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玉芝;张海清
目的:观察健脾渗湿法治疗放射性肠炎的临床疗效。方法:将放射性肠炎患者6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对照组各30例,治疗组口服参苓白术散汤剂治疗,对照组予蒙脱石散3 g口服治疗,3次/d,15天为1个疗程,治疗期间及治疗后记录患者的腹痛、腹泻程度,观察有无肠梗阻或胃肠道出血等情况,记录中医证候积分。结果:治疗组腹痛、腹泻程度明显低于对照组,总有效率治疗组为83.3%,对照组为60%,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2组中医证候积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后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中医证候疗效比较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参苓白术散能明显减轻患者腹痛、腹泻症状,提高放射性肠炎的临床疗效,且未发现明显毒副作用。
作者:周胜涟;龚辉;陈州华 刊期: 2014年第03期
目的:探讨耳穴埋籽加放松疗法对肿瘤患者睡眠障碍的影响。方法:将肿瘤患者138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69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及护理干预,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采用耳穴埋籽和放松疗法,1个月后比较2组临床及护理效果。结果:观察组患者睡眠状况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在肿瘤患者中运用耳穴埋籽和放松疗法能有效提高患者的睡眠质量。
作者:徐伟;王守东 刊期: 2014年第03期
通过典型验案介绍赵玉庸教授辨治乙型肝炎病毒相关性肾炎的经验,指出老师以“久病入络”为理论指导;以病程绵长、反复发作,舌暗或有瘀斑、瘀点,脉弦细或细涩为辨证依据;以肾小球硬化、肾间质纤维化尤其以血管襻狭窄或闭锁等病理改变为参照,提出“肾络瘀阻”病机学说,以益气化瘀通络为大法,给予以虫类药为主的药物治疗,可明显缓解腰痛、水肿等症状,减少蛋白尿、血尿,延缓肾脏疾病的进程。
作者:王筝;许庆友 刊期: 2014年第03期
目的:观察止痛膏对动物急性炎症、疼痛的干预效果及其皮肤刺激反应。方法:取昆明种小鼠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阳性对照组、止痛膏组,采用小鼠耳廓肿胀法观察止痛膏抗炎作用;采用小鼠醋酸扭体法、冷热痛觉测试仪观察其镇痛作用;采用豚鼠同体左右侧自身对比法观察止痛膏是否引起小鼠皮肤刺激反应。结果:止痛膏对非特异性急性炎症反应具有一定的抑制作用(P<0.05);对醋酸所致小鼠扭体疼痛有一定的抑制作用(P<0.05);对小鼠热刺激痛反应耐热痛能力无明显作用;止痛膏对豚鼠皮肤无红斑及水肿等过敏反应。结论:止痛膏在抗急性炎症及镇痛方面显示出了不同程度的药效学作用,同时对豚鼠皮肤无刺激性。
作者:杨晔;焦正花;张小华;李秀娟 刊期: 2014年第03期
就新制度下公立医院进行全成本核算所面临的挑战及应对对策提出思考,指出新颁发的《医院会计制度》强化了医院的收支管理和成本核算,为医院科学开展全成本核算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指导和纲领性的依据,但目前的医院管理状况很难应对新制度的要求,应研究探索全成本核算的新思路、新方法。
作者:李平 刊期: 2014年第03期
从fMRI成像原理以及关于fMRI研究针灸机制的试验设计、针灸与假针灸、不同的针灸方法、不同穴位的针灸等方面对fMRI在针灸机制研究中的进展做一综述。
作者:贾润慧;周晟 刊期: 2014年第03期
目的:观察自拟解毒消银汤加减配合青黛散外敷治疗寻常型银屑病(PV)的临床疗效。方法:将84例PV患者随机分为2组,每组42例,对照组采用青黛散外敷,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内服自拟解毒消银汤加减治疗,疗程4周,停药后观察临床症状、白介素-22、TGF-β1等的变化情况并作统计分析。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5.7%,显著高于对照组的59.5%,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治疗后IL-22水平均较治疗前明显下降(P<0.01),TGF-β1水平明显上升(P<0.01);治疗后2组IL-22、TGF-β1水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解毒消银汤加减联合青黛散外敷治疗PV疗效显著,无不良反应。
作者:汪雪晴 刊期: 2014年第03期
目的:了解城市老年人养老需求。方法:选取南京市鼓楼区四卫头社区300名老年人进行面对面问卷调查。结果:洗澡、做家务、亲人或朋友探望、陪同去医院就诊以及防跌倒知识宣教是老年人主要需求项目;不同性别、年龄、婚姻状况、学历及患慢性病情况对老年人养老需求有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应多了解老年人的养老需求,提供针对性的养老服务,以满足老年人需求。
作者:王慕然;徐贵华;孟娣娟 刊期: 2014年第03期
目的:探讨舒适护理对手术室患者心理状态及护理满意度的影响。方法:将手术患者12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对照组各60例。对照组给予围手术期常规护理;观察组给予围手术期舒适护理,观察2组护理干预前后患者的人际关系、焦虑、抑郁、强迫症状、敌对、躯体化、恐怖等心理状态变化情况,以及患者护理满意度。结果:人际关系、焦虑、抑郁、强迫症状、敌对、躯体化、恐怖等心理状态评价指标干预后2组患者均明显改善(P<0.05),且观察组改善更加显著(P<0.05)。满意度观察组为75.00%,对照组为56.67%,2组相比差异显著(P<0.05)。总满意度观察组为91.67%,对照组为76.67%,2组相比差异显著(P<0.05)。结论:舒适护理可改善手术患者人际关系、焦虑、抑郁、强迫症状、敌对、躯体化、恐怖等心理状态评价指标,并可提高护理满意度。
作者:李韡 刊期: 2014年第03期
目的:探讨脐疗治疗便秘的药物功效规律,为临床脐疗治疗便秘的组方遣药提供指导。方法:以《中华医典》为古代文献检索源检索脐疗治疗便秘的相关条文,以中国知网数据库为现代文献检索源检索1979-2011年脐疗治疗便秘的现代文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泻下药明显居多,占184频次,其次为补虚药60频次,解表药56频次,理气药54频次,脐疗治疗便秘用药频次在前10位的药物为大黄、芒硝、枳实、厚朴、盐、葱、皂角刺、冰片、当归、黄芪。结论:文献中应用脐疗治疗便秘主要选用泻下类药物,以大黄、芒硝为主。
作者:张霞;马玉侠;张中原 刊期: 2014年第03期
目的:观察中药止痛方穴位贴敷加电磁波治疗肺癌骨转移痛的临床疗效,探索中西结合治疗肺癌骨痛的新方法。方法:将肺癌骨转移痛患者12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60例,治疗组采用阿是穴穴位贴敷中药加电磁波治疗,对照组采用吗啡控释片口服治疗,观察骨疼痛强度的变化、止痛起效时间、疼痛缓解程度、止痛持续时间。结果:止痛方加电磁波穴位治疗肺癌骨转移痛止痛总有效率为96.67%,无不良反应发生;平均起效时间40分钟。结论:中药止痛方加电磁波穴位治疗对肺癌骨转移痛止痛有效、安全、使用方便。
作者:王惠琴;李天浩;雷琰;任加良;常永莉;马建刚 刊期: 2014年第03期
目的:通过观察溃疡性结肠炎(UC)大鼠模型肺、肠组织中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肺表面活化蛋白-A(SP-A)表达的改变及中药的干预作用,探讨UC发生肺损伤的机制,并为临床治疗提供实验依据。方法:用结肠黏膜致敏加三硝基苯磺酸-50%乙醇灌肠的方法建立UC大鼠模型,并进行中药复方(从肺论治组和从肠论治组)、中药单体(苦参碱及鱼腥草素钠)及西药对照(柳氮磺胺吡啶)灌胃干预,分别于给药0、4周取材,采用双抗体夹心ELISA法检测肺、肠组织及血清中TGF-β1的含量,采用Western blot法检测肺、肠组织中SP-A蛋白表达水平。结果:0、4周时模型组血清中TGF-β1含量明显升高;0周时,模型组肺、肠组织中抗炎性因子TGF-β1表达增多,4周时表达下降,治疗后各组TGF-β1均有上升趋势,从肺论治组肺组织中TGF-β1表达升高为明显,而从肠论治组、苦参碱组和鱼腥草素钠组能明显升高肠组织中TGF-β1表达水平;0、4周时,肺组织中SP-A表达明显降低,治疗并不能促进其表达;0、4周时肠组织SP-A mRNA、SP-A表达明显升高,各治疗组均能明显降低其表达。结论:4周时,TGF-β1含量在血清中升高而在肺、肠组织中下降,说明UC的肺部炎症反应不是缘于局部对整体的影响,而是具有组织特异性;归经于肺的鱼腥草素钠能明显升高肠道TGF-β1表达水平,说明肺肠的特殊联系,即肺、肠组织在结构上存在共同的物质基础SP-A,且与UC发生肺损伤的机制相关。
作者:景姗;王新月;杨雪;杨舒;盛益华;闫昕 刊期: 2014年第03期
目的:观察小针刀温阳通督法治疗风湿寒性关节痛的临床疗效。方法:将风湿寒性关节痛患者72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对照组各36例。治疗组采用小针刀温阳通督法治疗,每3天治疗1次,3次为1个疗程。对照组予针灸治疗,10天为1个疗程。3个疗程后观察疗效。结果:愈显率、总有效率治疗组分别为66.7%、100.0%,对照组分别为27.8%和72.2%,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2组患者疼痛VAS评分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组治疗后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小针刀温阳通督法治疗风湿寒性关节痛疗效肯定。
作者:田雪梅;王海东 刊期: 2014年第03期
通过验案介绍王自立教授治疗肝郁脾弱型萎缩性胃炎的临床经验,王老师认为本病以肝郁脾弱型居多,治宜养血柔肝,健脾和胃,采用自拟方归芍运脾汤化裁治疗体现了仲景“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之旨。
作者:李竞;李初谊;王煜 刊期: 2014年第03期
就近年来消定膏药效学和现代临床运用的相关研究文献进行检索,并从抗炎、皮肤过敏反应以及急性软组织损伤、膝关节创伤性滑膜炎、跗骨窦综合征,痛风性关节炎、膝关节镜术后肿胀、踝关节扭伤几方面分析整理,以期为消定膏的临床应用提供理论依据。
作者:杨沛霖 刊期: 2014年第03期
目的:探索CDIO教育模式在中医基础理论教学中的应用和效果。方法:选取本校2011级中医学专科2个班级。按班别随机分为实验班和对照班。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对照班采用常规教学法教学,实验班引入CDIO模式教学,以学生为主体,综合运用问题引导、案例分析、实验教学等方法教学。学期课程结束后以学生问卷和综合考试结果分析评价效果。结果:实验班学生对中医基础理论知识的掌握和理解程度显著高于对照班(P<0.01);实验班问卷调查的满意度优于对照班。结论:借鉴CDIO教学模式用于中医基础理论教学,有利于提高教学效果,培养学生的中医思维能力。
作者:秦建设;贺敏;欧阳霞 刊期: 2014年第03期
目的:观察乌梅丸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IBS-D)的临床疗效及生活质量的改善情况。方法:将90例符合纳入标准的IBS-D患者采用分层区组随机法随机分为试验组(乌梅丸组)、对照组(洛哌丁胺组)各45例。试验组予乌梅丸汤剂,1剂/d,分2次口服,对照组予洛哌丁胺4 mg,2次/d,口服。2组疗程均为4周,分别于治疗结束及3个月时随访,采用症状积分量表与肠易激综合征(IBS)患者专用生活质量表(IBS-QOL)进行症状评分。结果:乌梅丸与洛哌丁胺均能显著降低IBS-D患者的症状积分及IBS-QOL评分(P<0.01)。试验组总有效率达91.1%,明显优于洛哌丁胺的82.2%(P<0.05),且乌梅丸在改善症状积分与IBS-QOL评分方面均优于洛哌丁胺(P<0.05),在改善行为障碍、健康担忧、进食逃避、性行为及关系拓展方面的远期疗效优于洛哌丁胺(P<0.05)。结论:乌梅丸可从整体上有效改善IBS-D患者的生活质量,且无副作用。
作者:倪树文;孙金蝉 刊期: 2014年第03期
目的:探讨古代阳中求阴法应用的基本规律。方法:收集应用“阳中求阴法”治疗的清代以前古代医案103例,用聚类分析方法进行类群分类。结果:阳中求阴法被分为2个药量类群。第一类群是中剂量类群,有91例,占88.35%,基本反映阳中求阴法用药的一般情况;第二类群是超大剂量类群,有12例,占11.65%。结论:古代运用阳中求阴法是根据证候及病机按类群分布,且药物用量总体偏重,尤其是补阴药用量独重,这是古代阳中求阴法应用的基本规律所在。
作者:李新翔;李晋凤 刊期: 2014年第03期
目的:建立苁黄补肾片中松果菊苷的含量测定方法。方法: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色谱柱:TSK-GEL DDS-C18,(4.6 mm×250 mm,5μm),流动相:甲醇-0.1%甲酸溶液(25∶75),流速:1.0 mL/min,柱温:40℃,进样量:10μL,检测波长:330 nm。结果:松果菊苷在0.0752~7.52μg范围内呈良好的线性关系,r=0.999978,平均回收率为96.95%,RSD=1.59%。结论:该方法测定苁黄补肾片中松果菊苷的含量简便可行、灵敏、准确、重现性好,可用于苁黄补肾片的质量控制。
作者:韩世龙;杨玉华;牛承成 刊期: 2014年第03期
目的:观察丹红注射液对冠心病心绞痛患者临床症状、内皮功能及血总胆固醇改善情况。方法:将冠心病心绞痛患者6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丹红组各30例,对照组予西药常规治疗,丹红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丹红注射液治疗。结果:丹红组症状改善的总有效率为90.0%,明显优于对照组的66.7%(P<0.05);治疗后丹红组血总胆固醇含量(4.64±0.91)mmol/L明显低于对照组的(5.30±0.83)mmol/L(P<0.01),治疗后丹红组的内皮素(46.61±6.87)pg/L亦明显低于对照组(52.96±5.85)pg/L(P<0.01)。结论:丹红注射液能明显改善冠心病心绞痛患者的临床症状,降低其血总胆固醇含量,改善内皮功能。
作者:孙文;谢春毅 刊期: 2014年第0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