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慢性缺氧性心肌损害Q-T离散度(Q-Td)的改变

关键词:缺氧性心肌损害
摘要:
高原医学杂志相关文献
  • 高原移居者与世居者心肺功能的比较研究

    作者: 刊期: 2001年第03期

  • 青海高原地区低出生体重儿抽样调查结果分析

    为了解青海高原地区低出生体重儿的发生情况和不同孕周与胎儿娩出时体重之间的关系,我们于1998年7月-1998年10月间在卫生厅基妇处的领导下进行了青海高原地区低出生体重儿情况的抽样调查,现将结果分析报告如下.

    作者:黄素霞 刊期: 2001年第03期

  •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和内皮素在低氧性肺血管重建中的作用

    作者: 刊期: 2001年第03期

  • 川芎素片对高原心肌缺血的治疗作用

    作者: 刊期: 2001年第03期

  • 高原地区血栓性静脉炎124例临床分析

    作者: 刊期: 2001年第03期

  • 高原地区白内障摘除人工晶体植入术的护理

    拉萨地处海拔3 650m高原,紫外线强,氧气含量为平原地区的50%~60%,致使白内障发病率明显高于低海拔地区,而缺氧又使白内障患者术后愈合较慢,视力恢复慢,加大了护理工作难度.我科自2000年3月-2001年3月治疗护理白内障摘除人工晶体植入术患者20例,效果满意,现介绍如下.

    作者:周虹 刊期: 2001年第03期

  • 高原医学保健是青藏铁路建设中不容忽视的大事

    人们企盼已久的青藏铁路格拉段就要开工了,隆隆的时代列车将驶向世界屋脊,举世关注.同时,一件不容忽视的大事摆在了我们面前,这就是高原医学保健.

    作者:张生林 刊期: 2001年第03期

  • 雪莲虫草口服液提高青年男性高原运动能力的初步观察

    作者: 刊期: 2001年第03期

  • 久居高原地区缺氧环境对红细胞膜蛋白结构和血液流变学的影响

    目的:探讨高原缺氧环境对高原地区老年人红细胞膜蛋白结构的影响;方法:运用薄层色谱扫描等方法对长期居住在高原地区的46例老人进行了红细胞膜磷脂蛋白和血液流变学等测定;结果:高原组红细胞膜神经磷脂和磷脂酰胆碱等指标较平原组有显著升高(P<0.05或P<0.01),血液粘度也有一定升高,以低切为明显;结论:红细胞膜蛋白结构改变与高原缺氧有一定的关系.

    作者:司本辉;张庆成;李积荣;汪晓筠;陶莉莉 刊期: 2001年第03期

  • 高原低氧环境下红细胞增多和血液粘度间关系的研究

    作者: 刊期: 2001年第03期

  • 缺氧预处理对缺血缺氧脑组织超微结构与自由基的影响

    作者: 刊期: 2001年第03期

  • 高原颅脑伤术前病情观察及护理体会

    颅脑伤患者如发生于海拔3 700m以上高原,因高寒缺氧及交通不便给颅脑患者的抢救及护理带来了一定的特殊性.一年来,我科收治各型颅脑伤患者100例,除2例因伤情过重形成脑疝死亡外,其余患者均抢救成功,其病情观察及护理体会如下.

    作者:张杰 刊期: 2001年第03期

  • 高原地区5岁以下儿童维生素A水平现状的调查研究

    维生素A缺乏是发展中国家儿童常见的营养问题,是引起儿童失明的主要原因.截止2000年底尚无高原地区代表性的数据资料,为填补这一空白,初步掌握我省5岁以下儿童的血清维生素A水平,于2000年11月下旬在西宁、民和、同仁三地进行了调查研究.

    作者:祁正庆;马有雄;星迎春;张风英 刊期: 2001年第03期

  • 中西医结合治疗高原鼻衄68例体会

    我院地处高原地区,海拔平均3000m,因海拔高、缺氧、气候干燥、多风、寒冷的特点,由此引起的鼻衄在治疗上应有特殊的方法.笔者曾采用单纯西医治疗,疗效不甚理想,多有复发,后结合中医治疗取得满意疗效,现报道如下.

    作者:陈熠;李志东 刊期: 2001年第03期

  • 不同海拔青年人肺功能和血氧饱和度测定

    1999年7月份某部队开进昆仑山口地区(海拔2 900m~5 200m)进行适应性训练,为了解高原地区适应性运动后肺功能的变化,我们高原医疗队在海拔1 300m、2 900m、4 400m3个海拔梯度,分别对30例青年人的肺通气功能、小气道和血氧饱和度进行了测定及分析,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作者:解好群;夏刚;金远林;张世范;高炜;于晟 刊期: 2001年第03期

  • 高原地区105例中小面积烧烫伤治疗体会

    作者: 刊期: 2001年第03期

  • 高海拔地区创伤对患者血浆内皮素的影响分析

    目的:探讨高海拔地区创伤对患者血浆内皮素的影响;方法:设立创伤患者组与对照组,测定其血浆内皮素含量,分析对比;结果:急性创伤组患者血浆内皮素含量明显高于正常人组(P<0.01);结论:高海拔地区创伤刺激机体内皮细胞合成,分泌内皮素增加,使机体血管收缩、痉挛,加重组织缺血、缺氧,组织器官进一步损伤.

    作者:马青跃 刊期: 2001年第03期

  • 3700m高原地区体外循环围术期肺功能变化的研究

    目的:观察高原地区体外循环(CPB)围术期呼吸指数(RI)、肺顺应性等肺功能指标的动态变化,探讨肺动脉高压与CPB后肺功能变化的关系;方法:选择2001年6月至2001年7月在海拔3 700m高原地区开展的CPB心内直视手术患者10例,根据术前肺动脉平均压(MPAP),将患者分成肺动脉高压组(n=5,术前MPAP>2.66kPa)和对照组(n=5,术前MPAP≤2.66kPa).各组均分别于CPB前、主动脉开放后5分钟、CPB结束时以及CPB后60分钟、120分钟、180分钟,测定气道平台压(PPLATEAU)、气道峰压(PPEAK)、胸肺顺应性(Cs)、动态肺顺应性(Cd)和RI的变化;结果:无早期死亡.与CPB前相比,肺动脉高压组在主动脉开放后5分钟至CPB后180分钟,其PPLATEAU、PPEAK和RI均显著升高(P<0.05),Cs、Cd均明显降低(P<0.05);对照组在主动脉开放后5分钟至CPB后120分钟,其PPLATEAU、PPEAK和RI亦较CPB前显著增加,Cs、Cd明显降低,但在CPB后180分钟上述各指标均恢复至CPB前水平(P>0.05);与对照组相比,主动脉开放后5分钟、CPB结束时以及CPB后60分钟、120分钟、180分钟,肺动脉高压组PPLATEAU、PPEAK和RI均明显升高(P<0.05),而Cs、Cd明显降低(P<0.05);结论:高原地区CPB可引起明显的肺功能急性受损;肺动脉高压可进一步加重CPB引起的肺损伤.

    作者:王志农;王军;李素芝;王洪亚;张富军;张胜天;李少勇;陈忠东 刊期: 2001年第03期

  • 不同海拔高度青年PWC170时功率和心率的观察

    目的:观察不同海拔高度青年PWC170时功率和心率的变化;方法:受试者坐于踏车功量机上,OW心率为未做功时对照值,以25W开始,以60rPm连续蹬车,每3分钟递增25W,蹬车至衰竭时停止,用心电图机记录每个负荷末期后5秒的心率;结果:PWC170在海拔3 680m大功率为198.75W±23.33W,在海拔4 100m大功率为215.31W±17.51W,在海拔5 380m大功率为216.17W±30.18W,大心率和大功率与不同海拔高度呈直线正相关;结论:海拔愈高对做功能力的影响愈大,心功能降低为大做功时心率增幅减少的重要原因之一.

    作者:王伟;王福领;李晓炜;张西洲;朱永安;哈振德 刊期: 2001年第03期

  • 一氧化碳合成酶抑制剂对缺氧性肺血管收缩反应的影响

    作者: 刊期: 2001年第03期

高原医学杂志

高原医学杂志

主管:青海省卫生厅

主办:青海省医学卫生学会联合办公室 中华医学高原医学分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