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茂平;韩璐
哈萨克族是我国56个民族中的一员,现有人口九十多万,伊犁州就是以哈萨克族为主体民族的民族自治州.哈萨克族同其他少数民族一样,在与其他各民族间的文化交流中,互相影响、互相交融,但又保持了其鲜明浓郁、独具风格的民族特色.哈医药是哈萨克族民族医药,有着十分悠久的历史,有其自己的医疗特色,是祖国传统医药学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哈萨克族长期以游牧生活为主,在同疾病作斗争的长期实践中,创造了独特的医疗方法和用药特点,这就形成了哈医药.在哈萨克民族的生存发展中,哈医药在防病治病中发挥了相当重要的作用,为哈萨克族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和繁衍昌盛做出了贡献.
作者:张保全;吴建华;陈梅英 刊期: 2001年第01期
目的:对柏红痔消外洗颗粒进行质量标准研究.方法:采用薄层层析法对方中的黄柏和苦参进行了鉴别.结果:柏红痔消外洗颗粒中小檗碱和苦参碱能在同一薄层板上定性鉴别.结论:以上方法简单、可靠,重现性好,有效地控制了该制剂的质量.
作者:薛洁;王军省;曹维康 刊期: 2001年第01期
四君子汤具有益气健脾之功,是临床常用方药.笔者结合多年临床诊疗实践,运用四君子汤加味治疗血管性头痛52例,收到了较为满意的治疗效果.总结报告如下.1一般资料本组均为门诊病人,男31例,女21例;年龄在20~70岁之间,平均年龄41岁;病程短3个月,长达12年.临床表现为阵发性头痛,呈胀痛、跳痛,常伴倦怠乏力、纳差、眩晕、舌体胖、边有齿痕、脉虚弦等气虚症状,与《实用内科学》有关血管性头痛的诊断标准相符合,系统检查阴性,排除外伤、颅内病变及五官科疾病引起的头痛.
作者:唐培位 刊期: 2001年第01期
笔者受“痛则不通,通则不痛”的启发,运用中药活血化瘀为主治疗腹部术后粘连疼痛,疗效显著.1病例例1,王××,男,24岁,某建筑公司工人.1992年4月28日初诊,右下腹疼痛持续加剧2天.患者于1988年6月曾行兰尾切除术,术后常感腹部疼痛,近日疼痛加剧,于4月27日入院.经西药处理,疼痛未见减轻,注杜冷丁针数次疼痛仍剧,转来中医科治疗.见患者痛苦不堪,呻吟不绝.腹部平坦,右下腹压痛明显,无反跳痛.诊脉细略涩,苔黄腻.证属阑尾术后伤及气血,气滞血瘀,络脉被阻,不通则痛.方用血府逐瘀汤加减,药用:当归、失笑散、南山楂各10g,佩兰叶、川芎、红花、赤芍、牛膝各5g,枳壳6g,血竭、三七各3g,红藤20g.1帖.
作者:俞娴秋 刊期: 2001年第01期
双黄连中药注射剂,具有良好的抗菌、抗病毒及增强机体免疫力等作用.近年来,临床报道不良反应较多,甚至导致过敏性休克而死亡.1 ADR的临床症状1.1过敏反应 (1)皮肤过敏反应,表现为过敏性药疹或荨麻疹样皮炎.在全身或局部相继出现高出表皮、大小不等的鲜红色斑丘疹,疹面皮肤潮红、瘙痒、压之褪色,有时可见全身肌肤灼热如焚,或致全身剥脱性皮炎,还可表现为过敏性紫癜.(2)过敏性休克,表现为突然哮喘样发作,呼吸困难,口唇紫绀,烦躁不安,意识不清,抽搐,血压测不到,或见呼吸心跳骤停,或伴有皮肤过敏、大汗淋漓、高热、寒战等症状.
作者:邹波;孔萍;吴会肖 刊期: 2001年第01期
郭忠主任医师,临证30余载,善治疑难杂证,屡起沉疴.现整理其急症验案2则,以飨读者.1破伤风案1.1沙×,女,34岁.住院号:2681.半月前,斧伤右手中指,血流不止,自取粪土毡灰涂敷,7天后牙关紧闭,四肢抽搐,甚则颈项强直,角弓反张,周身痹痛,面色紫暗,苦笑面容,缓解时身汗淋漓,于1977年12月26日入本院外科.心率96次/分,血压18.8/13.3kPa,血色素95g/L.已生育多胎,5个月前做人工流产及绝育术.入院后全身一般情况差,病情危急,诊为破伤风,治疗抢救3天,效果不佳,请中医诊治.
作者:周生文 刊期: 2001年第01期
《灵枢@官针篇》记载:“恢刺者,直刺傍之,举之,前后恢筋急,以治筋痹也.”这种刺法,是专对筋肉拘急痹痛的部位四周针刺.先从傍刺入,得气后,令病人作关节功能活动,不断更换针刺方向,以疏通经气,舒缓筋急.是一针多向刺的范例.恢,有恢复其原来的活动功能的意思.笔者在临床实践中,结全前辈经验,将其改良为恢刺电针法来治疗筋痹,主要是大筋急,其代表是梨状肌炎,取得了较为满意的效果.介绍如下.1方法
作者:任宇丁 刊期: 2001年第01期
肩锁关节脱位,约占肩胛带损伤的3.2%,约占肩部损伤脱位的12%,发生年龄以20~30岁多见,但也可见于儿童及中老年人群中.肩锁关节脱位Ⅰ°约占15%,Ⅱ°约占34%,Ⅲ°约占51%,其治疗方法较多,治疗较为困难复杂.我院骨科从1991年开始,根据肩锁关节脱位的病因、病理及手术内固定特点,以钳夹复位固定器治疗肩锁关节新鲜脱位Ⅱ°Ⅲ°共31例,经过3~48个月随访,疗效较佳,现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
作者:芦勇;孟庆才;乔为民 刊期: 2001年第01期
恶性淋巴瘤(malignantlymphaloma,ML)是淋巴组织常见的恶性肿瘤,据国际抗癌联盟(IARC)统计,约占全身恶性肿瘤的4.1%,预后较差,尤其弥漫性大淋巴样细胞型淋巴瘤预后更差,平均生存期1.5年.本文报告1例弥漫性大淋巴样细胞型淋巴瘤,由于患者难以忍受化疗产生的副作用,不能按原设计化疗方案系统治疗,改用配合中药辨证施治取得较好的效果.1病例患者女,31岁,以“胸部不适2个月”为主诉就诊.胸部X线摄片发现纵膈有一团状阴影.
作者:王拥;徐怀逵 刊期: 2001年第01期
金洪元教授在其近40年临床、教学、科研实践中,始终重视脾胃学说,临证之中注重调理脾胃已成为老师整个学术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将多年跟师学习的一些体会整理如下.1慢性肝病从脾胃论治金师擅治肝病,尤以治疗各类慢性病毒性肝炎和肝硬化更著蜚声.他认为慢性病毒性肝炎病因为湿热疫毒,其病机演变可分为三期:初期湿热疫毒,蕴结肝脏,气机郁滞;中期木郁土壅,湿热未尽,脉络瘀阻;后期湿热留恋,瘀热互结,肝肾阴亏.治疗时,有清热解毒、行气化湿、活血通络.滋补肝肾之不同;但无论病至何期,金师都非常重视疏肝运脾法,认为肝与脾在病机上密切联系,相互影响,常谓“知肝之病,必要传脾,治肝之病,当先实脾.”
作者:王亚平 刊期: 2001年第01期
1 病例 例1,刘×,女,28天,汉族,住院号42422,以“新生儿肠炎”住院.主诉为:腹泻5天,伴发热2天.大便6次/日,黄色稀水便带少量血丝.查体:T 37℃,精神差,面灰,烦躁,唇略干,略腹胀,肠鸣音存在.化验血象WBC 10.8×109/L,N0.75.入院12小时后腹泻8次,尿少、唇干、前囱略凹陷,全身皮肤发花,下肢可见针尖大小出血点,呼吸60次/分,高度腹胀,肠鸣音由减弱到消失.诊断感染性休克,中毒性肠麻痹.即给禁食、吸氧、纠正脱水酸中毒、保持电解质平衡,扩充血容量,应用血管活性药物东莨菪碱及酚妥拉明、支持治疗、抗感染、肛管排气等综合治疗.1天后休克得到纠正.但腹胀不能缓解,出现极弱的肠鸣音.加用葱白泥敷脐并顺时针按揉腹部,能自行排气,腹胀逐渐减轻.3天后,腹胀完全消失、肠鸣音正常.
作者:富齐英;祖热木;潘鸿玲 刊期: 2001年第01期
近年来,芒硝在中草药制剂中配伍应用很广,发展很快,由于它具有泻热通便、润燥软坚、清火消肿之功效,可用于实热便秘、大便燥结,积滞腹痛,肠痈肿痛,外治乳痈、痔疮肿痛[1],故多外用.本文从制剂工艺的角度,阐述了芒硝在复方制剂中的配制方法,并对存在的一些问题进行了初步的探讨,以供制剂工作者参考.1芒硝与固体药物的配制
作者:姚伟;王建华 刊期: 2001年第01期
口腔溃疡是儿科常见病、多发病,常给患儿带来较大的痛苦.从1996年至今,我们采用中药合剂辨证治疗69例,取得良好疗效,总结如下. 1一般资料共69例患儿,其中男性42例,女性27例;发病年龄小1岁,大12岁.病程短2天,长11天,平均4.3天.单发溃疡面者31例,两处溃疡面者23例,多处溃疡者15例.2疗效判定痊愈标准:用药1周内溃疡全部愈合的为痊愈;用药1周后,溃疡面积缩小或多发溃疡未全部愈合为好转;用药1周溃疡面无减小或呈扩大趋势为无效.
作者:董梅;张砾岩 刊期: 2001年第01期
《中国药典》收载太子参为石竹科植物孩儿参的干燥块根.近来市场上出现太子参的伪品,经鉴别为禾本科植物淡竹叶的块根,两者来源于不同的科属,功效各异,应注意鉴别.本文从性状、化学定性、薄层色谱及紫外光谱等方面对正品太子参与伪品淡竹叶块根进行比较鉴别.1仪器材料
作者:方秀桐;韦娟;罗俭华 刊期: 2001年第01期
血液病肿瘤属中医虚劳、血证范畴,在现今医疗条件下,化疗药物是缓解血液病肿瘤患者临床症状,延长其生命的主要手段之一.然而其周期长,毒性强,对机体组织损伤大,对血管破坏程度深,并由此引起的一些不良反应等,常使患者心生恐惧、忧虑,失去治疗的信心和勇气,而影响化疗方案的正常实施.分析患者情感、体征,运用中医阴阳五行,脏腑气血及八纲理论进行辨证调护配合饮食调养,施护于化疗病人,对消除患者的异常情志,增强治疗信心,顺利完成化疗方案,具有良好的效果.
作者:卿晓棠;党平;时雯婷 刊期: 2001年第01期
前列腺增生症是老年男性的常见病、多发病.其起病隐匿,病程长,痛苦大,严重影响老年人的身心健康.笔者拟疏肝益肾、软坚消瘀法治疗本病,取得满意疗效,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本组门诊及住院病例共68例,年龄小46岁,大76岁,平均年龄64.5岁;病程短1年,长8年,平均5.5年.本组病例均有不同程度的尿频、尿急、排尿困难,甚至充盈性尿失禁,或合并急性尿潴留.直肠指诊前列腺有不同程度的增大.经腹B超检查均提示前列腺的大小形态、内部组织结构有异常.本组所有病例均排除合并梗阻性肾损害.
作者:张艳军;邓立武 刊期: 2001年第01期
自1995年底以来,笔者根据内病外治原理,自拟脐疗散,通过脐部外敷,治疗脏腑病变,确收满意疗效.1子宫内膜异位症徐××,26岁,1997年11月16日初诊.经来腹痛3年许,进行性加重3天,以右少腹刺痛为甚,伴肛门坠胀,腰酸疼痛,月经后期、量中等、色暗红有块,舌淡红、边有瘀斑、苔白,脉沉弦而紧.人流2次.妇检:外阴已婚未产式,阴道通畅,宫颈柱状潮红,子宫右侧后陷凹处,有两枚1.5cm×1.5cm的硬节,触痛明显,西医诊为子宫内膜异位症,曾以黄体酮、妇康片治疗无效.中医恙属寒凝血瘀,治当温散逐瘀、活血调冲.因患者拒服汤药,故改拟外敷疗法.自拟脐疗散:巴豆(去油)3粒、水蛭、虫、虻虫各1条,研末,于经前10天至经始日止,酒调敷于脐窝内,胶布固定,3日一换,同时在末次月经日起,内服补中益气合当归补血丸12天.
作者:俞宗 刊期: 2001年第01期
中医高等教育经过四十年的艰难跋涉,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为社会培养了大批中医药人才.但同时我们也看到,受传统的医学模式、教学方式、医疗服务形式以及科技水平的制约,中医教育特别是中医本科教学也沉积了不少问题,既与当今社会的实际需求有差距,更与即将来临的新世纪的要求相距甚远.科技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向中医高等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如何造就真正能够“创造未来”的跨世纪中医药人才,这是值得当今中医界尤其是高等中医院校的每一位老师深刻思考的一个问题.本文试结合我校实际情况对中医本科教学的现状谈几点粗浅的看法,不妥之处,敬请同道斧正.
作者:蔡建伟 刊期: 2001年第01期
1 一般资料369例均为门诊患者,年龄小19岁,大71岁,平均42.5岁;病程长25年,短1月.根据中医辨证属湿热型64例,血瘀型158例,脾虚型22例,肾虚型125例.2治疗方法基本方:革解、瞿麦、扁蓄、木通、土茯苓、败酱草、公英、丹参、炙山甲、莪术、菖蒲、花粉、王不留行.水煎内服,每日1剂.脾气虚者,加党参、黄芪、白术;肾阳虚者,加鹿含草、仙灵脾、肉苁蓉;肾阴虚者,加桑椹、旱莲草、女贞子、枸杞子;早泄、遗精、滑精者,加煅龙骨、煅牡蛎、芡实、金樱子;血精者,加生地、白茅根;前列腺有结节或肥大者,加海藻、昆布、贝母、夏枯草、生牡蛎.前列膏组成:山甲、三棱、莪术、败酱草、公英、黄柏、白芷、王不留行、川楝子、桔核等,每日早晚各1次纳肛.
作者:徐东浩 刊期: 2001年第01期
桡骨茎突部狭窄性腱鞘炎在临床上是一种常见病、多发病,大多由过劳或受冷刺激导致.笔者临床观察80例,温针治疗45例,总有效率达93.3%;电针治疗35例,总有效率达74.3%.经统计学X2检验P<0.05.显示:温针疗法优于电针疗法.
作者:施斌 刊期: 2001年第0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