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倩婷;贾璋林;吕伟标;唐跃华
目的 了解黄石市妇女阴道炎的患病情况,探讨简便有效的细菌性阴道病(BV)的实验室诊断方法.方法 采用常规方法对3 650例阴道分泌物进行滴虫、真菌、细菌性阴道疾病及阴道清洁度的检查,并对阴道分泌物涂片进行革兰染色及细菌评分.结果 3 650例阴道分泌物中,检出BV 1 240例,占33.97%,滴虫性阴道炎检出177例,占4.85%.真菌性阴道炎检出456例,占12.49%.BV合并滴虫和(或)真菌感染110例,占3.01%.细菌评分与BV呈明显的正相关(P<0.0001).结论 黄石市妇女中BV患病率远远高于滴虫性和真菌性阴道炎,且BV常伴有滴虫和(或)真菌的感染.提示临床工作中应常规开展BV的检查,以提供及时准确的诊疗信息.
作者:匡建平 刊期: 2009年第19期
目的 研究护士群体(包括正式护士和聘用护士)职业压力与生活质量的关系.方法 随机抽取所在市属7家医院不同岗位的正式护士112名及聘用护士226名采用健康状况问卷(SF-36)调查及压力量表的填写并对回收的有效问卷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 护士群体职业压力平均得分较高且正式护士除了在护理专业及工作方面和护理患者方面略低于聘用护士外,其余各项都高于聘用护士;生活质量方面正式护士各维度得分均低于聘用护士,其中生理机能、躯体疼痛、一般健康状况、精力、精神健康5个维度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职业压力得分与生活质量得分呈负相关即职业压力得分愈高其生活质量愈低.结论 护士群体特别是正式护士由于职业压力因素造成了生活质量偏差的问题应该引起管理者的重视,建议对护士群体实施合理的干预,减轻心理和工作负荷,提高她们的社会地位从而改善其生活质量.
作者:朱白丽;卫徐萍;王琳 刊期: 2009年第19期
目的 探讨妊娠高血压综合征患者血浆中D-二聚体(D-D)的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 对28例妊娠高血压综合征患者(妊娠高血压综合征组;其中重度妊娠高血压综合征16倒,轻中度妊娠高血压综合征12例)、22例健康妊娠妇女作为对照组.采用乳胶凝集法测定血浆D-D.结果 重度妊娠高血压综合征患者血浆D-D检测含量明显增高(P<0.05),但轻中度妊娠高血压综合征患者与健康妊娠妇女间差异元统计学意义.结论 血浆D-D检测含量在妊娠高血压综合征患者中明显升高,并与疾病严重程度呈正相关致.
作者:黄文军;包文芳;文耀辉 刊期: 2009年第19期
目的 探讨问题认知教学法(PBL)在临床护理学生(下称护生)带教中的应用及作用.方法 选择89名临床实习护生及20名带教老师,按实习时问先后分为对照组及观察组,分别实施传统教学法和PBL进行临床带教,比较两组护生成绩、满意率及带教老师的满意率.结果 观察组护生的平时成绩、出科成绩、护生满意率及带教老师满意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在临床护生带教中应用PBL能明显提高教师及护生的积极性,显著提升临床教学质量.
作者:侯黎莉;徐蕾;姚丽文 刊期: 2009年第19期
目的 评价冰冻(-20℃)保存对麦康凯琼脂培养基的质量效果及有效期.方法 (1)将预先制好并经灭菌后的麦康凯琼脂培养基置于-20℃保存,在1、3、6个月和1、2年后取出,隔水加热浇制成平板,用标准质控菌株做质量控制;(2)将预先制好并经灭菌后的麦康凯琼脂培养基置于-20℃保存,1个月后取出,加热融解浇制一部分平板后再冰冻2 d,如此反复6次,用标准质控菌株来鉴定其质量.结果 (1)用标准质控菌株鉴定各期限冰冻保存的麦康凯琼脂培养基的质量,均与新鲜时一样,其中金黄色葡萄球菌不生长,大肠埃希菌生长,菌落呈红色与新鲜时一致,变形杆菌生长,菌落呈无色也与新鲜时一致,均符合质量控制鉴定标准.(2)用标准质控菌株鉴定反复冻融6次以内的麦康凯琼脂培养基的质量均与新鲜时一样,均符合质量控制鉴定标准.结论 冰冻保存不影响麦康凯琼脂培养基的质量,其有效期长达2年,且可反复冻融6次,该保存法适用于基层医院,也为商品化批量生产提供了长期保存方式,值得推广应用.
作者:吕新华;马美琴;王昭蓉;朱高层;孙竹华;徐青 刊期: 2009年第19期
1 病例介绍患者,男,42岁,因右侧腹股沟包块3月余,于2006年7月16日来本院就诊并收住院,查体见右侧腹股沟区可触及一约7 cm×3 cm×2 cm大小包块,质硬、压痛、局部红肿、周围浅表淋巴结未及肿大,腹软,无压痛及反跳痛,肝、脾肋下未触及,肝、肾区无扣击痛,移动性浊音(一),肠鸣音正常.
作者:刘淑会;张霞;王平 刊期: 2009年第19期
目的 分析临床泌尿系统感染常见病原菌分布及其耐药情况,指导临床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方法 对2006年1月至2008年11月住院及门诊泌尿系统感染患者尿液培养中分离出的795株病原菌进行鉴定及体外耐药性试验,并对大肠埃希茼、肺炎克雷伯菌进行了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检测.结果 泌尿系统感染患者标本共分离出病原菌795株,革兰阴性杆菌398株占50.1%,革兰阳性茼230株占28.9%,真菌167株占21.0%.主要致病菌依次为大肠埃希菌254株(31.9%)、真菌167株(21.0%)、粪肠球菌77株(9.7%)、屎肠球菌74株(9.3%)、肺炎克雷伯氏菌和铜绿假单胞菌各41株(5.2%).ESBL确证试验:254株大肠埃希菌检出152株,产酶率59.8%;41株肺炎克雷伯菌检出32株,产酶率78.1%.病原菌分离率及耐药性呈上升趋势.结论 大肠埃希菌、肠球菌、真菌是尿路感染的主要病原菌,临床分离的病原菌耐药现象严重,应加强规范使用抗菌药物的管理,重视细菌耐药性动态监测,对指导临床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控制耐药性菌株的播散,控制医院感染的发生与流行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夏少梅;林桢;李婪;周芸 刊期: 2009年第19期
目的 探讨粪便中轮状病毒检测对临床诊断的价值.方法 收集738例腹泻患儿的粪便,以胶体金法检测轮状病毒抗原.结果 738例腹泻患儿轮状病毒检测出阳性281例,阳性率为38.1%.结论 粪便中轮状病毒是导致婴幼儿腹泻的主要致病原,其检测对临床诊断治疗该病提供了很有价值的依据.
作者:彭春林;刘亚波 刊期: 2009年第19期
目的 观察喷他左辛与芬太尼全凭静脉复合麻醉在腹腔镜胆囊切除术中对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方法 100例全麻下腹腔镜胆囊切除术的患者按美国麻醉医师协会(ASA)分级为Ⅰ~Ⅲ级,男23例,女77例,以芬太尼3μg/kg,丙泊酚2 mg/kg,阿曲库铵0.5 mg/kg,作麻醉诱导后建立通畅的机械通气,给喷他佐辛30 mg,麻醉维持为5%GS 250 mL、芬太尼0.2 mg、丙泊酚400 mg、阿曲库铵50 mg、喷他佐辛30 mg,持续静脉滴注,根据循环调整滴速.记录诱导前后的血流动力学的变化.结果 诱导后血压(BP)和HR明显下降,切皮打孔气腹后明显回升.Co、每搏量(SV)和心脏指数(CI)均明显下降,随逐步回升.放气后恢复或高于基础水平.结论 喷他佐辛起效快,作用时间长,适用于需充分镇痛的腹腔镜下的短小手术.
作者:吕斌;张永福;刘远安 刊期: 2009年第19期
目的 通过对临床生化定量测定项目一段时间质量控制(下称质控)数据累积的均数、标准差作为该批号的靶均值和标准差,从而进一步提高生化质控水平.方法 采用EXCELL2003进行数据累积的管理,得出当月的均数、标准差、变异系数和累积的均数、累积标准差和累积变异系数.结果 使用连续6个月的累积均数、累积标准差和累积变异系数作为该批号的靶值和标准差,能基本真实地反映该批号生化项目在该系统的真值及标准差.结论 质控品在一个检测系统的靶值和标准差通过几个月的累积而尽可能得到接近真值的靶值,标准差也大程度地反映了检测系统的日常精密度,从而有利于对检测系统性能的监控.
作者:何文军;黄永攀;陈丽娥 刊期: 2009年第19期
目的 了解沙眼衣原体(Ct)、解脲支原体(Uu)、人型支原体(Mh)、细菌这几种临床常见的泌尿生殖道感染病原体的分布状况及感染现状.方法 采用层析法、支原体鉴定药敏联合检测试剂盒及细菌培养对913例泌尿生殖道标本进行检测.结果 913例泌尿生殖道标本共检出阳性标本465例,阳性率50.76%.其中以支原体感染所占的比重大,Uu、Mh及Uu+Mh在阳性标本中占到了80.65%,是引起泌尿生殖道感染的主要痛原体.结论 男、女性患者泌尿生殖道感染病原体分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女性患者泌尿生殖道感染时病原体阳性率明显较男性高,且支原体感染是泌尿生殖遣感染的主要原因.
作者:秦涛 刊期: 2009年第19期
本科安装了一台美国贝克曼--库尔特全自动三分类血细胞分析仪.AC.Tdiff2.在工作和保养中,常遇到一些故障的出现,主要是红细胞(RBC)、白细胞(WBC)计数故障,尤其是WDC计数故障频出.
作者:卢海根;熊丽琴 刊期: 2009年第19期
目的 建立盐城地区成年人群AXSYM发光仪检测的甲状腺机能5项的参考范围,并研究它们相互间物质的量的关系.方法 用免疫化学发光测定技术检测排除了有干扰人群后的健康成人的甲状腺机能5项.结果 甲状腺机能5项的参考范围:总三碘甲腺原氨酸(TT3)(0.43~1.42 ng/mL),总四碘甲腺原氨酸(TT4)(5.49~11.46μg/dL),血清游离三碘甲腺原氨酸(FT3)(1.14~2.79 pg/mL),血清游离四碘甲腺原氨酸(FT4)(0.64~1.36 ng/dL),促甲状腺素(TSH)-3rd(0.392~4.135 μIU/mL).结论 试剂盒说明书上甲状腺机能5项的参考范围不太适合本地区的人群,甲状腺机能项目之间物质的量的关系也与有关文献所述有较大差别.
作者:郑兴忠 刊期: 2009年第19期
目的 初步探讨血清谷氨酰转移酶(GGT)水平在代谢性疾病早期诊断中的作用.方法 通过对6117例体检者血清GGT及相关代谢性疾病的生化检测,将血清GGT水平与血清葡萄糖(Glu)、三酰甘油(TG)、胆固醇(Ch)生化指标进行比较,评价血清GGT与代谢性疾病之间的应用.结果 血清GGT水平的高低与血清Glu、TG、Ch呈正相关,血清GGT与代谢性疾病具有重要意义,高水平的GGT有助于提高预测代谢性疾病的危险因素.结论 血清GGT浓度超过正常范围时于代谢性疾病的早期诊断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李洁茹;刘伟旗 刊期: 2009年第19期
目的 观察肿瘤坏死因子α(TNF-a)、白介素6(IL-6)、C-反应蛋白(CRP)、转化生长因子-β1(TGF-B1)在慢性心力衰竭(CHF)患者中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抽取49例基础疾病为缺血性心脏病、扩张型心肌病及高血压性心脏病的CHF患者和30例健康体查者的血清,用酶联免疫检测(ELISA)测定血清TNF-α、IL-6及TGF-βI浓度,用速率散射比浊法测定CRP浓度,超声心动图测定左室射血分数(LVEF),并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CHF患者血清TNF-α、IL-6和CRP水平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P<0.01),并与LVEF呈显著负相关(γ=0.72,P<0.01;γ=-0.78,P<0.01;γ=-0.81,P<0.01).CHF患者血清TGF-β1水平明显低于健康对照组(P<0.01),并与LVEF呈显著正相关(γ-0.74,P<0.01).且心衰越重,上述变化越明显.结论 CHF患者细胞因子网络失衡,炎性反应因子升高,抗炎因子降低,失衡的细胞因子网络参与了CHF的发生和发展.细胞因子的浓度可以作为CHF患者评估的参考指标.
作者:于欣;杨震;韩学波 刊期: 2009年第19期
目的 探讨静脉麻醉胃镜检查的安全性及护理措施.方法 对205例行芬太尼联合丙泊酚静脉麻醉胃镜检查患者进行回顾性总结.结果 患者痛苦程度反应小,并发症少,检查中血氧饱和度、血压、心率一过性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经严密的观察与处理很快恢复乒常.结论 静脉麻醉胃镜检查,护理措施得当,安全可靠,患者满意度高.
作者:谭荣秋 刊期: 2009年第19期
目的 探讨乙型肝炎(下称乙肝)病毒DNA(HBV-DNA)与血清免疫标志物的关系.方法 荧光定量聚舍酶链反应法(FQPCR)检测血清样本中HBV-DNA含量;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HBV血清标志物.结果 A组(大三阳)、B组(小三阳)、C组(乙肝表面抗原(HBsAg)、乙肝e抗原(HBeAg)阳性]、D组(HBsAg、抗-HBc阳性)阳性率分别为97.3%、57.8%、100%、54.3%,HBeAg阳性组和HBeAg阴性组HBV-DNA病毒栽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HBV-DNA与乙肝血清标志物乙肝两对半(HBV-M)联合检测,能更准确地反映HBV复制情况,更有助于临床疾病的诊治.
作者:蒋丽华;曹进平;冯岚 刊期: 2009年第19期
目的 探讨标本放置时间与温度对血清血脂测定结果的影响.方法 采集25名健康体检者的空腹静脉血,将离心后的血浆和血清分装,分别放置室温22℃、4℃和-20℃,测定不同保存时间的血清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和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的浓度.结果 HDL-C 22℃、4℃放置不同时间测定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TC、TG和LDL-C 22℃内的检测结果相对稳定,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20℃保存7 d的标本,除LDL-C外,其他血脂3项均与即刻检测结果有差别.结论 室温4℃条件下保存的分离标本在2~4 h内的血脂4项检测结果比较稳定,不会影响研究结果.
作者:吴甲文 刊期: 2009年第19期
目的 研究某慈善机构(下称机构)内所有艾滋病致孤儿童的抑郁现状,并探讨其存在的相关问题和解决办法.方法 采取Zung氏自评抑郁量表(SDS)时机构所集中抚养的80名孤儿(父母双方均死于HIV/AIDS)进行问卷调查,并将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发放问卷80份,收回79份,有效问卷75份.用SPSS10.0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显示抑郁症状总发生率为66.67%(50/75),男童总发生率为66.67%(30/45),女童总发生率也为66.67%(20/30),男女性别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1);抑郁症状发生情况与年龄、年级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此机构内的艾滋病致孤儿童抑郁症状的发生总体比较普遍;社会各界对于艾滋病致孤儿童的心理问题需要给予更多的关注.
作者:宋歌;王红红 刊期: 2009年第19期
肌酐又称甲基胍基乙酸内酰胺,分子式为C4H7ON3,是一种相对分子质量较小(Mr=113.118 8),熔点255℃,具有水溶性(80.1 g/L,16℃)的极性有机含氮化合物.肌酐在肌肉中从磷酸肌酸通过自发和不可逆转化而形成.
作者:程海平;廖璞 刊期: 2009年第1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