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化学发光测定质量控制工作中应注意的若干问题

金波;杨勤英;施俊

关键词:化学发光测定法, 免疫测定, 质量控制
摘要:化学发光分析法是近30年发展起来的一种高灵敏度的微量及痕量分析方法,具有高灵敏度、检测范围宽、操作简便快速、标记物稳定性好、无污染、仪器简单经济等优点.尤其是近年来在改进和完善原有发光试剂和体系的同时,新发光试剂的合成、新体系的研发及与其他技术的联用,特别是流动注射技术、传感器技术、高压液相色谱分析技术及各种固定化试剂技术的联用,更突显出化学发光分析快速、灵敏、简便等优点,同时也进一步拓宽了化学发光分析的应用范围[1].
检验医学与临床杂志相关文献
  • 医院管理评审后对护理管理工作的促进

    2006年11月、2007年12月本院作为参加等级医院管理评审的医院之一,在接受评审中受到评审专家的广泛认可,取得了省级医院管理评审第一名的好成绩.护理工作作为医院管理评审内容中的晕要组成部分,在很多方面得到了促进和完善,现将评审后体会报道如下.

    作者:于胜芳;薛红霞;丁献菊 刊期: 2008年第22期

  • 解脲支原体液体培养及药物敏感性分析

    目的 了解解脲支原体(Uu)检出情况及耐药现状.方法 采用法国生物梅里埃Mycoplasma IST试剂盒进行Uu分离培养及药敏检测.结果 3600例标本中1505例阳性,阳性率为41.8%,其中男性标本阳性率为28.5%,女性阳性率为46.1%,男、女阳性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26.18,P<0.05).在9种抗菌药物中,耐药率高的为环丙沙星,为81.5%,耐药率低的为交沙霉素及原始霉素.耐药率均为0.0%.结论 在泌尿生殖道标本中,Uu检出率较高,应引起临床医生重视.合理使用抗菌药物对延缓Uu耐药性发展十分重要.

    作者:温伟洪;李介华;钟国权 刊期: 2008年第22期

  • 显微外科患者围手术期的心理护理

    显微外科是借助显微镜对较小的组织进行精细的手术,可以帮助解决许多在过去被认为无法解决的医疗难题.例如,医生可以把在事故中切断的手或脚重新接上;特别是在生产劳动和日常工作中,随时都有可能受到各种有害因素的伤害引起四肢的损伤,给受伤者带来很大的痛苦,甚至造成终身残疾,给患者及家属带来沉重的心理负担.

    作者:曹五一;张艳萍 刊期: 2008年第22期

  • 带状疱疹患者血清白细胞介素及病毒抗体检测的意义

    目的 探讨辅助性T细胞(Th1)相关细胞因子白细胞介素-2(IL-2)和Th2相关细胞因子IL-10与带状疱疹病毒抗体IgG、IgM在带状疱疹患者血清中的变化及作用.方法 采用双抗体夹心酶联免疫吸附试验定量检测86例重症、轻症和恢复期带状疱疹患者和20例健康对照者血清IL-2、IL-10水平,同时检测带状疱疹病毒lgG、IgM抗体水平.结果 重症带状疱疹患者血清中IL-10及IgG抗体水平均高于健康对照组和轻症组(P<0.05),但重症带状疱疹患者血清中IgG抗体水平与IL-10无相关性(r=0.163).结论 重症带状疱疹患者血清IL-10水平升高,提示Th2相关细胞因子功能亢进可能是引起带状疱疹患者细胞免疫功能下降而发病的重要因素之一.

    作者:郑绍同;付启云;唐朝贵 刊期: 2008年第22期

  • 脂肪肝与丙氨酸氨基转移酶活性及血脂含量的相关性研究

    目的 探讨脂肪肝程度与血液生化指标的关系.方法 对B超检查确诊的118例脂肪肝患者和142例健康对照者的血清三酰甘油、胆固醇及丙氨酸氨基转移酶进行分析.结果 118例脂肪肝患者血清三酰甘油、胆固醇及丙氨酸氨基转移酶指标均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脂肪肝程度与丙氨酸氨基转移酶活性及血脂含量呈正相关.

    作者:姚震 刊期: 2008年第22期

  • 血清总胆汁酸测定在肝脏疾病诊断中的意义

    血清总胆汁酸(TBA)是肝脏分泌到胆汁中多的有机酸,一旦肝细胞有病变,血中TBA则升高.因此,TBA测定可作为肝细胞损害的灵敏指标.本院近年来已将TBA作为肝功能常规检测项目.现将342例肝病患者血清TBA测定结果报道如下,并探讨其在肝脏疾病中的价值.

    作者:赵英;易鹰;刘岚剑 刊期: 2008年第22期

  • 不同检测系统常用血清酶测定结果对比及偏倚评估

    目的 通过对不同检测系统进行方法 学比对分析,探讨各检测系统之间测定临床常用血清酶足否具有可比性.方法 依据美国临床和实验室标准化研究所EP9-A2文件要求,每天随机从临床样本中抽取8份不同浓度的血清样本,分别用两种检测系统进行相关血清酶测定,共测定5 d,记录检测结果 ,并进行相关回归分析.根据直线方程计算在某医学决定水平处的预期偏倚(Bc)和预期偏倚的95%可信区间,并判断偏倚性是否可以接受.结果 除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在低值处的预期偏差(绝对值)大于1/4允许总误差外,不同检测系统对常用血清酶测定结果 的偏差在允许误差范围内,其检测结果 具有可比性.结论 当用2个以上检测系统检测同一检验项目时,应进行方法 学比对和偏倚评估,判断其临床町接受性能,以保让检验结果 的可比性.

    作者:杨剑虹;倪红兵 刊期: 2008年第22期

  • 乙型肝炎两对半和HBV DNA定量检测的临床应用

    目的 探讨乙型肝炎病毒(HBV)免疫标志物(HBV-M)与HBV DNA之间的相互关系,为临床诊断、治疗乙型肝炎提供有价值的判断标准.方法 用时间分辨荧光免疫法(TRFIA)定量检测HBV-M,并与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检测HBV DNA相比较.结果 105例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乙型肝炎e抗体(抗-HBe)、乙型肝炎核心抗体(抗-HBc)均为阳性,85例HBsAg、HBeAg、抗-HBc均为阳性;34例乙型肝炎病毒抗体(抗-HBs)、抗-HBe、抗-HBc阳性组中HBV DNA的检出率分别为65.7%、96.5%和11.7 %.以HBsAg含量为100 ng/mL作为HBV复制的诊断限.其特异性和敏感性分别是70.O%和84.O%.结论 TRFIA定量检测HBV-M灵敏度高、特异性强、操作简便,无放射性污染,是一种较好的HBV-M测定方法 ,在实验室不具备HBV DNA定量测定的条件下,选择TRFIA进行乙型肝炎两对半定量检测也是一种较好的方法 .

    作者:秦雯;董慧珠 刊期: 2008年第22期

  • 血细胞生物参考区间适用性验证探讨

    目的 对实验室检测项目白细胞、红细胞、血红蛋白、血小板现用的牛物参考区间进行验证,以保证其适用于临床.方法 按美国临床实验室标准化委员会C28-A2推荐的方法 ,各验证项目选择健康参考个体20例,按实验室操作手册要求进行标本采集和检测,采用性能评价符合要求的LH750血细胞分析仪进行检测.结果 参与验证的4个项目中,20例健康参考个体结果 100%落在现用的生物参考区间内.结论 验证项目现用的生物参考区间适用于江苏省中医院实验室,可以继续使用.实验验证具有科学的说服力,容易发现生物参考区间的偏离,值得建立完善的验证制度和程序,并推广应用.

    作者:王佳;汪小蓉;符布清 刊期: 2008年第22期

  • 血清胆碱酯酶在高脂血症患者中的变化

    胆碱酯酶(CHE)由真胆碱酯酶(ACHE)和拟胆碱酯酶(PCHE)两部分组成,血清CHE以来源于肝脏的PCHE为主,能够反映肝脏的蛋白合成功能.有报道CHE在脂肪肝患者血清中的浓度高于健康人[12].为了解CHE与脂质的关系,本文测定了高脂血症患者血清CHE活性并与健康对照组血清CHE活性作对比,分析其与脂质的关系,探讨其临床意义,现报道如下.

    作者:谢万红 刊期: 2008年第22期

  • 血清腹水清蛋白梯度诊断门脉高压性腹水的价值

    腹水是临床常见病症,也往往是患者住院的主要原因之一,其原因众多而复杂,常见于肝硬化、结核性及恶性肿瘤性腹水.对其性质的检查方法有多种,传统的漏出液、渗出液指标,其准确性也不完全满意.近年来血清腹水清蛋白梯度(SAAG)测定对门脉高压性腹水的诊断有重要价值,其方法简便,在乡镇医院也容易开展.现将本院3年来收治的36例腹水患者的SAAG、腹水总蛋白(AFTP)测定结果报道如下.

    作者:孙义胜 刊期: 2008年第22期

  • 干化学法与免疫比浊法检测尿微量清蛋白结果对比分析

    尿微量清蛋白(microal buminuria,mALB)是指超过尿蛋白正常范围上限而蛋白定性方法又不能检测出来的尿蛋白.近几年的临床资料表明,mALB检测已成为诊断肾脏早期损害的灵敏指标[1].随着mALB作为糖尿病肾病[2]、高血压[3]、冠心病[4]、妊娠子痫前期的诊断依据被日益肯定,临床医生对mALB检测已有了足够的认识和重视.

    作者:裴明淑;王宇;许玉梅 刊期: 2008年第22期

  • 肝素钠浓度对清蛋白测定结果的影响

    临床上常以清蛋白(ALB)检测来评价受检者的肝脏功能、营养状况及免疫功能等.实验室做ALB检测通常用血清,但有时也用血浆.为了确定肝素钠作为抗凝剂对ALB检测结果是否有影响,本研究对50份标本采用不同浓度的肝素钠抗凝血浆与血清同时做ALB测定,观察肝素钠对测定结果的影响.

    作者:王兴宁;李静;雷光星 刊期: 2008年第22期

  • 慢性丙型肝炎患者血清总蛋白清蛋白及甲胎蛋白分析

    目的 分析慢性丙型肝炎患者血清总蛋白、清蛋白及甲胎蛋白含量,探讨其测定对慢性丙犁肝炎患者的临床意义.方法 收集临床已确诊的慢性丙型肝炎患者107例,其中男57例,女50例.分别通过双缩脲法和溴甲酚绿法测定慢性丙型肝炎患者血清总蛋白和清蛋白,采用化学发光法测定血清甲胎蛋白含量.结果 血清总蛋白、清蛋白及甲胎蛋白均值慢性丙型肝炎患者分别为(72.4±10.7)、(39.8±7.8)g/L和(19.6±42.3)μg/L,健康对照组分别为(70.6±4.8)、(41.9±3.6)g/L和(2.9±1.3)μg/L.慢性丙型肝炎患者血清总蛋白与健康人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07),血清清蛋白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9),血清甲胎蛋白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P=0.00004).结论 慢性丙型肝炎患者血清清蛋白较健康人低,甲胎蛋白含量较健康人高,应定期随访和复查,同时对患者的肝功能受损情况也应予以关注.

    作者:程忠;吴建刚 刊期: 2008年第22期

  • 胰腺癌的影像学诊断

    胰腺癌是胰腺常见的恶性肿瘤,在所有外分泌恶性肿瘤中约占80%~90%.国内外统计资料显示,胰腺癌的发病率近年来有明显上升趋势.据上海市统计,其发病率已从恶性肿瘤排列的第20位上升至第9位.据文献报道,美国近年来胰腺癌的发病率也上升了3倍,在全身各恶性肿瘤中已占第4位[1].

    作者:薛丽娟 刊期: 2008年第22期

  • 下呼吸道感染病原菌分布及药敏分析

    目的 分析下呼吸道感染病原菌的分布及耐药趋势,为指导临床合理用药提供依据.方法 对2005年1月至2008年3月临床患者下呼吸道标本中分离的主要致病菌用纸片扩散法进行药敏分析.结果 2058例下呼吸道感染标本共分离病原菌826株,阳性率为40.14%;病原菌以革兰阴性(G)杆菌为主,为483株,占检出菌总数的58.5%,其次为革兰阳性(G+)球菌234株(28.3%),真菌109株(13.2%).检出率高的病原菌为:铜绿假单胞菌(32.9%)、大肠埃希菌(24.6%)、金黄色葡萄球菌(14.8%)、真菌(13.2%)、肺炎克雷伯菌(6.4%)、鲍曼不动杆菌(5.2%).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检出率为76.2%,除氯霉素、磷霉素的耐药率低于40.O%外,其他抗生素的耐药率均高于70.0%,对万占霉素的敏感率仍为100.0%.G-杆菌馀嗜麦芽窄食单胞菌外,对亚胺培南的敏感率均在90.0%以上,其次为头孢哌酮/舒巴坦、头孢他啶和头孢吡肟、丁胺卡那、奈替米星,其耐药率均低于40.0%,对头孢噻肟、哌拉西林、左氧氟沙星、氨曲南的耐药率较高,超广谱β-内酰胺酶检出率为20.4%.结论 明确下呼吸道感染菌群的分布及耐药变迁,及时指导临床合理用药,是防止抗生素滥用、控制院内感染的关键.

    作者:李全焕;涂学亮;邓凤章;李玲 刊期: 2008年第22期

  • 危重症患儿感染时血清降钙素原水平测定及意义

    目的 探讨血清降钙素原(PCT)检测在诊断小儿危莺症感染中的作用.方法 采用同相免疫色谱法测定305例危重症患儿的血清PCT水平,并与C反应蛋白(CRP)和白细胞(WBC)计数作比较.结果 与无临床感染指征组相比,有临床感染指征组患儿的PCT阳性率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CRP和WBC计数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PCT水平与息儿病情的严重程度呈正相关.结论 PCT检测有助于危重症患儿感染的早期、快速诊断,可作为早期识别危重症患儿感染性疾病及其严重性的重要指标.

    作者:黄彩芝;莫丽亚;胡彬;刘建良;李爱国 刊期: 2008年第22期

  • 产气荚膜杆菌致创口深部感染2例报道

    产气荚膜杆菌感染所致气性坏疽是一种危害严重的急性特异性传染病,该菌广泛存在于泥土和人、畜粪便中,易经伤口侵入并导致感染.产气荚膜杆菌在机体生长繁殖迅速并可释放大量毒素与溶组织酶,使气性坏疽患者病情发展较快,感染严重者必要时需尽快截肢,如果不予治疗几天内就会死亡.本文从2例因房屋倒塌所致外伤患者深部伤口分泌物中分离到产气荚膜杆菌,现报道如下.

    作者:李尤薇;周黎;邱宗文 刊期: 2008年第22期

  • 波谱技术在中药研究中的应用

    由于中药的化学成分复杂,有效成分难以确定,仅单方制剂亦为一多种成分的混合物,因此要求更严格和更先进的分离、分析手段进行鉴别和含量测定.近年来,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及各种先进仪器的引进和应用,并经过药学工作者的努力,现代仪器分析技术在中药研究中大量应用,为推动中药各方面的研究发挥了作用,其中波谱技术便是中药研究中为广泛应用的一项技术.

    作者:张爱凤 刊期: 2008年第22期

  • 剧烈运动前后尿液成分的改变

    目的 检测青年学生在剧烈运动前、后尿常规的改变,探讨剧烈运动对尿液成分改变的机制.方法 以104例在校青年学生为受试对象,用干化学试纸法检查运动前、后尿常规的变化,检测指标有亚硝酸盐(NIT)、酸碱度(pH)、尿糖(Glu)、尿蛋白(Pro)、尿隐血(BLD)、尿酮体(KET)、尿胆红素(BIL)、尿胆原(URO),并对尿液进行镜检,检测管型、红细胞(RBC)和结晶,并统计其阳性发生率.结果 剧烈运动后,尿液pH、Pro、BLD及管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RBC增加明显.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他项目在运动前、后无明显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剧烈运动会导致尿常规检查结果 异常变化.掌握其规律有助于了解运动对生理活动的影响,对尿液检验结果 作出更科学、合理的解释.

    作者:周小东 刊期: 2008年第22期

检验医学与临床杂志

检验医学与临床杂志

主管:重庆市卫生局

主办:重庆市卫生信息中心 重庆市临床检验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