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马来酸桂哌齐特治疗外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疗效评价

陈益友;项方羽;胡金加

关键词:外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 马来酸桂哌齐特, 硫酸铗, 脑血管痉挛
摘要:目的:评价马来酸桂哌齐特与硫酸镁联合应用治疗外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tSAH)的疗效.方法:160例tSAH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Ⅰ、Ⅱ、Ⅲ,各40例.对照组给予止血、脱水、激素及促神经功能恢复药等常规治疗;除常规治疗外,治疗组Ⅰ给予马来酸桂哌齐特、治疗组Ⅱ给予硫酸镁、治疗组Ⅲ联合应用马来酸桂哌齐特和硫酸镁,均12 h 1次,连用14 d.分别于入院时及治疗后3、7、14 d行经颅多普勒(TCD)检查,观察脑血管痉挛(CVS)的发生情况及预后.结果:在CVS发生、大脑中动脉血流速率的变化、治疗后3个月及6个月的预后方面,治疗组Ⅲ与对照组、治疗组Ⅰ、治疗组Ⅱ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马来酸桂哌齐特与硫酸镁联合应用不仅能降低CVS的发生率,而且能减轻CVS的严重程度,明显改善患者的预后.
中国药房杂志相关文献
  • 我院药敏试验结果指导下的抗菌药物应用情况分析

    目的:为临床药敏试验结果指导下的抗菌药物应用提供参考.方法:分析并总结在从事-临床药学工作过程中发现的临床依据细菌药敏试验结果选择应用抗菌药物所存在的问题.结果与结论:临床应合理地依照药敏试验结果应用抗菌药物,提高抗菌药物应用水平.

    作者:孟小斌;曾黄辉;林建昌 刊期: 2009年第14期

  • 国产尼索地平片的人体药动学及生物等效性研究

    目的:研究国产尼索地平片的相对生物利用度、药动学特征及生物等效性.方法:采用随机、开放、2×2拉丁方设计试验,24名男性健康志愿者分别单剂量口服含尼索地平10mg的受试制剂及参比制剂.采用液-质联用法测定给药后不同时间的血药浓度,计算两者的药动学参数及评价其生物等效性.结果:24名健康志愿者口服尼索地平片受试制剂与参比制剂后的主要药动学参数:Cmax分别为(2.94±2.78)、(3.22±2.16)ng·mL-1,tmax分别为(1.70±1.00)、(1.40±1.00)h,t1/2分别为(6.81±4.11)、(5.55±2.35)h,AUC0~24分别为(10.60±7.70)、(9.90±6.76)ng·h·mL-1,AUC0~∞分别为(11.30±7.90)、(10.20±7.00)ng·h·mL-1.尼索地平片的相对生物利用度为(110.3±30.8)%.结论:经统计学分析,国产尼索地平片受试制剂与参比制剂具有生物等效性.

    作者:余奇;万丽丽;高艳;朱金辉;李颜;李星霞;韩永龙;孙习鹏;郭澄 刊期: 2009年第14期

  • 恩替卡韦联合大黄蛰虫丸治疗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对肝纤维化指标的影响

    目的:观察恩替卡韦联合大黄蛰虫丸治疗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CHB)对肝纤维化指标的影响.方法:140例CHB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分别给予恩替卡韦+大黄蛰虫丸、恩替卡韦治疗12个月.观察2组肝功能指标、肝纤维化血清学指标、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治疗组与对照组的丙氨酸氨基转移酶复常率分别为88.9%、73.5%(P>0.05),总胆红素复常率分别为88.2%、91.7%%(P>0.05);治疗组治疗后玻璃酸、层黏蛋白、Ⅲ型前胶原、Ⅳ型胶原肽的下降幅度均明显大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有2例发生了轻度的药品不良反应.结论:恩替卡韦联合大黄蛰虫丸治疗更有利于阻滞或逆转肝纤维化的形成和发展.

    作者:李纯平;邓丽宁;侯宏波;刘秀荣 刊期: 2009年第14期

  • 马来酸桂哌齐特治疗外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疗效评价

    目的:评价马来酸桂哌齐特与硫酸镁联合应用治疗外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tSAH)的疗效.方法:160例tSAH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Ⅰ、Ⅱ、Ⅲ,各40例.对照组给予止血、脱水、激素及促神经功能恢复药等常规治疗;除常规治疗外,治疗组Ⅰ给予马来酸桂哌齐特、治疗组Ⅱ给予硫酸镁、治疗组Ⅲ联合应用马来酸桂哌齐特和硫酸镁,均12 h 1次,连用14 d.分别于入院时及治疗后3、7、14 d行经颅多普勒(TCD)检查,观察脑血管痉挛(CVS)的发生情况及预后.结果:在CVS发生、大脑中动脉血流速率的变化、治疗后3个月及6个月的预后方面,治疗组Ⅲ与对照组、治疗组Ⅰ、治疗组Ⅱ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马来酸桂哌齐特与硫酸镁联合应用不仅能降低CVS的发生率,而且能减轻CVS的严重程度,明显改善患者的预后.

    作者:陈益友;项方羽;胡金加 刊期: 2009年第14期

  • 地塞米松和异丙嗪预防非溶血性输血反应的观察

    目的:观察地塞米松和异丙嗪是否可预防非溶血性输血反应发生.方法:1 746例/次输血随机分为观察组873例/次与对照组873例/次,输血前对照组给予地塞米松静脉注射或异丙嗪肌肉注射;观察组不给任何相关药物.观察2组输血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检测输血前后体温、脉搏、血压及血常规.结果:对照组中,输血前静脉注射地塞米松、肌肉注射异丙嗪的输血不良反应发生率分别为12.88%、11.97%;观察组输血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3.52%,3种情况输血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输血前使用地塞米松和异丙嗪不能有效预防非溶血性输血反应发生.

    作者:申惠兰;朴英玉;安海莲 刊期: 2009年第14期

  • 96例活体肾移植患者免疫抑制剂应用情况分析

    目的:了解我院活体肾移植患者住院期间免疫抑制剂的应用情况.方法:回顾性调查我院2005~2007年活体肾移植患者病历96份,分别对免疫抑制剂品种、相关费用及不良反应情况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活体肾移植患者平均住院费用为48 385.85元,免疫抑制剂平均费用为17 364.46元;术后急性排斥反应发生率为5.74%,免疫抑制剂相关不良反应发生率为54.17%.结论:活体肾移植具有排斥反应小、花费少的特点.今后应就活体肾移植患者如何降低免疫抑制剂用量,减少诱导免疫耐受治疗,施行环孢素撤除治疗等展开深入研究.

    作者:史丽敏;程晟;卫洪涛;温爱萍;余俊先;李心蕾;王婧宇 刊期: 2009年第14期

  • 我院125例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分析

    目的:了解我院药品不良反应(ADR)发生的特点及一般规律.方法:对我院2007年收集到的125例ADR报告分别从患者年龄、性别、给药途径、严重ADR、合并用药情况、既往ADR史、药品种类、ADR累及器官或系统及临床表现等方面进行分类统计与分析.结果:125例ADR报告中涉及的药品共11类62种,其中抗微生物药引发的ADR多,有65例(占52.0%),其次是中药制剂,有38例(占30.4%);静脉滴注给药引发的ADR有102例(占81.6%);皮肤及其附件损害为常见,有70例(占52.24%);严重的ADR有10例(占8.0%).结论:临床应重视ADR的报告和监测工作,以减少或避免ADR的发生,促进临床合理用药,保障患者用药安全.

    作者:李荣;任小贺 刊期: 2009年第14期

  • 帕罗西汀联用小剂量多塞平治疗躯体化障碍的临床研究

    目的:比较单用帕罗西汀和联用小剂量多塞平治疗躯体化障碍的疗效和不良反应.方法:将280例躯体化障碍患者随机分为单用组与联用组,治疗8周后以临床疗效大体评定量表(CGI)、症状自评量表(SCL-90)评价疗效,副反应量表(TESS)评价不良反应.结果:治疗8周后,CGI评分总有效率单用组为87.5%,联用组为93.8%(P<0.05);2组治疗前、后SCL-90躯体化障碍因子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后2组间比较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良反应发生率2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帕罗西汀联用多塞平治疗躯体化障碍疗效优于单用帕罗西汀,且不增加不良反应.

    作者:姜诚勇;陈军良;金海龙 刊期: 2009年第14期

  • 我院抗菌药物超常预警机制的建立与临床应用

    目的:探讨我院抗菌药物超常预警机制的建立与应用情况.方法:对我院2008年各月销售金额、用量排序列前10位的抗菌药物进行分析和监控.根据院内细菌培养及药敏试验结果,将销售金额和使用数量均居榜首的注射用头孢呋辛钠作为目标药物进行重点监控.结果与结论:我院通过实施有效的预警干预机制,注射用头孢呋辛钠的销售金额和应用频度均有一定下降,其不合理应用现象比例下降31.0%,说明我院的抗菌药物超常预警机制具有一定的临床应用价值.

    作者:谢娇;黄乐松;肖律;肖学秀;钟强;卢潇潇;江文静;肖冬梅 刊期: 2009年第14期

  • 78例双黄连注射液不良反应报告分析

    目的:了解双黄连注射液不良反应的发生规律,提高其临床安全、合理应用水平.方法:分析天津市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数据库收集到的78例双黄连注射液不良反应报告,从患者的一般情况、不良反应累及系统或器官与临床表现、用药情况等方面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双黄连注射液引起不良反应的临床表现主要为皮肤及其附件损害等.引发不良反应的原因主要涉及药物本身成分、配伍不当等因素.结论:应规范生产工艺,对儿童及老年患者应注意剂量,并注意在与其它药物合用时应避免配伍禁忌.

    作者:肖若媚;范治国;王琦;覃正碧 刊期: 2009年第14期

  • 丙型肝炎的治疗与药物研究进展

    丙型肝炎全球流行,感染总人数超过1.7亿,约占全球总人口的3%[1].我国自然感染率为3.2%,属丙型肝炎病毒(HCV)中度感染区.HCV感染后慢性化比例非常高,大约70%~80%的HCV感染者可转变为慢性感染,其中10%~20%的HCV慢性化感染者会发展为肝硬化,约5%将终发展为肝癌[2].丙型肝炎治疗的目的是清除HCV感染,并阻止HCV感染相关症状的产生.目前,对丙型肝炎患者的标准治疗方案是长效干扰素(IFN)与利巴韦林联用,但其持续性应答并

    作者:温志刚;祁利强;夏雪山 刊期: 2009年第14期

  • 阿司匹林联合复方丹参滴丸治疗无症状型冠心病的疗效观察

    目的:观察阿司匹林联合复方丹参滴丸治疗无症状型冠心病的疗效.方法:108例无症状型冠心病患者随机分为A、B、C组,分别应用阿司匹林、复方丹参滴丸、阿司匹林+复方丹参滴丸治疗4周,比较3组疗效.结果:A、B、C组总有效率分别为69.4%、70.6%、89.5%,C组总有效率明显优于A、B组(P<0.05),明显减少无症状心肌缺血发作次数和持续时间(P<0.05).结论:阿司匹林联合复方丹参滴丸治疗无症状型冠心病疗效好,不良反应小.

    作者:刁幼华;孙传良 刊期: 2009年第14期

  • 抗结核治疗对肾移植患者钙调酶抑制剂血药浓度的影响

    目的:探讨抗结核治疗对肾移植患者钙调酶抑制剂血药浓度的影响.方法:对2例肾移植前、后并发结核感染的患者在抗结核治疗过程中钙调酶抑制剂血药浓度的变化进行分析.患者术后常规进行环孢素A(CsA)或他克莫司(FK506)+吗替麦考酚酯(MMF)+泼尼松(Pred)三联免疫抑制治疗,单克隆抗体荧光免疫偏振法测定服抗结核药前、后各个时期全血中CsA(或FK506)浓度的变化.结果:利福平可明显降低CsA的血药浓度.该患者的CsA日剂量需增加为原来的3倍以上才可维持较理想的血药浓度;利福喷汀可降低FK506的浓度,但降幅不大.结论:对肾移植前、后并发结核感染的患者应严密监测钙调酶抑制剂浓度,同时注意抗结核药不良反应的发生.

    作者:赵莉;张相林;杨志豪 刊期: 2009年第14期

  • 曲美他嗪对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内皮素、一氧化氮水平的影响

    目的:研究曲美他嗪对不稳定型心绞痛内皮素(ET)、一氧化氮(NO)的影响.方法: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踟例随机分为曲美他嗪组(40例)与常规治疗组(40例),治疗前及治疗4周后测定血浆ET、NO水平.40例健康人作为正常对照组,在静息空腹状态下采血测定血浆ET、NO水平.结果: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血浆NO水平明显下降,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血浆ET水平明显升高,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曲美他嗪组与常规治疗组治疗前血浆ET、NO水平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曲美他嗪组治疗后血浆NO水平明显升高,血浆ET水平明显降低,与治疗前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与常规治疗组治疗后比较也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曲美他嗪对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具有保护内皮功能的作用.

    作者:熊攀;周莉;董爱芝 刊期: 2009年第14期

  • 我院宁养院癌症患者用药情况分析

    目的:评价我院宁养院癌症患者的用药情况.方法:采用回顾性调查方法,对我院宁养院2008年1~9月癌症死亡患者的用药情况进行统计、分析.结果与结论:我院宁养院癌症患者用药合理,基本上实现了按阶梯给药、口服给药、按时给药、个体化给药,符合世界卫生组织制订的<癌症三阶梯止痛指导原则>.

    作者:王静;刘莹;朱传钧;钟帼;赵志刚;韩健 刊期: 2009年第14期

  • RP-HPLC法测定人血浆中塞曲司特的浓度

    目的:建立以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人血浆中塞曲司特浓度的方法.方法:色谱柱为Lichrospher C18,流动相为0.02mol·L-1磷酸二氢钾(含0.1%三乙胺,pH=5.0)-乙腈(70:30),流速为1.0mL·min-1,柱温为30℃,检测波长为268 nm.结果:塞曲司特血药浓度在28~5 600 ng·mL-1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r=0.999 5),低检测浓度为28 ng·mL-1;低、中、高3种浓度相对回收率分别为102.9%、100.4%、99.7%;日内、日间RSD均<6%.结论:本法可用于塞曲司特血药浓度的测定以及其药动学研究.

    作者:池晨;熊艳华 刊期: 2009年第14期

  • 重组人生长激素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伴自发性气胸的临床研究

    目的:探讨重组人生长激素(rhGH)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伴自发性气胸患者的治疗效果.方法:58例COPD伴自发性气胸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每组29例.对照组给予抗感染、氧疗、营养支持等常规治疗;治疗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应用小剂量rhGH 0.1 IU·kg-1·d-1,于入院后第2天起每晚皮下注射,疗程7 d.观察2组留置胸管时间、住院时间,以及治疗前后体质量指数(BMI)、血清生长激素(GH)、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IGF-1)、白蛋白(ALB).结果:治疗组与对照组的留置胸管时间分剐为(5.5±1.8)、(9.3±2.2)d(P<0.05),住院时间分别为(19.4±4.2)、(26.8±5.0)d(P<0.05).治疗前2组BMI、ALB、GH、IGF-1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治疗后以上各项指标均较对照组治疗后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rhGH能改善COPD伴自发性气胸患者的营养状态,缩短患者留置胸管时间、住院时间,促进患者康复.

    作者:岑慧;吴斌;陈敏;李文 刊期: 2009年第14期

  • 阿糖胞苷治疗急性髓细胞白血病作用机制及临床应用新进展

    阿糖胞苷(Ara-C)是胞嘧啶核苷的合成同类物,已成为治疗急性白血病的主要药物之一.尽管其用于临床治疗白血病已有40余年历史,且临床长期大量应用取得良效,但仍有较多患者病情不能缓解或缓解后复发.近年来,各研究中心相继开展了大剂量Ara-C作用机制的研究和对急性髓细胞白血病(AML)的疗效研究[1],以寻求佳化疗方案.但对其作用机制、临床新应用、毒副作用及耐药机制等方面的综述国内尚未见报道,本文就上述几方面问题对Ara-C在AML中的临床应用及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作者:郭君宾;单凤海;周粮 刊期: 2009年第14期

  • 我院糖药应用现状与趋势分析

    目的:评价我院降糖药的应用现状及趋势.方法:收集我院2006~2008年降糖药的销售金额、各生产厂家药品所占市场份额等资料,对其临床应用情况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我院降糖药销售金额逐年增多,2007、2008年分别比上一年增长19.75%、39.93%.促胰岛素分泌剂2008年增幅高达120.53%,胰岛素及其类似物增幅达72.73%.结论:降糖药是一类很有发展潜力的药物,其销售金额和用量在我院均呈快速增长趋势.

    作者:张美玲;叶佐武 刊期: 2009年第14期

  • 艾司西酞普兰与氟西汀治疗抑郁症对照研究

    目的:比较艾司西酞普兰与氟西汀治疗抑郁症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77例抑郁症发作的门诊患者随机分为艾司西酞普兰组(39例)与氟西汀组(38例),分别给予艾司西酞普兰10~20 mg、盐酸西汀20~40 mg治疗,每日1次,疗程6周.疗效采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评定,不良反应和安全性用副反应量表(TESS)和实验室检查评定.结果:艾司西酞普兰组有效率87.2%,痊愈率48.7%,氟西汀组有效率86.8%,痊愈率47.4%,2组疗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第1周末和第2周末HAMD评分2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或P<0.05);艾司西酞普兰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7.9%,明显少于氟西汀组的26.3%(P<0.05).结论:艾司西酞普兰起效快,不良反应小,安全性好,可作为一线抗抑郁药.

    作者:徐伏莲;许律琴 刊期: 2009年第14期

中国药房杂志

中国药房杂志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

主办:中国医院协会,中国药房杂志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