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汕头市城镇妇女人乳头状瘤病毒核酸分型流行病学调查

陈绩才;杨晓珊;许少武;陈韧;王惠莹

关键词:人乳头状瘤病毒, 核酸分型, 流行病学调查, 感染率, 亚型
摘要:目的 了解汕头市城镇健康妇女人乳头状瘤病毒(HPV)感染情况和核酸分型流行病学调查.方法 采用导流杂交(FH)低密度基因芯片技术,对3 399例健康妇女宫颈脱落细胞进行HPV基因分型检测,并对高危型HPV感染阳性人群进行液基薄层细胞学(TCT)检查.结果 3399例妇女HPV阳性315例,总阳性检出率为9.27%(315/3 399),其中高危型HPV感染率为8.15%(277/3 399)、低危型HPV感染率为2.62%(89/3 399),本地区健康妇女HPV亚型感染常见依次分别为HPV52、HPV58、HPV16,该人群未检出HPV43.在315例HPV阳性中,以单一HPV亚型感染为主,占86.3%(272/315),并以高危型HPV为主,排在前3位依次为HPV52(21.6%,68/315),HPV16(11.1%,35/315),HPV58(11.1%,35/315).各年龄段HPV感染率随着年龄的增长呈逐渐上升趋势;感染高危型HPV人群宫颈上皮内瘤变发生率为5.4%.结论 健康妇女中有相当比例的女性感染HPV,并以单一高危型为主,HPV亚型感染具有独特的地方特征;结合TCT检查,可早期发现宫颈病变及癌变发生、降低宫颈癌的发生率.
检验医学与临床杂志相关文献
  • 样本预处理方式对ELISA测定HBsAg的影响

    目的 探讨不同的样本预处理方式对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测定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HBsAg)的影响.方法 抽取64例受检者空腹静脉血,按照5种不同方式处理样本,分为A、B、C、D、E 5组,用ELISA试剂和金标试剂检测HBsAg.结果 A组结果与E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B组、C组结果与E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D组与E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金标法测定结果同E组测定结果相同.结论 不同的样本预处理方式对ELISA法测定HBsAg有显著影响,临床实验室应严格样本预处理流程,保证检验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作者:李黎;项载华 刊期: 2012年第14期

  • 临床检验中不合格血液标本的探讨分析

    目的 结合临床实践经验,探讨临床检验不合格血液标本的原因以及对策.方法 选取2010年6~12月期间,本院各科住院患者采集血液作生化、免疫、血液细胞学检查的630 份血液标本作为统计分析研究对象.所有标本均由临床护士采集.所有检验标本均由护理人员采集、送检.采取严格监管措施,判断标本是否合格,对于不合格标本进行详细登记,注明不合格标本的原因,针对原因探讨解决方法.结果 共收集血液标本630份,其中血清430份,血浆149份,全血51份.其中不合格标本41份,占总标本的6.51%(41/630).依据不合格标本的不同原因分为5类:即溶血、凝固、错用抗凝、量不准及其他,各自的所占的比例为29.27%、14.63%、12.20%、31.71%以及12.20%.结论 医护人员必须在工作中严格执行标本采集规范,注意标本采集、送检、处理等事项的每一个环节,从而为临床提供及时准确的诊断依据,提高医疗质量.

    作者:陈锦容 刊期: 2012年第14期

  • 头穴丛刺结合护理干预对脑梗死患者认知功能障碍的影响

    目的 探讨头穴丛刺结合护理干预对脑梗死患者认知功能障碍恢复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52例脑梗死伴有认知功能障碍患者,随机分为头穴丛刺结合护理干预组27例(A组)、护理干预组25例(B组),均采用常规药物治疗.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均采用简易精神状态量表(MMSE)对患者认知功能进行评定、同时比较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脑卒中量表(NIHSS),同时比较平均住院时间、临床并发症.结果 治疗后与治疗前MMSE、NIHSS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A组显著优于B组(P<0.01),平均住院时间明显缩短(P<0.05),并发症发生率明显降低.结论 头穴丛刺结合护理干预能明显改善脑梗死患者认知功能障碍,缩短病程,预防并发症.

    作者:胡明才;陈林 刊期: 2012年第14期

  • 氨茶碱与多索茶碱治疗中度哮喘60例临床疗效观察

    目的 比较氨茶碱与多索茶碱治疗中度支气管哮喘的疗效.方法 选取中度支气管哮喘患者60例,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静脉注射氨茶碱配合吸入复方异丙托溴胺和布地奈德,治疗组静脉注射多索茶碱配合吸入复方异丙托溴胺和布地奈德,比较两组患者用药前后的疗效.结果 注射治疗组的总有效率为94.6%,观察组的总有效率为82.3 %,两组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其不良反应的发生率为6.9%,观察组的不良反应为2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多索茶碱疗效优于氨茶碱,不良反应少于氨茶碱.

    作者:张令 刊期: 2012年第14期

  • 高血压脑出血手术时机与术后再出血的关系

    目的 探讨高血压脑出血患者手术时机的选择.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开颅手术治疗的高血压脑出血患者96例,按发病至手术时间分为超早期组(发病6 h内手术)、早期组(发病6~24 h手术)和延期组(发病24 h后手术),每组32例.术后72 h内复查CT,以病灶部位出血量超过20 mL为术后再出血,对各组间术后再出血率比较.结果 超早期组9例发生再出血,再出血率为28.13%.早期组4例发生再出血,再出血率为12.5%.延期组3例发生再出血,再出血率为9.38%.超早期组术后再出血率高于早期组和延期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超早期手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会增加术后再出血的机会,术中的精细操作和止血,以及术后持续镇静、控制血压,有助于减少术后再出血的发生.

    作者:刘丛;徐小平;庞源广;刘健 刊期: 2012年第14期

  • 糖尿病前期合并高血压患者早期肾损伤的敏感检测指标

    目的 检测糖尿病前期合并高血压患者早期肾损伤的敏感检测指标.方法 选取健康对照(NGT)组、高血压合并糖耐量减低(IGT)组、高血压合并空腹血糖受损且糖耐量减低(IFG/IGT)组,每组各检测100例.测定各受试者尿液N-乙酰-β-D-氨基葡萄糖苷酶(NAG)、β-D半乳糖苷酶(GAL)活性,测定尿β2-微球蛋白(β2-MG)、尿半胱氨酸蛋白酶抑制剂C(Cystatin C)、尿微量清蛋白(mALB)浓度、血清尿素氮、肌酐浓度,并镜检尿红细胞数量.结果 高血压合并IGT组、高血压合并IFG/IGT组的尿 NAG、GAL活性、尿β2-MG浓度、尿Cystatin C浓度均高于NGT组(P值均小于0.05).并比较IGT组、IFG/IGT组的阳性(异常例数)检出率,发现尿 NAG、GAL、β2-MG、尿Cystatin C的阳性检出率均显著大于尿微量清蛋白、尿红细胞、血清尿素氮、肌酐的阳性检出率(P值均小于0.05).结论 联合检测尿 NAG、GAL、β2-MG、Cystatin C是发现糖尿病前期合并高血压患者早期肾损伤的敏感检测指标.

    作者:李佩霞;许见钗;李志海 刊期: 2012年第14期

  • 北京某社区医院2007~2011年医院感染铜绿假单胞菌耐药性分析

    目的 研究2007~2011年北京某社区医院住院患者铜绿假单胞菌(PAE)的耐药率变迁,为临床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API20NE鉴定出153株PAE分别来自住院患者各类标本,采用纸片扩散法按照CLSI各年度标准判断PAE对抗菌药物的耐药性.结果 5年共分离出153株PAE,其中检出痰液标本129株占大构成比84.3%,2007~2010年PAE对12种抗菌药物的耐药率总体呈上升趋势,2011年度部分药物耐药率略有下降,而环丙沙星、氨曲南的耐药率仍然在继续上升.结论 社区医院PAE的耐药率低于同期综合医院的耐药率,但总体仍呈上升趋势,PAE是医院感染的重要条件致病菌,因此应加强铜绿假单胞菌的耐药性检测,依据药敏结果合理用药才能有效防止多重耐药菌株的产生.

    作者:马萍;黄鹤;聂庆东;李洪利;张秀梅 刊期: 2012年第14期

  • 胃食管反流病研究进展

    胃食管反流病(GERD)是指胃十二指肠内容物反流入食管,引起不适症状和(或)并发症的一种疾病,包括非糜烂性反流病(NERD)、反流性食管炎(RE)和巴雷特食管(BE).1934年,美国胃肠病学家Winkelstein首先将烧心和反流导致的食管炎联系起来,建立了GERD概念.典型表现为烧心和反流.反流相关的症状对患者生活质量产生明显负面影响时,称为不适症状.GERD西方国家发病率约10%~20%,国内较低.据北京、上海两地统计,GERD为5.77%,RE为1.92%.40~60岁为发病高峰,男女之间发病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在RE中,男女之比约为2~3∶1.由于GERD的病因与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明确,分类与治疗等方面也有较多争议[1-3].因此,一直受到消化科医师的广泛关注,其相关研究也取得了一定进展.

    作者:杨健;刘梅;何键;张兴明 刊期: 2012年第14期

  • 2型糖尿病患者血小板参数检测的临床意义

    目的 探讨血小板参数在2型糖尿病早期血管病变诊断中的临床意义.方法 检测103例2型糖尿病患者(单纯糖尿病组66例及合并血管病变组37例)和58例健康者(健康对照组)血小板数量(PLT)、血小板体积(MPV)、血小板分布宽度(PDW).结果 有血管病变组与单纯糖尿病组及健康对照组相比MPV、PDW、PLT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单纯糖尿病组MPV、PDW高于健康对照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单纯糖尿病组PLT低于对照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定期对2型糖尿病患者进行血小板参数的监测对早期发现2型糖尿病血管病变有重要意义.

    作者:黎素琴;谷忠茨;张忠 刊期: 2012年第14期

  • 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基质金属蛋白酶-9超敏C-反应蛋白与颈总动脉内膜中层厚度的相关性

    目的 通过观察急性脑梗死(ACI)患者血清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超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变化,探讨其与颈总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的相关性.方法 分别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及超敏乳胶增强免疫比浊法检测185例ACI患者和45例健康对照组血清MMP-9、hs-CRP水平.结果 (1)ACI患者血清MMP-9、hs-CRP水平显著高于健康对照组(P<0.01);颈动脉斑块形成组显著高于颈动脉内膜增厚组及颈动脉内膜正常组(P<0.01);颈动脉内膜增厚组显著高于颈动脉内膜正常组(P<0.01);颈动脉内膜正常组显著高于健康对照组(P<0.01).且血清MMP-9、hs-CRP水平随着IMT值增大而升高.(2)ACI患者血清MMP-9、hs-CRP与IMT值呈显著正相关(r=0.357、0.409,P<0.01),且血清MMP-9与hs-CRP呈显著正相关(r=0.415,P<0.01),其相关性良好.结论 联合检测血清MMP-9、hs-CRP水平,可作为判断ACI患者疾病严重程度、临床疗效及评估预后的重要参数.

    作者:贾士全;杨文东 刊期: 2012年第14期

  • 深圳市宝安区2004~2011年无偿献血者血液5项指标检验结果分析

    目的 了解深圳宝安地区无偿献血者血液安全状况,为本地区献血的招募和筛选工作提供借鉴.方法 对深圳市宝安区中心血站2004~2011年各年度无偿献血者的血液5项指标检验结果统计.结果 5项指标检验总阳性率为2.53%,其中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丙型肝炎病毒抗体(抗-HCV)、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抗体(抗-HIV)、梅毒螺旋体抗体(抗-TP)分别为:0.52%、0.78%、0.44%、0.22%、0.57%.结论 加大无偿献血的宣传力度,巩固好一支庞大低危无偿献血队伍,严格执行各项标准操作规程,增加采血前梅毒筛查,还有政府的支持和领导的重视才能更好地有效保证血液质量.

    作者:黄守民;张健;刘宜仲;李雪丽;杨珊;彭佛喜 刊期: 2012年第14期

  • 混合血换血治疗新生儿溶血病时致急性血红蛋白尿的分析

    新生儿溶血病(HDN)是因母婴血型不合,母亲体内存在与胎儿不配的lgG血型抗体,通过胎盘引起胎儿、新生儿红细胞破坏所致的同族被动免疫性溶血.在我国,因ABO血型不合引起的新生儿溶血病较为常见,Rh血型不合引起的新生儿溶血病次之.据统计孕妇与胎儿发生ABO血型不合妊娠的发生率为20%~25%,其中10%发生溶血病[1],它是严重影响新生儿健康的疾病.表现为黄疸出现较早小于24~48 h,并较快加深,如不及时治疗可并发胆红素脑病.对其中较重的患儿可采用O型洗涤红细胞和AB型新鲜冰冻血浆混合血换血治疗.近输血科对1例新生儿ABO溶血病用混合血换血治疗时,产生血红蛋白尿,现报道如下.

    作者:陈月宽;陈开永;张绍基;钟吉康;徐艳;刘福慧 刊期: 2012年第14期

  • 产后出血防治方法探讨

    产后出血轻者增加产妇痛苦,重者危及产妇生命.现就产后出血的防治方法作以下报道.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本院1991年1月至2010年12月共分娩8 423例,其中178例发生产后出血.年龄16~44岁.平均住院6.5 d.1.2 方法专人翻阅178例患者的病历资料,按引起产后出血的因素进行归类分析总结.引起产后出血的因素分为:子宫收缩乏力、胎盘因素、软产道裂伤、凝血功能障碍.

    作者:邱淑英;陶鸿 刊期: 2012年第14期

  • 全血细胞计数移动均值法质量控制规则应用的探讨

    目的 通过12S(警告限),13S规则和X-B质控方法联合应用于全血细胞计数检测室内质量控制,来寻求临床实验室全血细胞计数不同参数室内质控的质控方法的适用者.方法 迈瑞全自动血液分析仪BC-5500上所做的原装高、中、低三个水平质控品的质控数据,用12S (警告限),13S规则和仪器自带的X-B功能同时对红细胞平均体积(MCV)、红细胞平均血红蛋白量(MCH)和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浓度(MCHC)进行质控分析.结果 X-B质控图上全部质控结果在控,而L-J规则进行判断的质控图上随着时间的延长部分参数MCV、血细胞比容(HCT)、MCHC开始出现假性失控.结论 全血细胞计数质控品部分参数MCV、HCT、MCHC稳定性受限于开瓶时间的限制,临床实验室全血细胞计数室内质控不适宜用L-J质控规则进行判断,而更适合用X-B进行判断.

    作者:唐继海;李炎鑫;黄文方;税含;王太芬;王川蓉 刊期: 2012年第14期

  • 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新氧合指数及肺保护性通气策略的应用进展

    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是一种严重的低氧性急性呼吸衰竭,可认为是由急性肺损伤(ALI)严重的阶段所产生的临床综合征,常见诱因为严重的感染、烧伤、胸部创伤和多发伤等.ARDS病死率高达18.0%~54.7%[1],因此,尽早诊断ARDS,准确的病情评估,及时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是抢救成功的关键.本文就ARDS新氧合指数及肺保护性通气策略的应用进展作一综述.

    作者:吕波 刊期: 2012年第14期

  • ELISA法检测HBsAg时阴时阳现象分析

    在常规检测中,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HBsAg)具有灵敏度高、特异性强等优点而被广泛应用[1].作者在两对半的检测过程中发现有标本的HBsAg检测出现时阴时阳现象,现针对日常检测工作中碰到的此类现象进行分析,并对处理方法进行总结,供各位同行参考.

    作者:吴璇 刊期: 2012年第14期

  • 新形势下对检验医学实习教学工作再探讨

    毕业实习是医学教学过程中理论联系实际的重要阶段,是学生提高其综合素质的必要过程,同时又是学生毕业后向社会职业角色顺利过渡的关键.临床实习质量的优劣,直接影响到毕业生的综合素质和实际工作能力.带教队伍的素质同样影响着实习教学质量效果,怎样在短暂实习时间更好完成临床实习教学任务,是管理工作者在新形势下需要再探讨的问题.

    作者:吴开进 刊期: 2012年第14期

  • 两项指标联合检测早期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的应用

    目的 通过对心型脂肪酸结合蛋白(H-FABP)、心肌肌钙蛋白I(cTnI)两项指标的联合检测为早期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的诊断提供可靠依据.方法 应用全自动化学发光、生化分析仪及配套试剂对40例胸痛开始在0~6 h、6~12 h、12 h 3个时间段的ACS患者血清中的H-FABP、cTnI的值进行检测.结果 cTn1在40例ACS患者发作0~6 h测得阳性率为55%,H-FABP在40例ACS患者发作0~6 h测得阳性率为85%,2项指标联合分析阳性率可达92.5%.而且在12 h内的几个时段所测得的结果灵敏度在联合检测上都相应提高了很多.结论 H-FABP与cTnI联合检测对ACS早期诊断具有高灵敏性.

    作者:张瑞强 刊期: 2012年第14期

  • 类风湿关节炎慢性迁延期的功能锻炼与护理体会

    类风湿关节炎(RA)是在临床上常见的一种异质性、系统性、自身免疫性疾病,以对称性关节炎为主要临床表现.其他表现主要包括关节症状晨僵,关节破坏后伴有关节疼痛,关节畸形等;关节外症状主要包括有胸闷、心前区疼痛、消化道出血、头疼、发热、咳嗽、呼吸困难等.RA在我国的患病率为0.32%~0.36%[1],有90%以上RA患者先累及手关节,尤其是近端指间关节显著[2].很多人在本病急性期得到有效治疗控制后,疼痛减轻,便不重视其后续的锻炼及护理,从而造成病情反复,重者肢体关节畸形,活动功能日益下降.由于本病是一种慢性的、进行性的全身结缔组织病,其在积极治疗的前提下,在慢性迁延期还应及早做好长期的有效的功能恢复锻炼.在不同季节天气条件下,更应该坚持注意做好各项护理措施,以防止病情反复甚至加重而影响了恢复效果.

    作者:邓秀兰;黄麟 刊期: 2012年第14期

  • 35例初诊2型糖尿病胰岛素强化治疗前后血糖糖化血红蛋白的观察

    目的 通过对初诊2型糖尿病(T2DM)患者注射胰岛素后血糖(FBG)、餐后2 h血糖(2 h PG)、糖化血红蛋白(HbA1c)前后变化观察治疗效果.方法 对35例患者进行胰岛素皮下注射,同时监测血糖调节胰岛素用量.3周后分别测定FBG、2 h PG、HbA1c、的含量.结果 35例 FBG、2 h PG、HbA1c、均得到控制.结论 初诊T2DM患者经个体化胰岛素强化治疗后,能快速降糖,解除高糖毒性,有助于恢复胰岛B细胞功能.

    作者:黄爱芳 刊期: 2012年第14期

检验医学与临床杂志

检验医学与临床杂志

主管:重庆市卫生局

主办:重庆市卫生信息中心 重庆市临床检验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