父母心理状况调查及健康教育意义分析

    目的分析自闭症儿童父母的心理状况,实施及时有效的健康教育。方法采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抑郁自评量表(SDS)、焦虑自评量表(SAS )对89例自闭症儿童父母进行测评。并对这些父母实施有效的健康教育,对健康教育前的测评结果分别同国内常模、健康教育后比较。结果在健康教育实施前,自闭症儿童父母SCL-90、SAS、SDS得分均高于全国常模,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健康教育前后得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自闭症儿童父母普遍存在心理问题,及时开展健康教育能改善其心理状况。

    作者:张银玲;罗捷;唐丽 刊期: 2013年第20期

  • 2012年江西省临床实验室凝血试验室内质控现状调查

    目的了解江西省临床实验室凝血试验室内质控现状。方法采用信函的方式,对室内质控的质控物水平、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APTT)、纤维蛋白原(FIB)的2012年8月及累积室内质控结果、质控规则等项目进行调查。结果本次调查回报实验室数为119家,回报率为47.79%,其中采用1个水平质控物的有59家,2个水平质控物的有58家,3个水平质控物的有2家;使用单个控制规则判断是否失控的有20家,使用多规则控制方法的有61家,38家未填写质控规则;PT、APTT、FIB室内质控结果精密度分别不超过3.75%、3.75%、5%的实验室不足半数。结论本省各级医院临床实验室医学检验室内质控尚未做到日常化、标准化和规范化。

    作者:贺葵阳;万本愿;吴茂红;姜青龙;李新善 刊期: 2013年第20期

  • 胆囊切除术中胆管损伤的危险因素分析及干预对策

    目的探讨影响胆囊切除术中胆管损伤的危险因素,总结应对措施。方法随机选取2009年12月到2012年11月行胆囊切除术的4300例临床病例作为调查对象,对其中25例胆管损伤进行危险因素分析。结果术中无胆管造影、胆囊三角解剖异常、手术经验欠缺是胆囊切除术中胆管损伤的危险因素。性别、年龄、既往史、血总胆红素浓度、胆囊壁厚度、胆总管直径、临床分期等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采用Logistic单因素和多因素进行危险因素分析,胆囊三角解剖结构、手术经验是胆囊切除术中胆管损伤的独立危险因素( P=0.032和0.041)。结论在胆囊切除术中,要尽可能考虑到胆管损伤的危险因素,避免损伤胆管,以便降低患者痛苦,提高临床效果。

    作者:姚光华 刊期: 2013年第20期

  • 目标管理在优质护理服务工作中的体会

    如何建立优质护理服务工作机制,本院护理部提出“两知道、两不让”的管理目标来推进优质护理服务工作,本科通过6个月的运行,取得了明显成效,现报道如下。

    作者:李便贞;赵玉英;张香云 刊期: 2013年第20期

  • 脂代谢与免疫球蛋白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中的表达研究

    目的探讨脂代谢与免疫球蛋白(IgM、IgA、IgG)在重症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患者中的表达及其意义。方法选取该院2011年5月至2012年6月收治的COPD患者36例为病例组,选取36例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对两组脂代谢与血清免疫球蛋白水平进行比较。结果病例组血清免疫球蛋白IgG水平为(11.67±3.52)g/L ;对照组为(11.20±2.67)g/L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但两组Ig M和Ig A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病例组总胆固醇、三酰甘油、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明显高于对照组,而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COPD加重期患者脂代谢与血清免疫球蛋白IgA水平的升高可能与呼吸道感染有关,因此应早期观察载脂蛋白变化,做到及时预防。

    作者:赵万春;范成文 刊期: 2013年第20期

  • 幽门螺杆菌的家庭聚集性

    目的调查幽门螺杆菌的家庭聚集现象。方法以152例幽门螺杆菌感染确诊者为索引,对其家庭成员进行粪便幽门螺杆菌抗原检测,共507例受检者(不包括152例确诊者),作为实验组。同时随机抽取510例来该院体检者作为对照组,进行粪便幽门螺杆菌检测,然后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507例受检者共检出451例阳性,总的阳性率为88.95%。对照组共检出249例阳性,总阳性率为48.82%。结论幽门螺杆菌感染有家庭聚集现象,当家庭成员之一存在幽门螺杆菌感染时,其他成员应及时检测,以免延误治疗。

    作者:高春艳 刊期: 2013年第20期

  • 重症监护室多重耐药铜绿假单胞菌耐药基因分型探究

    目的对重症监护室中多重耐药铜绿假单细胞菌耐药基因的检测情况进行研究。方法对重症监护室中多重耐药铜绿假单细胞菌(Pae)在体外进行耐药检测,然后用聚合酶链反应对其中的19株多重耐药菌株进行耐药相关检测,包括OprD2、GM 、SPM、VM及VEB。结果 OprD2基因的阳性率是100%;VEB的基因阳性率是10.5%;而对GM 、SPM还有VM并没有检测单基因阳性。结论在重症监护室中,铜绿假单胞菌中携带有多重耐药基因,这是菌株出现多重耐药性的重要原因。

    作者:张金川;董全红;潘涛 刊期: 2013年第20期

  • 阿立哌唑结合认知行为疗法对精神分裂症患者疗效和生活质量的影响

    目的观察阿立哌唑结合认知行为疗法对精神分裂症患者疗效和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选择2011年10月至2012年10月80例精神分裂症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随机均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疗程均为12周。对照组给予阿立哌唑10~30 mg/d口服,2次/天,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结合认知行为疗法(寻找错误认知,论证、分析和重建合理认知,强化重建认知)。观察治疗前、治疗12周后患者的简明精神病评定量表(BPRS)、阳性症状评定量表(SAPS)和阴性症状评定量表(SANS)评分、治疗时出现的症状量表(TESS)疗效和生活质量量表(SQLS)变化。结果治疗前,两组BPRS、SAPS、SAN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12周后,两组各项评分显著降低(P<0.05),但观察组降低比对照组明显(P<0.05)。观察组TESS的总有效率为95.00%,显著高于对照组的80.00%(P<0.05)。治疗后两组SQLS各项评分均明显减少,但观察组减少比对照组更明显(P<0.05)。结论阿立哌唑结合认知行为疗法可明显提高精神分裂症患者的疗效,改善生活质量。

    作者:严叶良;陆晋军 刊期: 2013年第20期

  • 麻杏甘石汤加味治疗小儿哮喘的临床观察

    目的探讨麻杏石甘汤加味配合西药治疗儿童热性哮喘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50例临床确诊的哮喘急性发作期的儿童随机分为3组,西医组给予常规的改善通气,解痉平喘,抗炎等治疗;中医组,中医辨证后采用麻杏石甘汤加味内服;联合治疗组,在西医治疗基础上,联合中医辨证治疗,麻杏石甘汤加味治疗。观察3组治疗效果。结果中西医联合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6%,中医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6%,西医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4%,中西医联合治疗组总有效率优于单纯中医治疗组及单纯西医治疗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麻杏石甘汤加味治疗小儿哮喘,疗效显著,与西医联合治疗可大大提高疗效。

    作者:厉艳合 刊期: 2013年第20期

  • 血浆 D-二聚体检测在新生儿窒息中的临床意义

    目的探讨D-二聚体在新生儿窒息中的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采用胶乳免疫比浊法对20例健康新生儿及38例不同程度窒息新生儿进行D-二聚体检测,比较各组间血浆D-二聚体含量的差异。结果对照组、轻度窒息组、重度窒息组血浆D-二聚体测定值分别为(1.1±0.5)、(3.9±1.2)、(9.0±2.5)μg/mL ,3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新生儿窒息时血浆D-二聚体水平升高,由此提示新生儿体内凝血功能出现紊乱、血栓形成和继发性纤溶亢进。

    作者:于桥爱;唐宁;严提珍;韦海春;刘岩;高干 刊期: 2013年第20期

  • 新型肝损伤血清标志物 Pep5定量检测方法的建立及临床应用

    目的建立定量检测血清多肽Pep5的酶联免疫吸附方法(ELISA ),用于判定肝损伤进程的研究。方法以待测血清样本稀释液包被酶联板,5%脱脂奶粉封闭,辣根过氧化物酶标记的抗Pep5单克隆抗体作为标记抗体,建立定量检测人血清多肽 Pep5的ELISA ,并用于临床检测690例肝损伤及健康血清样本。结果灵敏度为1.25 ng/mL ;线性范围(0~24 ng/mL )内相关系数为0.9987;与乙酰胆碱酯酶、层黏连蛋白、透明质酸、三型前胶原交叉反应率小于1.00%;添加回收率在99.09%~107.08%;批内、批间变异系数(CV )分别为5.62%~7.32%、6.21%~6.45%。与其他肝损伤指标乙酰胆碱酯酶试剂盒进行对比试验,表明两种检测方法有一定的相关性( r=0.68)。临床检测结果表明血清多肽Pep5水平随着肝损伤程度加重而升高,与正常血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结论多肽Pep5可用于肝损伤进程定量血清学检测,检测方法简便、可靠,为后续深入研究多肽Pep5的功能及相关诊断试剂盒的研制和开发提供了科学依据。

    作者:傅海媛;侯利平;周晓明;黄亚娟;宋纯艳;孙云波;汪洋;杨保安;肖汉族;甄蓓;魏开华;王海滨 刊期: 2013年第20期

  • 精细化流程管理在手术室医院感染控制的应用

    有效控制和预防医院感染是提高手术成功率和医院医疗水平的关键[1-2]。为降低手术室医院感染发生率,需要建立精细化流程管理,本院根据手术室的实际情况,采取了行之有效的精细化流程管理方法,使医院感染得到有效控制,报道如下。

    作者:颜丽 刊期: 2013年第20期

  • 纤维桩核冠修复牙体严重缺损的临床表现

    目的分析纤维桩核冠修复牙体严重缺损病例,观察临床治疗效果。方法选择上海市浦东新区周浦医院2010年1月至2013年3月口腔科收治的80例患者,患牙为85颗,上下颌第一磨牙严重缺损,需经桩核冠修复后牙残冠。X片观察所有患牙修复治疗效果。结果所有患牙修复治疗后,无明显临床症状,X片可见根尖低密度阴影直径不超过2 mm ,牙根长度大于牙冠长度。结论纤维桩核冠修复牙体严重缺损可以取得较好的临床效果。

    作者:吴伟;徐佳瑛;杨丽丽;金雪梅 刊期: 2013年第20期

  • 内科休克患者血钾钠与肾功能的关系研究

    目的分析内科休克患者血钾钠与肾功能的关系。方法搜集重庆某医院2011年内科住院的休克患者相关资料,分析血钾钠及肾功能关系。结果本研究中内科休克患者以心源性休克为主(73%),休克患者42%有血钾或血钠电解质紊乱,低钠血症29%,高钠血症13%,低钾血症7%,高钾血症16%。血钾正常组、低钾血症组、高钾血症组组间血清肌酐、血清尿酸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清尿素氮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高钾血症组血清肌酐、血清尿酸高(P<0.05);血钠正常组、低钠血症组、高钠血症组,3组间血清尿素氮、血清肌酐、血清尿酸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内科休克患者补液治疗应参考其血钾、血钠情况,血清肌酐、血清尿酸高的患者要注意防止高钾血症。

    作者:杨波;刘浩宇 刊期: 2013年第20期

  • 亚寒区中小学生皮脂量百分位数肥瘦临界值探讨

    目的探讨亚寒带地区农村中小学生皮脂量的百分位数对应国内外肥瘦度临界值标准,为今后对各地域、各民族不同年龄段学生的营养现状判断提供理论依据。方法用伊犁亚寒带区中小学生不同年龄段皮脂厚度和体脂(%)指标百分位数的P95、P97与国内外肥胖指标的临界值标准进行对应比较,用P5和P3研究瘦型学生的临界值参数。结果中国伊犁亚寒带区中小学各年龄段男学生和9~11岁女学生脂肪厚度和体脂(%)的P95、P97百分位数指标比日本和国内肥胖指标的临界值标准明显低。12~18岁女学生脂肪厚度和体脂(%)的P95、P97百分位数指标与日本肥胖指标的临界值标准值较接近。结论亚寒带地区中小学生肥胖评价指标临界值低于国内外同年龄学生。

    作者:张莉;马忆南 刊期: 2013年第20期

检验医学与临床杂志

检验医学与临床杂志

主管:重庆市卫生局

主办:重庆市卫生信息中心 重庆市临床检验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