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两种膜型血浆分离器治疗重型肝炎的疗效比较

张大志;赵有蓉;张全海;王志毅;秦波;何华;周智;郭树华

关键词:血浆交换, 重型肝炎, 膜型血浆分离器
摘要:目的观察两种不同材料制备的膜型血浆分离器Evacure-4A与PS-06进行血浆置换治疗重型肝炎的疗效.方法 6 3例患者在内科综合治疗基础上联合血浆置换治疗,其中应用Evacure-4A膜型血浆分离器28例(A组),应用PS-06膜型血浆分离器3 5例(B组),检测治疗前、后肝功能.结果经单次血浆置换治疗后,两组患者的总胆红素及直接胆红素明显降低,A组患者分别下降(41.6±10.6)%和(42.1±11.9)%,B组患者分别下降(42.1±11.9)%和(43.4±8.3)%,两组比较t值分别为0.98和0.7 3,P值均>0.05;两组患者血清白蛋白水平均有轻度升高,A组血清白蛋白上升幅度大于B组,A组为(8.3±10.7)%,B组为(3.4±9.3)%,t=2.76,P<0.01.结论膜型血浆分离器Evacure-4A可以减少白蛋白丢失,优于膜型血浆分离器PS-0 6.
中华肝脏病杂志相关文献
  • 药物性肝病的发病机制

    药物所致肝损害取决于两方面的因素,一为药物本身对肝脏的损害,二为机体对药物的特异质反应.故前者常被称为可预测性损害,后者则多呈不可预测性.一、中毒性肝损害通过此途径引起肝损害的药物称为直接肝毒剂或真性肝毒剂、可预测性肝毒剂,其导致的肝损害又分为两型:直接损害和间接损害.

    作者:阎明 刊期: 2004年第04期

  • 2例输血传播病毒感染者DNA序列分析

    为探讨输血传播病毒(TTV)的基因变异及其与致病性的关系,对两例TTV感染者的不同TTV克隆DNA序列进行了分析.1.材料:(1)血清标本:研究所收集到的TTV感染者血清,从中选择两例做为研究对象.

    作者:侯周华;谭德明;刘双虎;谢玉桃 刊期: 2004年第04期

  • 基质金属蛋白酶-2及其抑制物在慢性肝炎和肝硬化肝组织中的表达

    为进一步探讨基质金属蛋白酶-2(MMP-2)和基质金属蛋白酶-2组织抑制因子(TIMP-2)在肝纤维化发生、发展过程中的作用,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慢性肝炎和肝硬化肝组织中MMP--2和TIMP-2的表达及分布状态,并作定位及半定量分析.

    作者:王迎春;王英德 刊期: 2004年第04期

  • 两种膜型血浆分离器治疗重型肝炎的疗效比较

    目的观察两种不同材料制备的膜型血浆分离器Evacure-4A与PS-06进行血浆置换治疗重型肝炎的疗效.方法 6 3例患者在内科综合治疗基础上联合血浆置换治疗,其中应用Evacure-4A膜型血浆分离器28例(A组),应用PS-06膜型血浆分离器3 5例(B组),检测治疗前、后肝功能.结果经单次血浆置换治疗后,两组患者的总胆红素及直接胆红素明显降低,A组患者分别下降(41.6±10.6)%和(42.1±11.9)%,B组患者分别下降(42.1±11.9)%和(43.4±8.3)%,两组比较t值分别为0.98和0.7 3,P值均>0.05;两组患者血清白蛋白水平均有轻度升高,A组血清白蛋白上升幅度大于B组,A组为(8.3±10.7)%,B组为(3.4±9.3)%,t=2.76,P<0.01.结论膜型血浆分离器Evacure-4A可以减少白蛋白丢失,优于膜型血浆分离器PS-0 6.

    作者:张大志;赵有蓉;张全海;王志毅;秦波;何华;周智;郭树华 刊期: 2004年第04期

  • 《检验医学与临床》成为正式刊物

    作者: 刊期: 2004年第04期

  • 药物性肝病的诊断和治疗

    药物性肝病病理表现多种多样,肝内所有细胞均会受到药物的影响;而所有类型的肝损伤均可由药物引起.急性肝炎是常见类型,又分为急性肝细胞性肝炎、急性胆汁淤积、混和型急性肝炎.此外还可出现急性肝坏死、慢性肝炎和(或)肝硬化、肉芽肿性肝炎、脂肪肝、血管损害、胆小管损伤的急慢性胆管炎、甚至肿瘤.

    作者:王吉耀;郭津生 刊期: 2004年第04期

  • 干扰素中和抗体对慢性乙型肝炎抗病毒应答的影响

    目的观察干扰素中和抗体(NA)对重组α干扰素(rIFN-α)治疗慢性乙型肝炎时病毒学立答的影响.方法 181例经肝穿刺活检证实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给予rIFN-α 1b治疗,每次5 MU,每周3次,疗程6~3 7个月(中位数10个月),疗程中每1~3个月以抗病毒生物中和法检测NA、以聚合酶链反应荧光定量测定HBV DNA、以Abbott EIA试剂检测乙型肝炎e抗原.结果NA产生率为33.7%.阳性者治疗结束时完全应答率显著低于阴性者(27.9%对4 5.0%,χ2=4.979,P=0.026),NA出现时间对宁效无显著影响,但NA出现时已获部分应答者(35例)完全应答率显著高于未获部分应答者(26例)(45.7%对3.8%,χ2=11.009,P=0.001),NA出现时血清HBV DNA水平低于20 Pg/ml且近3个月下降幅度超过60%者(16例)完全应答率显著高于NA出现时血清HBV DNA水平高于20 Pg/ml或虽低于20 Pg/ml但近3个月下降幅度不足60%者(45例)(56.3%对20.0%,χ2=7.457,P=0.006).结论NA可削弱或抵消rlFN-α抗-HBV应答,NA出现时已获部分应答者及血清HBV DNA水平低于20pg/ml且近3个月下降幅度超过60%者完全应答率较高.

    作者:毛乾国;骆抗先;刘定立;张明霞;侯金林 刊期: 2004年第04期

  • 乙型肝炎病毒相关慢性肝病前C区/BCP区基因突变的临床意义

    实验采用PCR技术及芯片杂交原理,对65例乙型肝炎病毒(HBV)相关性慢性肝病患者进行前-C区及BCP区A1896、A1899及nt1762/m1764联合突变检测,探讨HBV相关性慢性肝病前C区/BCP区基因突变的临床意义.一、资料与方法

    作者:周秀梅;曲迅;刘福利;邹明谨;张玉琦;孙成刚 刊期: 2004年第04期

  • 还原型谷胱甘肽治疗烧伤后肝衰竭疗效观察

    还原型谷胱甘肽(GSH)具有保护肝细胞膜、抗氧自由基损伤,促进肝酶活性,烧伤后诸多因素如休克、感染都易诱发肝细胞损害.1.资料与方法:(1)对象:1996年6月~2002年11月烧伤后并发肝衰竭者100例,男73例,女27例,年龄19~56岁,平均(35.6±16.4)岁,随机分为GSH治疗组50例和对照组50例.治疗组、对照组烧伤总面积分别为48.0%±23.4%、45.0%±19.7%,Ⅲ度烧伤面积分别为31.0%±15.6%、33.0%±12.7%.

    作者:楼非鸿;吴伯瑜;杨际慧;陈昭宏;王顺宾;陈舜 刊期: 2004年第04期

  • 全国检验医学与临床学术会议

    作者: 刊期: 2004年第04期

  • 肝细胞癌RUNX3基因甲基化与杂合缺失的分析及其意义

    目的通过筛查肝细胞癌(HCC)RUNX3遗传学和表遗传学异常,拟明确RUNX3基因在HCC发病过程中的作用.方法采用聚合酶链反应(PCR)-单链构象多态性、杂合缺失(LOH)分析、测序以及DNA甲基化特异的PCR技术对90例HCC RUNX3基因突变、LOH及甲基化状态进行检测,对RUNX3基因缺失、甲基化结果与各临床病理参数的关系进行分析.结果未发现突变病例;但发现3个单核苷酸多态性分别存在于外显子1和4;LOH分析表明30.6%(11/36)的病例存在LOH;54.4%(49/90)的病例存在RUNX3基因高甲基化;RUNX3 LOH与HCC门静脉癌栓、肝内转移和微血管受侵差异有显著性(χ2值分别为4.729、4.581、4.581,P值均<0.05).结论HCC RUNX3基因存在高频率的LOH和高甲基化;RUNX3基因的异常可能在HCC发病过程中起重要作用.

    作者:肖文华;刘为纹 刊期: 2004年第04期

  • 乙型肝炎表面抗原与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融合表达质粒免疫乙型肝炎病毒转基因小鼠的研究

    目的研究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和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M-CSF)的融合表达质粒免疫乙型肝炎病毒(HBV)转基因小鼠及其病毒清除作用.方法将小鼠随机分为8组,分别注射以下质粒:A组pcDNA3.1-S 100μg;B组:pcDNA3.1-GM-CSF-S 100μg;C组:pcDNA3.1-S-GM-CSF 100μg;D组:pcDNA3.1-S 50μg+pcDNA3.1-GM-CSF 50μg;E组:pcDNA3.1-GM-CSF 100μg;F组:重组酵母乙型肝炎疫苗1μg; G组:pcDNA 3.1 100 μg;H组:磷酸盐缓冲液(PBS)100μl.于质粒注射前4 d肌肉注射0.25%bupivacaine溶液100 μ1,诱导骨骼肌细胞变性.以HBsAg和GM-CSF的融合乙型肝炎表达质粒免疫HBV转基因小鼠,检测HBV转基因小鼠血清HBsAg表达水平及肝细胞HBsAg的表达,检测脾细胞白细胞介素(IL)-2、IL-4及γ干扰素(IFN-γ)的分泌水平及淋巴细胞增殖情况,并进行肝组织学检查.结果质粒加强免疫4周后血清HBsAg检测结果A组为2 8.28±15.32、B组为10.77±9.18、C组为44.16±8.30、D组为21.93±13.28、E组48.04±3.60、F组为38.3±11.66、G组为47.03±3.96、H组为51.46±4.70,F=11.262,P<0.01,其中B组血清HBsAg滴度显著低于其余各组.IL-2分泌水平(pg/m1)A组为25.5±7.5、B组为48.5±11.3、C组为4.0±2.5、D组为38.0±8.5、E组为3.7±2.1、F组为6.5±23.7、G组为1.8±1.0、H组为0,F=8.147,P<0.01.IFN-γ分泌水平A组为71.0±23.2、B组为218.0±20.3、C组为20.0±13.5、D组为106.0±39.8、E组为18.0±10.5、F组为36.0±15.4、G组为5.0±4.0、H组为0,F=62.275,P<0.01.淋巴细胞增殖反应结果A组为3.404±0.312、B组为4.69± 0.286、C组为1.390±0.065、D组为3.790±0.276、E组为1.480±0.067、F组为1.510±0.084、G组为1.290±0.123、H组为1.130±0.086,F=116.28,P<0.01.肝细胞HBsAg的表达(黄棕色区面积/统计区总面积)结果A组为0.127±0.08 5、B组为0.029±0.046、C组为0.349±0.025、D组为0.075±0.039、E组为0.336±0.025、F组为0.292±0.069、G组为0.362±0.029、H组为0.394±0.059,F=41.439,P<0.01.以上研究结果显示pcDNA3.1-GM-CSF-S免疫组血清HBsAg滴度及肝细胞HBsAg的表达水平显著低于pcDNA3.1-S免疫组,而pcDNA3.1-GM-CSF-S免疫组IL-2、FN-γ分泌水平均及淋巴细胞增殖反应均显著高于pcDNA3.1-S免疫组.各实验组及对照组均未见炎症细胞浸润、无肝细胞肿胀、变性及坏死.结论GM-CSF基因与HBsAg基因融合可增强HBsAg DNA疫苗对病毒的清除作用.

    作者:卿玉玲;赵嘉将;任红 刊期: 2004年第04期

  • 应用肝组织蛋白质组模式诊断乙型肝炎病毒相关性肝细胞癌的初步研究

    目的获得能早期诊断乙型肝炎病毒(HBV)相关性肝细胞癌(HCC)的癌组织蛋白质组模式.方法应用双向凝胶电泳(2-DE)技术获得癌组织和非癌组织蛋白质表达谱.先对1 4例癌组织和非癌组织蛋白质表达谱进行分析,在癌组织蛋白质表达谱中发现具有鉴别癌组织和非癌组织的蛋白质组模式,再应用该模式对4 8例未知的癌组织和非癌组织2-DE图谱进行检测.结果未知的癌组织与非癌组织均得到准确鉴定,灵敏度和特异性均为100%.结论对蛋白质组模式中的蛋白质点进一步分析有助于研究HBV相关性HCC的肿瘤标记.蛋白质组模式技术亦有望成为在高危人群和普通人群中对恶性肿瘤进行筛查的工具.

    作者:龙云铸;范学工;李宁;黄宇琨 刊期: 2004年第04期

  • 实验性大鼠肝纤维化中Smad3蛋白和细胞外信号调节激酶1的表达

    对大鼠纤维化肝组织中Smad3蛋白和细胞外信号调节激酶1(ERK1)的表达进行检测,初步探讨这两种信号分子在肝纤维化发生中的作用.

    作者:梁增文;张国;王天才 刊期: 2004年第04期

  • 一种终末期肝病的危险度评分模型

    一、终末期肝病的危险度评分模型的由来近年来,经颈静脉肝内门体分流术(Transjugular intrahepatic portosystemc shunts,TIPS)广泛用于治疗门静脉高压的并发症,如控制食管胃底曲张静脉破裂出血、预防曲张静脉再出血、治疗顽固性腹水等[1].但急诊TIPS术后,患者病死率很高[2];并发现某些因素如肝病进展程度、高胆红素血症等与患者的预后有关.于是,有些学者试图寻找一种能够准确预测TIPS术后患者的生存率的模型.

    作者:林栋栋;李铎;孙家邦 刊期: 2004年第04期

  • 关注我国第一部《丙型肝炎防治指南》

    近,由中华医学会肝病学分会和传染病与寄生虫病学分会联合制订的<丙型肝炎防治指南>(以下简称<指南>)出版面世,这对提高我国医务人员对丙型肝炎的预防和诊治水平,加强公众的健康教育,规范和指导我国丙型肝炎的诊断、治疗和预防工作,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庄辉 刊期: 2004年第04期

  • 肝细胞癌4号染色体微卫星变异的研究

    目的探讨肝细胞癌(HCC)微卫星变异的特点及其与临床病理的相关性.方法应用聚合酶链反应-简单重复序列多态性方法,对56例患者HCC中4号染色体上10个微卫星的杂合性缺失(LOH)、微卫星不稳定性(MSI)和等位基因失衡(AI)3种变异特征进行检测.结果56例HCC中,LOH的频率为71.4%(40/56),D4S426的LOH率高为61.0%,其次为D4S1534(53.7%).D4S406基因座,血清乙型肝炎表面抗原阳性患者的LOH频率高于阴性者[76.9%(20/26)与12.5%(2/16),χ2=13.999,P<0.01];在D4S426、D4S1615和D4S1652基因座,EdmondsonⅢ、Ⅳ级的LOH明显高于Edmondson I、Ⅱ级[76.7%(23/30)与18.2%(2/11),χ 2=9.242、P<0.01;53.8%(14/26)与16.7%(2/12),P<0.05;60.7%(17/28)与18.2%(2/11),P<0.05];D4S2921基因座,肝内转移者的LOH显著高于无肝内转移者[63.6%(21/33)与1 8.2%(2/11),χ2=5.1 32,P<0.05].MSI的频率为8.9%(5/56); AI的频率为26.8%(15/56).结论HCC 4号染色体微卫星变异形式以LOH为主,提示LOH路径在HCC的发生和发展过程中起主要作用,MSI路径的作用次之.

    作者:张树辉;丛文铭;冼志红;吴孟超 刊期: 2004年第04期

  • 活血软坚方对肝星状细胞Smad信号的影响及意义

    目的活血软坚方的成药制剂和络舒肝含药血清对肝星状细胞(HSC)-T6细胞株Smad3、Smad 7、前胶原α 2(I)基因表达影响,以探讨活血软坚方抗肝纤维化作用及分子机制.方法常规方法制备和络舒肝含药血清.用不同浓度和络舒肝含药血清干预H S C-T 6细胞株,并以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观察分析各组间Smad3、Smad7、前胶原α 2(I)mRNA表达的变化,以western blot检测Smad3蛋白的表达.结果经和络舒肝含药血清处理,可下调HSC-T6细胞株Smad3、前胶原α 2(I)mRNA表达以及Smad3蛋白表达水平,前胶原α2(I)表达变化与Smad3表达改变趋势一致.不同浓度的含药血清作用强度明显不同,药物作用后前胶原α2(I)mRNA表达改变呈现血药浓度依赖性(F=6.92,P<0.0 5).药物血清对Smad7 mRNA表达影响不明显(F=1.57,P>0.05).结论活血软坚方和络舒肝的抗肝纤维化作用可能是通过非特异性作用干扰转化生长因子β和Smad功能,抑制前胶原α2(I)mRNA转录,从而减少细胞外基质生成.对Smad3而言,可能其表达升高产生的是促纤维化形成效应,反之,表现为抗纤维化作用.

    作者:张国;张法灿;王天才;梁扩寰 刊期: 2004年第04期

  • 小剂量内毒素导致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大鼠急性肝功能衰竭

    通过持续24周的高脂饮食建立了大鼠肥胖、高脂血症、脂肪性肝炎大鼠模型,观察了小剂量内毒素处理后模型大鼠肝功能衰竭的发生情况.一、材料与方法1.雄性SD大鼠28只,体重140~160 g,随机分为2组.模型组18只以高脂饲料(普通饲料+10%猪油+2%胆固醇)喂养.正常组10只以普通饲料饲养.

    作者:徐正婕;范建高;王国良;王兴鹏;丁晓东;田丽艳 刊期: 2004年第04期

  • 肝硬化患者血小板计数与血小板生成素及脾脏指数间的关系

    目的研究肝硬化患者外周血血小板计数、血清血小板生成素(TPO)水平及脾脏指数间的关系,以明确肝硬化患者血小板减少的原因.方法血清TPO水平采用酶联吸附法检测,脾脏指数由同一医生在相同的条件下用彩色多普勒超声仪测量.结果健康对照组与肝硬化组外周血小板计数分别为(169.63±26.60)×1012/L、(109.20±53.39)×1012/L,t=3.630,P<0.05;血清TPO水平分别为(412.63±132.80)pg/m1、(436.42±258.97)pg/ml,t=0.272,P>0.05.随着肝脏损伤的加重,血清TPO水平依次下降,Child-Pugh A级、B级、C级分别为(526.13±317.44)pg/ml、(445.22±214.90)pg/ml、(311.45±182.66)pg/ml,A级与C级之间差异有显著性,而其它指标(血小板计数、脾脏指数、门静脉宽度)A级与B级、C级之间差异有显著性.血小板正常组(3 5例)与血小板减少组(3 6例)血清TPO水平分别为(529.43±282.64)pg/ml、(351.27±228.25)pg/ml,t=-2.926,P<0.01;而两组间脾脏指数分别为(29.65±12.00)cm2、(36.35±12.68)cm2,t=1.891,P>0.05.结论血清TPO水平降低可能是肝硬化患者血小板减少的原因之一,脾脏在血小板减少中的作用有待进一步研究.

    作者:李琴;孙桂珍;王宝恩;贾继东;马红;魏玉香;丛玉隆;沈静 刊期: 2004年第04期

中华肝脏病杂志

中华肝脏病杂志

主管: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中华医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