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文诗;王燕;王爱杰;黄华;张彩红
目的 评估超声内镜(EUS)联合血清肿瘤标记物糖类抗原19-9(CA19-9)、癌胚抗原(CEA)对早期胰腺癌筛查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选择胰腺癌高危人群标准的患者126例,首先检测血清CEA、CA199,对高于正常值的患者进一步行EUS、CT、MRI检查,比较EUS、CT、MRI对胰腺病变的检出率,判定EUS结合血清CEA、CA199,在早期胰腺癌检出中是否存在优势.结果 126例无症状胰腺癌高危人群中CT发现胰腺病变11%,MRI发现胰腺病变33.3%,EUS发现胰腺病变42.1%.CA199升高53例,平均值(122.1±42.5) U/l;CEA升高12例,平均值(8.5±3.6)ng/mL;其中CA199,CEA共同升高10例.结论 CT、MRI、EUS联合CA199、CEA在胰腺癌高危人群筛查中,EUS对胰腺病变的检出率明显高于CT及MRI,P<0.05,有统计学意义,尤其对于小于1cm的病变,EUS的优势更明显.
作者:马玉红;刘晗;刘建芳;白飞虎;马守成 刊期: 2016年第12期
目的 了解心脑血管疾病的住院医疗费用,探讨影响住院费用的关键因素,为控制住院费用提供相关的理论参考依据.方法 提取2011-2014年宁夏某三级甲等专科医院出院的13 590例心脑血管疾病患者的病案首页资料进行因子分析,寻找住院费用的主要影响因素.结果 综诊药因子、康中因子、耗治因子、其他因子及中药因子是影响住院费用的主要因素.结论 降低材料费和西药费可以有效控制医疗费用.
作者:李颖;杜永强;关曼璐;王金莲;丁莉;张军 刊期: 2016年第12期
目的 了解某地区美容美发场所公共用品的卫生现状.方法 按照《公共场所卫生监测技术规范》《公共场所卫生标准检验方法》和《公共场所卫生标准》的要求,对某地区220家美容美发店的公共用品进行细菌学指标检测与分析.结果 共检测公共用品1 712份,其中毛巾1 038份,推子278份,剪刀210份,围布186份.细菌总数合格1 473份,合格率为86.10%;大肠菌群合格1 547份,合格率为90.49%;金黄色葡萄球菌合格1 670份,合格率为97.77%.各类公共用品细菌学检测结果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围布的细菌总数、大肠菌群、金黄色葡萄球菌合格率均为低,毛巾的合格率高(P<0.05).结论 某地区美发美容业公共用品的细菌学指标合格率有待进一步提高,需加强公共物品的消毒工作.
作者:刘杰 刊期: 2016年第12期
目的 加强口腔科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降低交叉感染的发生.方法 对600例口腔科患者进行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前后发生交叉感染情况进行调查,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0例,对口腔科2组前后感染例数及感染率进行比较.结果 通过加强口腔科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之后,观察组患者院内交叉感染率明显降低,2组患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加强口腔科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落实消毒隔离防控措施及医务人员手卫生规范,加强环境微生物监测及消毒灭菌效果监测,规范无菌技术操作,合理应用抗菌药物,规范医疗废物管理,对阻断感染途径在院内交叉感染方面起到了关键性作用.
作者:李桂秀 刊期: 2016年第12期
目的 评价通过微信模式进行多学科团队式健康管理对糖尿病前期人群糖尿病知识、饮食、运动、血糖监测等行为的影响.方法 入组门诊糖尿病前期患者120例,60例采用微信平台进行多学科团队式健康管理和教育为干预组,60例作为对照组接受门诊常规指导,6个月后,比较2组患者糖尿病知识、饮食、运动、血糖监测等生活行为方式.结果 实施干预6个月后,干预组在对糖尿病知识掌握程度、饮食、血糖监测行为方面的得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运动方式选择和运动损伤防范方面的得分亦高于对照组.结论 应用微信平台进行多学科团队式糖尿病健康教育有助于提高糖尿病前期患者对糖尿病知识的认知水平,可以改善糖尿病前期患者生活行为方式.
作者:赵茜;李琳;孟岚;王海燕;梁景仪;牛磊;李想 刊期: 2016年第12期
目的 对免疫比浊法检测D-二聚体的检测性能进行评价,并探讨其对急性脑梗死患者病情评估的价值.方法 对263例急性脑梗死患者按美国卫生研究院脑卒中量表评分进行分组,比较不同程度病情急性脑梗死患者组血清D-二聚体含量及与健康对照组的差异.结果 D-二聚体的批内精密度N值和P值的CV分别为4.84% 、4.04%,批间精密度N值和P值的CV分别为6.0%、4.74%;线性回归方程Y=1.044 1 X-0.217,R2=0.991;携带污染率0.26%,该检测系统性能良好.脑梗死组患者的血清D-二聚体含量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其中重度、中度脑梗死组患者血清D-二聚体的含量显著高于轻度脑梗死组(P<0.05).结论 免疫比浊法D-二聚体检测性能符合要求,能够为临床提供可靠的结果;D-二聚体对急性脑梗死患者临床诊断有重要意义.
作者:李想;于辛酉;王银锋;王利新 刊期: 2016年第12期
目的 对2011-2015年石嘴山市妇幼保健服务数据进行分析.方法 采用描述性分析对2011-2015年石嘴山市辖3个县(区)上报的妇幼卫生信息年报表、孕产妇和儿童死亡报告卡等数据进行分析.结果 石嘴山市孕产妇和儿童保健服务指标总体连续5年都有不同程度上升,婴儿死亡率逐年下降,孕产妇死亡率呈现波动状态.7岁以下儿童保健覆盖率为98.41%,3岁以下儿童系统管理率为96.01%,孕产妇系统管理率为96.42%,住院分娩率为100%.结论 石嘴山市孕产妇和儿童保健指标均维持在一个较高水平,全市婴儿死亡率和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已提前达到规划要求.
作者:哈翠兰;秦秋菊 刊期: 2016年第12期
目的 探讨健康教育对改善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OSAHS)患者使用持续气道正压通气(CPAP)治疗依从性及效果的影响.方法 选取经多导睡眠图检查确诊使用CPAP呼吸机治疗的中重度患者分为实验组及对照组.对实验组患者定期进行电话随访并建立微信交流平台,及时了解患者CPAP治疗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分析原因并有针对性地进行健康教育,对压力不适应或减肥有效者及时调整压力;对照组仅在治疗初期给予讲解CPAP呼吸机治疗的方法及注意事项,并未给予针对性的健康教育.观察2组患者长期治疗的依从性,同时评估患者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紊乱指数(AHI)、长呼吸暂停时间(Tmax)、低血氧饱和度(LSaO2)、嗜睡程度量表(ESS)评分的变化.结果 实施干预1个月、3个月、6个月后,实验组的CPAP治疗依从性比对照组分别提高33.3%、35.9%和43.6%,依从性比实验组显著大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AHI、Tmax、LSaO2、ESS评分等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无创正压通气疗效和患者依从性有很大关系,对患者呼吸机治疗中的相关问题进行分析并给予健康教育指导,可显著提高OSAHS患者CPAP治疗的依从性、治疗效果及生活质量.
作者:商晓蕾;刘静;贺金平;方立沙 刊期: 2016年第12期
目的 应用声辐射脉冲成像(ARFI))技术对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与酒精性脂肪性肝病(AFLD)的纤维化程度进行对比分析.方法 选取吴忠地区接受肝脏体检者共684例,进行肝脏二维超声筛选并应用ARFI技术得到其弹性测值,对筛选出的132例NAFLD和138例AFLD共270例脂肪性肝病患者进行ARFI值对比分析.结果 684例筛选的270例脂肪性肝病进行ARFI值对比,AFLD组ARFI测值高于NAFLD组(P<0.05);通过戒酒以及相关护肝治疗后,AFLD组ARFI测值低于NAFLD组(P<0.05).结论 ARFI技术能够客观地对肝脏纤维化程度进行检测,在肝纤维化的早期可以及早发现、及早治疗,并使肝纤维化程度得以逆转.
作者:马涛;石培红;董玲;纳丽莎 刊期: 2016年第12期
目的 初步探讨SIRT1基因沉默对高脂喂养C57BL/6J幼鼠肝脏的影响.方法 选取4周龄的雄性C57BL/6J小鼠32只,分为4组:高低脂饮食组及慢病毒注射组.在高脂饮食喂养6周后,尾静脉分别注射SIRT1 shRNA慢病毒(LV-SIRT1 shRNA)和对照慢病毒(LV-control shRNA),继续高脂饮食1周.Western Blot检测肝脏中SIRT1表达情况,HE和油红O染色观察肝脏脂滴堆积情况.结果 Western Blot显示LV-SIRT1 shRNA慢病毒小鼠肝组织中SIRT1表达水平显著下降;肝组织HE和油红O染色显示,LV-SIRTl shRNA组较LV-control shRNA组脂肪肝更明显.结论 慢病毒介导SIRT1基因沉默可以加重高脂饮食诱导的非酒精性脂肪肝风险.
作者:高英;陈晓媛;杨怡 刊期: 2016年第12期
目的 总结尿百草枯(PQ)定性试验在PQ中毒中的应用.方法 114例急性口服PQ中毒患者,根据尿PQ定性试验结果将患者分为弱阳性组、阳性组与强阳性组.记录3组患者口服PQ的剂量、死亡时间,比较3组患者口服PQ剂量与尿百草枯定性试验结果间的关系以及3组患者生存时间的差异.结果 3组患者年龄、就诊时间(口服PQ到开始抢救的时间)、洗胃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尿PQ定性试验阳性程度不同的3组间口服PQ剂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口服PQ剂量越大,尿PQ定性试验结果阳性程度越强.Kaplan-Meier曲线图,经Log-rank检验对样本的生存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尿PQ定性试验对中毒患者诊断及预后评估价值较高,方法简单易学,可在基层医院推广使用.
作者:袁晓春;吴嘉荔;金晶;马晓;杨武;陈中伟;李文峰;杨立山 刊期: 2016年第12期
目的 探讨多巴胺(DA)和去甲肾上腺素(NA)对感染性休克患者血流动力学和生存率的影响.方法 将78例感染性休克患者随机分为DA组和NA微量泵泵入组(NA组),比较药物应用后不同时点2组患者心率(HR)、平均动脉压(MAP)、心排指数(CI)、体循环阻力指数(SVRI)和6h乳酸清除率、肌酐清除率及28 d生存率.结果 NA组T1~T6时HR均较DA组低,T5~T6时MAP较DA组高(P<0.05);治疗6h后NA组平均乳酸清除率、SVO2≥65%的患者高于DA组(P<0.05),NA组SVRI值在T1~T6时均较DA组高(P<0.05);2组患者间Cl各时点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DA组与NA组患者28 d内死亡率分别为33.8%、27.3%,2组患者生存函数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NA较DA能更好地维持血流动力学稳定,增加脏器灌注,并能有效清除血乳酸,NA在感染性休克中的应用更为安全有效.
作者:陈志宏 刊期: 2016年第12期
目的 探讨缺血性脑卒中后睡眠障碍患者睡眠参数与生活质量的相关性.方法 选取首发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恢复期(2~4周)患者112例,将匹兹堡失眠指数量表(PSQI)总分≥7的60例患者作为睡眠障碍组,PSQI总分<7分的52例为非睡眠障碍组.应用多导睡眠图(PSG)及生活质量量表(SF-36)对2组患者进行多导睡眠监测及生活质量评定,分析患者的睡眠参数及生活质量,并进行睡眠参数与生活质量的相关性分析.结果 缺血性脑卒中后睡眠障碍患者PSG表现为入睡潜伏期(43.81±27.15) min延长、睡眠效率(66.13±10.50)%降低,醒觉时间(77.92±28.63) min及醒觉次数(3.90±1.45)次增多,S1期睡眠(17.52±3.95)%增多,深睡眠(11.36 ±2.92)%、REM睡眠期(16.55±3.67)%减少;与无睡眠障碍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缺血性脑卒中后睡眠障碍组其总体生活质量及8个维度评分均降低,与非睡眠障碍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睡眠效率与躯体健康、社会活动呈正相关性(r=0.45、0.97);深睡眠与躯体健康、躯体角色及社会活动呈正相关(r=0.26、0.19、0.17).睡眠潜伏期与心理健康、精力呈负相关(r=-0.06、-0.09);觉醒次数与心理健康、精力呈负相关性(r =-0.97、-0.48).结论 缺血性脑卒中后睡眠障碍包括多种类型,且存在着睡眠进程及睡眠结构的变化.缺血性脑卒中后睡眠障碍患者表现为较差的生活质量,且睡眠参数与生活质量存在相关性.
作者:李婷;郅文婧;范学文 刊期: 2016年第12期
目的 探讨凝血酶敏感蛋白-1(TSP-1)和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在大鼠气道黏液分泌中的作用.方法 将20只雄性Wistar大鼠分为对照组和内毒素组.采用HE染色和阿辛蓝-过碘酸雪夫(AB-PAS)染色进行气道上皮杯状细胞计数及检测气道黏液物质表达.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各组大鼠黏液腺TSP-1、EGFR和MUC5AC蛋白的表达,对肺组织切片进行图像分析.结果 内毒素组气道上皮杯状细胞积分、气道黏液物质、气道及肺组织TSP-1、EGFR和MUC5AC蛋白表达分别与正常对照组相比升高(P<0.05).TSP-1、EGFR的表达与MUC5AC的表达呈正相关性(r=0.804、0.793,P<0.05).结论 大鼠气道和肺组织高表达TSP-1和EGFR,可能参与了气道黏液高分泌的的发生.
作者:杨艳娟;郑西卫;杨桂兰;程德云 刊期: 2016年第12期
目的 通过对流感和人禽流感监测结果统计分析,掌握其流行趋势,为固原市流感防控策略制定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对流感病毒用荧光定量PCR方法进行核酸检测,对固原市2011-2015年流感和人禽流感监测结果采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流感哨点监测医院2011-2015年共报告流感样病例3 503例,流感样病例占门诊病例的1.17%;共采集流感样病例咽拭子2 355份,流感病毒核酸检测阳性303份,其中季节性H3 112份(36.96%),新甲型H1N174份(24.42%),B型117份(38.61%);病原学监测阳性率为12.87%,各年度流感病毒毒株型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禽流感监测结果表明,未发现人感染禽流感病例,密切接触禽类职业人群禽流感血清抗体全部为阴性,禽流感监测环境样中2013年检出1份H5型阳性.结论 固原市流感病原学监测结果显示各年度流感病毒优势株不同,季节性H3、新甲型H1N1和B型交替领先.未发现职业人群感染禽流感病例,血清禽流感抗体监测全部阴性.
作者:康会书;赵连飞 刊期: 2016年第12期
目的 利用血管内超声检查分析冠状动脉重度钙化病变斑块的形态学特点.方法 选取在解放军总医院心脏介入中心行冠脉造影及血管内超声检查的108例冠心病患者,经皮冠脉介入术前对靶血管行血管内超声检查,共获得108个病变血管截段,血管内超声测量病变小管腔处的管腔面积、斑块负荷、管腔狭窄率、大钙化弧度,病变截段平均管腔面积,测量病变长度及病变处累计钙化长度,并计算钙化长度比及钙化指数.结果 病变血管狭窄处管腔面积,重度钙化组<轻度钙化组<非钙化组;病变血管截断平均管腔面积,重度钙化组小于另2组.病变截段管腔平均面积与钙化指数呈负相关性,相关性较钙化弧度及钙化长度强.小管腔面积与大钙化弧度呈负相关性,相关性较钙化长度及钙化指数强.结论 重度钙化病变管腔小面积及病变管腔平均面积均偏小.钙化指数与病变截段的平均管腔面积有较好的相关性,而钙化弧度与病变小管腔面积有较好的相关性.
作者:梁建成;王艳;孙学枝;邵占东;王禹 刊期: 2016年第12期
目的 探讨阿托伐他汀对氧化低密度脂蛋白(Ox-LDL)诱导大鼠胸大动脉平滑肌细胞(A7r5)增殖及缝隙连接蛋白43(Cx43)表达的影响.方法 培养A7r5细胞株,将细胞分4组:对照组,Ox-LDL组,Ox-LDL+二甲基亚砜(DMSO)组及Ox-LDL+他汀组.MTS法细胞毒试验及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周期,从而检测A7r5的增殖活性;流式细胞术检测各组供体细胞Q3(发绿色荧光)与受体细胞Q4(双阴性)比值(Q3/Q4)的变化,从而分析GJ功能的变化;Western blot法检测A7r5细胞中Cx43表达.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Ox-LDL组及Ox-LDL+DMSO组A7r5细胞的增殖活性增加,S期细胞比率增高(P<0.05);与Ox-LDL组及Ox-LDL+DMSO组比较,Ox-LDL+他汀组二者均降低(P<0.05).与对照组相比较,Ox-LDL组及Ox-LDL+DMSO组A7r5细胞的Q3/Q4比值增大,提示缝隙连接功能增强(P<0.05);与Ox-LDL组及Ox-LDL+DMSO组比较,Ox-LDL+他汀组Q3/Q4比值减小,缝隙连接功能显著降低(P<0.05).与对照组相比,Ox-LDL组和OxLDL+DMSO组A7r5细胞的Cx43表达增多(P<0.05);与OxLDL组及Ox-LDL+DMSO组比较,OxLDL+他汀组Cx43表达减少(P<0.05).结论 阿托伐他汀可以抑制氧化低密度脂蛋白诱导的A7r5细胞增殖及Cx43蛋白的表达.
作者:王小婕;任红燕;李学善;孙荣亮;刘瑛 刊期: 2016年第12期
目的 探讨依达拉奉联合丁苯酞软胶囊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疗效.方法 将收治的94例急性脑梗死患者分为2组,对照组47例采用依达拉奉治疗,试验组47例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丁苯酞软胶囊治疗.观察2组患者治疗后神经功能缺损及治疗满意度的差异.结果 试验组患者治疗后神经功能缺损(NIHSS)评分显著降低,且显著低于同期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患者治疗满意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依达拉奉联合丁苯酞软胶囊治疗急性脑梗死患者效果显著,能够明显改善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症状,值得临床选择.
作者:刘顺达;郝万庆;高娟;高阳;张华 刊期: 2016年第12期
目的 观察不同剂量乌司他丁(UTI)对心肺复苏(CPR)后大鼠不同时相肾功能的影响.方法 将40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5组:假手术组(S组),生理盐水组(NS组),乌司他丁U1(5万U/kg)组,乌司他丁U2(10万U/kg)组,乌司他丁U3(20万U/kg)组.采用窒息法建立CPR大鼠模型后,按不同处理方法给药,采集自主循环恢复(ROSC)即刻(T0)、ROSC后6 h(T6)、ROSC后24h(T24)的大鼠静脉血标本,检测血尿素氮(BUN)、血肌酐(Cr)水平;采用ELISA法检测血清中性粒细胞明胶酶相关载脂蛋白(NGAL)水平.结果 S组血BUN、Cr在不同时相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各组血NGAL在T0时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S组比较,NS组、U1组、U2组、U3组在T6时血BUN、Cr及NGAL均显著升高(P<0.05);与NS组比较,U1组、U2组、U3组在T6、T24时血BUN、Cr及NGAL均显著降低(P<0.05);U2组、U3组在T6时血BUN、Cr及NGAL均显著低于U1组(P<0.05);与U2组比较,U3组在T6时血BUN、Cr及NGAL均显著降低(P<0.05).结论 乌司他丁对心肺复苏后大鼠肾功能有一定保护作用,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作者:高小芳;王艳;马希刚 刊期: 2016年第12期
目的 探讨核仁磷酸蛋白(NPMl)基因突变及FMS样酪氨酸激酶3(FLT3)基因内部串联重复(ITD)突变与成人急性髓系白血病(AML)患者临床特征及预后的相关性.方法 应用PCR结合DNA测序技术分析NPM1与FLT3-ITD突变在135例初诊成人急性白血病(AL)患者骨髓单个核细胞中的表达,研究NPM1与FLT3-ITD突变阳性AML患者的临床特征及疗效.结果 115例AML患者NPM1突变阳性率29.6% (34/115),FLT3-ITD突变阳性率19.1% (22/115),NPM1及FLT3-ITD突变同时存在共7例;20例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和10例正常对照中均未检测到NPM1或FLT3-ITD突变.NPM1+ AML患者初诊时BPC较高(P<0.05)、伴有特异性融合基因患者比例低(P<0.05)、免疫表型CD34阳性患者比例低(P<0.05).单纯NPM1突变阳性AML患者有预后较好相关趋势.FLT3-ITD+ AML患者初诊时骨髓原始细胞比例高(P<0.05),化疗后有低缓解率趋势.两种突变均与初诊时中位WBC数及染色体正常核型患者比例有相关关系(P<0.05).结论 NPM1和FLT3-ITD突变是正常核型AML患者常见的分子学异常,且与AML临床特征及预后有一定相关性.
作者:崔丽娟;马荣;许飞 刊期: 2016年第1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