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关注我国第一部《丙型肝炎防治指南》

庄辉

关键词:肝炎, 丙型, 诊断, 治疗, 预防
摘要:近,由中华医学会肝病学分会和传染病与寄生虫病学分会联合制订的<丙型肝炎防治指南>(以下简称<指南>)出版面世,这对提高我国医务人员对丙型肝炎的预防和诊治水平,加强公众的健康教育,规范和指导我国丙型肝炎的诊断、治疗和预防工作,具有重要意义.
中华肝脏病杂志相关文献
  • 全国检验医学与临床学术会议

    作者: 刊期: 2004年第04期

  • 《检验医学与临床》成为正式刊物

    作者: 刊期: 2004年第04期

  • 乙型肝炎病毒相关慢性肝病前C区/BCP区基因突变的临床意义

    实验采用PCR技术及芯片杂交原理,对65例乙型肝炎病毒(HBV)相关性慢性肝病患者进行前-C区及BCP区A1896、A1899及nt1762/m1764联合突变检测,探讨HBV相关性慢性肝病前C区/BCP区基因突变的临床意义.一、资料与方法

    作者:周秀梅;曲迅;刘福利;邹明谨;张玉琦;孙成刚 刊期: 2004年第04期

  • 基质金属蛋白酶-2及其抑制物在慢性肝炎和肝硬化肝组织中的表达

    为进一步探讨基质金属蛋白酶-2(MMP-2)和基质金属蛋白酶-2组织抑制因子(TIMP-2)在肝纤维化发生、发展过程中的作用,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慢性肝炎和肝硬化肝组织中MMP--2和TIMP-2的表达及分布状态,并作定位及半定量分析.

    作者:王迎春;王英德 刊期: 2004年第04期

  • 大剂量乙型肝炎疫苗及胸腺素对初次免疫无应答者免疫效果

    采用大剂量重组酵母基因工程乙型肝炎(简称乙肝)疫苗单用或联合胸腺素的方法,探讨按0-1-6个月方案常规接种乙肝疫苗无应答者再次预防接种的方法及效果.

    作者:李耀才;陈小萍;伍思国;杨静 刊期: 2004年第04期

  • 丙型肝炎病毒非编码区ABC程序酶切分型研究

    目的为进一步了解中国是否存在HCV 3b基因及la、2b和6a基因型感染,建立HCV 5'-端非编码区(5'-NCR)不同基因型的基因库.方法分型方法按ABC程序进行,A应用BHH'(BsrB I、HaeⅡ、Hinf I)复合内切酶消化5'-NCR cDNA,可将不同基因型划分为5组:1a、1b,6a,2a、2b,3a,3b、4a.B应用BstU I内切酶鉴别1a、1b.C应用HaeⅢ内切酶鉴别2a、2b、3b、4a及6a.电泳检测片段大小.结果(1)1a、1b、2a、2b、3a、3b、4a、6a 8种基因型参比品的ABC分型结果表明,该8种基因型获得良好的分型效果.(2)93份HCV RNA阳性患者ABC分型结果表明,1b型感染率占66.67%,2a型1 8.28%,1b/2b型、3b型及2b型均为3.23%,2a/2b型和1b/2a型各为2.15%,1a型1.08%.结论结果表明应用HCV 5'-NCRAB C分型技术既保证了H CV RNA检测的灵敏度,又能完成1 a~6a型中的8种基因型的鉴别.

    作者:邱国华;杜绍财;孙南雄;尤鹏;范晓峰;张永祥;魏来 刊期: 2004年第04期

  • 肝硬化患者血小板计数与血小板生成素及脾脏指数间的关系

    目的研究肝硬化患者外周血血小板计数、血清血小板生成素(TPO)水平及脾脏指数间的关系,以明确肝硬化患者血小板减少的原因.方法血清TPO水平采用酶联吸附法检测,脾脏指数由同一医生在相同的条件下用彩色多普勒超声仪测量.结果健康对照组与肝硬化组外周血小板计数分别为(169.63±26.60)×1012/L、(109.20±53.39)×1012/L,t=3.630,P<0.05;血清TPO水平分别为(412.63±132.80)pg/m1、(436.42±258.97)pg/ml,t=0.272,P>0.05.随着肝脏损伤的加重,血清TPO水平依次下降,Child-Pugh A级、B级、C级分别为(526.13±317.44)pg/ml、(445.22±214.90)pg/ml、(311.45±182.66)pg/ml,A级与C级之间差异有显著性,而其它指标(血小板计数、脾脏指数、门静脉宽度)A级与B级、C级之间差异有显著性.血小板正常组(3 5例)与血小板减少组(3 6例)血清TPO水平分别为(529.43±282.64)pg/ml、(351.27±228.25)pg/ml,t=-2.926,P<0.01;而两组间脾脏指数分别为(29.65±12.00)cm2、(36.35±12.68)cm2,t=1.891,P>0.05.结论血清TPO水平降低可能是肝硬化患者血小板减少的原因之一,脾脏在血小板减少中的作用有待进一步研究.

    作者:李琴;孙桂珍;王宝恩;贾继东;马红;魏玉香;丛玉隆;沈静 刊期: 2004年第04期

  • 深圳地区乙型肝炎病毒DNA基因分型与临床的关系

    目的检测血清中乙型肝炎病毒(HBV)DNA并进行基因分型.方法采用聚合酶链反应(PCR)扩增HBV DNA后,用不同的探针,利用微板杂交法将其分为6个亚型.结果150例HBV DNA阳性病人中,B型50例、C型36例、D型1 3例、F型3例和A型1例,没有发现E型.另有47例为混合型,其中以B、D型(1 8例)、C、D型(20例)为主,分别占混合型的3 8.30%与42.6%.受检病人中,B型感染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水平明显增高;B型感染者比C型感染者抗-HBe阳性率高,分别为64.0%和30.5%,而C型感染者比B型感染者乙型肝炎e抗原阳性率高,分别为4 7.2%和2 2.0%;年龄、性别与基因型关系不明显.结论深圳地区H B V基因亚型以B型为主,C型次之,其他较少.基因型与肝炎程度有一定关系.

    作者:戴建宜;石之麟;戴勇;杜珙;陈德珩;王沙燕 刊期: 2004年第04期

  • 药物性肝病的临床类型、特点及影响因素

    美国急性肝衰竭中一半以上是药物引发的.在过去的五年中,因严重肝损害美国食品与药物监督局将两种药物撤离了市场,现重点论述药物中毒性肝损害和特异体质性肝损害.

    作者:鲁晓岚;罗金燕 刊期: 2004年第04期

  • 2例输血传播病毒感染者DNA序列分析

    为探讨输血传播病毒(TTV)的基因变异及其与致病性的关系,对两例TTV感染者的不同TTV克隆DNA序列进行了分析.1.材料:(1)血清标本:研究所收集到的TTV感染者血清,从中选择两例做为研究对象.

    作者:侯周华;谭德明;刘双虎;谢玉桃 刊期: 2004年第04期

  • 还原型谷胱甘肽治疗烧伤后肝衰竭疗效观察

    还原型谷胱甘肽(GSH)具有保护肝细胞膜、抗氧自由基损伤,促进肝酶活性,烧伤后诸多因素如休克、感染都易诱发肝细胞损害.1.资料与方法:(1)对象:1996年6月~2002年11月烧伤后并发肝衰竭者100例,男73例,女27例,年龄19~56岁,平均(35.6±16.4)岁,随机分为GSH治疗组50例和对照组50例.治疗组、对照组烧伤总面积分别为48.0%±23.4%、45.0%±19.7%,Ⅲ度烧伤面积分别为31.0%±15.6%、33.0%±12.7%.

    作者:楼非鸿;吴伯瑜;杨际慧;陈昭宏;王顺宾;陈舜 刊期: 2004年第04期

  • 两种膜型血浆分离器治疗重型肝炎的疗效比较

    目的观察两种不同材料制备的膜型血浆分离器Evacure-4A与PS-06进行血浆置换治疗重型肝炎的疗效.方法 6 3例患者在内科综合治疗基础上联合血浆置换治疗,其中应用Evacure-4A膜型血浆分离器28例(A组),应用PS-06膜型血浆分离器3 5例(B组),检测治疗前、后肝功能.结果经单次血浆置换治疗后,两组患者的总胆红素及直接胆红素明显降低,A组患者分别下降(41.6±10.6)%和(42.1±11.9)%,B组患者分别下降(42.1±11.9)%和(43.4±8.3)%,两组比较t值分别为0.98和0.7 3,P值均>0.05;两组患者血清白蛋白水平均有轻度升高,A组血清白蛋白上升幅度大于B组,A组为(8.3±10.7)%,B组为(3.4±9.3)%,t=2.76,P<0.01.结论膜型血浆分离器Evacure-4A可以减少白蛋白丢失,优于膜型血浆分离器PS-0 6.

    作者:张大志;赵有蓉;张全海;王志毅;秦波;何华;周智;郭树华 刊期: 2004年第04期

  • 中草药的肝损伤问题

    一般而言,中药是较为安全的.我们在讨论这一问题时,首先是不能把中医药与中草药的概念混淆,中医药是在中医理论指导下的辨证组方用药,且中药要经过严格加工炮制,有其理论配伍,而中草药的概念则单指天然药物而言.随着中草药的广泛应用,因中草药及其制成品所引起的不良反应有逐年增多之势,因中药中毒致死的病例也不乏报道.究其原因,除了培植药材中农药的残留及品种混淆等外,中草药本身的毒副作用不可忽视.

    作者:刘平 刊期: 2004年第04期

  • 药物性肝病的发病机制

    药物所致肝损害取决于两方面的因素,一为药物本身对肝脏的损害,二为机体对药物的特异质反应.故前者常被称为可预测性损害,后者则多呈不可预测性.一、中毒性肝损害通过此途径引起肝损害的药物称为直接肝毒剂或真性肝毒剂、可预测性肝毒剂,其导致的肝损害又分为两型:直接损害和间接损害.

    作者:阎明 刊期: 2004年第04期

  • 肝细胞癌RUNX3基因甲基化与杂合缺失的分析及其意义

    目的通过筛查肝细胞癌(HCC)RUNX3遗传学和表遗传学异常,拟明确RUNX3基因在HCC发病过程中的作用.方法采用聚合酶链反应(PCR)-单链构象多态性、杂合缺失(LOH)分析、测序以及DNA甲基化特异的PCR技术对90例HCC RUNX3基因突变、LOH及甲基化状态进行检测,对RUNX3基因缺失、甲基化结果与各临床病理参数的关系进行分析.结果未发现突变病例;但发现3个单核苷酸多态性分别存在于外显子1和4;LOH分析表明30.6%(11/36)的病例存在LOH;54.4%(49/90)的病例存在RUNX3基因高甲基化;RUNX3 LOH与HCC门静脉癌栓、肝内转移和微血管受侵差异有显著性(χ2值分别为4.729、4.581、4.581,P值均<0.05).结论HCC RUNX3基因存在高频率的LOH和高甲基化;RUNX3基因的异常可能在HCC发病过程中起重要作用.

    作者:肖文华;刘为纹 刊期: 2004年第04期

  • 八项肝纤维化血清标志物比较研究

    目的比较血清血小板衍生生长因子-BB(PDGF-BB)、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基质金属蛋白酶抑制剂-1(TIMP-1)、基质金属蛋白酶-1(MMP-1)、透明质酸(HA)、Ⅲ型前胶原(PCⅢ)、Ⅳ型胶原(CⅣ)和层黏连蛋白(LN)及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内TIMP-1 mRNA、MMP-1 mRNA在肝纤维化中的诊断价值.方法常规肝穿活检、组织病理学诊断; RT-P CR检测PBM Cs中MMP-1 mRNA、TIMP-1 mRNA水平;酶标法检测血清PDGF-BB、TGF-β1、TIMP-1和MMP-1含量;放射免疫法检测血清HA、PCⅢ、C-Ⅳ和LN含量.结果经ROC曲线分析,血清PDGF-BB、TIMP-1、HA、PCⅢ、C-Ⅳ、LN和TIMP-1 mRNA的AUC分别为0.985、0.726、0.318、0.728、0.727、0.583、0.463、0.876;血清PDGF-BB和PBMCs中TIMP-1 mRNA的灵敏度和特异度分别为90%、95%,73.7%、100%;两者联合检测的灵敏度为97.4%,特异度为95.0%.结论八项指标中,血清PDGF-BB的诊断价值大.在筛选肝纤维化患者时,以血清PDGF-BB、PBMC中TIMP-1 mRNA联合检测佳.

    作者:蔡卫民;张彬彬;翁红雷;胡中荣;闾军;郑敏;刘荣华 刊期: 2004年第04期

  • 一种终末期肝病的危险度评分模型

    一、终末期肝病的危险度评分模型的由来近年来,经颈静脉肝内门体分流术(Transjugular intrahepatic portosystemc shunts,TIPS)广泛用于治疗门静脉高压的并发症,如控制食管胃底曲张静脉破裂出血、预防曲张静脉再出血、治疗顽固性腹水等[1].但急诊TIPS术后,患者病死率很高[2];并发现某些因素如肝病进展程度、高胆红素血症等与患者的预后有关.于是,有些学者试图寻找一种能够准确预测TIPS术后患者的生存率的模型.

    作者:林栋栋;李铎;孙家邦 刊期: 2004年第04期

  • 应用肝组织蛋白质组模式诊断乙型肝炎病毒相关性肝细胞癌的初步研究

    目的获得能早期诊断乙型肝炎病毒(HBV)相关性肝细胞癌(HCC)的癌组织蛋白质组模式.方法应用双向凝胶电泳(2-DE)技术获得癌组织和非癌组织蛋白质表达谱.先对1 4例癌组织和非癌组织蛋白质表达谱进行分析,在癌组织蛋白质表达谱中发现具有鉴别癌组织和非癌组织的蛋白质组模式,再应用该模式对4 8例未知的癌组织和非癌组织2-DE图谱进行检测.结果未知的癌组织与非癌组织均得到准确鉴定,灵敏度和特异性均为100%.结论对蛋白质组模式中的蛋白质点进一步分析有助于研究HBV相关性HCC的肿瘤标记.蛋白质组模式技术亦有望成为在高危人群和普通人群中对恶性肿瘤进行筛查的工具.

    作者:龙云铸;范学工;李宁;黄宇琨 刊期: 2004年第04期

  • 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活化受体γ在肝星状细胞活化过程中的动态演变

    目的探讨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活化受体γ(PPAR γ)在肝星状细胞(HSC)活化过程中的作用.方法采用形态学、RT-PCR方法观察从正常Wistar大鼠分离的HSC在体外培养自发活化过程中以及以二甲基亚硝胺诱导肝纤维化形成过程中HSC在体活化时PPAR γ的动态演变.结果 HSC在体外培养自发活化过程中,新鲜分离的HSC PPAR γ mRNA表达水平高(0.72±0.01),培养第3天时即开始减低(0.48±0.03,t=19.8 372,P<0.01),培养第7天后PPAR γ的表达减低70%以上,传2代时几乎检测不到.以二甲基亚硝胺诱导肝纤维化形成过程中,对照组大鼠新鲜分离的HSC表达PPAR γ(0.76±0.01),第3次注射二甲基亚硝胺后PPAR γ的表达水平显著减低(0.46±0.02,t=29.5318,P<0.01),一周末时PPAR v表达较正常大鼠下降66%,第2周、第3周时PPAR γ几乎检测不出.结论PPAR γ的表达参与HSC静止表型的维持,且PPAR γ表达降低是HSC由静止向活化表型转化过程的早期事件.

    作者:杨文卓;刘瑞麟;曾民德;陆伦根;陈锡美;许树长;茅益民;范竹萍;王志荣;曹爱平 刊期: 2004年第04期

  • 关注我国第一部《丙型肝炎防治指南》

    近,由中华医学会肝病学分会和传染病与寄生虫病学分会联合制订的<丙型肝炎防治指南>(以下简称<指南>)出版面世,这对提高我国医务人员对丙型肝炎的预防和诊治水平,加强公众的健康教育,规范和指导我国丙型肝炎的诊断、治疗和预防工作,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庄辉 刊期: 2004年第04期

中华肝脏病杂志

中华肝脏病杂志

主管: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中华医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