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彩娣;范卫星;鲁敏;曹刚;董梁;夏国园
外周静脉穿刺中心静脉置管(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PICC)具有安全、可靠、留置时间长及并发症少等优点,临床应用广泛,并取得显著效果[1].本组回顾分析我院采用床旁彩色多普勒超声引导下行PICC置管的患者资料,现报道如下.
作者:马强;单诗山;申晓红;丛瑞 刊期: 2014年第01期
经会阴三维超声在女性盆底的应用属于新兴领域,因其多平面成像的特点,在女性盆底疾病的辅助诊断和治疗后疗效评估等方面已显示其独特的优势.本文就近年来经会阴三维超声在女性盆底疾病中的应用进展做一综述.
作者:谢佳佳 刊期: 2014年第01期
剖宫产后子宫切口妊娠(caesarean scar preghancy,CSP)是指胚胎着床于剖宫产手术后子宫切口瘢痕的微小缝隙上,是一种罕见的异位妊娠,为剖宫产的远期并发症之一[1].近年来随着剖宫产率的增高,其发生率呈上升趋势,占异位妊娠的0.15%[2].随着高分辨率腔内超声的普及和医疗工作者对此病认识的提高,其早期检出率明显提高.本组旨在分析超声引导下氨甲喋呤(MTX)局部注射治疗CSP的疗效.
作者:马玲;周莹;张启欣 刊期: 2014年第01期
近年来,随着医学影像技术的发展,超声分子成像成为当前医学影像学研究的热点之一,其中超声分子探针的设计是分子成像研究的重点和先决条件.靶向超声微泡(球)造影剂在超声分子显像及治疗中的研究和应用愈来愈受到人们的关注,而多学科的融合使其具有更大的发展空间.将超声分子成像设备、超声微泡(球)触发装置、超声分子成像监控与超声分子探针有机结合的“低功率超声分子显像与治疗系统”,有望实现超声分子显像及精细、适形、高效的药物体内定位递送、定量控释和疗效评价一体化,为疾病的超声分子显像诊断与治疗提供创新的、适合多学科使用的新技术和科研平台.
作者:宫玉萍 刊期: 2014年第01期
目的 应用单心动周期实时四维超声心动图(sRT-4DE)评价扩张性心肌病(DCM)左室整体节段舒缩功能及室壁运动同步性,探讨左室收缩功能对左室室壁运动同步性的影响.方法 DCM组35例和对照组35例均行sRT-4DE检查,通过左室分析软件获得整体及节段容积-时间曲线、左室整体及节段收缩功能参数、左室收缩同步性参数.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DCM组左室收缩末期容积和舒张末期容积增大(P<0.01),左室射血分数减小(P< 0.001),DCM组左室16节段的收缩不同步化指数、大时间差及收缩末球形指数增大(P<0.05);且DCM组左室16节段收缩不同步化指数、大时间差及收缩末球形指数均与LVEF呈负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743、-0.654、-0.625(均P<0.01).结论 sRT-4DE能够准确评价扩张性心肌病患者左室收缩同步性和收缩功能,左室整体及节段收缩减退可影响左室室壁运动的同步性.
作者:罗庆祎;丁云川;王庆慧;陈剑;尹帆;苏璇 刊期: 2014年第01期
目的 比较低频低功率超声联合微泡造影剂对人前列腺癌DU145细胞与PC3细胞早期凋亡率的不同影响.方法 使用低频低功率超声连续波辐照人前列腺癌DU145细胞和PC3细胞悬液60 s,实验中两种细胞系各分为4组:空白对照组(A组)、单纯微泡组(B组)、单纯超声组(C组)和超声联合微泡组(D组),辐照后细胞继续培养24 h,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早期凋亡情况,透射电镜观察细胞形态改变.结果 两种细胞D组的早期细胞凋亡率明显高于其余各组(P<0.01),C组亦均高于A组(P<0.05),A、B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种细胞经相同处理后,C、D组PC3细胞的早期细胞凋亡率均高于DU145细胞(P<0.01).透射电镜下两种细胞D组可见癌细胞体积变小变圆,空泡增多,有明显的凋亡小体形成,PC3细胞内还可见大量的自噬体出现.结论 低频低功率超声联合微泡造影剂能明显诱导人前列腺癌细胞的早期凋亡,且对PC3细胞早期细胞凋亡作用强于DU145细胞.
作者:林艳端;申锷;白文坤;南淑良;胡兵 刊期: 2014年第01期
目的 探讨剖宫产后子宫腔形态的三维超声成像特征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剖宫产组138例和自然分娩组140例,应用三维超声的冠状切面成像,观察子宫内膜腔形态并测量宫腔内各径线值,比较分析其结果.结果 剖宫产组中宫腔呈狭长三角形态子宫和不规则形态子宫者共45例(32.6%),自然分娩组仅10例(7.1%),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剖宫产组子宫腔横径(2.78 ±0.56) cm,明显小于自然分娩组(3.07 ±0.72) cm,而剖宫产组子宫宫腔纵径为(5.17±0.83) cm,大于自然分娩组(4.53±0.77)cm,两组宫腔纵、横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两组宫颈长径测量数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剖宫产后宫腔的狭长形态和不规则子宫形态改变明显多于自然分娩.三维超声成像能准确反映剖宫产后子宫腔形态的变化特征,为临床提供直观的图文信息,起到指导临床的作用.
作者:吴晓彬;梁晓;萧静雅 刊期: 2014年第01期
针刀神经触激术是目前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一种比较新的技术[1].常规臂丛神经触激采用触诊定位法,主要依赖操作者的经验和患者主诉,其主观性强,对操作者要求高,成功率低,并发症多,极有可能造成神经损伤(如局部感觉迟钝、麻木等)[2].近年来超声对外周神经的显像与定位成为国内外的研究热点[3],本组借鉴超声引导臂丛神经阻滞技术[4-5],结合针刀治疗中越接近神经根其触激疗效越好的理论,对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施行近端人路超声介导臂丛神经触激疗法,并通过与常规触诊定位法比较,总结体会超声介导在神经触激治疗中的应用价值.
作者:袁彩娣;范卫星;鲁敏;曹刚;董梁;夏国园 刊期: 2014年第01期
目的 分析2型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滑车上动脉(STCA)及其相关动脉的超声特征.方法 对52例糖尿病无视网膜病变组(NDR组)和60例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组(DR组)患者行STCA、眼动脉、视网膜中央动脉(CRA)及颈动脉超声检测,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与NDR组比较,DR组STCA、眼动脉及CRA的收缩期峰值速度(PSV)和舒张末期速度(EDV)下降,阻力指数(RI)增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01);DR组颈总动脉的内膜-中膜厚度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内径、PSV、EDV、RI与NDR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DR组颈部动脉斑块检出率高于NDR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的STCA、眼动脉及CRA均可出现血流动力学异常,且大血管粥样硬化的检出率也增高,超声检查可以较准确地反映眼部血流变化的信息,具有重要临床价值.
作者:杨华;马琳;阚艳敏;高鑫 刊期: 2014年第01期
目的 探讨甲状腺包膜内滤泡型乳头状癌(EFVPTC)的超声表现,分析其超声误诊原因.方法 回顾分析31例经手术及病理证实的EFVPTC患者的超声表现,结合病理结果进行对照分析.结果 31例EFVPTC患者的超声表现可分为两种:①Ⅰ型15例(48.4%),表现为境界较清晰的等回声或低回声结节,其形态不规则,边缘可见成角或分叶,微小钙化较少见;②Ⅱ型16例(51.6%),表现为形似腺瘤,结节边界清晰且边缘光整,内部为均匀中等回声.31例中有6例(19.4%)发现颈部淋巴结转移,超声表现为高回声,内可见微小钙化及囊性变.超声提示甲状腺恶性肿瘤9例,误诊22例,诊断符合率为29%.结论 甲状腺内单发的分叶状病灶及典型甲状腺乳头状癌转移淋巴结对提示诊断EFVPTC有较高价值.
作者:杨帆;郭美金;吴斌;邹文娟;林云姗;陈媛 刊期: 2014年第01期
患者女,40岁,主诉腰背部疼痛,下腹部坠痛,月经、白带量多.超声检查:子宫Ⅱ度后倾,大小正常,子宫内膜厚16 mm,宫体两侧子宫静脉丛、子宫阔韧带及卵巢静脉丛扩张迂曲(图1),子宫静脉丛宽处内径5.46 mm,血流速度5.73 cm/s,卵巢静脉丛宽处内径7.87 mm,血流速度6.70 cm/s,向上追踪髂内静脉未见倒流,追踪左侧卵巢静脉,可见左侧卵巢静脉增宽(图2),内径12.53 mm.
作者:杨荣;李梅 刊期: 2014年第01期
肝内胆管结石和肝内钙化灶均为临床常见、多发病变,超声易将两者混淆,诊断分歧较大,误诊率较高,且两者处理方法和原则截然不同,常引起临床诊治的困难[1].本组回顾分析我院确诊的50例肝内胆管结石和50例肝内钙化灶的超声特征和鉴别诊断要点,现报道如下.
作者:孙云波 刊期: 2014年第01期
患者女,62岁,半个月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左腰部胀痛,无他处放射,近半个月来感觉乏力,体质量下降.患者自诉既往无特殊病史.超声检查:左肾大小104 mm×60 mm×68 mm,右肾大小90 mm×39 mm×44 mm.左肾包膜欠光滑,肾窦区分离约15 mm,左输尿管近端内径5 mm,其余段显示欠清.于左肾门部实质内探及一异常低回声区(图1),大小约45 mm×42 mm×40 mm,边界欠清,形态欠规则,内部回声欠均匀,后方回声无明显衰减.
作者:于晓昌;高波;王秀 刊期: 2014年第01期
患者女,51岁,腹痛8h就诊,既往有风湿性心脏病病史20年.超声检查:左侧腹范围约108 mm的小肠肠壁明显增厚,厚处约23 mm,回声减低(图1),肠壁结构显示不清,黏膜皱襞消失,肠腔变窄,黏膜相贴呈线样回声,肠蠕动消失.CDFI:增厚肠壁内未探及明显血流信号.超声提示:左下腹小肠肠壁增厚,考虑肠系膜血管病(肠系膜动脉血管闭塞改变).术中所见:左下腹小肠缺血坏死,病变肠管长约11 cm,肠壁明显水肿,颜色暗紫,肠系膜动脉近肠端血管变黑,可见血栓形成.后经病理诊断为肠系膜动脉血栓形成伴肠壁淤血坏死.
作者:刘皎然 刊期: 2014年第01期
患者女,55岁,因发现左腰部无痛性肿物8个月余入院.体格检查:左腰部见一大小4 cm×3 cm的肿块突出皮肤软组织,表面光滑,质软,无红肿、压痛,边界清,活动度好,听诊未闻及肠鸣音,站立位时明显,俯卧位时肿块消失.CT检查:左腰部脂肪性占位,考虑:①脂肪堆积;②腰疝可能.超声检查:站立位时左腰部皮下组织深层与肌层可见形态不规整的低回声区,大小3.5 cm×2.0 cm,并向下延伸与腹腔相通,内回声不均匀,俯卧位时消失,包块根部可探及肌层缺失,纵向扫查缺口宽约0.7 cm,横向扫查缺口宽约1.0 cm(图1,2).
作者:余丽萍;赖江琼;苏小玲 刊期: 2014年第01期
患者女,56岁,因腹部包块多年,伴腹痛、腹胀半个月余就诊.超声所见:肝脏显著增大,占据整个腹腔,上至剑突、下至耻骨联合,形态不规则,包膜不光滑,未见正常肝脏实质回声显示,整个实质回声强弱不均,呈多发性大小不等低回声及斑片状高回声交织,内部可见大小不一、形态不规则的无回声区,使整个病变呈蜂窝状,CDFI示病变区内可探及条状、点状血流信号(图1,2).超声提示:肝脏显著增大,实质回声强弱不均(海绵状血管瘤?多囊肝?).后经手术和病理证实为肝海绵状血管瘤.
作者:陈四华 刊期: 2014年第01期
目的 观察胎儿三尖瓣反流时脐动脉和大脑中动脉(MCA)血流频谱的变化,探讨不同程度胎儿三尖瓣反流对脐动脉和MCA血流频谱的影响.方法 测量三尖瓣反流时胎儿脐动脉和MCA的血流频谱,分析胎儿不同程度三尖瓣反流时脐动脉和MCA频谱的变化情况,并与对照组比较分析.结果 三尖瓣Ⅰ、Ⅱ级反流时,胎儿脐动脉和MCA血流频谱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三尖瓣Ⅲ、Ⅳ级反流时,脐动脉阻力指数、搏动指数及收缩期峰值血流速度与舒张期血流速度比值(S/D)均增高,MCA阻力指数、搏动指数及S/D均降低,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三尖瓣Ⅰ、Ⅱ级反流对胎盘功能影响不大,宫内缺氧不明显;中重度三尖瓣关闭不全则会影响胎盘功能,进而引起胎儿宫内缺氧,产生脑保护效应.
作者:杨健安;沈逸辛;陈晓飞;胡春洪;夏飞;杨俊华 刊期: 2014年第01期
新生儿较容易发生呕吐,临床上充分排除喂养不当、胃黏膜受刺激、胃肠道功能失调、肠道内外感染性疾病、中枢神经系统疾病及遗传代谢性疾病等内科疾病后,还需进一步排除有无消化道畸形;超声是一种简便易行的方法,可辅助临床诊断消化道畸形.本组回顾分析我院收治的148例消化道畸形新生儿的超声表现,现报道如下.
作者:李雪娇;高虹;易欣;樊伟 刊期: 2014年第01期
目的 探讨声脉冲辐射力成像(ARFI)技术无创评价大鼠脂肪性肝炎(NASH)的价值.方法 将26只健康成年雄性无特定病原体级的SD大鼠分为对照组8只和脂肪肝组18只,根据不同喂养时间和单纯性脂肪肝(SS)、NASH诊断标准将脂肪肝组分为SS组9只和NASH组9只,分别行ARFI和CT检查,记录肝剪切波速度(SWV)和肝、脾CT值.实验到期后取其肝计算肝脏指数,并行病理分析.分析SWV值、CT值及肝脏指数与病理之间的关系,对SWV的诊断效率行ROC曲线分析,计算其敏感性和特异性.结果 SS组和NASH组肝SWV值分别为(1.01±0.02)m/s和(1.16±0.04)m/s,对照组肝SWV值(1.03±0.05)m/s,SS组与对照组间SWV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SS组与NASH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意义(P<0.01).SWV值与NASH有显著相关性(r=0.688).应用SWV诊断NASH对应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91,SWV临界值为1.09 m/s,敏感性为85.7%,特异性为100%.结论 ARFI技术判断大鼠NASH有一定价值,且具有简便、无创的优势.
作者:金晔;陈亚青;李晓明;王立峰;管雯斌 刊期: 2014年第01期
目的 探讨模拟失重对男性肱动脉和腘动脉血流介导的血管内皮功能的影响.方法 男性志愿者22例,头低位持续卧-6°倾斜床模拟失重状态,持续45 d,应用高频超声于不同时间点检测血流介导的动脉血管内皮功能.结果 模拟失重试验各检测时间点的肱动脉、腘动脉其收缩期及舒张期内径变化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模拟失重过程中,肱动脉血流介导的内皮依赖性舒张功能较模拟失重前基础状态增高,且增高幅度随时间渐行下降,在模拟失重结束后第3天,则已低于基础状态水平,两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腘动脉血流介导的内皮依赖性舒张功能较模拟失重前基础状态增高,且增高幅度随时间逐渐上升,在结束模拟失重后第3天,则已低于模拟失重过程,但仍高于基础状态水平,两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模拟失重尚未对正常男性肱动脉和腘动脉血流介导的血管内皮功能构成明显影响.
作者:贾化平;何薇薇;孙志英;贺梅婷;魏相东;梁会泽 刊期: 2014年第0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