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小鹏;孙平;郑恩玲
目的探讨多发性梗死性痴呆(MID)发病的相关因素.方法对比分析MID组(38例)和非痴呆多发性梗死组(MCI)(40例)的临床、实验室、影像学资料.结果 MID组优势半球梗死、白质疏松者均明显高于MCI组(P<0.05),梗死总容积MID明显大于MCI组(P<0.05).结论优势半球梗死、梗死总容积、白质疏松与MID发病有关.
作者:白向东;王利民;程继明 刊期: 2003年第05期
目的比较异丙酚及异丙酚复合芬太尼、氯胺酮用于无痛人流术中的麻醉效果.方法选择ASAⅠ级、停经45-75天的孕妇60例,根据用药不同随机分成3组,每组20例.单用异丙酚组为Ⅰ组,复合芬太尼组为Ⅱ组,复合氯胺酮组为Ⅲ组.观察3组病人麻醉前后的SPO2、HR、R的变化,异丙酚用量,苏醒时间及不良反应.结果 3组病人麻醉前后的SPO2、HR、R及不良反应无显著性差异(P>0.05).异丙酚用量,Ⅰ组与Ⅱ、Ⅲ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苏醒时间,Ⅲ组与Ⅰ、Ⅱ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异丙酚复合芬太尼比单用异丙酚或复合氯胺酮更有优点.
作者:唐祖恩 刊期: 2003年第05期
1 病例介绍患者,女,43岁.2个月前无明显诱因出现进食梗阻感,近来症状加重,于2002年9月18日来院就诊.X线诊断:食管中下段改变,考虑早期占位病变.胸部CT示双肺无异常.
作者:王世峰;刘敬松;张凤珍;孙莉莉;刘鹏飞 刊期: 2003年第05期
异位妊娠保守治疗是治疗早期异位妊娠的一种有效方法,与手术治疗相比具有保存生育能力、不需麻醉及剖腹的优点.保守治疗方案常用MTX0.4mg/(kg*d),5天1个疗程,间隔5天,共用2个疗程[1].患者一般都可耐受,部分患者保守治疗过程中可能伴有胃肠道反应、一过性转氨酶升高、骨髓抑制等副作用.现报告异位妊娠治疗后出现宫腔粘连2例.
作者:赵霞 刊期: 2003年第05期
新生儿窒息的发生率约占分娩总数的10%,是围产儿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1].目前采用的ABCDE复苏方案,临床效果满意.但由于各种原因,新生儿常伴有呼吸障碍或水、电解质酸碱平衡紊乱,营养不良,脱水及其他并发症,如治疗、护理不当易发生并发症或死亡.近我院遇到2例剖宫产窒息的新生儿,因操作及时护理得当使其度过了难关.现将护理体会介绍如下.
作者:罗银玲;张志芳;张丽萍 刊期: 2003年第05期
目的观察羟基喜树碱(HCPT)联合化疗治疗晚期胃癌的疗效及毒副作用.方法 HCPT 5mg,VD,第1-12天;5-Fu 500mg,VD,第1-5天;DDP 20mg,VD,第1-5天.21-28天为一周期,连用2周期以上.结果联合化疗11例,有效率55%,毒副作用主要表现为消化系统、血液系统和脱发,不良反应可耐受、逆转.结论含羟基喜树碱的HFP方案是治疗晚期胃癌有效且毒性小的联合化疗方案.
作者:杜亚利;王红;程海民;石春波 刊期: 2003年第05期
目的探讨医院内呼吸机相关肺炎(VAP)的临床特点及预防对策.方法对鹤壁市两所二级甲等医院4年来40例VAP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共调查使用呼吸机患者81例,发生VAP 40例,发生率为49.4%;死亡35例,其中因VAP死亡19例,占死亡总数的54.3%.结论 VAP发生率和死亡率较高,应采取严格的消毒隔离措施.
作者:范迎胜 刊期: 2003年第05期
目的分析呼吸机对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呼吸衰竭的治疗效果,提高临床医师对机械通气的认识和合理应用.方法回顾性地分析12例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呼吸衰竭患者对呼吸机的治疗效果.结果 12例患者中2例死亡,1例放弃治疗,其它患者呼吸衰竭纠正后转心内科巩固治疗.结论提示临床上正确掌握机械通气的适应症,合理使用呼吸机条件,结合临床综合治疗,就能够取得良好的疗效.
作者:王晓麒;曹相原;马少林;柳明 刊期: 2003年第05期
夹层动脉瘤是由于内膜的创伤,中层囊性坏死、血肿,同时管壁各层横向连结失常,致使中膜内1/3与中1/3处经内膜破孔进入的血流冲击后解离成夹层.范围可局限在升主动脉或降主动脉,但也可广泛涉及整个胸主动脉、降主动脉及分支血管.我科自1999年1月-2002年9月共手术治疗夹层动脉瘤6例,现总结如下.
作者:张竹英;马春梅 刊期: 2003年第05期
目的探讨急诊内镜在诊断与治疗上消化道出血中的价值.方法对112例患者在发病24或48小时内行内镜检查,对比24与48小时内检查患者的确诊率,进行镜下止血治疗18例.结果 24小时内进行检查的患者确诊率98.9%;48小时内检查确诊率66.6%,两者有显著差异(P<0.01).发现的多病因出血,镜下止血均成功.结论急诊内镜检查在诊断与治疗上消化道出血中具有重要价值,可减少误诊误治,可镜下止血并能估计预后.
作者:张福文 刊期: 2003年第05期
目的探讨前房穿刺在小梁切除术中的临床应用.方法对25例青光眼行小梁切除术合并行前房穿刺,通过前房穿刺口放出房水,注入平衡盐水,调节眼内压,促使前房形成,人工形成滤枕.结果 31只眼术中仅有1只眼虹膜根部球形突出,术后浅前房发生率约10%,滤枕全部形成良好.结论小梁切除术合并前房穿刺可以减轻手术病发症,使手术获得更理想的效果.
作者:杨荣;王颖玉;叶红 刊期: 2003年第05期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病人不同时期发生房颤(AF)的临床特点、治疗及预后.方法采用非创伤性12导联心电图及心电监测法,监测460例AMI病人AF的发生率、原因、药物治疗反应及预后.其中40例病人发生AF,按发生时期分为两组:(1)早发组24例为发病24小时内出现AF;(2)晚发组16例为发病24小时后出现AF.结果 460例AMI病人中,发生AF40例(8.7%).AF病人的住院病死率、心力衰竭、恶性心律失常发生率比无AF病人高(P<0.05).其中,晚期AF组病人住院病死率比早期AF组病人增加(P<0.05).结论AMI病人并发AF,尤其并发晚发AF,提示病情重,预后不良.
作者:姜清茹;薛朝阳;张启峰 刊期: 2003年第05期
足是人体负重、行走、吸收震荡的结构,足底是三点负重,而足跟负重约占50%[1].跟骨是足部大的一块跗骨,是内外侧纵弓后端共同的支撑点,跟骨(结节)与第1跖骨头和第5跖骨头形成足的三点负重,同时也是足部许多韧带的起止点,而这些韧带对足弓的维持具有重要作用.因此,跟骨的完整性及其形态的保持有重要意义.若跟骨骨折、塌陷,将使足底三点负重关系发生改变,足弓塌陷将引起步态的改变和足的弹性、减震功能降低.跟骨骨折是临床上常见的骨折之一,在全身骨折中占2%,占跗骨折的60%,男性比女性常见.2/3的骨折出现在关节内,15%出现在双侧,致残率高达30%[2].跟骨的重要性以及跟骨骨折的复杂性,致使跟骨骨折一直受到人们的重视,诊断治疗的研究也正在不断深入.
作者:王琳;马玉林 刊期: 2003年第05期
目的观察用显微外科技术处置脑膜瘤患者的治疗效果.方法回顾分析1993-2001年的26例手术患者.结果手术全切21例,次全切5例,出现并发症3例,无死亡病例.术后症状改善22例,无变化4例.随访1-8年,复发1例.结论与传统手术比较,采用显微外科技术切除脑膜瘤,可提高手术的安全性,减少并发症,降低致残率、死亡率降低等.
作者:白海平;武铁;贾春保;马玉新;殷林祥;李增生 刊期: 2003年第05期
目的观察硬膜外麻醉结合推拿按摩治疗膝关节僵硬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膝关节僵硬病例46例,在硬膜外麻醉下,进行推拿按摩治疗,并辅以中药外用火通熨过,观察其有效率并进行随访.结果治愈34例,好转10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95.6%.结论本文所述综合疗法疗效可靠,有效率高,简便易行,适于推广.
作者:徐向明;余爱业 刊期: 2003年第05期
目的验证利培酮治疗首发精神分裂症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对25例精神分裂症首发患者给予利培酮0.5-8mg/天治疗,疗程为12周,使用简明精神病评定量表(BPRS)、临床印象总体量表(CGI)作为评定工具评定;以药物不良反应量表(TESS)评定药物不良反应.结果痊愈8例(32%),显效13例(52%),好转3例(12%),无效1例(4%),总有效率96%,利培酮起效时间为2周,第4-8周明显改善.利培酮高用药剂量为3.96±1.58mg/天,以失眠及静坐不能为多见不良反应.结论利培酮对首发精神分裂症有效.
作者:郝娅敏;徐学兵 刊期: 2003年第05期
我科自1994-2000年间,对术前诊断为阑尾炎进行阑尾切除术时,阑尾寻找困难的16例病人,采取经末段回肠寻找阑尾而完成手术的病例,现报告如下.
作者:王世立 刊期: 2003年第05期
目的探索治疗阴道炎的有效方法.方法采用5%甲硝唑液擦洗阴道.结果 1个疗程后总有效率100%.结论此方法简单、有效、经济,值得在基层推广使用.
作者:吴鑫宴;闫红梅 刊期: 2003年第05期
目的探讨早期乳腺癌保留乳房治疗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37例临床Ⅰ、Ⅱa期乳腺癌行保留乳房的手术治疗+放疗,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①手术适应于肿瘤≤3cm的单发病灶,不累及乳晕,乳房大小适中,腋淋巴结不超过N1.②手术范围包括肿瘤扩大切除和全腋淋巴结清扫.③术后必须行全乳房+选择性区域淋巴组织放疗.④随访16-70个月无局部复发、远处转移和死亡.结论Ⅰ、Ⅱa期乳腺癌行保留乳房手术能明显改善生活质量,疗效和典型根治术相似.
作者:刘奇伦;吴立刚;何卫彪 刊期: 2003年第05期
1 病例介绍患者,女,52岁,以胸闷气短半年就诊.胸部正侧位片示右前下胸部圆形包块,CT示右前下胸近心缘旁类圆形包块,大小7cm×5.1cm×7cm,CT值-110Hu.既往5年前因甲状腺功能低下住院期间体检时胸部CT曾提示右下胸部脂肪瘤,因体积小、无症状而没有引起重视.入院诊断右下胸部脂肪瘤.经过术前准备,于2003年1月23日在静吸复合麻醉下,经右侧第六肋间进胸探查,发现右前下胸心膈角处拳头大小脂肪瘤,打开包膜游离过程中发现其内为大网膜组织,并且与腹腔相通,切除质脆血供差的大网膜组织,将正常的大网膜组织还纳入腹腔,再进一步探查发现大网膜从胸骨右缘的膈肌薄弱处疝入右胸腔,证实为先天性胸骨旁疝,用7号丝线间断8字缩短缝合修补疝孔.术后症状缓解痊愈出院.
作者:陈永祥;陈家华;李有金 刊期: 2003年第0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