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锥形束CT准确定位上颌阻生尖牙48例

闫娅霏;王洁丽;刘伟

关键词:锥形束CT, 尖牙, 阻生
摘要:目的 利用锥形束CT(CBCT)研究上颌埋伏阻生尖牙发生的位置和方向,以更好地指导临床治疗.方法 对48例患者(55颗)上颌埋伏阻生尖牙进行CBCT扫描,测量分析其在牙弓中的位置、倾斜方向、性别差异等.结果 在所扫描的55颗阻生尖牙当中,近中阻生48颗,远中阻生7颗;唇侧阻生39颗,腭侧阻生16颗;女性与男性的比例为2.2:1.结论 上颌阻生尖牙以唇侧、近中倾斜、女性较常见.
宁夏医学杂志相关文献
  • 瘢痕子宫再次妊娠分娩方式探讨

    目的 探讨瘢痕子宫再次妊娠分娩方式的选择和可行性,降低剖宫产率.方法 对瘢痕子宫再次妊娠的186例产妇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按分娩方式的不同分为再次剖宫产组164例,经阴道分娩组22例,并选取同期首次剖宫产的369例与再次剖宫产的164例进行比较.结果 在186例瘢痕子宫中,阴道试产39例,阴道试产率21%,试产成功22例,试产成功率56.4%,阴道分娩率11.8%;22例阴道分娩组,平均阴道出血量220 mL,164例剖宫产组平均阴道出血量360 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分娩方式新生儿Apgar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于前次剖宫产史但本次具有自然分娩指征的产妇,可行阴道试产,以降低再次手术给患者带来的痛苦及风险.

    作者:张文华;陈娥;丁志娟 刊期: 2015年第12期

  • 急性脑卒中患者并发多器官损害的临床分析

    目的 探讨急性脑卒中患者合并多脏器功能损害的程度,并分析脏器功能损害与脑损伤程度之间的关系.方法 选取住院急性脑卒中患者213例,分析脑卒中并发的器官损害程度及其关系、脑卒中神经缺损与脏器损害及病死率的关系.结果 213例患者中,26例(12.21%)并发单器官损害,18例(8.45%)2个器官损害,12例(5.63%)为3个器官损害,18例(8.45%)为4个器官损害,15例(7.04%)有5个脏器损害.器官损害依次是血糖升高、消化道出血、肺部感染、心力衰竭、肾损害,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神经功能的损害越重,并发的器官损害也越多;脑出血者器官损害发高,各病死组的器官损害显著多于生存组(P<0.05).结论 器宫损害与脑卒中后的脑损害程度呈正相关,脑卒中损害评分越高,器官损害程度也越重.

    作者:俞阳 刊期: 2015年第12期

  • 改良TVM盆底重建术治疗盆腔器官脱垂临床分析

    目的 评价应用改良TVM盆底重建术治疗盆腔器官脱垂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择POP-Q Ⅱ期以上盆腔器官脱垂患者行改良TVM盆底重建手术58例,术后定期随访POP-Q分期及P-QOL生活问卷.结果 58例患者平均手术时间(85.04±11.68) min,平均术中出血量(62.65±53.41) mL,平均术后住院时间(5.4±1.8)d,术后治愈率96.5% (56/58),术后1、3、6个月及1年阴道长度及P-QOL评分较术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改良TVM盆底重建术微创,价格相对便宜,近疗效确定,具有一定临床应用前景.

    作者:高银萍;李妍;李际春 刊期: 2015年第12期

  • 温针灸结合盐酸氨基葡萄糖治疗膝关节骨性关节炎的疗效观察

    目的 评价温针灸结合盐酸氨基葡萄糖治疗膝关节骨性关节炎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80例膝关节骨性关节炎患者分为2组,每组各40例.2组患者均口服盐酸氨基葡萄糖胶囊,观察组在此基础上采用温针灸疗法,治疗前后采用WOMAC骨关节炎自评量表进行疗效评定.结果 观察组与对照组愈显率分别为87.5%和60%,治疗后2组患者关节疼痛、僵硬及日常活动功能评分显著下降(P<0.05);观察组在改善关节疼痛、僵硬及日常活动功能方面较对照组疗效好(P<0.05).结论 温针灸结合盐酸氨基葡萄糖治疗在改善关节疼痛、僵硬及日常活动功能方面有较好的疗效,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王建国;周钰;白志刚 刊期: 2015年第12期

  • 孕期浆细胞性乳腺炎微创引流术的治疗效果探讨

    目的 探讨孕期浆细胞性乳腺炎(PCM)的临床特点及疗效.方法 收集门诊收治的26例孕期PCM的临床资料,与同期收治的非哺乳期43例PCM进行对比分析,探讨孕期PCM微创引流术的疗效.结果 26例孕期患者平均疗程为9.3d,较非哺乳期的15.5 d短,其治愈率为100%,复发率为0,2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6例患者均通过微创引流治愈且乳房完整性保持完好,外形较差所占比例低于非哺乳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孕期治疗对哺乳的满意度为76.92%,低于非哺乳期组.结论 用相同的方法治疗,与非哺乳期PCM治疗效果进行对比,孕期PCM疗效显著,且可达到保持乳房外形完整、治愈率高、复发率低的效果,但由于不能理解孕后影响哺乳,满意度有所下降.

    作者:吴红丽;米克德;余建军;余生林 刊期: 2015年第12期

  • 2%葡萄糖酸氯已定术前皮肤准备预防神经外科切口感染的效果

    目的 探究预防神经外科手术部位切口感染的方法.方法 将神经外科住院开颅手术患者794例,分为观察组445例与对照组349例.观察组使用2%葡萄糖酸氯已定(2% CHG)皮肤消毒,对照组未用CHG,观察传统备皮后清洗方法与备皮后使用2%CHG皮肤消毒液清洗对神经外科手术部位切口感染的影响.结果 观察组445例患者发生手术切口感染5例,感染率为1.12%;对照组349例患者中发生手术切口感染12例,感染率为3.44%,观察组患者手术切口感染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术前使用含消毒性能的皮肤清洁剂洗头部,能有效地清洁消毒手术区域皮肤,是减少手术部位切口感染的有效方法.

    作者:温岩;张志远;寇华炜;王惠;杨宝忠 刊期: 2015年第12期

  • 不同分娩及镇痛方式对产妇泌乳及新生儿的影响

    目的 探讨剖宫产及术后不同镇痛方式的镇痛效果,并与阴式分娩比较其对产妇泌乳及新生儿的影响.方法 住院分娩的孕产妇150例,根据分娩方式及手术后镇痛方式不同分为5组,每组30例.A、B、C、D组为剖宫产者,均采用腰-硬联合麻醉,术毕,A组采用硬膜外连续微量泵镇痛,B、C、D组采用静脉微量泵镇痛,4组的配方药中均加入氟哌利多5 mg,0.9%氯化钠溶液稀释至100 mL,术后持续镇痛48 h.镇痛药物配伍,A组:芬太尼0.3 mg +0.75%布比卡因15 mL;B组:芬太尼1.3 mg;C组:芬太尼1.3 mg+地佐辛10 mg;D组:芬太尼1.3 mg+地佐辛15 mg.E组为阴道自然分娩,未采用镇痛.随访记录产(术)后48 h内镇痛效果、不良反应、泌乳及母乳喂养情况,检测产前产后不同时间血清泌乳素水平、新生儿Apgar与NBNA评分等情况.结果 剖宫产4组的疼痛评分,术后4h内差异不大,术后8~48 h,各组疼痛评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由低到高呈现D、C、B、A的趋势.不良反应,A组主要是硬膜外导管脱落、寒战、下肢麻木不适等,B、C、D组主要是恶心呕吐、头晕、皮肤瘙痒等,其合计发生率的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产后开始泌乳时间、母乳量充足时间、7d纯母乳喂养率、血PRL水平、新生儿Apgar评分及3d神经行为评分(NBNA),各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剖宫产术后镇痛效果以D、C组为优,剖宫产及所采用的几种术后镇痛方法对产妇泌乳、新生儿健康及神经行为未见明显影响.

    作者:柏学民;乔建军;王婕;赵勇东;康银兰;杨艳红 刊期: 2015年第12期

  • 结核分支杆菌ESAT-6重组蛋白的表达、纯化及临床诊断价值

    目的 构建结核分支杆菌6 kDa早期分泌性抗原(ESAT-6)表达质粒,原核表达、纯化,研究其蛋白的免疫学特性和临床诊断价值.方法 将ESAT-6基因与pET28a连接,构建重组质粒;加入诱导剂IPTG进行原核表达,亲和层析法纯化ESAT-6,Western blot法进行免疫学特性鉴定,用间接ELISA法检测结核患者血清中抗ESAT-6抗体.结果 成功构建基因工程菌株高效表达质粒ESAT-6与pET28a以及表达并纯化该重组蛋白.结论 成功构建ESAT-6/pET28a重组质粒,ESAT-6表达量高,纯化的ESAT-6有良好的抗原性.

    作者:杨园园;张怡清;丁淑琴 刊期: 2015年第12期

  • 曼月乐环治疗子宫腺肌病近期疗效分析

    目的 观察左旋18-甲基炔诺酮宫内缓释系统(曼月乐环)在治疗子宫腺肌病中的近期疗效.方法 选择门诊因痛经并进行性加重伴有经量增多、超声提示子宫腺肌病患者103例,根据术前与患者沟通遵从意愿,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曼月乐组57例宫内放置曼月乐,对照组46例用OC(短期口服避孕药)治疗后,评判2组患者痛经缓解、月经改变等情况.结果 经过两种不同的治疗后,曼月乐组症状缓解率为92.9%,明显高于对照组的67.4%,且曼月乐组患者不良反应明显少于对照组.结论 应用曼月乐治疗子宫腺肌症能明显缓解患者的痛经及月经量增多等临床症状,但可能出现闭经、阴道不规则出血等并发症.

    作者:路玲;赵玉莲;哈春芳 刊期: 2015年第12期

  • 克氏针折弯器在骨科临床中的应用效果

    目的 探讨克氏针折弯器在骨科临床中应用的效果.方法 髌骨骨折患者60例按照随机数字表分为2组,每组30例.一组采用克氏针弯器对针尾折弯,另一组采用传统老虎钳对针尾折弯为对照组,对比分析2组患者手术时间、折弯速度、针尾的折弯角度及活动度.结果 采用克氏针折弯器对针尾折弯组较对照组手术时间短、折弯速度快、针尾的折弯角度可控,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克氏针折弯器在骨科手术应用中,用克氏针折弯器对针尾折弯手术时间短、速度快、折弯角度可控,活动度小,值得推广.

    作者:杜学平;李秋香;祁海亮;王鹏;葛洋;刘保和 刊期: 2015年第12期

  • 中药联合心理干预治疗焦虑抑郁状态112例的临床研究

    目的 探讨血府逐瘀丸联合参芪五味子辅助心理咨询技术对于焦虑抑郁状态的疗效和作用及安全性.方法 选择住院及门诊符合纳入标准的患者112例,分为研究组(血府逐瘀丸联合参芪五味子辅助心理咨询技术治疗)与对照组(舍曲林常规治疗辅助心理咨询技术治疗)各61例.2组治疗疗程均为3个月,于治疗前后采用汉密尔顿焦虑抑郁评分量表评估临床疗效.结果 对照组治疗4、8、12周后分别给于汉密尔顿焦虑抑郁量表评分明显高于研究组,研究组疗效优于对照组,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血府逐瘀丸联合参芪五味子辅助心理咨询技术治疗效果明显优于舍曲林治疗,且相对更安全.

    作者:文永霞;师宏宇;苏丹丹;王静 刊期: 2015年第12期

  • 应变成像评价高血压前期患者左心室心肌应变及功能的研究

    目的 应用二维应变成像技术评价高血压前期患者左心室心肌应变及功能.方法 选取高血压前期患者50例、高血压患者63例、健康对照组69例,应用应变成像技术获取各研究对象左室长轴纵向收缩期峰值应变(LS)、短轴各水平的径向收缩期峰值应变(RS)、圆周收缩期峰值应变(CS),取纵向、径向、圆周心肌的收缩峰值应变平均值作为左心室的长轴整体收缩峰值应变(GLPSS),径向整体收缩峰值应变(GRPSS),圆周整体收缩峰值应变(GCPSS).结果 与正常组比较,高血压前期组GLPSS值与正常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GRPSS值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GCPSS略高于正常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高血压组的GLPSS、GRPSS、GCPSS值明显低于正常组及高血压前期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高血压前期患者左室心肌的纵向、径向、圆周的应变出现变化,心肌收缩、舒张功能出现障碍,应变成像技术能更客观准确地评价高血压前期患者左室心肌的运动及功能.

    作者:安雅萍;刘怀荣;陈青;贾武梅 刊期: 2015年第12期

  • 定期自行脱落J型胆道支架在腹腔镜胆总管探查术200例中的应用

    目的 探讨定期自行脱落J型胆道支架在腹腔镜胆总管探查术中应用的临床疗效及其适应证.方法 对腹腔镜胆总管探查定期自行脱落J型胆道支架术治疗胆总管结石200例患者的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200例患者平均手术时间(118±34) min,术后住院时间(6.4±3.5)d.1例因曾行胃大切术,支架未能自行脱落,余199例支架均自行脱落,经肠道排出.术后第1天出现短暂血清淀粉酶增高者39例(19.5%),1例出现胰腺炎症状(0.5%);胆漏3例(1.5%),其中2例保守治疗治愈,1例经ENBD治疗;残余结石2例(1%),术后30 d经内镜取石痊愈.术后随访6~90个月(平均39个月),无胆管狭窄及结石复发.结论 定期自行脱落J型胆道支架在腹腔镜胆总管探查术中的应用安全、有效,是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较好的微创治疗方式.

    作者:王立云;马静;田明国;钱益;刘晶;杜鹏;杨志琦;牛占学;杨勇 刊期: 2015年第12期

  • 乌灵胶囊联合果酸对痤疮患者治疗效果及治疗前后生活质量的研究

    目的 探讨乌灵胶囊联合果酸对痤疮患者治疗效果及治疗前后生活质量的差异情况.方法 选取痤疮患者320例,分为2组,每组160例.W组采用乌灵胶囊联合果酸疗法,G组单纯应用果酸疗法,比较其治疗效果,并通过问卷对其接受治疗前后生活质量进行比较.结果 经过3个疗程的治疗,W组痊愈及显效均明显高于G组(P<0.05),转好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W组无效明显少于G组(P<0.05).组内治疗前后比较,2组治疗后存在焦虑情况(包含轻度、中度及重度焦虑)的患者较治疗前均明显减少(P<0.05),其中W组各程度焦虑均较治疗前明显减少(P<0.05),G组轻中度焦虑明显减少(P<0.05),重度焦虑各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患者APSEA量表以总评分>80分者数量均明显低于治疗前(P<0.05);组间治疗后比较,W组中、重度焦虑患者明显少于G组(P<0.05),轻度焦虑例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APSEA量表以总评分> 80分者数量W组明显少于G组(P<0.05).结论 乌灵胶囊联合果酸治疗痤疮有效率较高,效果好,治疗后能够有效缓解患者不良情绪进而高患者生活质量.

    作者:李炫谕;敖丽丽 刊期: 2015年第12期

  • 经皮球囊扩张椎体后凸成形术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的临床疗效分析

    目的 探讨和评估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PKP)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OVCFs)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选择行PKP治疗OVCFs 185例,共200个伤椎,男55例,女130例,中位年龄69岁,术前CT显示椎体后壁均完整.所有手术均在C形臂X线机引导下进行,术前、术后及终随访时分别进行视觉模拟疼痛评分及Cobb角测量,观察患者术后疼痛缓解及压缩椎体高度恢复情况,术后随访1年以上.结果 所有手术均顺利完成,无严重手术并发症.所有患者获得平均12.2个月随访周期,L1椎体骨折是骨质疏松骨折的好发部位,视觉模拟评分(VAS)由术前的(8.0±1.0)分下降至术后的(2.3±0.9)分,终随访时为(2.1±0.9)分.术前伤椎前、中柱的平均高度由(14.4±2.0)mm增加至术后(24.5±1.6)mm,末次随访(24.5±1.8) mm,手术前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obb角由术前的(22.5±2.1)°,矫正到术后的(8.0±1.9)°,终随访时为(8.1±0.9)°,术后与术前、终随访时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与终随访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具有微创、安全、临床疗效良好的优点,能有效缓解疼痛,矫正后凸畸形.

    作者:马宗军;马荣;锁志刚;陈振;丁小力;吴鹏;张建群;戈朝晖;丁惠强 刊期: 2015年第12期

  • 乙肝肝硬化与酒精性肝硬化患者血清微量元素之间差异及影响因素的研究

    目的 探讨乙肝肝硬化与酒精性肝硬化患者血清中微量元素间的差异,了解其可能的影响因素,为患者临床治疗和预防提供依据.方法 选取乙肝病毒肝硬化和酒精性肝硬化患者各40例,采用原子吸收光度法对各组患者血清中的铁、铜、钙、镁、锌、硒和磷含量进行检测,并采用自填式问卷对可能影响体内微量元素含量的影响因素进行调查分析.结果 乙肝肝硬化与酒精性肝硬化患者血清铁、钙、镁含量之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酒精性肝硬化患者铜和磷含量明显高于乙肝肝硬化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锌含量则明显低于乙肝肝硬化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着病情的加重,乙肝肝硬化组与酒精性肝硬化组患者血清铁、铜含量均有上升的趋势,钙、镁、锌和磷含量则有所降低.多元回归分析发现在乙肝肝硬化患者中,微量元素的变化与BMI、年龄、患病年限、乙肝家族史、负性情绪和低蛋白饮食等因素具有较强相关性;而在酒精性肝硬化患者中,微量元素的变化则与性别、BMI、血糖、甘油三酯、职业和经济水平相关性较强.结论 乙肝肝硬化与酒精性肝硬化患者的血铜、锌和磷含量间存在差异,影响两种肝硬化患者血清微量元素的因素分布不一致,乙肝肝硬化患者多与病情相关,而酒精性肝硬化患者则多受生活习惯和社会经济水平影响.

    作者:张铁英;康杰 刊期: 2015年第12期

  • 2型糖尿病患者血清维生素D水平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的临床研究

    目的 探讨2型糖尿病合并颈动脉斑块形成与血清25羟基维生素D3[25(OH)D3]之间的关系.方法 比较120例2型糖尿病合并颈动脉斑块形成的患者和126例2型糖尿病不伴有颈动脉斑块形成患者的年龄、病程、体质量指数、空腹血糖、糖化血红蛋白、总胆固醇、甘油三酯、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血清钙、血清磷、碱性磷酸酶、C反应蛋白、血清25 (OH) D3水平.结果 糖尿病合并颈动脉斑块形成组的年龄、收缩压等指标均高于对照组,25 (OH) D3水平较无颈动脉斑块组显著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Logistic回归分析,提示性别、年龄、收缩压、25(OH)D3是影响颈动脉斑块形成的危险因素.结论 2型糖尿病的患者25 (OH) D3水平越低,越易形成颈动脉斑块;25 (OH) D3是影响颈动脉斑块形成的危险因素.

    作者:沙立萍;梁海艳;雷红 刊期: 2015年第12期

  • 应变及应变率显像技术评价代谢综合征患者早期左室心肌局部功能的应用

    目的 应用组织多普勒应变及应变率显像技术评价代谢综合征患者左室局部心肌功能的临床价值.方法 选择78例符合2005年国际糖尿病联盟(IDF)制定的亚洲人代谢综合征(MS)诊断标准的成年人患者,并分为MS Ⅰ组和MSⅡ组;40例健康的成年人为对照组.研究对象应用常规超声心动图评估左室整体功能变化,应用应变及应变率显像技术在机分析软件评估左心室局部心肌应变及应变率.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MS Ⅰ组、MSⅡ组多数节段峰值应变及应变率明显减低(P<0.05);相关分析显示,应变和应变率与血压、腰围、空腹血糖、尿酸呈显著负相关(P<0.05).结论 MS患者即使左室射血分数正常,依然存在早期左室心肌局部收缩功能障碍.

    作者:王琴;吴丹;杨明武;王英;孙琪玮;杨娅 刊期: 2015年第12期

  • 《回回药方》腽肭脐证治特色的研究进展

    回医擅用香药,香药不仅是回医学重要的组成部分,而且在疾病防治中发挥着独特的优势和作用.腽肭脐是回医临床常用的动物性香药.自《药性论》收载腽肭脐入药以来,由于腽肭脐具有良好的补肾壮阳、益精填髓、强身保健之功,故历代医家主要用于阳痿精衰、虚损劳伤之症,大大局限了临床应用范围及其药用功效的发挥.《回回药方》使用腽肭脐独具特色,广泛用于治疗临床各科疾病,特别在急危重症救治等方面发挥了独特的作用和功效.现将《回回药方》运用腽肭脐的证治特色综述如下.

    作者:高如宏;杨丽娟;何婷 刊期: 2015年第12期

  • 经胸微创封堵技术在婴幼儿先天性室间隔缺损中的应用观察

    目的 探讨经胸微创封堵技术在婴幼儿先天性室间隔缺损中的应用疗效.方法 收治的70例室间隔缺损(VSD)0 ~3岁婴幼儿,根据手术方案分为经胸微创封堵术(观察组35例)与体外循环直视修补术(对照组35例).观察2组患儿手术成功率、残余分流、心律失常、心功能不全、感染、手术时间、输血量、住院时间等指标.结果 观察组手术成功率为97.17%,对照组为94.29%,2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术后并发症方面,对照组肺部感染、心包积液与胸腔积液发生率分别为34.29%、17.14%、28.57%,而观察组无术后并发症发生,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在手术时间、输血量、住院时间方面,均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经胸微创封堵术治疗婴幼儿先天性VSD,具有较高手术成功率,且术后并发症明显较低.此外,手术还具有创伤小、恢复快等优点,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李有金;刘新波;张亚政;杨海波;吕君其;牛涛 刊期: 2015年第12期

宁夏医学杂志

宁夏医学杂志

主管:宁夏回族自治区卫生厅

主办:中华医学会宁夏分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