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涛;石培红;董玲;纳丽莎
目的 观察不同液体复苏方式对失血性休克大鼠肠屏障功能的影响,并探讨其机制.方法 将健康雄性SD大鼠48只随机均分为4组,麻醉后右侧股动、静脉置管.3组休克大鼠在随后的60 min急救期接受输血输液等救治后拔除导管、缝合后回笼.液体复苏后24h各组大鼠取标本备检测,分光光度法测小肠及血浆二胺氧化酶(DAO)活性、硝酸还原酶法测定肠组织一氧化氮(N0)含量、双抗夹心酶联免疫法(ELISA)测肠组织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含量.结果 复苏后24h,B组血浆DAO活性与C组相比显著较低(P<0.05),而肠组织DAO显著增高(P<0.05).各休克组大鼠细菌移位发生率、肠组织TNF-α生成量、NO含量较对照组均有不同程度升高,其中B组大鼠肠组织TNF-α生成量、NO含量均低于C组(P<0.05).结论 对失血性休克大鼠采用限制性液体复苏有利于减少肠组织TNF-α及NO生成,减轻肠黏膜屏障损伤,从而降低细菌移位的发生.
作者:屈伸;孟尽海;倪新莉;朱虹 刊期: 2016年第12期
目的 探讨贝宁黑人剖宫产同时行子宫肌瘤剔除术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 选择在非洲贝宁工作期间收治的剖宫产手术中发现妊娠合并子宫肌瘤产妇36例,分析采取剖宫产同时行子宫肌瘤剔除术的实施方案及治疗效果.结果 36例黑人剖宫产术同时行子宫肌瘤剔除术,对发现的子宫肌瘤均完整成功剥离剔除,术中见合并子宫肌瘤1~8个,大直径10.5 cm、小0.7 cm;术中并发2例出血,应用缩宫素静脉持续点滴、输血而得以纠正,恢复良好;术后1例切口感染,静滴抗生素1周,换药10 d痊愈.3例随访子宫复旧欠佳.无不适症状及恶露,术中术后无重大并发症发生.结论 黑人剖宫产术中同时行子宫肌瘤剔除术安全实用,产妇恢复良好,避免患者再次手术,临床可以借鉴.
作者:李卫东;周文娜;李喜春 刊期: 2016年第12期
目的 探讨窄带成像技术(NBI)联合白醋染色,观察腺管形态对大肠增生性病变内镜诊断价值及其对病理组织学的预测能力.方法 肠镜检查过程中发现大肠增生性病变时,切换至NBI模式观察,然后喷洒2%醋酸待病变变白后,NBI模式下再次观察病变腺管形态并分型,行靶向活检或EMR切除术后标本送病理诊断,总结不同方法病变图像显示情况以及各种腺管形态与病理组织之间一致性的关系.结果 入选的98枚增生性病变在普通白光下腺管形态辩认不清,单独NBI及与NBI联合醋酸染色模式观察,腺管结构形态显示更为清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7.41,P<0.05).炎性息肉pit pattern分型Ⅰ和Ⅱ型占86.7%,ⅢS型占13.3%;腺瘤以ⅢS型和ⅢL型为主,占91.5%,早癌Ⅳ型腺管形态占69.2%,进展期癌Ⅴ型腺管占72.7%.腺管形态分型与病理组织结果一致性检验,Kappa值均>0.4.结论 NBI联合白醋染色可以清晰观察大肠增生性病变腺管形态,通过腺管分型可以初步预测病变病理类型,对内镜下治疗及靶向活检具有指导意义.
作者:杨小荣;王小意;杨力;谢娟;司岑;张宁妹 刊期: 2016年第12期
目的 探讨大容量全肺灌洗术对尘肺患者的治疗效果和临床观察.方法 将20例尘肺患者按接诊时间先后分别进行同期大容量全肺灌洗术,对20例患者术前和术后出现的呼吸参数常规肺活量(VC)、用力肺活量(FVC)、首秒用力呼气量(FEV1.0)、大通气量(MVV)以及25%、50%、75%肺活量时患者用力呼流量进行统计学分析,观察尘肺患者大容量全肺灌洗术后的治疗效果以及并发症.结果 20例患者术后VC、FVC、FEV1.0、MW以及25%、50%、75% FVC时患者用力呼流量均明显高于术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大容量全肺灌洗治疗后患者并发症较少,并且明显改善呼吸功能.结论 大容量全肺灌洗术能明显改善尘肺患者的通气功能,安全有效并且并发症较少,是目前治疗尘肺病有效措施之一.
作者:何江;徐向钊;翟丽;董玲 刊期: 2016年第12期
目的 探讨疟母丸干预四氯化碳(CCl4)诱导大鼠肝纤维化的机制.方法 采用50%的CCl4橄榄油溶液2 mL/kg皮下注射,每周2次,共8周,制备大鼠肝纤维化模型.第9周开始模型大鼠随机分为模型对照组、疟母丸干预组和索拉菲尼组,用药组给予疟母丸煎剂和索拉菲尼灌胃,模型对照组给予等量的生理盐水,共计4周,观察肝功能、肝组织病理学及肝纤维化相关指标mRNA表达变化.结果 与正常大鼠比较,模型大鼠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碱性磷酸酶(ALP)活性逐渐升高(P<0.05),血清总胆红素(TBil)含量显著增加(P<0.05);与模型组比较,疟母丸干预组ALT、AST、ALP、TBil均显著降低(P<0.05).12周时部分模型大鼠肝组织内已形成完整包绕的假小叶结构,肝组织羟脯氨酸(Hyp)含量显著增加(P<0.05);与12周模型组比较,疟母丸干预组肝组织炎症、胶原沉积明显减轻,肝组织Hyp含量显著降低(P<0.05).RT-PCR分析显示,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大鼠肝组织TNF-α、α-SMA、TGF-βl、Col(1)、Col、mRNA表达均显著升高(P<0.05);与模型组比较,疟母丸干预组上述指标mRNA表达均显著降低(P<0.05).结论 疟母丸能够显著抑制CCl4诱导大鼠肝纤维化的进展,且这一作用机制与抑制肝星状细胞活化有关.
作者:马力;马军梅 刊期: 2016年第12期
目的 对新生儿早发型母乳性黄疸与生理性黄疸进行临床分析,并对两者进行鉴别.方法 将血清胆红素水平异常增高的母乳喂养足月新生儿,根据其生后第4天血清胆红素水平分为生理性黄疸组和早期母乳性黄疸组.记录开奶时间、生后3d内每天喂养频率,每次喂养持续时间、第一次排胎便及黄便的时间、排便次数,检测生后24 ~48 h胎便中胆红素含量.结果 45例早期母乳性黄疸纳入研究,生后第4天血清胆红素>220.6 μmol/L生理性黄疸组,第4天血清总胆红素水平<205.2 μmol/L;新生儿生后3d内情况,生理性黄疸组喂养频率明显高于早期母乳性黄疸组,但早期母乳性黄疸组每次喂养持续时间长于生理性黄疸组(P<0.05);生理性黄疸组第一次排胎便及黄便的时间均早于早期母乳性黄疸组(P<0.05);生理性黄疸组收集24~48 h胎粪中胆红素含量明显高于早期母乳性黄疸组(P<0.05);在开奶时间、每天排便频率方面2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喂养方法不当、喂养不足可能导致新生儿早发型母乳性黄疸,对于新生儿哺乳提倡按需适当频率哺乳而非长时间哺乳.
作者:田淑萍;布如飞;黄洁蕾 刊期: 2016年第12期
目的 对基层医院院内感染的相关因素进行分析.方法 收集院内感染184例,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呼吸道感染104例,手术切口感染38例,消化道感染31例,泌尿系感染11例,其中药敏168例,药敏阳性42例,多重耐药38例.年龄超过62岁184例(100%),应用广谱抗菌药物174例(94.57%),住院时间超过14 d的患者103例(55.98%),各种侵入性操作患者63例(34.24%).结论 控制院内感染应减少多重耐药的发生,降低重症感染患者死亡率,增加患者的住院安全.
作者:刘万锋 刊期: 2016年第12期
目的 探讨凝血酶敏感蛋白-1(TSP-1)和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在大鼠气道黏液分泌中的作用.方法 将20只雄性Wistar大鼠分为对照组和内毒素组.采用HE染色和阿辛蓝-过碘酸雪夫(AB-PAS)染色进行气道上皮杯状细胞计数及检测气道黏液物质表达.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各组大鼠黏液腺TSP-1、EGFR和MUC5AC蛋白的表达,对肺组织切片进行图像分析.结果 内毒素组气道上皮杯状细胞积分、气道黏液物质、气道及肺组织TSP-1、EGFR和MUC5AC蛋白表达分别与正常对照组相比升高(P<0.05).TSP-1、EGFR的表达与MUC5AC的表达呈正相关性(r=0.804、0.793,P<0.05).结论 大鼠气道和肺组织高表达TSP-1和EGFR,可能参与了气道黏液高分泌的的发生.
作者:杨艳娟;郑西卫;杨桂兰;程德云 刊期: 2016年第12期
目的 总结尿百草枯(PQ)定性试验在PQ中毒中的应用.方法 114例急性口服PQ中毒患者,根据尿PQ定性试验结果将患者分为弱阳性组、阳性组与强阳性组.记录3组患者口服PQ的剂量、死亡时间,比较3组患者口服PQ剂量与尿百草枯定性试验结果间的关系以及3组患者生存时间的差异.结果 3组患者年龄、就诊时间(口服PQ到开始抢救的时间)、洗胃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尿PQ定性试验阳性程度不同的3组间口服PQ剂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口服PQ剂量越大,尿PQ定性试验结果阳性程度越强.Kaplan-Meier曲线图,经Log-rank检验对样本的生存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尿PQ定性试验对中毒患者诊断及预后评估价值较高,方法简单易学,可在基层医院推广使用.
作者:袁晓春;吴嘉荔;金晶;马晓;杨武;陈中伟;李文峰;杨立山 刊期: 2016年第12期
目的 观察鼻咽癌中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G6PD))蛋白的表达,分析G6PD在鼻咽癌中的表达特点与临床分期及病理类型的关系.方法 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55例鼻咽癌标本和10例正常鼻咽黏膜中G6PD蛋白的表达,分析其在不同临床分期及分化程度的表达.结果 10例正常组织均为阴性表达,55例鼻咽癌G6PD蛋白阳性率为61.8%(34/55);G6PD蛋白在鼻咽癌各临床分期中表达率分别为Ⅰ期+Ⅱ期62.5%(5/8)、Ⅲ期57.1% (8/14)、Ⅳ期63.6%(21/33),三者之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分化程度中,低分化71.4%(5/7),非角化型63.6% (28/44),中分化25% (1/4),三者之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G6PD蛋白在鼻咽癌中存在表达上调.
作者:李海亮;康晶;侯丽;杨治花;郭艳红;王伟;张自新;折虹 刊期: 2016年第12期
目的 评价荧光原位杂交(FISH)检测技术在快速诊断常见胎儿染色体数目异常疾病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对产前诊断中心筛查的106例有产前诊断指征的孕妇进行产前诊断,其中2例因错过羊水培养、染色体核型分析的佳时间,仅行羊水FISH检测,其余104例在进行羊水染色体核型分析的同时用FISH检测进行快速诊断(FISH探针选用21、13、18、X、Y5条染色体探针).结果 羊水染色体核型分析104例,检出染色体数目异常3例,21三体综合征2例,性染色体数目异常1例(47,XXY).FISH检测出染色体数目异常4例,其中1例未行羊水培养,检测结果为18三体综合证,余3例与染色体核型分析结果一致.结论 荧光原位杂交技术可以在48~72 h内诊断胎儿染色体数目异常,虽然不能取代传统的染色体核型分析法,但其是诊断胎儿染色体数目异常疾病的有效补充.
作者:别荔;强金萍;卜祥静 刊期: 2016年第12期
目的 了解药品不良反应发生(ADR)的情况及其影响因素.方法 收集某院2015年上报国家ADR监测中心的191例药品不良反应报表,从患者性别、年龄、给药途径、药品种类、累及器官及临床表现等方面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191例报告中,女性多于男性(53.93%与46.07%),<10岁及>60岁患者均有较高的ADR发生率,分别为38例(19.90%)和60例(31.41%).给药途径中静脉滴注给药途径引发的ADR较多(192例,78.05%),抗菌药物发生ADR多(130例,52.85%),ADR主要临床表现为皮肤及其附件损害(117例,42.55%).结论 临床应加强ADR监测和分析评价工作,减少或避免ADR的发生,促进临床合理用药,提高患者用药安全.ADR发生与不同给药途径、不同药物等有关,合理用药是提高药物安全的关键.
作者:张晓鹿;马泽彬 刊期: 2016年第12期
目的 对比研究不同院前护理流程对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抢救效果的影响,探讨优化急诊护理流程在AMI患者救治中的作用.方法 选取110例AMI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55例.对照组按常规护理流程护理,观察组全程采用优化护理流程护理,比较2组患者的抢救效果.结果 观察组患者进出急诊室时间(43.6±14.7)min、首次心电图时间(5.6±2.2)min、急救总时间(38.1±6.4) min;对照组患者进出急诊室时间(52.8±20.4)min、首次心电图时间(8.2±2.5)min、急救总时间(66.5±8.7),观察组均较对照组缩短(P<0.05);观察组院内AMI复发率7.3%、院内再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率10.9%;对照组院内AMI复发率23.6%、院内再PCI率29.1%,观察组均较对照组降低(P<0.05).结论 优化急诊护理流程能有效提高AMI患者治疗效果,缩短抢救时间,改善近期临床结局.
作者:李敏;张庆元;郭春;王义勇 刊期: 2016年第12期
BNP(B-type Natriuretic Peptide,BNP)又称B型利钠肽,它是由左心室释放到血液中的化学成分,目前广泛应用于临床.血清BNP检测与左心室功能不全的程度呈正相关性,为心室肌细胞受牵拉或心室容量负荷增加时作为心功能不全严重程度的判断标志物,血清BNP水平不但反映了患者的心功能状态,而且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容量负荷的程度[1].急性肾损伤(AKI)是临床上常见的以肾功能急剧下降为临床表现的一种综合征,急性肾损伤在涉及多学科危重症患者中时常出现,因而所患急性肾损伤的危重症患者死亡率明显升高.目前临床上AKI早期诊断标准存在不足之处,单纯依靠血清肌酐值或尿量容易漏诊部分患者.现行对急性肾损伤尚缺乏行之有效的治疗方法,严重时需进行连续肾脏替代疗法.有研究表明[2],重症急性肾损伤患者病死亡率高,部分存活患者肾功能可完全或部分恢复,脱离透析,但还有部分患者会直接进展到终末期肾病.急性肾损伤患者恢复后发生慢性肾脏病的风险也大大增加,早期诊断与干预可显著改善患者预后.在临床上也将血清BNP应用于诊断早期肾损伤及评估患者预后方面,但其诊治过程仍存在很多难点,还需不断探究.
作者:张玲;杨红年;陈梦飞;薛维亮;陈占龙;杨晓明 刊期: 2016年第12期
目的 调查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后患者院外延续照护需求状况,以制订相应的健康教育对策.方法 自行设计调查问卷,调查骨科住院的患者110例、家属86例,分别从基本信息、延续性照护需求内容、延续性照护提供者需求情况、延续性照护需求形式4个方面进行调查.根据调查结果,提出个性化和有针对性的健康教育对策.结果 出院后,患者需要解决的延续性照护需求内容是康复训练指导、疼痛处理和并发症预防;家属则是康复训练指导、日常生活能力指导、并发症预防;在延续照护提供者的需求上,患者及家属均希望所住医院的主管医生或责任护士为其提供延续照护服务;延续性照护需求形式上患者选择门诊复查、发放健康指导手册和需要时打电话所占比例高,家属则选择相关视频、发放健康指导手册和需要时打电话.结论 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后患者对院外延续照护有多方面的需求,结合调查需求结果,加强患者院外居家健康教育,做好延续照护是患者的迫切需要,能促进疾病的快速康复.
作者:杜慧晴;刘萍;梅迎雪;姚辉;张海娇 刊期: 2016年第12期
目的 初步探讨SIRT1基因沉默对高脂喂养C57BL/6J幼鼠肝脏的影响.方法 选取4周龄的雄性C57BL/6J小鼠32只,分为4组:高低脂饮食组及慢病毒注射组.在高脂饮食喂养6周后,尾静脉分别注射SIRT1 shRNA慢病毒(LV-SIRT1 shRNA)和对照慢病毒(LV-control shRNA),继续高脂饮食1周.Western Blot检测肝脏中SIRT1表达情况,HE和油红O染色观察肝脏脂滴堆积情况.结果 Western Blot显示LV-SIRT1 shRNA慢病毒小鼠肝组织中SIRT1表达水平显著下降;肝组织HE和油红O染色显示,LV-SIRTl shRNA组较LV-control shRNA组脂肪肝更明显.结论 慢病毒介导SIRT1基因沉默可以加重高脂饮食诱导的非酒精性脂肪肝风险.
作者:高英;陈晓媛;杨怡 刊期: 2016年第12期
目的 探讨高血压患者24h动态脉压指数(24 hPPI)对微量白蛋白尿(MAU)、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的影响.方法 选择心内科高血压患者90例,年龄(64.31±6.21)岁,入院后行24h动态血压监测.24hPPI≥0.51为I组,24 hPPI <0.51为Ⅱ组,分别测定患者MAU、IMT.结果 Ⅰ组的MAU和Ⅱ组的MAU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Ⅰ组患者的IMT和Ⅱ组患者的IMT对比较,2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4 h PPI与MAU、IMT呈正相关性(P<0.05).结论 24 h PPI升高的患者,出现肾脏靶器官损害及血管粥样硬化的风险进一步增高.
作者:巴延钦;李治冀 刊期: 2016年第12期
目的 探讨全麻后同期多平面手术治疗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0SAHS)围手术期的安全性及并发症的预防.方法 回顾性分析42例多平面阻塞的重度OSAHS患者,在全麻气管插管后,同期行鼻内镜下鼻腔扩容术、改良韩氏悬雍垂腭咽成形术(H-UPPP术)及舌体低温等离子射频消融术,进行围手术期观察及处理.结果 42例多平面阻塞的重度OSAHS患者,除2例术后术区渗血,给予处理后好转,其余均安全度过围手术期.结论 全麻后同期多平面手术治疗OSAHS是安全可行的.
作者:侯丽;刘静;董维刚;邵辉;郭宏庆;高小平;李霞 刊期: 2016年第12期
目的 初步研究恒温磁力搅拌法进行猫眼草黄素-β-环糊精包合物的制备工艺.方法 采用L9(34)正交实验设计,以β-环糊精与猫眼草黄素的投料比、包合温度、搅拌时间为考察因素,以猫眼草黄素的包封率为考察指标,确定佳制备工艺.采用红外光谱法和示差扫描量热法对制备的包合物进行初步评价.结果 佳包合工艺条件:猫眼草黄素与β-环糊精物质的量比为1∶7,包合温度为60℃,包合时间为4h.红外光谱法和示差扫描量热法能确证猫眼草黄素-β-环糊精包合物的形成.结论 优选的β-环糊精包合工艺简单,可操作性强.
作者:郑传莉;王玉忠;王安宁;魏世杰 刊期: 2016年第12期
目的 分析瘢痕子宫再次妊娠阴道分娩的可行性与安全性.方法 收集332例瘢痕子宫再次妊娠孕产妇和96例非瘢痕子宫再次妊娠产妇纳入研究对象,比较2组产妇分娩方式、产程、产时出血量、新生儿Apgar评分.结果 332例瘢痕子宫产妇中,自愿行阴道试产96例,试产成功69例,剖宫产263例.瘢痕子宫组阴道试产率、阴道分娩成功率均明显低于非瘢痕组,剖宫产率明显高于非瘢痕组(P<0.05);行阴道分娩的69例瘢痕子宫产妇和83例非瘢痕子宫产妇产程时间、产时出血量及新生儿Apgar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在严格掌握试产适应证、禁忌证的前提下,严密观察产程,瘢痕子宫再次阴道分娩仍具有较高的可行性和安全性.
作者:邢爱红 刊期: 2016年第1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