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焕春;宋彦峰;赵先;白娟;廖悠悠;封小娜;文爱东
患者,男,73岁,既往脑外伤术后9年,有视物模糊后遗症;高血压病、复发性脑梗死3年,有反应迟钝后遗症,口服降压0号1粒/日,血压150/80 mmHg。本次主因头痛、左侧胸背部疼痛3 d入院。入院前3 d,患者无明显诱因出现头痛(钝痛),食欲减退,无恶心、呕吐,伴左胸背部疼痛,呈持续性尖锐性疼痛,且渐出现左侧胸前区及右侧背部疱疹,部分融合成片,于我院皮肤科诊断为“带状疱疹”,给予口服阿昔洛韦片400 mg、每日4次,口服龙胆泻肝胶囊4粒、每日3次,局部应用干扰素α-2b软膏1 d,症状无好转,且进食明显减少,精神差,为进一步治疗入院。体格检查示体温(T)37.3℃,脉搏(P)110次/分,呼吸(R)20次/分,血压(BP)124/90 mmHg;神志清晰,语言流利,反应稍迟钝,双眼视物模糊,无面瘫,伸舌居中,颈软无抵抗;左侧胸前区、后背部大量疱疹,沿肋间神经分布,前后均不超过中线,大小不一,部分渗血、融合成片;余无异常。辅助检查血常规示白细胞4.23×109/L,中性粒细胞75.7%,血红蛋白149 g/L,血小板104×109/L;尿沉渣示蛋白阴性,红细胞阴性;肝功能检查示谷草转氨酶16 U/L,谷丙转氨酶25 U/L;血脂检查示总胆固醇4.60 mmol/L,甘油三酯1.05 mmol/L;肌酸激酶263 U/L;血凝四项示凝血酶原时间13 s,部分凝血酶原时间21.4 s,纤维蛋白原337.7 mg/dL;D-二聚体0.674 mg/L;血糖7.86 mmol/L;C-反应蛋白12 mg/L;糖化血红蛋5.4%;血沉9 mm/h;尿素氮11 mmol/L,肌苷192.8μmol/L;甲功五项、乙肝五项、电解质正常。头CT示颅骨术后改变,右额、右颞、左顶枕软化灶,脑萎缩;心电图示大致正常;脑电地形图示轻度异常脑电图,腰椎穿刺检查示压力正常;脑脊液常规示白细胞60×106/L,淋巴分类83%;脑脊液生化示蛋白质0.23 g/L (稍高),糖、氯化物均正常。入院诊断为病毒性脑炎、带状疱疹、脑外伤术后、高血压病、脑梗死后遗症。停用降压药物并检测血压,给予阿昔洛韦注射液(扬子江药业集团有限公司,规格为每支0.25 g,批号为13101821)0.5 g加入0.9%氯化钠注射液100 mL中静脉滴注,每8 h给药1次;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1.2 g、每日2次、硫辛酸600 mg、每日1次静脉滴注及改善神经代谢、补液;必要时应用呋塞米减轻颅内水肿、鼓励自行饮水对症治疗;同时将压力较高的疱疹刺破,排出疱液,并局部消毒预防感染。入院当日晚出现高热(39.2℃)、寒战,给予地塞米松5 mg后汗出,体温逐渐下降。此后精神改善,头痛减轻,血压正常,小便量正常,可进适量饮食,无恶心、呕吐、腹痛、腰痛、尿频、尿急、尿痛及血尿症状。入院后第4天复查血糖4.67 mmol/L;血常规示白细胞5.23×109/L,中性粒细胞61.7%,血红蛋白130 g/L,血小板100×109/L;尿沉渣示蛋白(+),红细胞阴性;尿素氮12.6 mmol/L,肌酐173.6μmol/L,较前好转;血凝四项正常;腹部彩超示肝胆胰脾双肾未见异常。除外糖尿病及其他原因导致肾功能损伤,考虑与感染、血容量不足相关,继续予以补液、活血化瘀对症治疗。入院第5日,考虑阿昔洛韦注射液致肾功能损伤并停用该药。入院后第6日,复查尿沉渣正常,尿素氮7.4 mmol/L,肌酐112.1μmol/L,恢复正常。此后病情逐渐改善,未诉头部不适,右侧胸背部疱疹渗出明显减少、渐干燥、结痂、疼痛减轻而出院。
作者:吴静;周秀成;舒景 刊期: 2014年第21期
目的:观察奥曲肽联用奥美拉唑治疗上消化道出血的临床疗效。方法按随机数字表法将2013年1月至2014年1月收治的108例上消化道出血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54例。对照组单用奥美拉唑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加用奥曲肽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结果对照组总有效率为81.48%,明显低于观察组的96.30%( P<0.05)。对照组的平均止血时间为(25.31±7.96)h,48 h再出血率为18.52%(10/54);观察组的平均止血时间为(16.12±7.85)h,48 h再出血率为5.56%(3/54)。两组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奥曲肽联用奥美拉唑治疗上消化道出血可获得良好的疗效,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李瑞莲 刊期: 2014年第21期
目的:探讨人参多糖诱导白血病细胞K562凋亡的机制。方法取对数生长期的K562细胞,调整密度为5×105个/mL,对照组予以常规培养;人参多糖( GPS )组加入400 mg/L GPS。采用流式细胞仪(MTT法)检测GPS对K562细胞增殖的影响;免疫细胞化学方法检测细胞中P-P38蛋白定位及表达量的变化。Western blotting检测细胞中P38及P-P38蛋白的变化。结果 GPS对K562细胞在体外有明显的增殖抑制作用,在100~800 mg/L质量浓度范围内,其抑制作用呈浓度依赖性,在400 mg/L时达到细胞的半数抑制率,且在48 h时抑制率达到高峰;免疫细胞化学显示,P-P38蛋白主要分布在胞浆,与对照组相比,P-P38蛋白表达明显增强,且向胞核转移。Western blotting检测结果显示P38总蛋白无明显变化( P>0.05);P-P38蛋白有增加趋势,且在作用48 h后增加明显( P<0.05)。结论 GPS能促进K562细胞凋亡,其促凋亡机制可能是通过P38MAPK信号传导通路实现的。
作者:罗英豪;赖翔宇;王霞;尹偲偲 刊期: 2014年第21期
目的:观察贝那普利联合延续性护理治疗高血压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2013年3月至2014年2月诊治的高血压患者120例,年龄39~87岁,随机均分为A组(延续性护理)和B组(常规护理),各60例。两组患者均予口服贝那普利(10 mg/d)治疗,每日1次。A组患者实施规范化的延续性护理,B组患者实施常规护理。记录并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和治疗3个月后血压控制情况和生活质量。结果与治疗前比较,治疗3个月后两组患者收缩压、舒张压均有明显降低( P <0.05),且A组降低更明显( P<0.05);治疗3个月后A组自我护理能力评分、生存质量评分较治疗前和B组明显提高( P<0.05),而B组治疗前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给予高血压患者贝那普利降压的同时联合延续性护理,可良好控制血压并提高患者自我护理能力,明显改善生存质量。
作者:肖万舫;李冰雁 刊期: 2014年第21期
目的:探讨脂溶性维生素(Ⅱ)致过敏性反应的临床特点及其原因,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检索2008年至2013年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及万方数据库中有关“脂溶性维生素(Ⅱ)致过敏性反应”的文献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共检测到脂溶性维生素(Ⅱ)致过敏性反应文献15篇,个案病例50例。其临床表现以呼吸系统、心血管系统、消化系统、及全身损害较为多见。结论临床表现应重视脂溶性维生素(Ⅱ)引起的过敏性反应,尤其是过敏性休克,加强用药过程中的监护,确保用药安全。
作者:陈秋红;陈尚瑜;陈萍 刊期: 2014年第21期
目的:探讨慢性呼吸衰竭并肺性脑病药物治疗过程中的护理措施。方法选取慢性呼吸衰竭并肺性脑病患者17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85例。对照组给予一般护理,观察组进行全面护理干预。结果护理后,观察组患者的动脉氧分压值为(71.67±4.31)mmHg,明显高于对照组的(64.58±4.29)mmHg ( P<0.05);二氧化碳分压值为(40.39±2.54)mmHg,明显低于对照组的(48.37±2.48)mmHg ( P<0.05)。结论在慢性呼吸衰竭并肺性脑病患者药物治疗的同时,加强全面护理干预,可有效改善患者的肺部功能,增强治疗效果,值得推广。
作者:王薇 刊期: 2014年第21期
目的:为临床药师有效参加并干预Ⅰ类切口围手术期预防性合理使用抗菌药物、促进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通过整理医院临床药师干预Ⅰ类切口围手术期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起始于2010年2月至4月(384份)、2012年2月至4月份(487份)、2014年2月至4月份(654份)的病例,进行抗菌药物合理用药分析。结果经过临床药师的术前及术后干预,Ⅰ类切口围手术期预防使用抗菌药物从药物选择、给药剂量、使用时间等方面逐渐趋于合理;缩短术后预防用药时间后,并未增加术后感染例数,住院时间并未延长。结论制订规范的临床药师参与Ⅰ类切口围手术期预防用抗菌药物干预措施,通过临床药师对术前及术后用药的干预促进临床合理用药,是一套行之有效的工作模式。
作者:佟晓娜;陈伟;李灿霞;陈莉;白丽萍 刊期: 2014年第21期
目的:观察超声电导仪联合多磺酸黏多糖乳膏治疗静脉炎的效果。方法将60例静脉炎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30例常规使用多磺酸黏多糖涂抹局部治疗,观察组30例将多磺酸黏多糖乳膏涂于超声电导仪治疗发射头凹槽内,并贴于治疗部位的皮肤上进行治疗,观察两组疗效及病情改善时间。结果观察组显效率为93.33%,明显高于对照组的63.33%( P<0.05),且观察组病情改善时间为(4.04±0.35) d,明显短于对照组的(5.86±0.37) d ( P<0.05)。结论多磺酸黏多糖乳膏联合超声电导仪治疗静脉炎疗效显著,值得临床应用。
作者:高林春;严春燕;蒋力 刊期: 2014年第21期
目的:研究川芎嗪对糖尿病肾病的治疗意义。方法选取Wistar大鼠30只,随机取10只作为正常对照组( A组),其余20只腹腔注射链脲佐菌素(STZ)60 mg/kg诱发糖尿病后,均分为2组,川芎嗪治疗组( C组)给予川芎嗪100 mg/( kg·d),糖尿病对照组( B组)和A组每天用等容量0.9%氯化钠注射液每100 g体重1 mL,分别于第4,8,12,16周测定血糖和留取24 h尿液测定尿白蛋白定量。16周后处死大鼠,分离肾脏,测定组织醛糖还原酶活性,用免疫组化法观察Bcl-2及Bax蛋白的表达,取部分肾皮质病理观察和电镜观察肾脏细胞凋亡形态学改变。结果 C组的Bcl-2蛋白表达较B组增多,而Bax蛋白表达减少;C组醛糖还原酶(AR)活性较B组显著下降( P=0.000),虽较A组高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B组血糖、醛糖还原酶活性均显著高于A组( P<0.01);C组电镜下凋亡形态学改变不明显,而B组呈典型的凋亡形态学改变,A组中未见凋亡性改变;B组肾小球基底膜增厚、系膜区域扩大,C组病变减轻;16周末,C组24 h尿白蛋白定量较B组显著下降( P=0.000)。结论川芎嗪能通过抑制醛糖还原酶活性,调控凋亡相关基因Bcl-2及Bax的表达而抑制细胞凋亡,明显改善糖尿病大鼠肾脏结构和功能,并可减少尿蛋白,延缓糖尿病肾病的发生和发展;高糖状态使醛糖还原酶过度激活促进凋亡相关基因Bcl-2和Bax的表达,诱导肾小管、肾小球细胞凋亡而参与糖尿病肾病的发生、发展。
作者:谭明珠;刘长山;苏绍娟;马璐璐 刊期: 2014年第21期
目的:建立测定暖宫孕子丸浸膏中黄芩苷含量的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法。方法以70%甲醇为溶剂,加热回流30 min提取。采用C18柱(150 mm ×4.6 mm,5μm )为分析柱,流动相为甲醇-0.4%磷酸(50:50),检测波长为280 nm,柱温30℃。结果黄芩苷的进样量在0.057147~0.57147μg范围内与峰面积线性关系良好( r=0.9999);平均回收率为100.57%,RSD为1.21%( n=6)。结论该方法快速简便、准确可靠,重现性好,结果稳定,可用于暖宫孕子丸浸膏中黄芩药材的质量控制。
作者:田静;许亚玲;任汝仙 刊期: 2014年第21期
目的:探讨利托君治疗先兆早产患者的疗效及护理对策。方法选取2010年5月至2013年7月就诊的先兆早产患者182例,依据分层随机分组法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各91例。治疗组予以利托君及针对性护理对策进行治疗,对照组给予硫酸镁联合硫酸舒喘灵及常规护理进行治疗。结果治疗组用药后显效时间为(3.82±1.63)h、总用药时长为(7.93±3.15)d、产后出血量为(249.06±47.62)mL、新生儿疾病3例(3.30%)及新生儿死亡0例,均明显小于对照组的用药后显效时间(4.76±2.01)h、总用药时长(9.12±3.98)d、产后出血量(285.7±51.31)mL、新生儿疾病10例(10.99%)及新生儿死亡4例(4.40%);治疗组延长孕期、心率、产前胎儿双顶径(BPD)、新生儿体重、1分钟Apgar评分及治疗有效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 P<0.05)。结论给予先兆早产患者利托君及针对性护理操作,可明显提高保胎成功率,改善新生儿健康水平,但对心率加快等不良反应需进行相应处理。
作者:马飞娥 刊期: 2014年第21期
目的:观察丁苯酞对老年血管性痴呆(VD)患者认知功能的影响并探讨其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将84例VD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2例。两组均给予常规内科治疗,观察组给予丁苯酞软胶囊口服,0.2 g/次,3次/日;对照组给予甲磺酸双氢麦角毒碱片口服,1 mg/次,3次/日。两组疗程均为12周。分别于治疗前后采用简易精神状态检查表(MMSE)、临床痴呆程度量表(CDR)和日常生活能力量表(ADL)对患者疗效进行评估。测定患者治疗前后血清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及丙二醛(MDA)含量。结果观察组治疗后MMSE,CDR及ADL评分均较治疗前显著改善,与对照组治疗后相比差异显著( P<0.05),治疗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 P<0.05);观察组治疗后血清SOD活性明显增高,MDA含量明显下降,与对照组治疗后相比差异显著( P<0.05)。结论丁苯酞可显著改善VD患者的临床症状,疗效确切,具有良好的安全性,其作用机制可能与其抗氧化损伤有关。
作者:王勤勇;张芷宁;王泽林;范艳辉 刊期: 2014年第21期
目的:观察母牛分枝杆菌菌苗辅助抗结核治疗结核性多浆膜腔积液的疗效。方法将96例结核性多浆膜腔积液患者按随机分组方法分为观察组47例和对照组49例,两组均采用3HREZ/15HRE方案进行抗结核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加用母牛分支杆菌菌苗肌肉注射。结果观察组治愈32例(68.09%),有效13例(27.66%),无效2例(4.26%);对照组治愈20例(40.82%),有效20例(40.82%),无效9例(18.36%)。观察组治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 P<0.05)。结论在传统抗结核药物治疗结核性多浆膜腔积液的基础上,联合使用母牛分枝杆菌菌苗,疗效明显优于单纯的传统抗结核药物治疗。
作者:刘洪兰;王勇 刊期: 2014年第21期
目的:观察奥拉西坦联合丁苯肽软胶囊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疗效和预后。方法选取急性脑梗死患者46例,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两组,各23例。两组均进行常规治疗,在此基础上对照组患者应用奥拉西坦进行治疗,观察组患者应用奥拉西坦联合丁苯肽软胶囊进行治疗,观察疗效。结果治疗后,观察组患者总有效率为91.30%,明显高于对照组的69.57%( P<0.05),观察组患者SF-36健康调查各因子评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 P<0.05)。结论对于急性脑梗死的患者,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应用奥拉西坦联合丁苯肽软胶囊进行治疗,可提高疗效,改善患者预后,明显提升生活质量。
作者:李在坡;徐英达;蔡增林;何效兵;时恒屏 刊期: 2014年第21期
目的:优选仙方清咽颗粒的提取工艺。方法采用正交试验方法,以加水倍量、提取时间、提取次数为影响因素,以浸膏得率及提取物中绿原酸含量为指标,优选仙方清咽颗粒提取工艺。结果佳提取工艺为加10倍量的水提取2次,每次煮沸后提取20 min。结论该方法简便、快速,且优选出的工艺稳定可行。
作者:许晓菲;彭晶蕊;张亮;黄良胜;韦家美;苏本伟 刊期: 2014年第21期
卟啉类化合物由于其独特的结构及性能,对肿瘤组织的特殊亲和力以及能在肿瘤组织汇总集聚和滞留,近年来已成为医药界抗肿瘤药物活跃的研究领域之一。该文简要介绍了近年来卟啉类化合物在医药相关领域的新研究与应用进展。
作者:李全文;张玲 刊期: 2014年第21期
目的:观察双胍类药物联合α-葡萄糖苷酶抑制剂对糖尿病肾病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156例糖尿病肾病患者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各78例,对照组患者给予双胍类药物治疗,观察组患者在此基础上联合使用α-葡萄糖苷酶抑制剂进行治疗。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为80.77%,明显高于对照组的61.54%( P<0.01)。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尿蛋白为(5.54±1.08)g/L,明显低于对照组的(6.73±1.61)g/L( P<0.01)。结论双胍类药物联合α-葡萄糖苷酶抑制剂治疗糖尿病肾病,具有显著的临床效果,可有效控制并发症的发展,安全性较高。
作者:王伟 刊期: 2014年第21期
目的:观察应用厄贝沙坦片治疗早期糖尿病肾病的疗效。方法选取2008年1月至2012年1月治疗的550例早期糖尿病肾病患者,随机均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试验组口服厄贝沙坦片150 mg、每日1次治疗,对照组口服缬沙坦胶囊80 mg、每日1次治疗,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后尿蛋白和血压变化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试验组患者尿蛋白控制率及血压控制率均优于对照组( P<0.01),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无统计学差异( P>0.05)。结论应用厄贝沙坦片治疗早期糖尿病肾病疗效确切,值得推广。
作者:宋颖 刊期: 2014年第21期
目的:观察CT引导下靶位注射胶原酶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2011年1月至2013年1月收治的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72例,其中男42例,女30例,年龄20~69岁。按照随机数字法分为两组,每组36例。观察组CT引导下靶位注射胶原酶治疗,对照组凭经验非CT引导注射胶原酶治疗。随访6个月,比较治疗前及治疗6个月后疼痛评分情况,并进行疗效评定。结果观察组穿刺一次成功31例(86.11%),明显优于对照组( P<0.05);观察组疗效优27例(75.00%),良6例(16.67%),尚可2例(5.56%),差1例(2.78%),优良率达33例(91.67%);对照组优良26例(72.22%),差异明显( P<0.05);观察组治疗后疼痛视觉模拟( VAS )评分为(3.56±1.11)分,明显优于对照组的(6.54±1.16)分( P<0.05),且明显优于治疗前(7.98±1.35)分( P<0.05)。结论 CT引导下靶位注射胶原酶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临床效果较佳,缓解疼痛显著,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作者:侯军奎;杨长波;吝燕斌;齐晓飞;武志强;程志杰;张岩 刊期: 2014年第21期
目的:了解医院乳腺癌内分泌治疗药物的临床应用情况及发展趋势。方法对医院2009年至2011年乳腺癌内分泌治疗药物的年度消耗量、年度用药金额、用药频度( DDDs )及限定日费用( DDDc )等指标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内分泌治疗药物的年度用药金额总量缓慢增长,促皮质素类与抗孕激素类基本持平,孕激素类小幅下降;年度总DDDs也缓慢增长,其中芳香酶抑制剂类药物增幅大,阿那曲唑的年度增长率达20%以上,其他药物呈不同幅度下降。DDDs排序由高到低前3位的是他莫昔芬、阿那曲唑、来曲唑。结论使用多的药物仍是他莫昔芬,第3代芳香酶抑制剂类药物越来越受欢迎,阿那曲唑更是为临床医师所青睐。
作者:单文治;裴保香;木阿龙 刊期: 2014年第2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