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泡沫法检测豆角皂甙食物中毒的调查

齐文信;张瑞忠

关键词:泡沫法, 皂甙, 中毒
摘要:从2011年4月起,因修建长春至珲春高速铁路,蛟河市来了1 000余名南方人(以安徽省为主),由于这些南方人的饮食习惯与当地人差异较大,从7月下旬至10月,因食用炒豆角(豇豆宽)引发了3次群体性食物中毒.为总结经验和教训,特将调查结果总结如下.
检验医学与临床杂志相关文献
  • 178例高龄患者腹腔镜胆囊切除术临床分析

    目的 探讨80岁以上患者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C)的可行性.方法 回顾分析178例80岁以上患者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的临床资料.结果 178例患者均成功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均治愈出院,平均住院天数9.8 d.结论 术前积极处理并发症,尽量缩短手术时间,LC对高龄患者仍是安全可靠的.

    作者:汪辉 刊期: 2011年第24期

  • 时间分辨荧光免疫分析技术检测乙型肝炎病毒血清学标志物评价

    目的 时间分辨荧光免疫分析技术(TRFIA)检测乙型肝炎病毒感染者血清标志物的准确性、灵敏度及其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用TRFIA和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对300例临床血清学标本进行检测,并对结果进行分析.结果 TRFIA对乙型肝炎表面抗原、乙型肝炎e抗原、乙型肝炎表面抗体、乙型肝炎e抗体、乙型肝炎核心抗体的阳性率分别为26%、8%、52%、29%、35%,ELISA阳性率分别为25%、7%、46%、24%、28%,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TRFIA检测乙型肝炎病毒血清标志物具有稳定性好、线性范围宽、不污染环境、操作简便等优点,其敏感性和特异性均达到放射免疫法和ELISA水平,可作为临床检测乙型肝炎病毒血清标志物的重要手段.

    作者:潘继文 刊期: 2011年第24期

  • 均相酶增强免疫法监测丙戊酸浓度及临床应用

    目的 探讨均相酶增强免疫(Emit)法监测丙戊酸的方法评价及其在癫痫患者中的临床意义.方法 采用均相酶增强免疫法测定质控品和癫痫患者血清丙戊酸浓度,并对测定结果进行分析.结果均相酶增强免疫法测定丙戊酸的精密度;批内变异系数(CV)值为2.52%~5.70%,批间CV值为2.70%~4.85%;回收率为98.4%~105.4%,平均102.1%.210例癫痫患者391例次丙戊酸血药浓度测定中,205例次(52.4%)丙戊酸血药浓度在有效治疗范围(50~100 mg/L)内;152 例次(38.9%)血药浓度小于50 mg/L;34例次(8.7%)血药浓度大于100 mg/L.结论 均相酶增强免疫法监测丙戊酸浓度简便、可行、快速,是一种理想的检测方法;合理设定丙戊酸有效血药浓度范围(50~100 mg/L),临床治疗过程加强丙戊酸血药浓度监测,是保证疗效和安全的重要措施.

    作者:李美珠;陈棪焜 刊期: 2011年第24期

  • 老年下呼吸道感染患者中的血清降钙素原与超敏C-反应蛋白的相关性分析

    目的 探讨血清降钙素原(PCT)与超敏C-反应蛋白(hs-CRP)检测结果在老年下呼吸道感染中的相关性.方法 80例老年下呼吸道感染患者入院后24 h内检测PCT、hs-CRP,并进行相关分析.结果 hs-CRP与PCT呈正相关(r=0.342,P<0.01),PCT阳性率为85.0%,明显高于hs-CRP(17.5%),PCT灵敏度分别为85.0%、82.5%;PCT、hs-CRP的特异度分别为90.0%、48.3%;两者相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7.032,P<0.01).结论 PCT与hs-CRP检测结果呈正相关,PCT测定诊断老年下呼吸道感染的特异度高于hs-CRP.

    作者:张杰;张颖;马晋;余其贵 刊期: 2011年第24期

  • 多层架构实验室信息系统的开发与应用

    目的 探索开发数字化、自动化的、符合ISO15189相关要求的实验室信息系统.方法 以科学合理的实验室工作流程为基础,结合条形码、仪器通讯,卫生信息交换标准(HL7)等技术要求,采用多层架构设计,编写多层架构实验室信息系统.结果运行后实验室实现了标本条码化、双向通信、无纸化报告、质控管理、办公管理等信息自动化;全面提升了实验室的工作效率,保证了检验质量,有效促进了检验与临床、检验与患者的沟通和服务.结论 采用多层架构、HL7标准等设计的多层架构检验信息系统符合ISO15189对实验室信息系统要求,并满足现代化实验室发展的要求,有更多的可扩展性.

    作者:龙喜雄;梁栋伟;卢昭桦;张振洪;郑伟明 刊期: 2011年第24期

  • 1例膜周部室间隔缺损封堵术并发机械性溶血的护理

    目的 探讨膜周部室间隔缺损经介入封堵术后并发机械性溶血的护理方法.方法 选取2010年5月第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1例经介入封堵术后并发机械性溶血的室间隔缺损患者,对其护理过程进行探讨和总结.结果患者经过全程治疗与护理,10 d后康复出院.结论 膜周部室间隔缺损经介入封堵术后并发机械性溶血患者的护理应注重早发现、早治疗,注意密切观察尿液、监测肾脏功能,做好心理护理、基础护理及健康教育.

    作者:范晓英;杨省利;赵荣莉 刊期: 2011年第24期

  • 不同检测系统血常规结果的可比性研究

    目的 探讨江苏省沭阳县人民医院4个不同检测系统间血常规检测结果是否具可比性,为检验结果互认和临床实验室认可提供依据.方法 参考美国临床实验室标准化委员会的EP9-A文件,以Sysmex XT 1800i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及原装试剂、校准品和质控品组成的系统为目标系统,用患者新鲜乙二胺四乙酸二钾抗凝标本对不同实验检测系统的红细胞、血红蛋白、白细胞、血小板4项常规项目的检测结果与目标检测系统进行比对,计算实验检测系统(Y)和目标检测系统(X) 之间的相对偏差,以美国临床医学检验部门修正法规(CLIA′88) 允许总误差(Tea)的1/2为标准,判断检验结果的可比性.结果实验检测系统2(Y2)和实验检测系统3(Y3)血小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1/2TEa;实验检测系统3(Y3)血红蛋白偏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1/2TEa;其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2TEa.结论 不同检测系统的血常规结果某些项目存在不同程度的偏差,当用不同检测系统检测同一项目时,应进行方法比对和临床可接受性评价,以实现检验结果的可比性和结果互认.

    作者:杨莉;侯文权;侯文锋;张高明;胡礼仪;刘鸿飞 刊期: 2011年第24期

  • 人工髋关节置换术患者的护理

    人工髋关节置换术是用生物相容性和机械性能良好的人工材料置换因各种原因所破坏的髋关节(髋臼和股骨头),目的是缓解疼痛、矫正畸形、恢复关节功能.该手术的创伤大,出血量多,因此术后的护理极其重要.本院对40例患者行人工髋关节置换术,经过全科护理人员精心护理,术后无切口感染、压疮、肺部感染、深静脉血栓形成等并发症,现将护理体会介绍如下.

    作者:廖晖 刊期: 2011年第24期

  • 乙型肝炎表面抗原胶体金检测法结果分析

    目的 探讨胃镜检查前用金标胶体法检测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的准确性.方法 先用 HBsAg金标试纸检测,再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比较两种方法的符合率.结果 1 790例标本 HBsAg胶体金试剂检测法阴性1 737例,阳性53例,ELISA阴性1 739例,阳性51例,阴性符合率100%,阳性符合率为96.2%,假阳性率为3.77%.结论 HBsAg胶体金检测法与ELISA法阴性符合率高,具有操作简单、特异性强、反应快速等优点,适合作为临床上的筛选试验.

    作者:顾万娟 刊期: 2011年第24期

  • 2008~2010年某院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现状及耐药性分析

    目的 了解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现状及耐药情况,为临床诊断疾病与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8~2010年来临床各类送检标本中金黄色葡萄球菌的分布、耐药性状况及感染趋势.结果分离出的1 102株金黄色葡萄球菌主要来源于痰液(41.65%)、伤口分泌物(27.22%)、体液(14.16%);药敏结果显示,金黄色葡萄球菌对常用抗菌药物均有较高耐药率,但尚未发现对万古霉素耐药菌株,对糖肽类抗菌药物和新型抗菌药物利奈唑胺敏感率为100%;同时检出菌株有逐年增高趋势.结论 金黄色葡萄球菌对常用抗菌药物显示多药耐药,医院应切实进行抗菌药物使用管理,延缓金黄色葡萄球菌临床耐药株的增长.

    作者:罗斌;朱佳 刊期: 2011年第24期

  • 父系表达基因10蛋白在肝细胞癌组织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目的 研究父系表达基因10(PEG10)在肝细胞癌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收集2006年3月至2011年5月52例肝细胞癌组织,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组织中PEG10表达,分别以31例癌旁组织、10例正常肝组织标本和10例胎盘组织作为对照.回顾52例肝细胞癌患者各项指标检测结果,并分析各项指标与PEG10表达的关系.结果 PEG10在肝细胞癌组织中阳性表达率为90.38%(47/52),显著高于癌旁正常组织[67.74%(21/31)]和正常肝组织(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PEG10表达的阳性程度与肝细胞的分化程度呈正相关(r=0.441,P<0.01).PEG10表达在肿瘤大小、不同年龄和性别患者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PEG10在肝细胞癌组织中表达的阳性程度与肿瘤分化程度有关,对肝细胞癌的敏感性好,但其特异性不强.

    作者:陈锟;解新;孙和国;谭龙益;黄涛 刊期: 2011年第24期

  • 195株鲍曼不动杆菌的临床分布及药物敏感性分析

    目的 了解南京医科大学附属苏州市立医院临床分离的鲍曼不动杆菌属对15种抗菌药物的耐药性,为临床抗菌药物的选择和控制感染提供依据.方法 收集南京医科大学附属苏州市立医院2009年10月至2010年11月所有临床分离的鲍曼不动杆菌,鉴定采用法国生物梅里埃公司ATB细菌鉴定仪,根据美国临床实验室标准化协会推荐的纸片扩散法做体外药敏试验.结果 195株鲍曼不动杆菌对米诺环素为敏感,敏感率为80.5%,其次是美罗培南、亚胺培南和头孢哌酮/舒巴坦的敏感率分别为65.1%、63.6%和56.9%,对哌拉西林、庆大霉素、复方新诺明、环丙沙星、左氧氟沙星的耐药率分别为 61.5%、59.0%、57.4%、51.8%和50.3%.结论 鲍曼不动杆菌是医院感染的重要病原菌,耐药率高,部分菌株呈多重耐药,应根据药敏试验结果合理选用抗菌药物.

    作者:许华英 刊期: 2011年第24期

  • 超高倍显微镜在妇科生殖道感染性疾病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目的 探讨ACT-2000型超高倍显微镜在妇科生殖道感染性疾病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收集2010年2月23日至3月5日来本院妇产科门诊就诊的816例19~70岁妇女的阴道分泌物标本,分别进行多媒体ACT-2000型超高倍显微镜与普通光学显微镜镜检结果的比较.结果 (1)普通光学显微镜镜检816例,阴道分泌物标本中真菌阳性86例,滴虫阳性10例,阳性率分别为10.54%和1.23%;(2)多媒体超高倍显微镜活体检测阴道分泌物中真菌阳性102例,滴虫阳性22例,线索细胞阳性70例,阳性率分别为12.50%、2.70%、8.58%,且查见2例衣原体和支原体感染;(3)所有标本经革兰染色后镜检,查见线索细胞70例,与多媒体超高倍显微镜结果相符合.结论 ACT-2000型超高倍显微镜具有阳性率高,操作简便、费用低、检测时间短等优点,可作为诊断妇科疾病的一种快速、价廉、有效的检测方法.

    作者:张敏;戴燕;万海英 刊期: 2011年第24期

  • 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药学管理现状与对策

    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药学管理是以现代药学理论和技术为基础,结合现代管理学的理论与方法,以临床药学为基础、合理用药为核心、药物使用为手段,运用药学专业知识参与临床药物治疗,提供药学技术服务,开展药品供应、使用监测等药学服务管理工作,从而实现改善或维持患者生活质量的一门综合性应用型药学分支学科[1].其研究内容主要包括药品供应、药品调剂、药物制剂、药物质量监控、药学信息、药学研究、临床药学等.在此,对我国社区卫生服务医疗机构药学管理现状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管理对策.

    作者:蔡杰 刊期: 2011年第24期

  • 临床常见梅毒血清学检测方法的合理选择

    目的 探讨梅毒血清学临床常用检测方法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制订结合实际的梅毒螺旋体血清学检测方案.方法 对152例疑诊梅毒患者血清标本先以梅毒螺旋体明胶颗粒凝集试验(TPPA)和血浆反应素环状卡片试验(RPR)初步检测,TPPA单独阳性16例,RPR单独阳性6例,二者均阳性130 例.再将130例二者均阳性标本原始血清、TPPA单独阳性16例及RPR单独阳性6例的倍比稀释血清用甲苯胺红不加热血清试验(TRUST)、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梅毒螺旋体血凝试验(TPHA)及胶体金快速检测试验(SYP)进行复检.结果 130例二者均阳性原始血清检测后TRUST与SYP阳性例数下降为明显,ELISA及TPHA与TPPA初检结果比较一致.TPPA单独阳性的16例血清倍比稀释至1∶16后,RPR和TRUST出现1例阳性.16例TPPA单独阳性的样本经ELISA和TPHA复检后均为阳性,经TRUST复检后均为阴性,经SYP复检后阳性例数也有所下降.6例RPR单独阳性血清倍比稀释后,RPR和TRUST的阳性例数随稀释倍数的增大而逐渐减少.结论 临床检测梅毒时应选用特异性和非特异性抗体方法联合检测.

    作者:夏映凤 刊期: 2011年第24期

  • 三氧化二砷对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患者骨髓间质干细胞整合素-β1表达的影响研究

    目的 体外观察不同浓度三氧化二砷(ATO)对慢性粒细胞白血病(CML)患者骨髓间质干细胞(BMSCs)整合素-β1表达水平及生长的影响,探讨ATO对CML患者BMSCs可能发生的作用及相关机制.方法 抽取慢性期CML患者骨髓液,分离单个核细胞行BMSCs体外培养,取第3、4代BMSCs,用不同浓度ATO处理,48 h后提取总RNA,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法检测整合素-β1 mRNA表达水平,72 h后观察BMSCs形态.结果 ATO可抑制CML患者BMSCs体外生长,并呈浓度依赖性;对照组BMSCs整合素-β1基因表达水平为0.123±0.041,BMSCs在1.0 μmol/L及2.5 μmol/L浓度ATO作用下整合素-β1 表达升高,分别为0.658±0.129和0.426±0.090,5.0 μmol/L浓度ATO可明显抑制整合素-β1 表达(0.041±0.020).结论 不同浓度ATO对BMSCs 整合素-β1表达存在不同影响,对整合素-β1表达变化的干预有可能成为该类疾病新的治疗靶向.

    作者:庄琴;余先球;陆益龙;巴荣;朱彦 刊期: 2011年第24期

  • 泡沫法检测豆角皂甙食物中毒的调查

    从2011年4月起,因修建长春至珲春高速铁路,蛟河市来了1 000余名南方人(以安徽省为主),由于这些南方人的饮食习惯与当地人差异较大,从7月下旬至10月,因食用炒豆角(豇豆宽)引发了3次群体性食物中毒.为总结经验和教训,特将调查结果总结如下.

    作者:齐文信;张瑞忠 刊期: 2011年第24期

  • 自建检测系统测定血清总蛋白的结果比对及偏倚评估

    目的 通过对医院实验室两套自建生化检测系统进行方法比对及偏倚评估,分析两自建检测系统测定结果之间的可比性.方法参考美国临床实验室标准化委员会的EP9-A2文件,以日立HITACHI-7600-010、迈克公司提供的校准品、迈克试剂组成的分析系统为对比方法,以迈瑞BS-300、RANDOX校准品、迈瑞试剂组成的分析系统为实验方法.分别测定40份患者新鲜血清的总蛋白,计算相关系数(r)、直线回归方程及在不同医学决定水平处的预期偏倚.结果总蛋白指标r=0.996,在不同医学决定水平处的预期偏倚均在CLIA′88允许误差的1/2之内.结论 迈瑞BS-300与日立HITACHI-7600-010两自建检测系统测定总蛋白结果基本一致,差异在允许范围内.

    作者:罗万义;吴英 刊期: 2011年第24期

  • 血清胱抑素C与尿微量清蛋白在2型糖尿病肾损害早期的变化及意义

    目的 探讨尿微量清蛋白(mAlb)、血清胱抑素C(CysC)在糖尿病肾病早期的变化及意义.方法 应用免疫比浊法对糖尿病无肾病组46例、早期糖尿病肾病组42例、糖尿病明显肾病组27例患者进行血清CysC、尿mAlb/肌酐含量检测,并与30例健康对照组进行比较.结果早期糖尿病肾病组mAlb/肌酐、血清CysC含量分别为(148.25±35.42)mg/g、(2.87±0.98)mg/L,糖尿病明显肾病组分别为(396.56±62.80)mg/g、(5.26±1.74)mg/L,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的(16.95±6.53)mg/g、(1.03±0.48)mg/L及糖尿病无肾病组的(18.90±8.30)mg/g、(1.14±0.78)m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尿中mAlb、血清CysC含量在糖尿病肾功能早期损伤中变化较明显.

    作者:朱建峰;顾锦花 刊期: 2011年第24期

  • 两个时段检测尿肌酐结果不一致原因分析

    尿肌酐是监测肾功能疾病的一个常用指标,但分析前质量控制做不到位,检验结果不准确,将影响临床医生评估疾病、判断疗效.

    作者:侯文权;侯文锋;张高明;胡礼仪;杨莉;刘鸿飞 刊期: 2011年第24期

检验医学与临床杂志

检验医学与临床杂志

主管:重庆市卫生局

主办:重庆市卫生信息中心 重庆市临床检验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