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血小板抗体检测及配型对血小板输注无效的临床意义

陈活强;蔡葵;容伯芬

关键词:血小板输注无效, 血小板抗体检测, 血小板配型
摘要:目的 通过对比血小板配型前后血小板的输注效果,评估血小板抗体检测及配型对血小板输注无效的临床意义.方法 以出血症状改善情况、血小板计数增高指数(CCI)、血小板恢复百分率(PPR)为标准,对比配型前后血小板的输注效果.结果 25例血小板输注无效患者的血小板抗体筛查阳性9例; 9例血小板抗体阳性患者血小板交叉配型前后血小板输注有效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配型后输注的 1 h和24 h CCI、PPR数值明显高于配型前输注的.结论 血小板抗体检测及血小板配型输注可以为患者选择适用的血小板,提高单采血小板的输注有效率,避免滥用血小板.
检验医学与临床杂志相关文献
  • 犯罪嫌疑人3220份病历住院疾病谱调查

    目的 了解看守所犯罪嫌疑人住院疾病谱,为加强对这一特殊群体的医疗保障,制定科学的防病措施提供依据.方法 对贵阳市2007~2010年收治的犯罪嫌疑人住院的3 220份病历进行分析.结果 3 220份病案按病种构成比排序,前5位病种分别是皮肤和皮下组织疾病,传染病和寄生虫疾病、药物瘾、消化系统疾病、呼吸系统疾病,占全部病案的70.31%.结论 前5位病种占所调查病案的一半以上,重视和加强这些疾病防治策略和措施的研究,有效降低其发病率,是做好犯罪嫌疑人卫生防病工作的关键.

    作者:陈玲 刊期: 2012年第14期

  • 医疗机构检验室人员的职业暴露及生物安全防护

    检验科、实验室是医院重要的技能科室,是采供血单位的核心科室,也是医疗机构感染管理的重要部门,实验室检验人员所处环境的特殊,长期接触具有潜在危险性的各种未知病原体标本,这些标本含有大量病原微生物,可能是致病细菌、病毒[1].检验人员面临着严峻职业暴露的危险.因此提高认识,加强检验人员自我保护,增强防护意识,认真处理标本废物,重视检验人员生物安全防护尤其重要.

    作者:杨书爱 刊期: 2012年第14期

  • 尿路感染大肠埃希菌耐药性分析

    目的 分析本地区尿路感染大肠埃希菌(ECO)检出率及耐药情况,为临床用药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法国Βio-Merieux公司的ATΒ半自动鉴定仪鉴定细菌,K-Β单向琼脂扩散法做药敏试验.结果 分离鉴定809株大肠埃希菌,其中产超广谱β-内酰胺(ESBLs)347株,占42.9%,产ESBLs的大肠埃希菌对美罗培南、亚胺培南、头孢哌酮/舒巴坦敏感性均较高,对第1~3代头孢菌素、喹诺酮类及单酰胺类抗菌药物均高度耐药,产ESBLs菌株的大肠埃希菌耐药率明显高于非产ESBLs菌珠.结论 尿路感染ECO呈多重耐药,加强对ESΒLs菌株监测,有效地预防控制耐药菌株蔓延扩散.

    作者:姚毅;张岚;严仔敦;侯道前 刊期: 2012年第14期

  • 优质护理对腹部全麻术后预防下肢深静脉栓塞的效果评价

    目的 探讨为患者提供全程连续性优质护理服务用于普外科全麻手术后预防下肢深静脉栓塞的效果评价.方法 功能制护理组:随机选取2010年1~5月入住本院的普外科行腹部手术全麻患者200例,年龄40~70岁,平均年龄62岁.优质护理组:随机选取2011年1~5月入住本院的普外科行腹部手术全麻患者200例,年龄40~70岁,平均年龄63岁.(两组造血功能异常、外伤、腹腔镜除外).结果 优质护理组下肢深静脉栓塞(DVT) 发生率明显低于功能制护理组.结论 为患者提供全程连续性优质护理服务在普外科全麻手术后预防下肢深静脉栓塞的效果明显.

    作者:杨涛 刊期: 2012年第14期

  • 糖尿病前期合并高血压患者早期肾损伤的敏感检测指标

    目的 检测糖尿病前期合并高血压患者早期肾损伤的敏感检测指标.方法 选取健康对照(NGT)组、高血压合并糖耐量减低(IGT)组、高血压合并空腹血糖受损且糖耐量减低(IFG/IGT)组,每组各检测100例.测定各受试者尿液N-乙酰-β-D-氨基葡萄糖苷酶(NAG)、β-D半乳糖苷酶(GAL)活性,测定尿β2-微球蛋白(β2-MG)、尿半胱氨酸蛋白酶抑制剂C(Cystatin C)、尿微量清蛋白(mALB)浓度、血清尿素氮、肌酐浓度,并镜检尿红细胞数量.结果 高血压合并IGT组、高血压合并IFG/IGT组的尿 NAG、GAL活性、尿β2-MG浓度、尿Cystatin C浓度均高于NGT组(P值均小于0.05).并比较IGT组、IFG/IGT组的阳性(异常例数)检出率,发现尿 NAG、GAL、β2-MG、尿Cystatin C的阳性检出率均显著大于尿微量清蛋白、尿红细胞、血清尿素氮、肌酐的阳性检出率(P值均小于0.05).结论 联合检测尿 NAG、GAL、β2-MG、Cystatin C是发现糖尿病前期合并高血压患者早期肾损伤的敏感检测指标.

    作者:李佩霞;许见钗;李志海 刊期: 2012年第14期

  • 汉中市无偿献血者血小板含量调查与分析

    目的 调查汉中市无偿献血者血小板的含量,建立机采血小板档案库,为临床提供合格的机采血小板.方法 将体检合格的1 086名本地无偿献血者作为研究对象,在献血前的初筛实验中,按血小板计数的要求先采集其末梢血,标本采集后在2 h内完成血小板计数.然后统计其中有多少无偿献血者可以捐献机采血小板.结果 本地区无偿献血者血小板含量偏低,血小板含量大于或等于150×109/L不足调查者的一半.结论 本调查对建立无偿献血者机采血小板库和临床用机采血小板全部来自无偿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余辉;张晓军 刊期: 2012年第14期

  • 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新氧合指数及肺保护性通气策略的应用进展

    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是一种严重的低氧性急性呼吸衰竭,可认为是由急性肺损伤(ALI)严重的阶段所产生的临床综合征,常见诱因为严重的感染、烧伤、胸部创伤和多发伤等.ARDS病死率高达18.0%~54.7%[1],因此,尽早诊断ARDS,准确的病情评估,及时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是抢救成功的关键.本文就ARDS新氧合指数及肺保护性通气策略的应用进展作一综述.

    作者:吕波 刊期: 2012年第14期

  • 老年患者细菌定植及耐药性分析

    目的 探讨住院老年患者细菌定植的病原菌类型及耐药性特点,为院内感染控制提供依据.方法 通过对2010年11月至2011年3月,重庆市第三人民医院老年科365份呼吸道标本进行培养、鉴定,并进行药敏试验.结果 判定出119例定植菌,定植率32.6%;其中8株产β-内酰胺酶的溶血葡萄球菌,14株产ESBLs的大肠埃希菌.结论 老年科细菌定植处在中等水平,多重耐药菌定植率高,应加强重视,预防老年患者的院内感染暴发.同时为临床合理使用抗生素提供理论依据.

    作者:李童;王淑玲;李甜;廖璞 刊期: 2012年第14期

  • 2型糖尿病患者血小板参数检测的临床意义

    目的 探讨血小板参数在2型糖尿病早期血管病变诊断中的临床意义.方法 检测103例2型糖尿病患者(单纯糖尿病组66例及合并血管病变组37例)和58例健康者(健康对照组)血小板数量(PLT)、血小板体积(MPV)、血小板分布宽度(PDW).结果 有血管病变组与单纯糖尿病组及健康对照组相比MPV、PDW、PLT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单纯糖尿病组MPV、PDW高于健康对照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单纯糖尿病组PLT低于对照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定期对2型糖尿病患者进行血小板参数的监测对早期发现2型糖尿病血管病变有重要意义.

    作者:黎素琴;谷忠茨;张忠 刊期: 2012年第14期

  • 新形势下对检验医学实习教学工作再探讨

    毕业实习是医学教学过程中理论联系实际的重要阶段,是学生提高其综合素质的必要过程,同时又是学生毕业后向社会职业角色顺利过渡的关键.临床实习质量的优劣,直接影响到毕业生的综合素质和实际工作能力.带教队伍的素质同样影响着实习教学质量效果,怎样在短暂实习时间更好完成临床实习教学任务,是管理工作者在新形势下需要再探讨的问题.

    作者:吴开进 刊期: 2012年第14期

  • 金黄色葡萄球菌医院感染分布及耐药性调查

    目的 调查医院临床分离的金黄色葡萄球菌的耐药性,为临床医生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对166株金黄色葡萄球菌的分布和耐药性进行调查分析,使用WHONET5.4 软件进行数据的统计学分析.结果 医院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分离率为62.0%;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对抗菌药物的耐药率均高于甲氧西林敏感金黄色葡萄球菌.未发现对万古霉素和利奈唑胺耐药的金黄色葡萄球菌株.结论 加强金黄色葡萄球菌耐药性的监控工作,是预防医院感染的有效措施.

    作者:张红升;韩晶 刊期: 2012年第14期

  • 肾病综合征患者医院内感染因素分析及护理对策

    目的 探讨肾病综合征患者医院内感染的因素,提出预见性护理措施,降低其院内感染的发生率.方法 回顾性分析160例肾病综合征患者病例资料.结果 发生院内感染35例,感染率21.88%.院内感染发生部位主要是呼吸道和泌尿道.院内感染的发生与机体抵抗力、住院时间、激素的使用、交叉感染密切相关.结论 健全医院感染控制制度,加强病房管理,合理营养,增强抵抗力,合理使用激素,缩短住院时间,提供情感支持,对降低肾病综合征患者发生医院内感染起到重要作用.

    作者:左红;曹咏梅;李白非 刊期: 2012年第14期

  • 无偿献血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单项不合格相关因素的研究分析

    目的 通过对本地区无偿献血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单项不合格相关因素的分析,探讨降低ALT不合格血液报废对策.方法 对广东省中山市红十字中心血站2009~2010年无偿献血者中ALT单项检测不合格者的相关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2009~2010年无偿献血者ALT检测不合格3 154例,其中男性占91.13%,女性占8.87%.不合格者平均年龄29.9岁,平均体质量74.33 kg,体质量大于70 kg的占71.76%.结论 本地区ALT单项不合格者体型偏胖,男性占绝大多数,而献血者的年龄对ALT影响不明显.

    作者:易峰 刊期: 2012年第14期

  • 日立7060与7600-020生化分析仪检测酶类项目的一致性分析

    目的 探讨日立7060与日立7600-020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结果的一致性.方法 日立7060生化分析仪和日立7600-020生化分析仪,校准品、朗道人基质常规质控血清组成检测系统,分别用这两台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测定40例患者的8项酶类生化指标,计算实验方法和比较方法之间的系统误差,判断两台生化仪测定结果的可比性.结果 两台日立生化分析仪的检测结果相关系数均大于0.975,相对偏差SE%<1/2 CLIA′88,检测结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日立7060与7600-020全自动生化分析的检测结果具有良好的可比性.

    作者:潘国刚;许桂丹;黄艳新;黎作茶;李如锟 刊期: 2012年第14期

  • 混合血换血治疗新生儿溶血病时致急性血红蛋白尿的分析

    新生儿溶血病(HDN)是因母婴血型不合,母亲体内存在与胎儿不配的lgG血型抗体,通过胎盘引起胎儿、新生儿红细胞破坏所致的同族被动免疫性溶血.在我国,因ABO血型不合引起的新生儿溶血病较为常见,Rh血型不合引起的新生儿溶血病次之.据统计孕妇与胎儿发生ABO血型不合妊娠的发生率为20%~25%,其中10%发生溶血病[1],它是严重影响新生儿健康的疾病.表现为黄疸出现较早小于24~48 h,并较快加深,如不及时治疗可并发胆红素脑病.对其中较重的患儿可采用O型洗涤红细胞和AB型新鲜冰冻血浆混合血换血治疗.近输血科对1例新生儿ABO溶血病用混合血换血治疗时,产生血红蛋白尿,现报道如下.

    作者:陈月宽;陈开永;张绍基;钟吉康;徐艳;刘福慧 刊期: 2012年第14期

  • 儿童胃黏膜白细胞介素mRNA水平与幽门螺旋杆菌感染的研究

    目的 分析儿童胃黏膜白细胞介素(IL-1β)水平与幽门螺旋杆菌(H.pylori)及其高毒力亚型感染间的相关性.方法 实时定量聚合酶链(real-time PCR)检测H.pylori的保守基因ure以判断H.pylori的感染,高毒力亚型基因vacA s1用real-time PCR检测,用PCR扩增另一高毒力基因cagA羧基端EPIYA基序所在区,然后测序确定其亚型.IL-1β mRNA使用PCR-荧光探针法检测,比较循环CT法分析.结果 患儿中无论是低毒力还是高毒力的H.pylori感染都与胃黏膜IL-1β mRNA水平无显著相关性.结论 H.pylori对儿童胃黏膜IL-1β表达的影响作用并不明显,可能还有其他一些环境、遗传因素如IL-1基因簇多态性与H.pylori共同作用调节胃黏膜IL-1β的表达.

    作者:李娟;嘉红云;陈浩宇;周强;吴晓蔓;王方金;何蕴韶 刊期: 2012年第14期

  • 医院检验科生化质控管理工作的现状与改进措施

    医院检验科是确保治疗质量的重要监管部门,其生化质控管理的质量直接影响着临床的治疗效果.认真落实医院检验科生化质控管理工作,不断改进质控管理措施是当前医院管理的重点任务之一.为了不断突破当前医院检验科生化质控管理的瓶颈,提升检验科生化质控管理的工作效率,全方位透析当前检验科生化质控管理工作的现状,深入分析问题,创新性地寻找实用性的改进措施,强化监管力度,优化质控方法,终确保检验科职能的充分发挥.

    作者:吴胜英 刊期: 2012年第14期

  • 汕头市城镇妇女人乳头状瘤病毒核酸分型流行病学调查

    目的 了解汕头市城镇健康妇女人乳头状瘤病毒(HPV)感染情况和核酸分型流行病学调查.方法 采用导流杂交(FH)低密度基因芯片技术,对3 399例健康妇女宫颈脱落细胞进行HPV基因分型检测,并对高危型HPV感染阳性人群进行液基薄层细胞学(TCT)检查.结果 3399例妇女HPV阳性315例,总阳性检出率为9.27%(315/3 399),其中高危型HPV感染率为8.15%(277/3 399)、低危型HPV感染率为2.62%(89/3 399),本地区健康妇女HPV亚型感染常见依次分别为HPV52、HPV58、HPV16,该人群未检出HPV43.在315例HPV阳性中,以单一HPV亚型感染为主,占86.3%(272/315),并以高危型HPV为主,排在前3位依次为HPV52(21.6%,68/315),HPV16(11.1%,35/315),HPV58(11.1%,35/315).各年龄段HPV感染率随着年龄的增长呈逐渐上升趋势;感染高危型HPV人群宫颈上皮内瘤变发生率为5.4%.结论 健康妇女中有相当比例的女性感染HPV,并以单一高危型为主,HPV亚型感染具有独特的地方特征;结合TCT检查,可早期发现宫颈病变及癌变发生、降低宫颈癌的发生率.

    作者:陈绩才;杨晓珊;许少武;陈韧;王惠莹 刊期: 2012年第14期

  • 鹿寨县872例中学生乙型肝炎病毒血清标记物检测结果分析

    目的 了解中学生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情况.方法 随机选择一所中学872名新生,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HBV五项血清学标志物.结果 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阳性率8.94%,HBsAg阳性率在男性(7.86%)和女性(7.73%)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模式以单抗-HBs阳性率高,占52.87%;其次五项全阴性占36.47%;HBsAg阳性感染者中以HBsAg阳性合并抗-HBe、核心抗体(抗-HBc)阳性为主模式,占35.90%,其次HBsAg合并乙型肝炎e抗原(HBeAg),占26.92%.结论 对中学生在做HBsAg感染检测时,对阳性者同时做五项血清标志物检测,判断其感染程度并及时治疗.

    作者:林国聪 刊期: 2012年第14期

  • 骨折患者凝血功能检测结果比较分析

    目的 探讨骨折患者凝血功能的变化.方法 将2008年2月至2011年6月期间本院住院骨折患者167例作为实验组,同期门诊体检健康人群167例作为健康对照组,测定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纤维蛋白原(Fib)、血小板(PLT),两组之间检测结果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骨折患者与健康人群比较PT、APTT、PLT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TT、Fib指标骨折患者升高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骨折患者早期检测凝血功能变化,可以有助于及早发现患者凝血功能指标异常情况,对于预防骨折术中及术后出血及并发症的发生有重要意义.

    作者:王朝霞 刊期: 2012年第14期

检验医学与临床杂志

检验医学与临床杂志

主管:重庆市卫生局

主办:重庆市卫生信息中心 重庆市临床检验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