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华伟
作者: 刊期: 2004年第03期
锁骨骨折手术或非手术治疗的文献报道很多,但有关在高海拔环境下应用石膏绷带外固定和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锁骨中段骨折的疗效评价未见有报道.我院地处海拔2 800m地区,气候寒冷、干燥,氧分压低,自1996年1月-2001年11月间收治49例锁骨中段骨折患者,手法复位、石膏绷带外固定23例,切开复位克氏针内固定术26例,现将疗效评价如下.
作者:马国治;牛莉清 刊期: 2004年第03期
作者: 刊期: 2004年第03期
我院地处海拔2 260m地区,自1989年3月-2004年5月共实施新生儿麻醉165例,现将经验和体会总结如下.资料与方法1 一般资料 165例,男128例,女27例,年龄2小时~30天,体重1.6kg~3.8kg, ASA(2~4)级.所有患儿均有不同程度酸中毒和水、电解质紊乱.手术种类:先天性无肛、消化道穿孔、胆道梗阻、脊膜膨出、腹裂、嵌顿疝、小肠闭锁、股骨骨折、脐膨出、骶尾部畸胎瘤、胎粪性腹膜炎、幽门肥厚性狭窄、颅内血肿、先天性食道闭锁并气管瘘.
作者:屈青玲 刊期: 2004年第03期
目的:了解高原康胶囊对快速进入高原者的肺功能的影响及其意义.方法:将80名由平原乘飞机初次进入高原的战士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于平原登机前开始给予口服高原康胶囊,2粒/次,3次/日,连续服用3日,对照组给予安慰剂,分别于进入高原的前1d及进入高原的第3d和第7d对两组快速进入高原者的肺功能进行检测,并对两组的肺功能及7d内急性高山病(Acute mountain sickness,AMS)的发病情况进行比较.结果:对照组和实验组在进入高原后肺功能各指标均较平原增加,但实验组比对照组增加更为显著(对照组P<0.05~P<0.01,实验组P<0.05~P<0.001);且实验组的AMS发病率显著低于对照组(实验组5%,对照组32.5%,P<0.001).结论:高原康胶囊能非常显著地改善快速进入高原者的肺功能,通过提高快速进入高原者的高原适应能力而显著降低其AMS的发病率,有利于AMS的预防.
作者:李素芝;郑必海;王洪斌;李尚师;姚文新;王磊 刊期: 2004年第03期
目的:分析西宁地区及周边八县(海拔2 000m~2 500m)慢性胃炎发病特点及高原低氧对胃粘膜的损害作用.方法:选取65例我院胃镜室行胃镜检查的CG病人及活组织送病理学检查,分析内镜诊断和病理学诊断,并以问卷形式调查其生活状况资料.结果:内镜诊断CSG 43例,绝大部分病理学诊断为CAG(76.74%),其中近一半伴有肠上皮化生、不典型增生及淋巴滤泡形成等癌前病变;内镜诊断CAG 21例,病理学诊断绝大部分为较重的CAG,且伴有较重的上述病变.结论:青海地区慢性胃炎较重,可能与高原低氧环境下一氧化氮(NO)水平降低和内皮素(ET)水平增高,影响胃粘膜微循环血流量有关.
作者:杨桂英;熊元治 刊期: 2004年第03期
目的:探讨高海拔地区小儿重型颅脑损伤的诊治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自1994年8月至2003年8月收治的105例小儿重型颅脑损伤(GCS≤8分)的临床资料.结果:手术治疗70例,非手术治疗35例.死亡23例(21.9%),存活82例(78.1%).随访8个月至4年,49例恢复正常,29例CT提示脑软化灶,4例继发外伤性癫痫.结论:小儿重型颅脑损伤应尽早确诊,选择及时、有效的治疗方案,是降低死亡率和提高生存质量的关键.
作者:阿晓军;马越;李秀娟 刊期: 2004年第03期
作者: 刊期: 2004年第03期
高原地区高血压病患者临床特点与护理有着紧密的关系,从而影响患者康复的效果.利用高血压NAH管理治疗网络(Nifedipine Atenolol Hydrid,NAH),对已确诊的300例高血压病人进行用药管理及高血压心理健康教育护理,结果令人满意,现报告如下.
作者:任晓玲 刊期: 2004年第03期
目的:研究高原青年移居者血液凝血纤溶系统的状态.方法:检测38例青年移居者血浆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t-PA)、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剂(PAI)和纤维蛋白原(Fbg)含量,并与36例健康藏族世居青年进行比较.以平原健康青年作为对照.结果:移居者较藏族世居组及对照组t-PA活性降低(P<0.05),PAI活性增高(P<0.05),各组之间Fbg含量无显著性差别(P>0.05).结论:高原青年移居者血液处于高凝状态.
作者:雷应权;彭顺舟;冯国君;任雨笙 刊期: 2004年第03期
作者: 刊期: 2004年第03期
目的:分析73例心源性猝死(sudden cardiac death,SCD)的病因、病理及临床特点,并探讨早期预防、早期治疗措施,降低高危人群SCD的发生率;方法:对本院1959年11月至2004年3月73例SCD的尸检进行统计分析;结果:高原SCD较平原检出率低(P<0.01);结论:青海高原SCD的发病率较平原低,冠心病为SCD的首位病因.
作者:逯金海;卜凤珍;宋吉宁 刊期: 2004年第03期
自2002年6月至2003年11月,我院对入高原施工人员(海拔3 080m~4 700m)每月体检一次,选择心电图STII、III、avf水平型下移≥0.1mV(1mm)者45例的心电图及临床资料进行整理分析,现总结报告如下.
作者:谢远志;郭晓 刊期: 2004年第03期
作者: 刊期: 2004年第03期
作者: 刊期: 2004年第03期
目的:探讨富氧室对高原移居者睡眠前后血氧饱和度(SaO2)的影响.方法:在海拔3 700m建立富氧室,12名移居高原30天的健康青年入室休息和睡眠10h,观察受试者睡眠前后SaO2的变化及出室后4h内SaO2的改变,并与常氧组比较.结果:富氧组入室1h后SaO2明显升高[(90.17±3.38)%,(94±2.17)%,P<0.01],第二日晨起安静时SaO2较睡眠前增高2.33%,差别有非常显著性(P<0.01),受试者出室后1h、2h、3h的SaO2依次为(95.5±1.00)%, (93.83±1.64)%, (93±2.17)%,与常氧组比较差别均有显著性.结论:在高原建立富氧室可明显改善移居者睡眠前后的SaO2,提高睡眠质量.
作者:哈振德;何通晗;邢国祥;张西洲;崔建华;王伟;马勇;张芳;简新琼 刊期: 2004年第03期
作者: 刊期: 2004年第03期
作者: 刊期: 2004年第03期
高原地区慢性肺心病并发高粘血症者明显高于平原地区[1],可见高粘度血症是高原肺心病突出的特殊问题.我院自1997年以来收治高原地区(海拔2 260m~3 200m)肺心病并高粘度血症患者46例,现将治疗前后的血液流变学及血气分析结果报告如下.
作者:董会玲 刊期: 2004年第03期
目的:了解快速进入高原者机体在高原低氧环境下肺功能改变及其意义.方法:在150名快速进入高原者中随机抽取40人,于进藏前1d及进藏的第3d和第7d分别进行肺功能检测,检测项目包括用力肺活量(FVC)、一秒通气量(FEV1.0)、用力肺活量/肺活量预测值(%FVC)、一秒率(FEV1.0%)、大峰流速(PF)及中期流速(V75~V25),并对上述指标进行比较.结果:快速进入高原者进入高原后肺功能各指标检测均较平原值升高,其中进入高原第3d各指标变化尤为显著,第7d次之(P<0.05~0.01).结论:快速进入高原者为适应高原缺氧环境,肺功能会发生由代偿到逐步习服的生理性改变,了解此过程,对于快速进入高原者AHAD的预防,尤其是对快速进驻高原部队合理科学的训练提供了依据.
作者:李尚师;郑必海;宋娟;王洪斌;周小波;李素芝 刊期: 2004年第0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