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阿司匹林逆转肝癌上皮细胞间质化改变的实验研究

于松宁;惠永峰;宋建军;董理;张超;陈本栋

关键词:肝癌, 上皮细胞间质化改变, E-钙粘蛋白, N-钙粘蛋白, 波形蛋白
摘要:目的 探讨阿司匹林能否抑制肝癌增殖过程中发生的上皮细胞间质化改变.方法 构建12只裸鼠人肝癌原位生长模型,平均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连续5周灌胃阿司匹林(0.3g/kg),对照组灌胃等量生理盐水,治疗结束后取肺脏和肝脏,连续切片检测2组肺转移结节数目,免疫组化检测2组肝癌组织中上皮细胞间质化改变(EMT)相关标志物E-cadherin、vimentin及N-cadherin的表达.结果 阿司匹林治疗后肝癌大小无明显变化,而肺转移结节数却明显降低,即对照组(26.33±5.43)个与治疗组(11.43±2.56)个,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61),且E-cadherin在阿司匹林7治疗后的肝癌组织中表达明显增加(P=0.0116),而代表间质特点的Vimentin和N-cadherin则在阿司匹林治疗后表达明显降低.结论 阿司匹林能够抑制肝癌发生上皮细胞间质化改变,减少肺转移的发生.
宁夏医学杂志相关文献
  • 腹膜后副节瘤的螺旋CT表现及诊断价值

    目的 研究腹膜后副节瘤的CT表现及图像后处理技术在外科手术中的价值.方法 回顾分析8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腹膜后副节瘤的临床及CT表现.结果 8例中恶性1例,良性7例.病灶均为单发,呈圆形或椭圆形,大径4~23 cm,平均10.6 cm.7例边界清晰,1例边界不清.3例肿瘤内见斑点状钙化,7例肿块见不同程度的出血、坏死和囊变,其中2例可见液-液平面,1例密度均匀.增强扫描肿瘤均富血供,强化程度40~110 HU,以动脉期或静脉期为著,3例瘤体内或周围可见粗大血管影.4例血管重建清晰显示肿瘤的供血动脉、引流静脉及与周围相邻血管、器官的解剖关系.结论 腹膜后副节瘤具有较特征性的CT表现,结合临床特征可在术前做出诊断.三维后处理技术可以很好地显示肿瘤血管及其与邻近结构的关系,为手术治疗提供重要依据.

    作者:张国俊;吕红菊 刊期: 2013年第04期

  • 血清IL-6、IL-10、Hs-CRP在小儿肺炎支原体肺炎治疗中的临床意义

    目的 探讨血清中细胞因子6(IL-6)、细胞因子10(IL-10)和高敏C反应蛋白(Hs-CRP)在小儿肺炎支原体肺炎(MPP)发病中的作用及临床意义.方法 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MPP患儿入院时和抗炎治疗后血清中IL-6、IL-10含量.用速率散射比浊法测定Hs-CRP含量并与对照组间比较,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MPP组治疗前IL-6为(19.15±1.34)pg/ml,IL-10(18.25±1.41)pg/ml,Hs-CRP(28.4±3.05)mg/L与对照组IL-6(6.32±0.57)pg/ml,IL-10(6.11±2.03)pg/ml,Hs-CRP(6.41±1.15)mg/L浓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64.001、t=32.618、t=49.272、P<0.01);MPP组治疗第7~10 d IL-6(6.65±1.05)pg/ml,IL-10(6.89±1.66)pg/ml,Hs-CRP(6.86±1.24)mg/L浓度比对照组有所升高,但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MPP患儿入院治疗前,治疗后血清IL-6、IL-10,Hs-CRP含量的变化对疾病的进展和疗效有一定指导意义,提示IL-6、IL-10和Hs-CRP在MPP发病机制中起重要作用.

    作者:石作珍;马彩霞 刊期: 2013年第04期

  • 支气管肺泡灌洗治疗重症肺炎49例护理体会

    纤维支气管镜(纤支镜)支气管肺泡灌洗术(BAL)已成为重症肺炎的有效治疗方法[1].2010年9月-2012年9月我院住院患者行支气管肺泡灌洗66例,现将护理体会报告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66例行BAL住院患者中49例为重症肺炎[2],其中男31例,女18例;年龄23~83岁,平均(63±8)岁.每例平均行BAL 2~3次,多1例行BAL 5次.所有患者均合并有其他基础疾病且均已行抗感染、常规雾化排痰等治疗,肺部感染吸收困难,呼吸频率≥30次/min,血氧饱和度(SaO2)在80%~90%,缺氧症状明显.

    作者:虞红;冯丽 刊期: 2013年第04期

  • 喹硫平片合并丙戊酸镁片治疗双相I型障碍躁狂发作临床分析

    目的 探讨喹硫平片合并丙戊酸镁片治疗双相I型障碍急性躁狂发作的疗效.方法 将80例双相I型障碍急性躁狂发作患者分为喹硫平片合并丙戊酸镁片组40例(研究组)与单独使用丙戊酸镁片组40例(对照组)治疗6周,用Bech-Rafaelsen躁狂量表(BRMS)、临床疗效总评量表(CGI)评价疗效,用副反应量表(TESS)评定治疗中出现的不良反应.结果 研究组和对照组与各自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在治疗第1周末的减分率比对照组显著,这种差异在1~6周一直存在(P<0.05),而且第6周结束后的临床痊愈率也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2组均无严重的药物不良反应.结论 喹硫平合并丙戊酸镁治疗双相I型障碍急性躁狂发作,疗效及安全性较好,且起效迅速.

    作者:梁宏光;李华;王影 刊期: 2013年第04期

  • 注射针刀治疗腰三横突综合征的临床研究

    目的 探索治疗腰三横突综合征的治疗方法.方法 选择120例腰合征患者,分成注射针刀治疗组、封闭组及针刺组各40例,治疗1、14 d评价疗效.结果 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治疗后1、14 d注射针刀组和封闭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注射针刀组、针刺组与封闭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JOA治疗改善率,治疗后第14 d注射针刀组、封闭组疗效优于针刺组(χ2=6.55,P<0.05),注射针刀组优良率高于封闭组但2组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注射针刀治疗腰三横突综合征有良好的治疗效果.

    作者:马红炜;顾常庆;李晓林 刊期: 2013年第04期

  • HPLC法测定复方硫酸双肼屈嗪三组分的含量

    目的 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建立复方硫酸双肼屈嗪三组分的含量测定方法.方法 采用PhenomenC18柱(250×4.6 mm,5 μm),流动相0.2%辛烷磺酸钠溶液(用磷酸调节pH值至3.5);甲醇∶乙腈(75∶23∶2),检测波长220 nm,流速1.0 ml/min,柱温30 ℃,采用外标法计算.结果 硫酸双肼屈嗪的线形关系为57.6~460.8 μg/ml(r=0.999 9),平均回收率为99.7%,RSD为1.1%(n=9);氢氯噻嗪的线形关系为50.0~400.0 μg/ml(r=0.999 7),平均回收率为97.8%,RSD为0.9%(n=9);盐酸可乐定的线形关系为0.625~1.0 μg/ml(r=0.999 5),平均回收率为98.3%,RSD为0.7%(n=9).结论 HPLC法同时测定硫酸双肼屈嗪、氢氯噻嗪、盐酸可乐定的含量,方法 专属性好,灵敏度高,结果 可靠,对进一步完善现有质量标准具有借鉴价值.

    作者:朱玉梅;王霞英;张学良 刊期: 2013年第04期

  • 重型颅脑损伤患者行腰穿外引流与腰穿检测脑脊液中CK-BB、LDH值及临床意义

    目的 探讨重型颅脑损伤患者行腰穿及腰大池引流时脑脊液中肌酸激酶脑型同工酶(CK-BB)及乳酸脱氢酶(LDH)的变化,以及检测两者脑脊液中CK-BB及LDH变化速度.方法 将100例入选患者分为单纯腰穿组与腰大池引流组,每组50例,分析脑脊液中CK-BB及LDH在第3、5、7 d的变化情况.结果 腰穿外引流组CK-BB和LDH浓度在检测的时间内,CK-BB平均下降速度快64.2%、LDH平均下降速度快54.8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GCS评分及良好率高于腰穿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致残率和死亡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腰大池外引流在治疗重型颅脑损伤患者能明显缩短疗程,减少住院费用,改善预后,降低致残率和死亡率.

    作者:田龙飞;牛彦龙;刘华;邹麦萍 刊期: 2013年第04期

  • 小腿穿支血管蒂螺旋桨皮瓣修复足踝部创面的应用

    目的 探讨小腿穿支血管蒂螺旋桨皮瓣在足、踝部软组织缺损修复中应用价值.方法 用胫后动脉穿支血管蒂螺旋桨皮瓣修复8例,腓动脉穿支血管蒂螺旋桨皮瓣修复4例,术后观测皮瓣肿胀程度、成活情况及功能恢复情况.结果 术后12例全部成活,大桨面积5 cm×8 cm~6 cm×17 cm,小桨面积2 cm×3 cm~4 cm×4 cm;1例出现皮瓣小部分坏死,1例出现表浅水泡,1例出现短暂的静脉淤血,在大的螺旋桨皮瓣患者中出现短暂一过性的小腿水肿.获随访7~26个月,创面治愈,皮瓣质地优良,色泽接近正常,功能恢复良好.结论 穿支血管蒂螺旋桨皮瓣血供可靠,手术操作相对容易,不牺牲主干血管,修复缺损范围较大,成功率高.当创面特征适合应用穿支蒂螺旋桨皮瓣覆盖时,这种技术应该被考虑作为外科修复重建的适宜方法 之一.

    作者:刘勇;穆广态;俞玮;马杰;冯福成;陈国川 刊期: 2013年第04期

  • 基质金属蛋白酶-9与脑血管疾病

    基质金属蛋白酶(Matrix Metallo Proteinases,MMPs)是一组同源的以锌、钙依赖的蛋白水解酶,以无活性酶原形式分泌,其主要功能是通过降解和再塑造细胞外基质(Extra Eellularmatrix,ECM)来维持细胞外基质的动态平衡.基质金属蛋白酶-9|(Matrix Metallo Proteinase-9,MMP-9)又称明胶酶B,是基质金属蛋白酶家族中一员.大量研究表明,在多种脑血管病的发生、发展过程中有多种MMPs的参与,其中MMP-9表达广泛,高于其它MMPs类型.本文就MMP-9与常见脑血管病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以更好地理解外周血MMP-9基因与脑血管疾病的关系.

    作者:沈焱;白向东;马瑞莲;杜秦川 刊期: 2013年第04期

  • 急性脑梗死患者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与血脂的相关性分析

    目的 观察急性脑梗死患者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与血脂的相关性.方法 对431例急性脑梗死患者和421例非脑梗死患者,进行空腹血浆同型半胱氨酸(Hcy)、甘油三酯(TG)、总胆固醇(CHOL)、高密度脂蛋白(HDL)、低密度脂蛋白(LDL)水平测定,颈部血管彩色超声检查,比较2组结果 并分析与脑梗死的关系.结果 脑梗死患者与非脑梗死患者间Hcy的测量结果 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颈部血管动脉硬化斑块形成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Logistic回归分析,血脂、Hcy对急性脑梗死仍有危害因素存在,HCY+TG+LDL的影响大,HCY+LDL次之,HCY+TG小.结论 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尤其合并高血脂症是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的一个危险因素,而是脑梗死的危险因素.

    作者:吴胜军;曲梅丽;周益平;马晓珉;晁丽娜;张荣 刊期: 2013年第04期

  • 248例先天性神经管缺陷发病特点分析

    目的 调查并分析先天性神经管缺陷的发病特点.方法 回顾性分析248例先天性神经管缺陷患儿临床资料,对相关数据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神经管缺陷患儿中男性多于女性;乡村发生率明显高于城市,每年春初冬末多发,近年来呈上升趋势;孕妇≥35岁高于其他年龄组.结论 应加强优生教育宣传工作,积极开展健康教育,以降低先天性神经管缺陷患儿发生率.

    作者:赵阳;李春雷;杜勇 刊期: 2013年第04期

  • 血液分析仪XE-2100低值血小板标本血小板计数方法学比较

    目的 评价血小板(PLT)低值患者采用血液分析仪XE-2100电阻抗法(PLT-I)、光学法(PLT-O)两种方法 检测血小板的准确性.方法 将110例血液标本分成3组,PLT<50×109/L组、50×109/L≤PLT≥100×109/L组和PLT>100×109/L组.用电阻抗法(PLT-I)、光学法(PLT-O)和手工法同时计数血小板,以手工法计数为参考方法,分别与电阻抗法和光学法的检测结果 进行配对t检验和相关性分析.结果 XE-2100仪器上,PLT>100×109/L光学法(PLT-O)和电阻法(PLT-I)计数血小板数量与显微镜计数数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血小板数量异常用光学(PLT-O)法与显微镜法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电阻法(PLT-I)计数与显微镜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相关性上,PLT>100×109/L时电阻抗法、光学法与手工法均高度相关,PLT<100×109/L的标本,电阻抗法与手工法的相关性偏低,不及XE-2100的核酸染色技术与激光法结合血小板计数.结论 XE-2100血小板计数准确性较高,在大批量检测血液标本时可以使用电阻抗法检测,当血小板计数结果 出现异常时应选择光学法进行检测,但在中小型医院,异常血小板计数还是首选人工镜检的方法.

    作者:贺淑霞;刘小丽;王银锋;张洁;兰海琴 刊期: 2013年第04期

  • DSA引导射频热凝术治疗三叉神经痛的临床观察

    目的 探讨在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术(DSA)引导下定位经皮卵圆孔穿刺三叉神经半月节射频热凝术治疗三叉神经痛的临床疗效.方法 对39例原发性三叉神经痛患者均采用DSA引导下Hartel前入路法穿刺准确到位后行半月节射频热凝治疗,观察患者症状缓解情况.结果 39例患者均准确穿刺到位,术后有效率97.4%.术后随访3~36个月,1例无效,1例复发,除了出现面部感觉障碍及角膜炎外,无其他严重并发症.结论 在DSA引导下定位穿刺三叉神经半月节行射频热凝术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并发症少,安全可靠,疗效显著.

    作者:汤翠翠;杨明武;陈夏平;鲍文强;任雪艳;马汉祥 刊期: 2013年第04期

  • 宁夏美沙酮门诊海洛因成瘾者在治疗期间感染艾滋病情况调查

    目的 了解宁夏美沙酮门诊海洛因成瘾者在治疗期间感染艾滋病情况,为提高美沙酮维持治疗的干预效果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所有数据均来源于宁夏社区美沙酮维持治疗管理系统,对日常工作中收集到的调查问卷和实验室检测数据经Excel导出后,使用SPSS统计软件进行分析.结果 宁夏美沙酮门诊HIV阴性治疗者治疗期间HIV感染率为0.18%,既往有注射吸毒行为者感染率0.41%(6/1 468),无注射吸毒行为者感染率0.04%(1/2 439),共用针具和未共用针具的感染率分别为0.25%和1.52%.结论 受治人员在治疗期间偷吸毒品、共用注射器静脉吸毒和不安全性行为是导致HIV传播的因素.

    作者:蒋岸;马光明;张海燕;马芳;田玉山;丁少宏 刊期: 2013年第04期

  • 79例肛周脓肿细菌培养及耐药性分析

    目的 了解肛周脓肿患者感染的病原菌菌群分布特点以及产ESBLs(超广谱β-内酰胺酶)菌在肛肠科的耐药情况,为产ESBLs菌的监控和治疗提供依据.方法 搜集肛周脓肿79例脓液标本,进行细菌培养、鉴定及药敏试验,对结果 统计分析.结果 脓液标本需氧致病菌的检出率为62%,主要为大肠埃希氏菌,其中产ESBLs的大肠埃希氏菌9例,占分离出的大肠埃希菌株的22.5%.大肠埃希氏菌药敏实验结果 显示,对亚胺培南的敏感率为100%,庆大霉素、氨苄青霉素、哌拉西林敏感率不足30%;临床常用的头孢呋辛对其敏感率仅52.5%;产ESBLs的大肠埃希氏菌对多数抗菌药物耐药率较高.结论 大肠埃希菌为肛周脓肿的主要致病菌,其中以产ESBLs比例较高,科室应加强产ESBLs细菌的检测,防止交叉感染,根据监测结果 指导临床合理使用抗菌药物.

    作者:刘军;赵培 刊期: 2013年第04期

  • 类风湿关节炎胸部CT的特征性表现

    目的 提高对类风湿关节炎(RA)累及肺部CT表现的认识.方法 回顾性分析65例明确诊断为RA患者的胸部CT资料,均行胸部常规CT检查.结果 胸部CT主要表现为广泛性肺间质纤维化43例,其中双肺小片状或小结节影17例、网织影和蜂窝肺12例、多发囊性病变6例、支气管、细支气管扩张8例.胸膜增厚、胸腔积液8例,Caplan综合征类(类风湿性尘肺综合征)9例,类风湿性肺结节及2种以上肺部病变并存15例.结论 RA胸部CT表现有一定特征性,主要表现为胸膜病变、结节样改变,磨玻璃影及纤维化,明确诊断还需结合临床和实验室检查.

    作者:杨继团;胡旭萍;王文鼎 刊期: 2013年第04期

  • 经伤椎后路椎弓根内固定治疗胸腰椎骨折36例

    目的 探讨经伤椎椎弓根内固定治疗胸腰段骨折的疗效.方法 回顾分析采用经伤椎后路椎弓根内固定治疗胸腰段骨折36例的临床资料.结果 36例全部得到随访,椎体高度术前及术后1周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术后1周及术后1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无断钉及后突畸形发生.结论 胸腰段骨折经伤椎椎弓根内固定复位满意,术后随访高度丢失少,安全可靠.

    作者:李占良;马兴科;范文晖 刊期: 2013年第04期

  • 中卫市沙坡头区2007-2011年婴儿死亡原因分析

    目的 掌握中卫市沙坡头区2007-2011年的婴儿死亡变化趋势及主要死因,为制定干预措施提供依据,以便有针对性的调整工作策略.方法 回顾性分析沙坡头区2007-2011年婴儿死亡率、死因顺位、就诊地点的变化情况.结果 沙坡头区2007-2011年活产儿总数为19519例,婴儿死亡274例,新生儿死亡196例,7天内死亡156例,死亡率分别是14.04‰、10.04‰、7.99‰,新生儿窒息为死因顺位的第l位,早产居第2位,畸形第3位,肺炎第4位.婴儿死亡地点主要在县市级医院,其次为家中、途中及乡镇卫生院.结论 ①5年来婴儿死亡率呈波动状态;②应加大健康教育力度,落实孕产妇及儿童系统管理工作,提高新生儿存活率;③提高儿科专业人员技术水平和服务质量,减少出生缺陷.

    作者:张娟霞 刊期: 2013年第04期

  • BI-RADS3~5级微钙化性病变数字乳腺X线与病理诊断的对比分析

    目的 对乳腺BI-RADS分类3~5级微钙化性病变在数字乳腺X线检查中的特征并与病理结果 进行对比分析.方法 从200例乳腺X线检查发现钙化性病变患者中,筛查出27例BI-RADS分类3~5级微钙化病变,由两名专门从事乳腺影像诊断医师采用盲法,根据BI-RADS分类诊断标准分析27例病变并进行良恶性评估,并达成一致意见,随后与B超引导穿刺活检及手术切除获得病理资料进行对照.结果 以钙化灶活检或术后病理诊断为金标准,对比分析BI-RADS 3~5级微钙化性病变在乳腺数字X线检查中的特征,病理证实良性微钙化病变9例、恶性微钙化18例,包括BI-RADS 3级微钙化病变3例、BI-RADS 4级14例、BI-RADS 5级10例.结论 数字乳腺X线摄影检查对微钙化病变诊断的敏感性很高,在对BI-RADS分类3~5级微钙化病变定性诊断中,BI-RADS分类4级微钙化病变诊断特异性较低,需要结合其他检查方法 在活检前进一步评估这类病变的良恶性,避免良性钙化性病变患者接受不必要的活检.

    作者:杜风帜;王新辉;张剑;李靓 刊期: 2013年第04期

  • 宁夏青铜峡市2004-2011年流行性腮腺炎流行特征分析

    目的 了解青铜峡市流行性腮腺炎(简称流腮)疫情的流行病学特征.方法 收集疾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系统2004-2011年报告的流腮疫情资料,运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 进行分析.结果 青铜峡市2004-2011年共报告流腮病例1 676例,年平均报告发病率为79.82/10万;男女性别比为1.57: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011年为发病流行年,发病有明显的季节性,以4~7月份为流腮发病高峰;发病年龄主要集中在10岁以下的学生和儿童,占报告病例总数的88%;5~10岁组发病数高,占发病总数的74%;在此期间共发生流腮暴发疫情4起,报告病例170例,波及人口4 531人,罹患率3.75%,所有暴发均发生在中小学.结论 宁夏青铜峡市流腮的发病率近2年来有明显的上升趋势,应加大对重点人群、重点地区的疫情监测和防控力度,积极开展腮腺炎疫苗的免疫接种工作.

    作者:李长军;鲁红莲 刊期: 2013年第04期

宁夏医学杂志

宁夏医学杂志

主管:宁夏回族自治区卫生厅

主办:中华医学会宁夏分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