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月娥;买迁;何润凯
目的 探讨卵巢过度刺激综合征(OHSS)并发血栓形成的机制、诊断、治疗及预防.方法 对诊治的9例促排卵后诱发OHSS治疗过程中出现血栓形成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 9例患者中轻度OHSS 1例,中度OHSS 3例,重度OHSS 5例;合并脑梗死1例,急性肺血管栓塞l例,颈动脉血栓形成3例,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4例;1例留有后遗症状,6例清宫.结论 血栓形成是OHSS罕见而严重的并发症,应积极做好诊断、治疗,重在预防.
作者:陈进东;何盛昱;马小红;鲁艾林;崔新青;何永权;马晨 刊期: 2015年第12期
目的 探讨宁夏地区2型糖尿病(T2DM)患者抑郁现状分布情况及其与血清尾加压素Ⅱ(UⅡ)、糖化血红蛋白(HbA1C)的相关性.方法 选取宁夏地区宁夏南、北部山区和银川市城市社区1 208例不同性别、年龄段、文化程度、经济水平的T2DM患者,采用SDS抑郁自评量表对其是否有抑郁状况进行定量评估,研究不同人口学特征T2DM患者的抑郁状况,对不同抑郁状况下的T2DM人群进行有针对性的心理干预.用放射免疫法测定患者血浆中UⅡ的水平,用BioRADD10全自动糖化血红蛋白仪对其血浆HbA1C水平进行测定,对比不同人口学特征T2DM患者体内UⅡ、HbA1C的差异及其与抑郁状况之间的关系.结果 女性T2DM患者的抑郁症状标准分值显著高于男性患者(P<0.05),低龄区段T2DM患者的抑郁标准得分显著高于高龄区段(P<0.05),文盲T2DM患者的抑郁标准得分显著高于其他文化程度区段(P<0.05),肥胖T2DM患者抑郁标准分显著高于正常体质量T2DM患者(P<0.05).女性T2DM患者的血浆UⅡ水平显著高于男性患者(P<0.05),抑郁组血浆UⅡ和HbA1C水平均显著高于非抑郁组(P<0.05).T2DM患者血浆UⅡ和HbA1C水平与抑郁症之间的相关分析表明,UⅡr=0.41,HbA1Cr=0.39(P <0.05).结论 不同人口学特征T2DM患者的抑郁状况分布可能存在较大差异,其抑郁程度与血浆中UⅡ和HbA1C水平可能呈正相关性.
作者:杜婧;马风珍;赵茜;尹彩君;陈更业 刊期: 2015年第12期
目的 对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DVT)进行介入导管直接溶栓和系统溶栓的效果进行比较.方法 对25例DVT患者进行导管介入直接溶栓治疗,据患者血栓部位和发病时间,选择同期25例进行系统性溶栓治疗的患者,进行配对对照研究,观察时间点为出院时、术后6个月.使用血管开通评分法,评价目标血管的开通情况,同时观察2组患者的出血等重大不良事件.结果 系统溶栓组的年龄高于导管介入溶栓组;2组发病时间均在7d内,出院时和术后6个月的血管开通评分,导管介入溶栓组显著优于系统溶栓组,导管介入溶栓组有1例、系统溶栓组有2例大出血事件.结论 介入导管直接溶栓在治疗DVT中疗效优于系统溶栓组.
作者:许学明;李慧娟;米占广 刊期: 2015年第12期
目的 探讨2型糖尿病合并颈动脉斑块形成与血清25羟基维生素D3[25(OH)D3]之间的关系.方法 比较120例2型糖尿病合并颈动脉斑块形成的患者和126例2型糖尿病不伴有颈动脉斑块形成患者的年龄、病程、体质量指数、空腹血糖、糖化血红蛋白、总胆固醇、甘油三酯、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血清钙、血清磷、碱性磷酸酶、C反应蛋白、血清25 (OH) D3水平.结果 糖尿病合并颈动脉斑块形成组的年龄、收缩压等指标均高于对照组,25 (OH) D3水平较无颈动脉斑块组显著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Logistic回归分析,提示性别、年龄、收缩压、25(OH)D3是影响颈动脉斑块形成的危险因素.结论 2型糖尿病的患者25 (OH) D3水平越低,越易形成颈动脉斑块;25 (OH) D3是影响颈动脉斑块形成的危险因素.
作者:沙立萍;梁海艳;雷红 刊期: 2015年第12期
目的 探讨常见修复体在磁共振检查中形成的伪影对临床诊断的影响.方法 将形态均一的氧化锆、金合金、纯钛、钴铬合金烤瓷冠各6个,分为4组,固定于4颗羊上颌骨同一位置,通过对比在3.0T强度的磁场中使用T1 FLAIR序列比较各组所形成的伪影.结果 钴铬组的伪影与其他各组相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氧化锆形成的伪影很小,与其他各组结果相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钴铬材料对磁共振检查的影响是显著的,临床工作中尽可能减少使用,尤其是针对有颅脑病史的患者和老年患者.
作者:李广亚;张丽虹;唐卫;刘曙光 刊期: 2015年第12期
目的 研究慢性心力衰竭(CHF)患者尿微量白蛋白(MAU)与血浆N-末端脑钠肽前体(NT-proBNP)的相关性.方法 选取收治的心衰患者70例为治疗组,选择体检者中完全健康的20例作为对照组,比较2组NT-proBNP、MAU水平,分析MAU与NT-proBNP的相关性.结果 随着心衰患者心功能的恶化,血浆NT-proBNP及MAU均呈上升趋势(P<0.05);心衰患者MAU和左室射血分数(LVEF)存在负相关(r=-0.668,P<0.05),NT-proBNP和MAU之间存在正相关(r=0.781,P<0.05).结论 心衰患者检测MAU水平可在一定程度上代替NT-proBNP的测定.
作者:罗萍;马涛;杨丽萍;张艳丽 刊期: 2015年第12期
目的 探讨血清葡萄糖-6-磷酸异构酶(GPI)抗原阳性的活动期类风湿关节炎(RA)的临床特点.方法 选择79例活动期RA患者,于治疗前、治疗4、8周后与对照组同行检测血清中的GPI抗原水平,并分析GPI抗原水平与RA患者临床表现和其他辅助检查结果之间的关系.结果 治疗前患者血清GPI抗原为(3.87±1.43)mg·L-1,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P<0.05);治疗4与8周血清GPI抗原水平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5).血清GPI抗原水平在治疗前及治疗过程中与年龄、压痛关节数、肿胀关节数、类风湿因子(RF)、血沉(ESR)、C反应蛋白(CRP)及DAS28等指标呈正相关性(P<0.05).结论 GPI在RA中的升高程度与关节炎的活动性有关,并随病情缓解下降,可作为类风湿关节炎患者诊断、治疗后病情评估的良好指标.
作者:韩学军;张彩虹 刊期: 2015年第12期
目的 观察索拉菲尼治疗晚期原发性肝癌患者的临床疗效及毒副反应.方法 18例原发性肝癌晚期患者口服索拉菲尼400 mg·次-1,2次·d-1,同时联合肝动脉栓塞化疗(TACE)4例,直至病情进展或出现不可耐受的毒性反应.每月评价ECOG评分及安全性,每8周评价疗效1次.结果 18例患者都完成8周以上索拉菲尼治疗,少服用8周,长服用80周.其中联合肝动脉栓塞化疗4例中完全缓解1例,部分缓解3例,其余14例患者病情稳定10例,病情进展4例,中位疾病进展时间为6.4个月.治疗期间发生手足皮肤反应者11例,其中1级10例,2级1例;恶心、呕吐1级4例;腹泻1级10例,2级2例,3级1例;口腔炎1级3例;皮疹1级3例,2级3例;乏力1级3例,高血压1级6例.未出现与治疗相关的死亡病例.结论 索拉菲尼治疗晚期原发性肝癌疗效肯定,可延长疾病进展时间(TTP);配合TACE治疗者可提高疗效并可延长疾病进展时间,分期越早获益越好,不良反应大多数患者可以耐受,多数患者服药期间生活质量提高.
作者:王程;王宁菊 刊期: 2015年第12期
目的 探讨细胞角蛋白20(CK20)在尿路上皮癌中的表达形式及意义.方法 选取29例病理确诊的尿路上皮癌,采用免疫组织化学ElivisionTMsuper二步法进行CK20检测,并与20例非肿瘤尿路上皮病变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CK20在尿路上皮癌中阳性表达率为51.7%,与非肿瘤尿路上皮病变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K20在尿路上皮癌中阴性表达率为48.3%,与非肿瘤尿路上皮病变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CK20在尿路上皮癌中存在过表达与表达丢失两种形式,CK20对尿路上皮癌的诊断有重要价值.
作者:朱江宁;李俊君;高敬峰;包振虎 刊期: 2015年第12期
目的 评价温针灸结合盐酸氨基葡萄糖治疗膝关节骨性关节炎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80例膝关节骨性关节炎患者分为2组,每组各40例.2组患者均口服盐酸氨基葡萄糖胶囊,观察组在此基础上采用温针灸疗法,治疗前后采用WOMAC骨关节炎自评量表进行疗效评定.结果 观察组与对照组愈显率分别为87.5%和60%,治疗后2组患者关节疼痛、僵硬及日常活动功能评分显著下降(P<0.05);观察组在改善关节疼痛、僵硬及日常活动功能方面较对照组疗效好(P<0.05).结论 温针灸结合盐酸氨基葡萄糖治疗在改善关节疼痛、僵硬及日常活动功能方面有较好的疗效,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王建国;周钰;白志刚 刊期: 2015年第12期
目的 研究乳块消颗粒的HLPC指纹图谱.方法 采用HLPC方法测定,使用Techmate C18柱(250 mm×4.6 mm,5μm),以乙腈(A)-0.2%的磷酸水溶液(B)为流动相,梯度洗脱(0~30 min,5% A→20%A;30 ~ 40 min,20%A→30%A;40 ~ 50 min,30% A;50 ~ 60 rmin,30%A→5%A),检测波长为282 nm,流速为1.0 mL·min-.结果 确定了9个共有峰,32批样品指纹图谱的相似度均在0.90以上.结论 所建立的指纹图谱简便可靠,可用于乳块消颗粒的质量控制.
作者:马锦;万林春;逯海龙 刊期: 2015年第12期
随着人类社会发展和经济文化水平的提高,计算机技术和水平的不断完善和发展,数字化医学技术已广泛应用于口腔正畸临床工作的各个方面.从三维牙颌数字模型信息的采集、矫治器的数字化设计、数字化可视化的医技医患沟通,到矫治器的数字化加工,计算机相关技术的新成果无处不在.与传统方法相比,数字化医学在口腔正畸临床工作中体现出巨大的优势.同时,信息科技亦为患者提供了更加科学的诊断和更有针对性的治疗,对口腔正畸基础、临床应用和牙齿法医学的研究提供了更新的研究手段和依据.本文就目前数字化医学在口腔正畸临床工作中的新应用进展作一综述.
作者:何琴;王春玲;张佐 刊期: 2015年第12期
目的 对比分析早中孕期整合筛查与孕中期三联筛查对检出唐氏综合征、爱德华综合征的筛查效率,寻求更好的产前筛查模式.方法 1 022例早中孕期整合筛查孕妇早孕期(9 ~ 13+6周)检测血清标志物PAPP-A、Free-β-HCG,于孕中期(15 ~20+6周)时检测Free-β-HCG、AFP及uE3.同期854例孕妇行孕中期三联检查(检测母血清标志物Free-β-HCG、AFP及uE3),对筛查高风险孕妇进行后续诊断,并对妊娠结局进行随访,将2组筛查效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整合筛查组阳性预测值高于中孕期(20.00%与10.71%,P<0.05);整合筛查组假阳性率低于中孕期(1.95%与2.92%,P<0.05).结论 早中孕期整合筛查具有较高的检出率、更低的假阳性预测值,是较为有效的筛查模式.
作者:哈迎春;魏新亭;沐朝阳;杨狮梅 刊期: 2015年第12期
目的 探讨经胸微创封堵技术在婴幼儿先天性室间隔缺损中的应用疗效.方法 收治的70例室间隔缺损(VSD)0 ~3岁婴幼儿,根据手术方案分为经胸微创封堵术(观察组35例)与体外循环直视修补术(对照组35例).观察2组患儿手术成功率、残余分流、心律失常、心功能不全、感染、手术时间、输血量、住院时间等指标.结果 观察组手术成功率为97.17%,对照组为94.29%,2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术后并发症方面,对照组肺部感染、心包积液与胸腔积液发生率分别为34.29%、17.14%、28.57%,而观察组无术后并发症发生,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在手术时间、输血量、住院时间方面,均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经胸微创封堵术治疗婴幼儿先天性VSD,具有较高手术成功率,且术后并发症明显较低.此外,手术还具有创伤小、恢复快等优点,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李有金;刘新波;张亚政;杨海波;吕君其;牛涛 刊期: 2015年第12期
目的 对比研究预防性护理干预在动脉瘤夹闭术后脑血管痉挛防治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择收治的80例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分组,40例为对照组,40例为实验组.对照组行常规护理措施,实验组实施预防性护理干预措施.比较两组患者术后发生脑血管痉挛的例数和血管痉挛持续的时间.结果 两组比较,给予预防性护理干预措施的实验组患者发生脑血管痉挛的例数较对照组明显降低,发生率由47.5%降至22.5%,且血管痉挛持续的时间明显缩短.结论 对动脉瘤夹闭术后的患者实施预防性护理干预,可降低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脑血管痉挛的发生率.
作者:乔艳玲;周晓东;柴永萍;万定;赵静 刊期: 2015年第12期
目的 探讨原发性干燥综合征(pSS)肾脏损害的临床特征及预后.方法 回顾性分析233例pSS患者临床资料,对肾脏损害组pSS 76例患者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等资料进行分析.结果 76例pSS合并肾脏损害组,57例(75%)肾小管酸中毒(RTA),6例(10.5%)肾性尿崩症,2例(2.6%)范可尼(Fanconi)综合征;32例(42.1%)肾小球病变,其中21例(27.6%)肾小球肾炎(GN),7例(9.2%)肾病综合征;19例(25%)肾功能不全,其中3例终死亡.62例(51.5%)高r球蛋白血症,55例(72.4%)抗SSA抗体阳性,31例(40.7%)抗SSB抗体阳性,IgG增高、补体C3降低的阳性率,与未合并肾脏损害组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pSS患者容易出现肾脏损害,其中以RTA为常见,糖皮质激素加免疫抑制剂治疗可以有效改善病情.
作者:郑健;竺红 刊期: 2015年第12期
目的 有效预防和减轻甲状腺术后体位综合征发生.方法 抽取200例住院甲状腺患者,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各100例.实验组用甲状腺体位训练枕进行术前训练,对照组用普通枕头进行术前头颈仰伸位练习,观察2组患者甲状腺术后体位综合征的发生率、平均住院天数及术后卧床时间.结果 实验组体位综合征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实验组平均住院天数、术后卧床时间明显低于对照(P<0.05).结论 使用甲状腺体位训练枕患者术后甲状腺体位综合征的发生明显降低,缩短了平均住院时间,减轻患者的经济负担,有利于患者康复,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武雪婕;李艳;任淑香;刘学华 刊期: 2015年第12期
目的 研究预先吸入七氟醚对肝部分切除术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及术后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 将60例接受肝部分切除术的患者随机分为2组,七氟醚组行预先吸入七氟醚复合静脉麻醉,对照组行全凭静脉麻醉,检测2组患者血清中肝功能指标、肝脏组织中氧化应激指标和凋亡分子、外周血中免疫分子.结果 缺血再灌注后2 h(T2)、6 h(T3),七氟醚组患者血清中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谷氨酸脱氢酶(GLDH)、α-谷胱甘肽-S转移酶(α-GST)的含量低于对照组(P<0.05);七氟醚组肝脏组织中过氧化物酶Ⅵ (PrxⅥ)、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AT)含量高于对照组(P<0.05),丙二醛(MDA)、终末氧化蛋白产物(AOPP)以及凋亡分子Bax、Caspase-3含量低于对照组(P<0.05);七氟醚组患者外周血中CD4+T细胞含量以及CD4+T细胞/CD8+T细胞比例高于对照组(P<0.05),CD8+T细胞含量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预先吸入七氟醚能够减轻机体氧化应激反应、抑制凋亡分子表达,减轻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提高细胞免疫功能,是肝部分切除术较好的麻醉方法.
作者:李勇军;闫晓琼;陈本栋;卜阳 刊期: 2015年第12期
目的 探讨三维CT血管造影(3D-CTA)在颅内血管畸形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分析患者3D-CTA资料与数字减影脑血管造影(DSA)资料及术中观察情况比较,评价3D-CTA在颅内血管畸形诊断中的可靠性.结果 3D-CTA诊断41例动静脉畸形(AVM),能清楚显示主要的供血动脉、畸形团的位置与大小及引流静脉等详细情况.但对细小的供血动脉显示不佳.8例急诊手术的患者,3D-CTA诊断结果与手术证实的结果一致.结论 3D-CTA作为一种无创的影像学检查方法,在颅内血管畸形诊断中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尤其是对于AVM破裂出血需急诊手术、不能及时行DSA检查的患者,3D-CTA快速、准确、安全的特点,更具有突出的临床价值.
作者:王伟;张斌;刘文庆 刊期: 2015年第12期
目的 探讨主动脉瓣退行性变(AVD)与脑动脉粥样硬化(CA)之间的关系.方法 132例体检者行经胸超声心动图(TTE)和经颅多普勒(TCD)检查,记录测量指标,比较脑动脉粥样硬化组与正常组间各测量指标差异,寻找脑动脉粥样硬化的独立预测因子.结果 132例体检者中,脑动脉硬化组65例,正常对照组67例,其中主动脉瓣退行性变66例,主动脉瓣退行性变合并主动脉瓣反流(AVD +AR)66例.2组间年龄、升主动脉内径、AVD+AR指标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与脑动脉粥样硬化存在正相关.Logistic回归显示,年龄、升主动脉内径增宽、AVD+AR为脑动脉粥样硬化的独立预测因子,总体预测概率ROC曲线下面积为0.818,诊断准确度达到中等,获取预测脑动脉硬化的小分界值为升主动脉内径> 30 mm、年龄≥55岁.结论 年龄、升主动脉内径增宽、AVD +AR可作为体检者中预测脑动脉粥样硬化的独立预测因子,具有重要的临床参考价值.
作者:马征;杨文娟;王丽娟;尚丽婕;陈大鹏;薛莉;纳丽莎 刊期: 2015年第1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