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实验室检查对血尿来源鉴别意义的探讨

艾红梅;陈克军

关键词:血尿, 流式细胞技术, 相差显微镜, 异形红细胞, 鉴别
摘要:目的 探讨实验室检查对血尿来源的鉴别意义.方法 采用相差显微镜观察法和尿流式细胞技术对临床确诊的103例血尿患者的血尿来源进行鉴别.结果 相差显微镜下异形红细胞率分别是:肾性血尿(83±14)%、非肾性血尿(50±31)%,二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鉴别肾性血尿的cut off值为75%时准确性较好;尿流式细胞技术分析红细胞-70%前向散射光强度值分别是:肾性血尿(65.7±14.1)ch、非肾性血尿(74.6±18.5)ch,二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若以异形红细胞率在75%或75%以上为肾性血尿标准,那么尿流式细胞技术分析的敏感性为100%,特异性为86%.结论 用相差显微镜观察尿异形红细胞率以及用尿流式细胞技术分析红细胞相关参数,对鉴别血尿来源有重要意义.
检验医学与临床杂志相关文献
  • 尿液潜血检验的实验探讨

    尿液分析仪的广泛使用,使尿液检验既简便又快速,为临床诊断提供了方便,但在实际应用中可能会出现许多新问题.笔者对隐血为阳性的208例尿液标本,再用尿沉渣染色镜检分析方法进行对比检测,并加以比较,结果报道如下.1 材料与方法1.1 标本取自本院住院患者送检的晨尿标本,收标本后混匀取其中5 mL标本于离心管中离心染色镜检,剩余标本立即用10项尿液分析仪进行半定量检测并打印结果.1.2 仪器与试纸仪器使用CLINITEKR 100尿液分析仪,试纸条采用BTD尿液检测试纸(由深圳市美侨医疗科技有限公司生产).

    作者:李建堂;王毅敏;艾惠霞 刊期: 2008年第05期

  • 影响血液分析仪质量的三大因素

    血液分析仪因其准确、快捷,在中国已经得到普及,深受广大医务工作者和患者的喜爱和信任,它已取代了日常工作中的手工计数,使血液分析的速度、检测质量明显提高.作为一名检验工作者,在长期使用血液分析仪后发现,除做好仪器保养、校准和质量控制外,仍有一些情况影响血液分析仪的检测结果.经观察后发现,下述3大随机因素严重影响检测结果的准确性和精密度,需引起大家注意.这3种情况是随机经常发生的不良状况,影响了血液分析仪的血液分析质量,但这些状况尚不为人们所重视.为了将仪器检测结果控制在良好而较稳定的状态,进一步提高血液分析的质量,现将这3种状况的表现及处置措施报道如下.

    作者:周林华;薛云松;李田科;支国华;冯倩;李增安;韦丽华 刊期: 2008年第05期

  • 尿液α-葡萄糖苷酶与尿液视黄醇结合蛋白的相关性研究

    目的 探讨尿液α-葡萄糖苷酶(α-Glu)在肾脏疾病中的实验诊断价值.方法 利用比色法测定尿液α-Glu的活性,比较对照组、非肾病实验组和肾病实验组的结果.结果 肾病实验组的尿液α-Glu明显高于其他两组.结论 尿液α-Glu测定对诊断和治疗肾脏疾病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作者:林智;杜志敏;汪宏良 刊期: 2008年第05期

  • 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发病机制的研究进展

    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是指机体遭受严重感染、创伤、休克、大手术等损害24 h后,同时或序贯发生2个或2个以上器官或系统功能不全或衰竭的临床综合征.随着医疗进步,急救医学获得很大进展,MODS对人类健康的威胁日益突出,其病情凶险,病死率高,成为重症监护病房患者的第一死亡原因,也是许多疾病的共同归宿[1-2].

    作者:许津;沈国峰;姜丽静 刊期: 2008年第05期

  • 黄杆菌属医院感染及耐药性分析

    目的 探讨本院3年中黄杆菌属医院感染的分布及其耐药现状.方法 采用英国先德SENSITIRE荧光快速微生物鉴定仪及配套革兰阴性杆菌鉴定板、K-B法药敏试验.结果 发现感染者多为脑外科、重症监护病房和呼吸科病房患者;均有吸氧、吸痰史,有行气管插管、机械通气史;黄杆菌对以下抗生素的敏感率分别是:头孢哌酮/舒巴坦100%、万古霉素78.9%、环丙沙星78.9%、复方新诺明73.7%、利福平63.2%、庆大霉素15.8%、阿米卡星15.8%、头孢哌酮15.8%、头孢曲松10.5%、头孢他啶10.5%、头孢吡肟10.5%、亚胺培南9.5%、哌拉西林15.8%、哌拉西林/他唑巴坦15.8%.结论 黄杆菌属是医院感染重要的条件致病菌,且对多种抗生素耐药性高,头孢哌酮/舒巴坦是治疗该菌的首选药物,这提示黄杆菌感染与有基础病及并发症、广谱抗生素及激素应用、呼吸道侵袭性操作、呼吸器具、病室空气及医护人员卫生消毒不严格有关.

    作者:陈波;邓正泊 刊期: 2008年第05期

  • 库存血告急时手术患者输血方案探讨

    目的 探讨库存血告急时手术患者的输血方案.方法 术前制定不同的输血方案,将手术患者分为4组:第1组为择期手术,术中出血可能性小,放弃常规备血,只备血浆;第2组为择期手术,术中出血可能性大,符合自身输血标准,对患者进行贮存式自体输血;第3组为择期手术,但不符合自身输血标准,控制手术用血指征,出血严重者,补充血浆和借用部分急诊用血;第4组为急诊手术,启用告急库存中的应急用血部分.结果 第1组30例仅有1例输血浆350 mL;第2组22例中有19例未输异体血,其中2例术中仅输血浆400 mL;第3组在控制手术输血指征后,10例有3例占用急诊用血库中的红细胞共6 U;第4组5例急诊手术启用急诊用血和手术视野失血回收结合输血,所有手术均顺利实施,未造成血液浪费、耽误临床用血及患者手术延迟.结论 控制输血指征、发挥自体输血和血浆与急诊用血综合性血液结合的输血方案可保证血库库存血告急期间继续保持各科手术的顺利进行.

    作者:郭瑞德;俞石芳;杨慧敏 刊期: 2008年第05期

  • 聚合酶链反应法在测定患儿肺炎支原体中的临床应用

    目的 探索一种适合临床使用检测肺炎支原体(MP)的测定方法.方法 采用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PCR)技术分别测定漱口液、咽拭子的MP.结果 在28例培养或补体结合试验(CFT)阳性的标本中漱口液阳性率为89.3%(25/28),咽拭子阳性率为71.4%(20/28),二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培养或CFT阴性的34例咳嗽、发热患儿的漱口液和咽拭子的MP均为阴性.结论 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测定漱口液中MP可以代替培养法,可作为诊断MP感染的依据.

    作者:郭春燕 刊期: 2008年第05期

  • 老年人尿路感染常见病原菌耐药性分析

    目的 研究老年人尿路感染的常见病原菌及其对常用抗生素的耐药性,以指导临床用药.方法 采用Vitek-Ams System和 Kirby-Bauer法对267例尿路感染的老年患者标本进行细菌培养并检测其对多种抗生素的耐药性.结果 共检出病原菌310株,其中革兰阴性杆菌201株(66.1%),主要为大肠埃希菌137株(45.1%)、铜绿假单胞菌25株(8.2%)、肺炎克雷伯菌19株(6.3%)、变形杆菌13株(4.3%).革兰阴性杆菌对第3代头孢菌素的耐药率较高,可能与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菌株的增多有关,亚胺培南是治疗革兰阴性杆菌感染有效的药物.革兰阳性球菌76株(23.0%),层析万古霉素仍然是治疗革兰阳性球菌感染有效的药物.真菌33株(10.9%),对两性霉素B耐药率为0.结论 老年人尿路感染病原菌耐药性严重,持续耐药监测对抗生素的合理应用,提高疗效,减缓耐药菌株的发生与发展有重要意义.

    作者:李光庭;林湛;戴湘春 刊期: 2008年第05期

  • 丙谷胺与胆维他联合治疗慢性胆囊炎86例

    2005年6月至2007年3月,笔者应用丙谷胺联合胆维他片治疗慢性胆囊炎86例,并与消炎利胆片口服进行疗效对比观察,结果丙谷胺联合胆维他疗效优于消炎利胆片,报道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 158例患者均来自本院内科门诊,符合文献慢性胆囊炎诊断标准[1].

    作者:王永胜;许春晓;申彩霞 刊期: 2008年第05期

  • 护士长如何做好护士形象的管理

    在推行整体护理,以患者为中心的护理工作中,对护士的要求已不仅仅是具有熟练的技术操作,还要求具备良好的形象.护士形象是护理质量的保证,她形成了一组护理文化,就像企业形象已构成企业文化一样,这已成为21世纪的新型学科.护士形象通常是由护士的工作作风、护士的语言、护士的仪表、护士的行为、护士的情感、护士的自身时间安排及护士的信息等构成.笔者通过几年的临床护士长管理工作,从成功与失败的经验教训中论述了护士长应如何做好护士形象的管理,以提高护理质量.

    作者:唐月璐 刊期: 2008年第05期

  • 丙氨酸氨基转移酶在血液安全检测中的应用

    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是能够催化丙氨酸与α-酮戊二酸之间的氨基转移酶,整个肝脏内ALT含量约为血中含量的100倍.由肝细胞内ALT浓度比血清高1 000~5 000倍,肝细胞内ALT也可由于此种浓度差而泄漏入血中,因此,血清ALT活性是肝细胞损伤的敏感指标,尤其是病毒性肝炎的重要标志.除在肝炎的诊断及防治方面具有重要临床价值外,在中国血站系统对献血者的筛查也是一项重要指标,卫生部在对献血者健康体检新标准中将其列为检测项目之一.现就ALT在血液安全中的应用情况综述如下.

    作者:何子毅;邹文涛 刊期: 2008年第05期

  • TECAN COLVMBUS-PLUS全自动洗板机常见故障及处理

    TECAN COLVMBUS-PLUS全自动洗板机为芬兰进口仪器,该机器具有操作简单、快速、洗板干净等优点,但在使用中,若保养不当会出现一些故障.本科室在6年的使用中对常见故障及排除方法积累了一定的经验,报道如下.1 常见故障1.1 喷液管道不畅,洗液喷射乏力,部分喷管堵塞导致不喷液.

    作者:王利民;童秀峰 刊期: 2008年第05期

  • 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肺炎克雷伯菌和大肠埃希菌的耐药性监测

    目的 分析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肺炎克雷伯菌(KPN)和大肠埃希菌(ECO)的检出率、耐药性及其变化趋势,为临床抗感染治疗提供依据.方法 对本院2001~2006年分离的1 380株KPN和2 279株ECO,采用VITEK-32全自动微生物分析仪进行鉴定、药敏及ESBLs检测,并使用VITEK-32仪器自带统计软件及Whonet 5.3计算耐药性,采用SPSS 11.5软件包进行耐药性趋势分析,统计学方法为χ2检验.结果 6年来,产ESBLs KPN从 9.9%逐步上升至38.7%(P<0.001),产ESBLs ECO从18.6%逐步上升至52.6%(P<0.001).产ESBLs KPN和ECO对左氧氟沙星、环丙沙星、妥布霉素、庆大霉素的耐药性从30.0%~50.0%逐步上升至63.0%~89.0%(P<0.01);对丁胺卡那的耐药性分别从6.8%、4.7%上升为43.4%、10.1%(P<0.05);对氨苄西林、头孢噻肟、头孢曲松、氨苄西林/舒巴坦的耐药性维持在90.0%~100%(P>0.05);对头孢他啶的耐药性在31.3%~44.7%(P>0.05);对哌拉西林/他唑巴坦的耐药性维持在35.0%~48.5%(P>0.05);对亚胺培南的耐药性在0.1%以内(P>0.05).结论 本地区ECO、KPN的检出率呈上升趋势,对氨基糖苷类和喹诺酮类抗生素的耐药率有上升趋势.产ESBLs KPN和ECO对亚胺培南的敏感性高,其次为哌拉西林/他唑巴坦、丁胺卡那.

    作者:罗湘蓉;李红凌;罗立;韦宝华 刊期: 2008年第05期

  • 孕妇红细胞体积分布宽度及平均体积检测的临床意义

    妇女妊娠后,随着胎儿的生长和发育,孕妇体内会发生一系列生理变化.特别是妊娠晚期,这些变化会引起母体造血功能的改变,从而引起血液内某些成分的变化.贫血的传统红细胞指数红细胞平均体积(MCV)、红细胞平均血红蛋白量(MCH)、红细胞平均血红蛋白浓度(MCHC)分类法,由于它不能反映红细胞体积大小的离散程度,所以对贫血的鉴别是笼统的.红细胞体积分布宽度(RDW)是由血液分析仪测量并获得反映细胞体积异质性的参数和客观指标,它能准确、客观、及时地反映红细胞大小不等的程度,对贫血的鉴别诊断有重要意义.为了探讨孕妇RDW和MCV的特点,以便为孕妇缺铁性贫血(IDA)的早期诊断提供依据.本文用日本东亚KX-21型血液计数仪检测了250例孕妇和210例健康妇女的RDW和MCV,并对结果进行分析,报道如下.

    作者:沈庆茂;方玲;杜国有 刊期: 2008年第05期

  • 冠状动脉内支架植入术后炎性反应的动态观察

    目的 研究冠心病稳定型心绞痛(SAP)患者在接受不同复杂程度的冠状动脉支架植入术(PCI)术前和术后血清P选择素(PS)和超敏C-反应蛋白(hs-CRP)的变化.方法 SAP患者49例,按手术复杂程度的不同分为A、B、C组.分别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和速率散射免疫比浊法测定各组PCI术前和术后6、12、24、48、72 h的PS和hs-CRP.结果 术后3组hs-CRP水平都较同组术前增高, C组各时点PS及hs-CRP水平均高于同时点A、B组水平(P<0.05).结论 PCI直接影响冠心病SAP患者术后早期炎性反应的强度.

    作者:张萍;刘晓桥;钟雷;黄山 刊期: 2008年第05期

  • 妊娠高血压综合征患者血浆纤维蛋白原浓度的变化

    妊娠高血压综合征(下称妊高征)是产科一种常见病,患者的凝血系统活性及多种凝血因子含量明显增加,血液处于高凝状态.本文采用凝固法应用BE-Compact X全自动血凝仪分别对妊高征患者、健康孕妇、健康非孕妇的血浆进行纤维蛋白原测定,研究妊高征患者血浆中纤维蛋白原浓度的变化,为妊高征的诊断及治疗提供依据.

    作者:刘红军 刊期: 2008年第05期

  • 高龄患者术前自体贮血的临床应用

    目的 探讨高龄手术患者自体贮血式输血的临床应用.方法 对围手术期高龄患者28例(A组)进行自体贮血式输血与同期手术非自体贮血式输血的高龄患者26例(B组)进行对比观察.结果 A组贮血200~800 mL ,平均600 mL,贮血全部回输;除1例因贮血不足加输异体血200 mL外,其余均未用异体血.血液采集、回输过程中均未出现任何不良反应.B组平均输异体红细胞悬液2.5 U(200 mL全血分离出的红细胞为1 U),输血过程中除1例发生轻微发热反应外,其余均无异常.两组患者术前、术后各项血液指标比较,A组血红蛋白、红细胞压积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白细胞、红细胞、血小板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B组各项血液指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符合条件的高龄手术患者进行术前自体贮血式输血,均未发生明显并发症和不良反应,且临床效果满意,它是一种简便、经济、安全、适用的输血方法.

    作者:钟吉康;张绍基;陈月宽 刊期: 2008年第05期

  • 高中生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检测结果分析

    中国是乙型肝炎(下称乙肝)的高发地区,为了解高中生乙肝病毒(HBV)感染情况,防止乙肝在学生之间传播,对在校学生进行了肝功能和乙肝病毒表面抗原(HBsAg)的检测,报道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检测本校学生共1 138例,其中男生639例,女生499例.1.2 方法每个受检者均抽取静脉血,分离血清后检验总胆红素(TB)、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和HBsAg.HBsAg阳性者进一步检测乙肝病毒e抗原(HBeAg).ALT采用改良赖氏法;HBsAg和HBeAg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所用试剂均由上海科华实业有限公司生产,有效期内使用.

    作者:张孟斌;杨沛 刊期: 2008年第05期

  • 肝病患者血清甲胎蛋白定量测定及分析

    甲胎蛋白(AFP)是胚胎期哺乳动物在肝脏卵黄囊合成的单链多肽糖蛋白,相对分子质量70 000 kd,在血清中半衰期为3.5~6 d.从胎龄6周开始出现,11~13周浓度达高峰,约3×106 μg/L,通常在出生后1个月左右接近或达到健康成人水平(1~25 μg/L).当肝细胞癌变时血清AFP水平显著升高,阳性率达70%~90%;在病毒性肝炎时,血清AFP常可呈中、低水平或暂时升高.为了解肝病患者血清AFP水平及临床意义,现对492例肝病患者和90例健康对照者的血清AFP检测结果进行分析,报道如下.

    作者:刘峰;江冬梅;司端勤 刊期: 2008年第05期

  • 肿瘤标志物在诊断消化系恶性肿瘤中的应用价值

    目的 探讨联合检测血清中肿瘤标志物甲胎蛋白(AFP)、癌胚抗原(CEA)、糖类抗原125(CA125)、CA19-9对消化系恶性肿瘤的诊断价值.方法 采用电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法,对53例消化系恶性肿瘤患者和62例消化系良性疾病患者血清中AFP、CEA、CA125、CA19-9的含量进行检测、比较.结果 肿瘤标志物联合检测的敏感性为88.68%,明显高于单项检测的敏感性,其中单项检测的敏感性分别是:AFP为63.46%、CEA为58.50%、CA125为47.17%、CA19-9为52.83%.结论 联合检测血清肿瘤标志物AFP、CEA、CA125、CA19-9可提高消化系恶性肿瘤的诊断率.

    作者:丁文斌;杭春中;季中泽 刊期: 2008年第05期

检验医学与临床杂志

检验医学与临床杂志

主管:重庆市卫生局

主办:重庆市卫生信息中心 重庆市临床检验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