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继明;马秀琴;张淑敏
目的 观察林可霉素利多卡因凝胶外敷治疗下肢溃疡的临床疗效.方法 对48例下肢溃疡患者使用林可霉素利多卡因凝胶外敷治疗,并设立对照组进行比较.结果 林可霉素利多卡因凝胶外敷治疗组痊愈28例,显效9例,有效7例,总有效率91.7%.与对照组比较痊愈率有显著的差异(χ2=4.75,P<0.05).结论 林可霉素利多卡因凝胶外敷治疗下肢溃疡疗效好.
作者:李风玉;何亚莉 刊期: 2007年第11期
目的 探讨QT离散度与高血压病左室肥厚的关系.方法 对80例高血压病左室肥厚及左室正常者与健康对照组的QT离散度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高血压病左室肥厚组(n=52)QT离散度显著高于高血压病左室正常组(n=28)及健康对照组(n=40),而高血压病左室正常组与健康对照组无显著差异.结论 QT离散度与高血压病左室肥厚密切相关.
作者:王金婷;娜布其;王海珍 刊期: 2007年第11期
目的 总结小儿血尿的病因.方法 将血尿待查的155例住院患儿的病因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155例患儿中,肾小球性血尿86例(55.5%),病前有感染诱因52例(60.5%),非肾小球性血尿69例(44.8%),其中泌尿系感染24例,药物性血尿23例,左肾静脉受压综合症9例,特发性高尿钙症5例,泌尿系结石4例,先天性发育异常3例,肝豆状核变性1例.结论 小儿血尿原因复杂,感染多为主要的诱发因素,控制感染是减少血尿发生率的重要环节,其次避免肾损药物使用是降低血尿的重要措施.
作者:梁丽俊;王卉;陈国庆;陆彪 刊期: 2007年第11期
目的 观察阿托伐他汀对血浆高敏C反应蛋白(hsCPR)的影响.方法 72例高脂血症患者分为治疗组36例和对照组36例,治疗前后分别测定血浆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和血浆高敏C反应蛋白(hsCRP).结果 30天后治疗组TC、LDL-C分别降低32%和33%,HDL-C升高了10%,hsCRP的变化与HDL-C的变化呈负相关.对照组上述指标均无明显变化.结论 阿托伐他汀可以调节血脂代谢的失衡,而且可以降低血浆CRP水平.
作者:刘明顺;杨玉琪 刊期: 2007年第11期
目的 观察双环醇对HBeAg阴性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临床症状、体征、肝功能及血清纤维化指标的影响.方法 治疗组在对照组用药的基础上加用双环醇25mg,每日3次,疗程12周;对照组口服水飞蓟素等基础护肝药,疗程两组均为12周.结果 治疗组在症状、体征、肝功能、血清纤维化的改善方面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有显著差异性(P<0.01).结论 双环醇对HBeAg阴性CHB患者有显著的保肝和抗纤维化作用.
作者:马丽娜;丁向春 刊期: 2007年第11期
带状疱疹是临床常见的皮肤病,以明显的神经痛和单侧呈带状分布的水泡为特征,临床一直在寻找一种缩短疗程、止痛效果好、减少后遗神经痛的治疗方法.2007年4-7月我科应用半导体激光治疗带状疱疹60例,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作者:刘敏;朱洪涛;樊瑾;乐慧君 刊期: 2007年第11期
目的 探讨多层螺旋CT在骨科髋臼骨折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分析37例髋臼骨折多层螺旋CT容积再现(VR)及多平面重建(MPR)的影像特点.结果 VR对髋臼骨折显示良好,但对软组织欠佳.VR及MPR能良好地显示复杂骨折并能清楚显示负重关节面的损伤情况.结论 多层螺旋CT的VR和MPR技术的应用,有利于髋臼骨折术前分类,对手术路径选择以及预后评价有重要价值.
作者:余跃忠;赵荣;马军;陈大治;朱蓉蓉;高俊;哈若水 刊期: 2007年第11期
目的 总结胸痛患者胸痛的病因.方法 回顾性分析胸痛患者胸痛的常见原因及其疼痛的不同特点.结果 192例胸痛患者,肺源性66例,胃肠源性44例,心源性36例,肌肉骨骼源性30例,带状疱疹6例,功能性10例.结论 胸痛的常见原因为肺源性、胃肠源性、心源性等.病因不同,其疼痛的特点也不同.
作者:陈梅;姜平;尹小霞 刊期: 2007年第11期
目的 探讨支气管异物误诊的常见原因.方法 对11例支气管异物误诊病例进行回顾分析.结果11例误诊病例中1例误诊为支气管炎,3例误诊为大叶性肺炎,5例误诊为支气管肺炎,2例误诊为婴幼儿哮喘.结论 提示详细的病史询问、胸部透视及呼气相摄片,对难治病例认真鉴别诊断可以减少误诊的机会.
作者:杨梦雨;支晓艳 刊期: 2007年第11期
目的 观察中药内服、外敷、灌肠,辨证治疗慢性盆腔炎的疗效.方法 将150例慢性盆腔炎患者分为治疗组75例,采用内服、外敷、保留灌肠内外合治;对照组75例,予西药抗生素口服治疗.治疗1-3个疗程后评价其疗效.结果 总有效率治疗组为93.33%,对照组为81.33%.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中药内服外敷、灌肠,辨证治疗慢性盆腔炎,缓解症状明显,治愈率高,其疗效优于单纯西药抗生素治疗.
作者:侯莉娟;于晓宁 刊期: 2007年第11期
目的 探讨CT对弥漫性轴索损伤(DAI)的诊断价值与临床预后的关系.方法 回顾性分析100例经临床证实为DAI患者的临床及CT资料,分析病灶累及部位与临床预后的关系.结果 72例DAI早期CT均表现为弥漫性脑肿胀,脑室及脑沟池受压变小或闭塞;脑白质内单发或多发小出血灶53例,呈斑点状,直径多<20mm,主要位于胼胝体、皮髓质交界处、基底节区、脑干及小脑;蛛网膜和(或)脑室出血37例,合并硬膜外血肿24例,颅底骨折28例.67例累及中线部位.本组中恢复良好23例(23%),中残21例(21%),重残或植物生存状态22例(22%),死亡34例(34%).结论 病灶累及脑中线部位,预后差且GCS评分较低.DAI的CT征象有其特点,对临床早期诊断和治疗及评价预后有重要价值.
作者:刘仲涛 刊期: 2007年第11期
目的 探讨衣原体试剂盒在沙眼临床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选取银川市农村、城郊及城区3所小学学生共883人为研究对象,分别应用衣原体试剂盒和眼用裂隙灯诊断方法进行眼部检查,对比分析两种方法对衣原体阳性感染的检出率.结果 对883人进行眼部检查,其中应用衣原体试剂盒检测衣原体阳性者235例,占26.6%;阴性者648例,占73.38%.应用裂隙灯检查,沙眼阳性者257例,发病率29.1%.病例跟踪调查结果表明,235例衣原体试剂盒检查结果阳性的患者221例发生了沙眼典型症状,648例衣原体试剂盒检查结果阴性患者中仅有37例发生了沙眼典型症状.结论 衣原体试剂盒检测沙眼衣原体具有特异性高的优点,可为临床早期诊断沙眼提供实验诊断依据,和作为大面积人群中患者筛查时的诊断标准.
作者:吕益荣;张亚军;赵舒斌;李国娟 刊期: 2007年第11期
目的 总结显微外科技术在骨科临床应用的经验.方法 利用显微外科技术共进行断指再植1038例1268指;断肢再植97例;游离足趾移植再造拇、手指112例156指;分别运用8种皮瓣游离移植治疗四肢皮肤缺损159例;采用吻合血管的游离骨移植或带血管蒂的骨移植治疗四肢骨缺损、骨不连52例.结果 断指再植成活率90.3%;断肢再植成活率81.4%;拇、手指再造成活率97.9%;游离皮瓣移植成活率94.7%;带血管蒂骨移植成功率97%.结论 利用显微外科技术使骨科复杂创伤获得了满意的治疗效果.
作者:穆广态;康志学;梁定顺;俞玮;李晓林 刊期: 2007年第11期
目的 探讨伴破骨细胞样巨细胞的乳腺癌(COGC)的临床病理学特征及鉴别诊断.方法 对1例COGC进行病理形态学以及免疫组化分析.结果 乳腺包块大体呈界限清楚的结节状,切面灰红、灰褐色,质细腻.镜下肿瘤主体为浸润性筛状癌.肿瘤有破骨细胞样巨细胞组成,大小形态各有差异,分布弥漫或不均匀,与肿瘤细胞关系密切.间质见不同程度的陈旧性出血,血管和纤维组织增生.免疫组化:破骨细胞样巨细胞CD68阳性,actin、S-100蛋白、Cytokeratin(AE1/AE3)阴性.结论 COGC是少见肿瘤,大体和组织学具有一定特点.
作者:王岩;刘晓霞;张少华;马秀萍;贾支红 刊期: 2007年第11期
目的 观察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血小板相关参数的变化.方法 采用日本光电MEK-7222K型血细胞分析仪测定68例(AMI)患者,100例健康体检者(健康对照组)外周血中血小板计数(PLT)、血小板平均体积(MPV)、血小板体积分布宽度(PDW)及血小板比容(PCT).结果 AMI患者的MPV、PDW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PLT、PCT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结论 监测AMI患者的血小板相关参数的变化对(AMI)的诊治及预后有重要临床意义.
作者:王金芳;陈淑红;张德明 刊期: 2007年第11期
目的 探讨先天性眼球震颤的手术方法和效果.方法 采用Anderson及Parks法12例先天性眼球震颤的患者进行手术治疗,观察术后疗效.结果 8例第一眼位眼震消失,9例头位改善,眼位矫正.结论 手术治疗先天性眼球震颤是较为有效的方法,值得推广.
作者:马鸿娟;张爽;张林娜;刘海军 刊期: 2007年第11期
目的 介绍应用国产锁骨钩钢板(clavicular hook plate,CHP)治疗肩锁关节脱位与锁骨远端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 应用国产CHP固定治疗27例POSTⅢ、Ⅳ型肩锁关节脱位患者,所有病例均采用将钢板插入肩峰下关节囊外,复位后钢板置于锁骨上螺钉固定,仅修补肩锁韧带及肩锁关节囊,未做刻意的喙锁韧带修复.结果随访3-24个月,平均12.6个月,骨折全部愈合,术后9-12个月取出内固定,无再次骨折及脱位发生.采用Karlsson分级标准进行疗效评价:A级21例,B级4例,C级2例.结论 锁骨钩钢板是治疗肩锁关节脱位和锁骨远端骨折的一种可靠方法.
作者:殷刚;张明军;马青 刊期: 2007年第11期
目的 进一步提高对老年颅脑损伤患者的救治水平.方法 对152例老年颅脑损伤病因、伤情、诊治及死亡原因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存活115例(75.6%),其中康复良好为75例,中度残废20例,重度残废17例,植物生存3例,死亡37例(24.3%).死亡原因为严重脑挫裂伤及脑干伤,心、肺、肾及消化道等重要脏器并发症.结论 对患者加强监护、掌握手术指征、及时手术、积极防治并发症,是降低死残率的关键.
作者:陈鸿昌;汪学清 刊期: 2007年第11期
目的 比较肠道手术中常规输液和限制性输液对术后并发症、肠功能恢复的影响,为此类手术术中合理输液提供依据.方法 将直、结肠手术患者分为常规输液组(A组)和限制性输液组(B组)各30例,术中分别以10ml/(kg·h)和4ml/(kg·h)的速度按1∶1的比例输入复方氯化钠溶液(Ringer's solusion)和羟乙基淀粉氯化钠注射液(HES 130/0.4)作为术中维持输液.结果:限制性输液组术中输入总液量、中心静脉压和尿量显著低于常规输液组(P<0.01),但仍在正常范围;限制输液组术后第一天保持较高的血红蛋白和血浆白蛋白含量(P<0.01),其术后并发症总体发生率较少(P<0.01);首次排气、排便较早(P值分别<0.05和0.01),术后住院时间短于常规输液组(P<0.05).结论 在直、结肠手术术中限制性液体治疗,有利于减少术后并发症及术后肠功能的恢复.
作者:屈伸;刘红;海克蓉 刊期: 2007年第11期
目的 利用螺旋CT对肝内胆管细胞癌(PCC)进行诊断与鉴别诊断.方法 18例PCC患者均采用螺旋CT技术,利用平扫与增强及延时扫描,得到可靠的CT图像,并进行分析.结果 CT能清晰地显示PCC病变,增强及延时扫描具有特殊性征像.结论 螺旋CT对PCC具有很高的诊断价值及鉴别意义.
作者:张宝林;钱丽 刊期: 2007年第1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