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脑梗死血管内膜损伤的病因及机制

杨梅玉

关键词:血管内膜损伤, 脑梗死, 病因
摘要:脑梗死是由于脑动脉粥样硬化(AS)、血管内膜损伤使脑动脉管腔狭窄,进而因多种因素使局部血栓形成、动脉狭窄加重或完全闭塞,导致脑组织缺血、缺氧、坏死,引起神经功能障碍的一种脑血管疾病.近几年随着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工作压力的增加,患心血管疾病的比率明显高于肿瘤、糖尿病等疾病,特别是脑梗死的发病率呈加速上升趋势.
检验医学与临床杂志相关文献
  • 6例患者损伤控制性手术临床报告

    严重损伤、出血、感染、衰竭患者可引起恶性循环,其特点为:低温、凝血障碍和代谢性酸中毒三联征,终导致机体生理耗竭,危及患者生命.使用损伤控制性手术处理,尽快结束手术,可控制患者的恶性循环,挽救患者的生命[1].作者收集了本院6例行控制性手术患者,并就其防范及处理进行探讨.

    作者:田茂东 刊期: 2011年第24期

  • 不同检测系统血常规结果的可比性研究

    目的 探讨江苏省沭阳县人民医院4个不同检测系统间血常规检测结果是否具可比性,为检验结果互认和临床实验室认可提供依据.方法 参考美国临床实验室标准化委员会的EP9-A文件,以Sysmex XT 1800i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及原装试剂、校准品和质控品组成的系统为目标系统,用患者新鲜乙二胺四乙酸二钾抗凝标本对不同实验检测系统的红细胞、血红蛋白、白细胞、血小板4项常规项目的检测结果与目标检测系统进行比对,计算实验检测系统(Y)和目标检测系统(X) 之间的相对偏差,以美国临床医学检验部门修正法规(CLIA′88) 允许总误差(Tea)的1/2为标准,判断检验结果的可比性.结果实验检测系统2(Y2)和实验检测系统3(Y3)血小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1/2TEa;实验检测系统3(Y3)血红蛋白偏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1/2TEa;其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2TEa.结论 不同检测系统的血常规结果某些项目存在不同程度的偏差,当用不同检测系统检测同一项目时,应进行方法比对和临床可接受性评价,以实现检验结果的可比性和结果互认.

    作者:杨莉;侯文权;侯文锋;张高明;胡礼仪;刘鸿飞 刊期: 2011年第24期

  • 血糖血脂水平与慢性牙周炎的相关性分析

    目的 通过对血糖、血脂和牙周情况的检查、分析,探讨血糖、血脂水平与慢性牙周炎的相关性.方法 2008年9月至2010年9月对参加体检者检测空腹静脉血中血糖、血脂的含量,抽取高血糖、高血脂患者225例(病例组)进行牙周检查,并随机抽取178例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牙周状况采用牙周指数以及牙周综合分值评价,并将年龄分层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病例组缺失牙数为6.10±2.30,牙周指数1.62±0.32,健康对照组缺失牙数为3.21±1.40,牙周指数0.70±0.2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年龄分层后,老年组缺失牙数为7.20±2.68,牙周指数1.98±0.10,青年组缺失牙数为4.56±1.56,牙周指数1.42±0.1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血糖、血脂水平与慢性牙周炎炎症程度有相关性.

    作者:刘萍;曾诚;周淑美 刊期: 2011年第24期

  •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血浆B型钠尿肽及血清心肌梗死指标变化的临床分析

    目的 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血浆B型钠尿肽(BNP)与其他AMI生化指标之间有无相关性.方法 采用免疫荧光法定量检测40例健康体检者及47例AMI患者的BNP,并同时检测其他几项AMI生化指标,进行比较分析及相关分析.结果 (1)AMI组血浆BNP、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肌钙蛋白I(TnI)及肌红蛋白(MYO)检测结果分别为(856.8±295.7)ng/L、(41.71±13.25)μg/L、(0.520±0.180)μg/L、(6.8±16.8)μg/L,健康对照组分别为(165.4±40.6)ng/L、(3.27±1.48)μg/L、(0.010±0.005)μg/L、(22.2±8.7)μg/L,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AMI患者血浆BNP与其他AMI指标的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血浆BNP与CK-MB、TnI和MYO之间呈正相关.结论 血浆BNP可作为临床预测冠心病患者发生AMI危险性的指标,并可与CK-MB、TnI及MYO一起作为AMI的监测及疗效观察的指标.

    作者:杨健 刊期: 2011年第24期

  • 临床生化检验见习带教方法探讨

    临床见习是医学教学中的重要环节,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第一步,是使学生获得临床感性认识并培养其能力的一种重要教学形式,在现代医学教学中起着承前启后的重要作用.而临床生化检验是一门集基础理论与专业技术紧密相结合的应用性专业学科,是临床医学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随着全自动生化分析仪的引进,先进的仪器设备已成为检验人员必不可少的工具,在临床生化见习教学中,作者注重讲解自动化仪器使用技术与传统以手工操作为主的实验的差异、优缺点及临床应用的现状和意义,完善教学手段,配合大课教学改革,逐步改进教学方法,使学生掌握基本知识和技能,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教学内容,并会使用先进的实验手段诊断和治疗疾病,提高其分析问题和独立工作能力.现就临床生化检验见习带教方法总结如下.

    作者:王丽馨;邓少丽;刘智勇;殷勤;杨沛 刊期: 2011年第24期

  • 基于化学发光肠道病毒71型IgM抗体检测试剂的研制及初步应用

    目的 在肠道病毒71型(EV71)重组外壳蛋白VP1的基础上建立以化学发光为基础的IgM抗体检测技术,并与普通TMB显色酶联免疫吸附法比较,评价其临床应用前景.方法 采用抗IgM单克隆抗体及辣根酶标记的重组VP1抗原,在此基础上建立EV71-IgM捕获法化学发光检测技术,并对比化学发光检测技术与普通酶联检测技术在45份EV71抗体阳性和30份阴性血清中的反应情况.结果化学发光法、普通酶联免疫吸附法、市售EV71-IgM检测试剂分别能与38份、19份、26份EV71抗体阳性血清发生阳性反应,灵敏度分别为84.4%、42.2%和57.8%;化学发光法灵敏度显著高于其他两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种检测方法与阴性血清均无阳性反应.结论 在EV71-VP1重组抗原的基础上建立的EV71-IgM捕获法化学发光检测技术具有很高的灵敏度,并有很好的临床应用前景.

    作者:陈堃;宋晓国;张向颖;杨锡琴;王国华;冯晓燕;何竞;张贺秋;修冰水 刊期: 2011年第24期

  • 口服氟西汀结合行为疗法治疗早泄临床研究

    目的 研究氟西汀结合行为疗法治疗早泄的临床疗效.方法 90例早泄患者随机以氟西汀加行为疗法或单纯行为疗法双盲治疗6周,以中国早泄患者性功能评价表-5(CIPE-5)积分、射精潜伏期、夫妻双方满意度为疗效观察指标.结果两组治疗后 CIPE-5积分、射精潜伏期均有增加(P<0.05);治疗后的氟西汀加行为疗法组有效率为78.2%,单纯行为疗法组为51.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氟西汀加行为疗法组性生活满意度为76%,单纯行为疗法组为4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氟西汀是治疗早泄的有效药物,结合行为疗法治疗可显著提高其疗效.

    作者:周小川;姜睿 刊期: 2011年第24期

  • 三氧化二砷对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患者骨髓间质干细胞整合素-β1表达的影响研究

    目的 体外观察不同浓度三氧化二砷(ATO)对慢性粒细胞白血病(CML)患者骨髓间质干细胞(BMSCs)整合素-β1表达水平及生长的影响,探讨ATO对CML患者BMSCs可能发生的作用及相关机制.方法 抽取慢性期CML患者骨髓液,分离单个核细胞行BMSCs体外培养,取第3、4代BMSCs,用不同浓度ATO处理,48 h后提取总RNA,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法检测整合素-β1 mRNA表达水平,72 h后观察BMSCs形态.结果 ATO可抑制CML患者BMSCs体外生长,并呈浓度依赖性;对照组BMSCs整合素-β1基因表达水平为0.123±0.041,BMSCs在1.0 μmol/L及2.5 μmol/L浓度ATO作用下整合素-β1 表达升高,分别为0.658±0.129和0.426±0.090,5.0 μmol/L浓度ATO可明显抑制整合素-β1 表达(0.041±0.020).结论 不同浓度ATO对BMSCs 整合素-β1表达存在不同影响,对整合素-β1表达变化的干预有可能成为该类疾病新的治疗靶向.

    作者:庄琴;余先球;陆益龙;巴荣;朱彦 刊期: 2011年第24期

  • 临床常见梅毒血清学检测方法的合理选择

    目的 探讨梅毒血清学临床常用检测方法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制订结合实际的梅毒螺旋体血清学检测方案.方法 对152例疑诊梅毒患者血清标本先以梅毒螺旋体明胶颗粒凝集试验(TPPA)和血浆反应素环状卡片试验(RPR)初步检测,TPPA单独阳性16例,RPR单独阳性6例,二者均阳性130 例.再将130例二者均阳性标本原始血清、TPPA单独阳性16例及RPR单独阳性6例的倍比稀释血清用甲苯胺红不加热血清试验(TRUST)、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梅毒螺旋体血凝试验(TPHA)及胶体金快速检测试验(SYP)进行复检.结果 130例二者均阳性原始血清检测后TRUST与SYP阳性例数下降为明显,ELISA及TPHA与TPPA初检结果比较一致.TPPA单独阳性的16例血清倍比稀释至1∶16后,RPR和TRUST出现1例阳性.16例TPPA单独阳性的样本经ELISA和TPHA复检后均为阳性,经TRUST复检后均为阴性,经SYP复检后阳性例数也有所下降.6例RPR单独阳性血清倍比稀释后,RPR和TRUST的阳性例数随稀释倍数的增大而逐渐减少.结论 临床检测梅毒时应选用特异性和非特异性抗体方法联合检测.

    作者:夏映凤 刊期: 2011年第24期

  • 肾综合征出血热患者血清新蝶呤水平的测定

    目的 观察肾综合征出血热(HFRS)时,血清新蝶呤及其他巨噬细胞激活标志物白细胞介素6(IL-6)的变化,探讨血清新蝶呤与轻型和重型HFRS病情发展及预后的关系.方法 HFRS患者26例,根据疾病严重程度分为两组,重型HFRS 10例,轻型 HFRS 16例;健康对照组20例.所有患者于发病入院后次日清晨空腹静脉采血,分离血清,测定新蝶呤、IL-6的含量.结果重型HFRS患者血清新蝶呤[(32.7±10.6)nmol/L]显著高于健康对照组[(6.2±2.8)nmol/L]及轻型HFRS患者[(10.2±3.0)nmol/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重型 HFRS组、轻型 HFRS组血清IL-6含量分别为(136.2±102.5)pg/L和(90.9±51.8)pg/L,与健康对照组[(110.3±10.4)pg/L]比较显著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重型HFRS患者血清新蝶呤水平升高,说明重型 HFRS时,细胞免疫系统激活程度较轻型 HFRS时加重,新蝶呤水平与疾病的严重程度呈正相关,检测新蝶呤水平,有助于判断病情的轻重,对早期采取措施、改善预后有重要意义.

    作者:田连芳 刊期: 2011年第24期

  • 血清胃蛋白酶原检测在早期胃癌诊断中的意义

    目的 了解血清胃蛋白酶原(PG)检测的方法,探讨血清PG检测在胃癌早期诊断中的意义,总结临床使用血清PG检测对胃癌早期诊断的经验.方法 将60例有消化道病变的患者使用胶乳增强免疫比浊法进行血清PG检测,计算PGⅠ/PGⅡ比值,然后以PGⅠ/PGⅡ比值正常与显著降低分为两组(A组显著降低,B组较为正常),检测30例健康对照组和30例胃癌组PG,后进行分析比较.同时将A组与胃癌组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A组PGⅠ、PGⅠ/Ⅱ比值分别为(32.67±12.65)ng/μL和2.5±0.8,胃癌组分别为(28.34±16.32)ng/μL和2.1±0.5,与健康对照组[分别为(65.23±19.44)ng/μL和4.7±0.7]比较显著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分别为(62.45±18.02)ng/μL和4.3±0.6,与健康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经胃镜检查发现A组56.7%的患者均出现癌变,但其病变部位转移的可能性小,预后较好,而胃癌组患者则容易转移,预后差.结论 使用血清PG检测可以在早期发现胃癌病变,病变部位转移的可能性小,预后较好,而后发现胃癌病变的患者则容易转移,预后差.经临床研究发现,血清PG作为非侵入性诊断方法,对于胃癌的早期诊断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黄永珍 刊期: 2011年第24期

  • 超高倍显微镜在妇科生殖道感染性疾病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目的 探讨ACT-2000型超高倍显微镜在妇科生殖道感染性疾病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收集2010年2月23日至3月5日来本院妇产科门诊就诊的816例19~70岁妇女的阴道分泌物标本,分别进行多媒体ACT-2000型超高倍显微镜与普通光学显微镜镜检结果的比较.结果 (1)普通光学显微镜镜检816例,阴道分泌物标本中真菌阳性86例,滴虫阳性10例,阳性率分别为10.54%和1.23%;(2)多媒体超高倍显微镜活体检测阴道分泌物中真菌阳性102例,滴虫阳性22例,线索细胞阳性70例,阳性率分别为12.50%、2.70%、8.58%,且查见2例衣原体和支原体感染;(3)所有标本经革兰染色后镜检,查见线索细胞70例,与多媒体超高倍显微镜结果相符合.结论 ACT-2000型超高倍显微镜具有阳性率高,操作简便、费用低、检测时间短等优点,可作为诊断妇科疾病的一种快速、价廉、有效的检测方法.

    作者:张敏;戴燕;万海英 刊期: 2011年第24期

  • 经直肠前列腺穿刺活组织检查阳性结果分析

    目的 通过研究前列腺特异性抗原(PSA)的水平来评价与前列腺癌(Pca)的关系.方法 采用8针活组织检查(活检)方法,对血清PSA>4 μg/L,直肠指诊检查前列腺质地异常、结节,经直肠前列腺超声怀疑前列腺占位病变的328例患者进行经直肠前列腺活检,所得结果进行病理分析.结果良性前列腺增生(BPH)192例,占58.5%;Pca 103例,占31.4%,其中包括前列腺基底细胞癌1例;前列腺炎14例,占4.3%;前列腺上皮内瘤9例,占2.8%;非典型性腺瘤样增生6例,占1.8%;结核2例,占0.6%;平滑肌肉瘤1例,占0.3%;淋巴瘤1例,占0.3%.根据PSA值分5组:≤4 μg/L组(B超或直肠指诊有异常),4.1~10.0 μg/L组,10.1~20.0 μg/L组,20.1~100.0 μg/L组,>100.0 μg/L组.各组Pca检出率依次为:8.9%、13.3%、23.1%、37.9%和73.2%.各组间阳性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采用相关性分析,各组阳性率与血PSA值呈正相关.结论 在PSA水平不高的情况下前列腺肿瘤的检出率也不低,在合理筛选患者的前提下,经直肠前列腺穿刺活检阳性结果与PSA水平高度相关,对于PSA>100.0 μg/L的患者,检出阳性率较高.

    作者:郭涛;孙浩;潘鹏;马克钧;唐爱国;张顺兴;刘程 刊期: 2011年第24期

  • 活性银离子抗菌液控制固定正畸牙龈炎的疗效研究

    目的 对比研究应用活性银离子抗菌液配合规范刷牙和单纯规范刷牙两种不同方式对固定正畸治疗中牙龈炎症的影响,为临床口腔正畸治疗中控制牙龈炎症提供参考.方法 纳入符合标准的受试者60例,采用双盲法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反映患者牙龈炎程度的牙龈指数、菌斑指数和龈沟出血指数进行检测.结果通过临床对两组患者进行比较发现,使用活性银离子抗菌液含漱能有效、方便地降低反映患者牙龈炎程度的三项指数.结论 用活性银离子抗菌液含漱配合规范刷牙是控制固定正畸患者牙龈炎的有效方法.

    作者:李倩 刊期: 2011年第24期

  • 32例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患者细胞形态学分析

    目的 观察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患者骨髓细胞形态学病态改变.方法用瑞氏-姬姆萨混合染色法进行骨髓及外周血细胞学分析.结果粒、红、巨核细胞三系均有不同程度的病态造血表现:粒系(29例)主要以细胞核和细胞质发育不平衡,中性粒细胞Pelger-Huet畸形或细胞核不能分叶或核分叶过多,中性粒细胞颗粒减少或缺如为主;红系(30例)主要以双核、多核、核形不规则及巨幼样改变为主;巨核系(10例)主要以单圆核、多圆核及淋巴样小巨核为主.结论 MDS有不同程度的三系病态造血改变.

    作者:柳菊芬 刊期: 2011年第24期

  • 183例性病门诊患者解脲支原体培养及药敏分析

    目的 研究支原体培养及药敏结果,为临床准确治疗提供依据.同时分析质控要点,总结经验.方法 183例患者(男87例,女96例)用无菌棉签(拭)取分泌物,置支原体培养及药敏培养液48 h观察结果.支原体培养孔阳性、药敏孔不变色为药物敏感,变色孔为药物耐药.结果交沙霉素敏感(77.59%),强力霉素(76.50%)和咪诺环素(74.31%)次之,耐药率高的为环丙沙星(63.90%).结论 应依据实验室药敏结果尽量选择敏感药物.

    作者:秦滨 刊期: 2011年第24期

  • 联合运用多潘立酮奥美拉唑加雷尼替丁治疗胃食管反流病患者疗效观察

    目的 观察联合运用多潘立酮、奥美拉唑加雷尼替丁治疗胃食管反流病患者的疗效.方法 将125例胃食管反流病患者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对照组餐前30 min服用多潘立酮10 mg,每日3次,早餐和晚餐前30 min服用奥美拉唑20 mg,每日2次;治疗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临睡前加用雷尼替丁300 mg,共8周,观察两组疗效.结果两组的临床症状改善有效率分别为93.7%、79.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胃镜下两组食管炎愈合率分别为90.5%、74.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联合运用多潘立酮、奥美拉唑加雷尼替丁治疗胃食管反流病患者有较好的疗效,可作为常规用药在临床使用.

    作者:肖春 刊期: 2011年第24期

  • 肝炎后肝硬化患者血清可溶性细胞间黏附分子-1和肿瘤坏死因子-α检测的临床意义

    目的 探讨可溶性细胞间黏附分子-1 (sICAM-1)和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在肝炎后肝硬化发展过程中的作用.方法 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测定73例肝炎后肝硬化患者血清sICAM-1和TNF-α水平.结果肝硬化患者血清sICAM-1和TNF-α水平分别为(943.4±99.8)ng/mL、(53.4±12.8)ng/L,均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分别为(224.1±32.7)ng/mL、(6.7±2.3)n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血清sICAM-1水平与TNF-α呈显著正相关(r=0.893 2,P<0.01),与清蛋白呈显著负相关(r=-0.910 8,P<0.01),与丙氨酸氨基转移酶呈显著正相关(r=0.856 6,P<0.01).结论 sICAM-1和TNF-α在肝硬化的发生、发展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其升高程度与肝硬化严重程度密切相关.

    作者:王强;刘燕;张平;王苏建 刊期: 2011年第24期

  • 痰液降钙素原在儿童支气管哮喘中的应用

    目的 探讨痰液降钙素原(PCT)与儿童支气管哮喘细菌感染的相关性研究,为临床抗生素的合理应用提供依据.方法 将125例支气管哮喘患儿分为细菌感染组和非细菌感染组,分别测定患儿痰液PCT值、血清PCT及C反应蛋白(CRP)水平,并与50例对照组(支气管哮喘缓解期患儿)进行比较.结果细菌感染组患儿痰液PCT浓度为(3.41±1.45)μg/L,明显高于非细菌感染组[(0.81±0.36)μg/L]和对照组[(0.34±0.06)μ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痰液PCT阳性检出率为83%,均略高于血清PCT(74%)及CRP(72%),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痰液PCT检测可作为儿童支气管哮喘急性发作时是否存在细菌感染的辅助诊断,检测快速、方便,对指导临床合理使用抗生素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张永丽;施秀英 刊期: 2011年第24期

  • 人肿瘤抑素基因真核表达载体的构建及其活性研究

    目的 构建携带人肿瘤抑素(Tumstatin)基因的重组腺相关病毒载体,研究其对人脐静脉内皮细胞(HUVECs)增殖的影响.方法 构建重组载体pAAV-Tum质粒,并建立一株稳定表达Tumstatin基因的HUVECs细胞株.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检测该细胞系中Tumstatin基因的表达,四甲基唑蓝法检测该细胞增殖情况.结果构建的pAAV-Tum重组腺相关病毒载体能在HUVECs细胞中表达,其表达产物能抑制该细胞增殖(0.335±0.011).结论 成功构建了pAAV-Tum重组载体,构建的重组载体能有效表达,为其后的抗肿瘤血管生成治疗研究奠定了基础.

    作者:李子博;付祖娇;周江;罗洁 刊期: 2011年第24期

检验医学与临床杂志

检验医学与临床杂志

主管:重庆市卫生局

主办:重庆市卫生信息中心 重庆市临床检验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