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静;马自萍
1 病例资料患者,女,32岁,以发作性腹痛伴呕吐3天为主诉入院.3天前进食鸡蛋后发生全腹疼痛伴恶心呕吐,呕吐物为胃内容物,无畏寒发热,当天下午解稀便3次,无黏液脓血便.当地卫生院曾以654-2解痉止痛,先锋霉素抗炎等治疗,疗效不佳且腹痛加剧,呕吐更加频繁遂来我院.
作者:吴银伟 刊期: 2008年第02期
目的 探讨用超声检测颈动脉内-中膜厚度的方法,分析颈动脉粥样硬化与其危险因素的关系.方法 二维超声检查97例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和68例正常人颈动脉内-中膜厚度及斑块的大小,并对血清总胆固醇(TC)、载脂蛋白AI(apoAI)、apoB、纤维蛋白原(FIB)、C-反应蛋白(CRP)等水平在两组间比较.结果 (1)颈动脉粥样硬化组血脂、FIB、CRP水平高于对照组;(2)FIB、CRP水平增高与颈动脉硬化患者斑块指数级别有明显关系;(3)Spearsman 相关分析显示CRP、FIB、LDL-C等水平升高与颈动脉粥样硬化呈显著正相关,多因素回归分析发现颈动脉粥样硬化与FIB、LDL-C等水平升高有关.结论 CRP、脂质、FIB水平升高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的严重程度有密切关系,颈动脉粥样硬化病变与多种脑血管病危险因素的聚集有显著相关性.
作者:白永生;周丽萍;杜秦川;白向东 刊期: 2008年第02期
目的 探讨外伤致结肠破裂的急诊处理方式,以提高结肠破裂的治愈率.方法 回顾性分析24例外伤致结肠破裂的手术治疗方式,其中行结肠切除Ⅰ期吻合术16例,结肠造瘘术4例,结肠修补术4例.结果 23例治愈出院,1例行结肠切除Ⅰ期吻合手术的患者成瘘不治死亡,治愈率达96%.结论 结肠破裂应及时手术,选择合理的手术方式是治疗创伤性结肠破裂的关键.
作者:张敏;顾建中 刊期: 2008年第02期
目的 探讨关于十二指肠旁疝(PDH)的解剖特点、诊断及治疗.方法 回顾分析经手术证实的4例PDH病例的临床资料.结果 术前均未能明确诊断,手术证实左侧PDH3例,右侧PDH1例,均行手术治疗,治愈出院.结论 PDH误诊率高,积极手术探查是正确诊断和治疗成功的关键.
作者:程志荣 刊期: 2008年第02期
目的 观察髋关节后脱位合并股骨头骨折( Pipkin's骨折) 的诊断及治疗方法.方法 11例此类病人,按Pipkin's骨折分型, Ⅰ型2例, Ⅱ型7例, Ⅲ型1例, Ⅳ型1例.按分型、年龄、术前影像及术中探查综合考虑治疗方法,取出游离小骨块1例, 可吸收螺钉固定骨折块9例, 全髋置换术1例.结果 随访6个月-6年, 疗效优3例, 良6例, 可1例, 差1例, 优良率81.8%.结论 治疗效果的关键是早期诊断, 按股骨头骨折类型选择合适的治疗方式,按个体化原则选用手术切口.可吸收螺钉内固定是一种理想的固定方法.
作者:戴福全 刊期: 2008年第02期
目的 探讨MSCT血管造影诊断颈动脉狭窄及粥样硬化的准确性以及影像学价值.方法 对20例颈动脉病变的血管成像作回顾性分析 ,行MPR、CPR、MIP及VRT并综合比对各种重建技术.结果 狭窄:颈内、外动脉起始部轻度狭窄8例,中度狭窄3例,呈弧形或半月状.重度狭窄2例.颈动脉分叉处轻度狭窄10例,中度狭窄2例.颈内、外动脉远段轻度狭窄5例,中度2例.颈总动脉处轻度狭窄4例,重度1例.粥样硬化斑块:颈内、外动脉起始部10例,其中硬斑块7例,软斑块3例.颈动脉分叉处12例,其中硬斑块9例,软斑块3例.颈内、外动脉远段6例,其中硬斑块4例,软斑块2例.颈总动脉硬斑块3例.闭塞:2例左侧颈内动脉起始段闭塞.结论 CT血管造影检查对颈动脉狭窄程度及粥样硬化斑块具有较高的直观性和准确性.
作者:伍兴友;王维明;温大勇 刊期: 2008年第02期
目的 探讨原发腹膜癌的临床特点.方法 对17例原发腹膜癌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浆液性乳头状腺癌15例,黏液性乳头状腺癌2例.临床表现以腹胀、腹痛、腹水、食欲差、消瘦为主,所有患者术前均误诊为消化系统疾病或卵巢癌,且CA125均高于正常,治疗以肿瘤细胞减灭术为主,术中均腹腔放入顺铂100mg,术后给予以铂类为主的化疗.结论 原发腹膜癌是一种起病隐匿,发病率较低的恶性肿瘤,易被误诊,临床应警惕腹胀、腹水患者原发腹膜癌的可能,积极的减瘤术和以PPD为主的腹腔化疗是目前治疗原发腹膜癌的好方法.CA125可作为诊断及检测预后的有效指标之一.
作者:李际春;马淑琴;韩淑霞 刊期: 2008年第02期
目的 研究宁夏人群肿瘤坏死因子(Tumor Necrosis Factor TNF)β2 52 基因多态性及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 H. pylori)感染与胃十二指肠疾病及胃癌的相关性.方法 采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restriction fragment length polymorphism, PCR-RFLP)检测203例胃十二指肠疾病和胃癌患者,其中慢性胃炎72例,消化性溃疡55例,非贲门胃癌患者76例和66例无症状对照者的TNF-β2 52 NcoI基因型分布.采用免疫印迹法检测上述研究对象的血清HP抗体:细胞毒素相关基因蛋白(CagA)、空泡毒素(VacA)、尿素酶B(UreB)、尿素酶A(UreA).结果 慢性胃炎组、消化性溃疡组、非贲门胃癌组CagA抗体阳性率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 ).VacA 抗体阳性率在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组中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 ).UreB 抗体在各组中无明显差异(P>0.05 ).UreA 抗体在胃癌组中阳性率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和良性胃十二指肠病变组(P<0.05 ).TNF-β2 52 NcoI A/A、G/G、A/G基因型在Hp抗体阳性的胃十二指肠疾病和胃癌中差异无显著意义(P>0.05 ).结论 CagA+HP感染与宁夏人群胃十二指肠疾病和胃癌密切相关.TNF-β2 52 NcoI基因多态性与宁夏人群CagA+HP感染的胃十二指肠疾病和胃癌无相关性.
作者:王美丽;杨力 刊期: 2008年第02期
目的 探讨运动心电图中ST/HR斜率、ST段延长与冠状动脉病变支数及冠状动脉狭窄程度的相关性.方法 112例同期进行Bruce方案平板运动试验和冠状动脉造影且确诊的缺血性心脏病48例,对其ST/HR斜率、ST段延长、冠状动脉病变支数、冠状动脉狭窄程度测量,并进行相关及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结果 冠状动脉病变支数与大ST/HR斜率和ST段延长呈线性正相关,相关系数为r=0.67,r=0.559,P均<0.0001.冠状动脉狭窄程度与大ST/HR斜率和ST段延长呈线性正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r=0.799,r=0.513,P均<0.0001.结论 大ST/HR斜率及ST段延长对判断冠状动脉病变支数、冠状动脉狭窄程度都有临床价值,用大ST/HR斜率比用ST段延长值判断冠状动脉病变支数更敏感,以大ST段延长值比用大ST/HR斜率值判断冠状动脉狭窄程度更敏感.
作者:徐方芳;贾绍斌;马瑞琴 刊期: 2008年第02期
目的 使用国际血液学标准化委员会(ICSH)所推荐的网织红细胞活体染色Miller窥盘计数法对COULTER LH750全自动血液分析仪计数网织红细胞在准确性和重复性方面进行评价.方法 血液经COULTER LH750血液分析仪计数Ret后,取血与Baso染液混合染色,后经窥盘计数Ret.结果 健康者和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两方法对比P>0.05,无显著性差异,r=0.98,相关性良好.而溶血性贫血患者两法结果对比P<0.05,有显著性差异.批间重复性实验LH750分析仪的((x)±s)0.0123±0.0016;CV13.0%.而Miller窥盘目测法的0.0116±0.0037;CV31.9%.结论 COULTER LH750 血液分析仪计数网织红细胞具有准确性高、重复性好、检测速度快、标本不需特别处理、随到随做等优点.
作者:侯兴宁;李占君 刊期: 2008年第02期
目的 探讨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下脑动脉瘤栓塞术的麻醉处理.方法 对117例脑动脉瘤实施在DSA下行栓塞手术的病人,采用了局麻加强化麻醉、气管内静吸复合麻醉,并辅以防治脑血管痉挛和动脉瘤破裂的措施.结果 117例病人围麻醉期呼吸、循环平稳.无一例发生麻醉并发症.结论 充分的麻醉前准备,合适的麻醉选择,防治脑血管的痉挛和动脉瘤的破裂是保证手术成功的关键.
作者:朱立宏;闵红星 刊期: 2008年第02期
目的 观察针刺配合电针治疗面瘫的疗效.方法 治疗组采用针刺加电针治疗,对照组采用单纯针刺治疗,各治疗3个疗程.结果 两组总有效率无明显差异;治疗组治愈39例,治愈率为86.7%,对照组治愈32例,治愈率为68.9%,两组比较有明显差异(χ2=4.11,P<0.05).结论 针刺配合电针治疗面瘫疗效优于单纯针刺.
作者:李天伟 刊期: 2008年第02期
目的 对比观察氯胺酮复合异丙酚麻醉(KP)和氯胺酮复合异丙酚辅助骶管麻醉(KPS)用于体重小于20kg的患儿腹部及以下部位手术的临床麻醉效果.方法 59例患儿随机分为氯胺酮复合异丙酚麻醉(KP)组和氯胺酮复合异丙酚辅助骶管麻醉(KPS)组,KP组30人,KPS组29人.观察两组麻醉前后SBP、DBP、SPO2、HR的变化程度以及术后意识恢复时间、不良反应等的发生率.结果 手术开始、手术结束前5分钟(停药后)SBP、DBP、HR两组间相比有统计学差异(P<0.05);不良反应、手术结束后意识恢复时间两组相比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氯胺酮复合异丙酚辅助骶管麻醉用于小儿腹部及以下部位手术临床麻醉效果满意,呼吸循环稳定,术后清醒快,其临床效果优于氯胺酮复合异丙酚麻醉.
作者:屈文慧;崔建宁;罗成江 刊期: 2008年第02期
目的 探讨青年与老年原发性高血压危险因素的差异,以提高防治效果.方法 选择171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按年龄分为青年组48例(≤45岁)和老年组123例(≥60岁),比较两组间发病的性别差异、心血管危险因素及靶器官损害的特点.结果 青年组女性占3.1%,老年组占41.9%.青年组高血压家族史、吸烟、超重或肥胖、打鼾、饮酒、高盐饮食等危险因素发生率较老年组高,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糖尿病、血脂异常、并存临床情况在老年组明显多见,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结论 男性、高血压家族史、吸烟、超重或肥胖、打鼾、饮酒、高盐饮食是青年原发性高血压病人的主要危险因素,血糖、血脂、尿酸代谢异常在老年病人中多见,防治应有侧重.
作者:李晓霞;雷宇;马云霞 刊期: 2008年第02期
目的 建立人血浆中辛伐他汀的HPLC测定方法.方法 采用Thermo-C18柱为分析柱;流动相为乙腈:水(60:40,V/V);流速为1.0 ml/min;检测波长为237 nm;柱温:35℃.结果 辛伐他汀、洛伐他汀与人血浆中的内源性物质均实现较好分离,在0.5-25.0 ng/ml的范围内线性良好,r=0.9997(n=5),回收率为93.06%,日内及日间RSD均小于3.01%,低检测限为 0.25ng/ml.结论 本法取样量小,操作简便快速,适用于临床辛伐他汀的血药浓度监测.
作者:王健;刘晓峰;徐力生;王惠成;董玲 刊期: 2008年第02期
目的 分析总结多发性大动脉炎(TA)的多层螺旋CT检查方法及CT 征象,提高TA的CT诊断水平.方法 回顾性分析20例TA的多层螺旋CT检查资料,总结CT 检查方法及CT 表现并结合文献进行分析讨论.结果 按照Lupi-Herrea分类法,包括Ⅰ型5例,Ⅱ型3例,Ⅲ型12例.受累血管48支. CT 表现包括:受累血管管壁增厚48支、管腔狭窄46支、闭塞2支,2例并有血管瘤样扩张.结论 正确选择多层螺旋CT检查方法, 能够为TA的正确诊断提供可靠信息.
作者:平学军;孟淑萍;汪芳 刊期: 2008年第02期
目的 探讨人工假体在膝关节周围恶性骨肿瘤保肢术中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 膝关节周围骨肿瘤患者22例.对化疗敏感的,由肿瘤内科行正规静脉化疗,术前72小时内常规行血管造影及瘤体动脉栓塞,行骨肿瘤广泛切除或根治性切除后,采用人工膝关节假体置换重建.结果 22例患者术后随访12-60个月,其中17例患者无局部复发或远处转移, 4例出现复发.膝关节活动 0°-110°,根据Insall评分标准治疗后效果优15例,良3例,可4例,优良率85%.结论 人工假体是一种治疗膝关节周围恶性骨肿瘤较好的保肢方法,能降低局部并发症及提高临床疗效.
作者:黄永军;牛东生;牛晓辉 刊期: 2008年第02期
目的 探讨睾丸原发性非霍奇金淋巴瘤的临床表现、病理形态学特征、免疫表型、诊断及鉴别诊断.方法 对6例睾丸原发性淋巴瘤进行形态学和免疫组化染色观察,结合文献对其临床病理特点进行分析.结果 患者年龄62-75岁.主要症状为睾丸无痛性肿大.经免疫组化证实6例均为非霍奇金弥漫性大B细胞性淋巴瘤.其中4例为中心母细胞为主型,1例为中心母细胞-中心细胞混合型,1例为B免疫母细胞型.免疫组化染色肿瘤细胞CD20、CD45RO、CD79a均阳性,CD3、CD45Ra、CD30、PLAP均阴性.结论 睾丸原发性恶性淋巴瘤中老年人多见,出现睾丸弥漫性肿大,以非霍奇金弥漫性大B细胞性淋巴瘤为主,正确的病理诊断对指导临床治疗和判断预后有重要的作用.
作者:张淼;白洁;李晶;李永红 刊期: 2008年第02期
造成全身大面积皮肤糜烂的常见皮肤病,有天疱疮、类天疱疮、中毒性表皮坏死松解症、重症药疹等.这些疾病病情凶险,发展迅速,病程较长,常伴有继发感染,如不及时正确处理,可导致水电解质紊乱,营养失调或合并其他脏器衰竭而死亡.针对以上病人特点,我科采取了相应的护理措施,收到良好效果.
作者:张旭霞;潘美萍;郑丽华 刊期: 2008年第02期
目的 明确原发性肝癌患者肝癌组织中生长抑素受体(SSTR1-4)亚型表达水平以及肝癌组织中呈主要表达的SSTR亚型.方法 应用免疫组化(SABC)法检测40例原发性肝癌患者癌组织、癌旁组织以及14例非癌肝组织中SSTR1-4的表达.结果 肝癌组织中,SSTR1-4的表达阳性率分别为12.5%、70%、40%、25%.结论 肝癌组织中大多数有一种以上生长抑素受体亚型的表达,其中SSTR2为主要表达亚型.
作者:武曼群;杨少奇;李昭宇;杨力;马爱玲;韩恩善 刊期: 2008年第0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