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墨子教育思想在中职护理男生思想教育中的运用

伍利民

关键词:墨子, 教育思想, 中职护理男生
摘要:以墨子“平民教育”、“兼爱”和“非攻”思想为核心,阐述将墨子主动教育、因材施教等教育思想引入中职护理男生思想教育之中的成效,提示中职护理男生的思想教育可从墨子教育思想中汲取新方法。
西部中医药杂志相关文献
  • 《伤寒杂病论》栀子豉汤之“得吐者,止后服”辨析

    通过众多医家对栀子豉汤方后“得吐者,止后服”的探讨,认为其中流传为广泛的是栀子豉汤是吐剂或非吐剂,甚至还有些医家认为此话是后世添加;指出栀子豉汤非吐剂,呕吐只描述了一种临床表现,并非服过此汤药后皆吐,而吐与不吐和患者的体质强弱以及病邪的性质有密切关系,且栀子豉汤重在调畅气机,若配以他药,尚有发汗和利下等多种祛邪途径。

    作者:陈若菲;冯兴中 刊期: 2014年第03期

  • 金芪利水排石颗粒的水提取工艺研究

    目的:对金芪利水排石颗粒的水提取工艺进行优选。方法:以鸡内金中天冬氨酸转移率及药材水煎煮液的出膏率为评价指标,用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其含量,采用正交表设计实验法对药材水提取工艺进行优选。结果:佳水提取工艺条件为按处方比例取药材加8倍量水煎煮3次,2h/次。结论:设计的条件对天冬氨酸转移率及提取液出膏率影响显著,优选的工艺稳定,且简便经济,适合于生产。

    作者:卢利军 刊期: 2014年第03期

  • 健脾渗湿法治疗放射性肠炎的临床观察

    目的:观察健脾渗湿法治疗放射性肠炎的临床疗效。方法:将放射性肠炎患者6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对照组各30例,治疗组口服参苓白术散汤剂治疗,对照组予蒙脱石散3 g口服治疗,3次/d,15天为1个疗程,治疗期间及治疗后记录患者的腹痛、腹泻程度,观察有无肠梗阻或胃肠道出血等情况,记录中医证候积分。结果:治疗组腹痛、腹泻程度明显低于对照组,总有效率治疗组为83.3%,对照组为60%,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2组中医证候积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后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中医证候疗效比较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参苓白术散能明显减轻患者腹痛、腹泻症状,提高放射性肠炎的临床疗效,且未发现明显毒副作用。

    作者:周胜涟;龚辉;陈州华 刊期: 2014年第03期

  • 止痛膏抗炎镇痛和皮肤刺激性实验研究

    目的:观察止痛膏对动物急性炎症、疼痛的干预效果及其皮肤刺激反应。方法:取昆明种小鼠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阳性对照组、止痛膏组,采用小鼠耳廓肿胀法观察止痛膏抗炎作用;采用小鼠醋酸扭体法、冷热痛觉测试仪观察其镇痛作用;采用豚鼠同体左右侧自身对比法观察止痛膏是否引起小鼠皮肤刺激反应。结果:止痛膏对非特异性急性炎症反应具有一定的抑制作用(P<0.05);对醋酸所致小鼠扭体疼痛有一定的抑制作用(P<0.05);对小鼠热刺激痛反应耐热痛能力无明显作用;止痛膏对豚鼠皮肤无红斑及水肿等过敏反应。结论:止痛膏在抗急性炎症及镇痛方面显示出了不同程度的药效学作用,同时对豚鼠皮肤无刺激性。

    作者:杨晔;焦正花;张小华;李秀娟 刊期: 2014年第03期

  • 灯盏花素注射液致过敏反应分析

    目的:通过对27例灯盏花素注射液致过敏反应文献进行的分析,探讨其引起过敏反应的机制和特点,为临床安全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对1994-2013年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文献进行检索,并对其中涉及灯盏花素注射液致过敏反应的21篇文献中报道的27例病例报告进行统计与分析。结果:灯盏花素注射液致过敏反应对性别无选择,在高年龄组发生率较高;过敏反应均发生于用药过程中,出现时间短为用药后1分钟,长为连续用药7天后,大多集中在药后30分钟内;主要临床表现累及多个系统-器官,临床表现复杂多样,主要有皮肤及附件损害、呼吸系统、神经系统、心血管系统、消化系统和全身性损害,其中以皮肤及附件损害为主;所有病例均发现及时,立即停药并进行对症处理,预后良好,未见死亡病例报道。结论:临床医师、药师应重视灯盏花素注射液所致过敏反应的发生,了解其规律和特点,加强临床检测,以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

    作者:周其如;鲁德林;陈君;郑志虎 刊期: 2014年第03期

  • 止痛方穴位贴敷加电磁波照射治疗肺癌骨转移痛临床观察

    目的:观察中药止痛方穴位贴敷加电磁波治疗肺癌骨转移痛的临床疗效,探索中西结合治疗肺癌骨痛的新方法。方法:将肺癌骨转移痛患者12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60例,治疗组采用阿是穴穴位贴敷中药加电磁波治疗,对照组采用吗啡控释片口服治疗,观察骨疼痛强度的变化、止痛起效时间、疼痛缓解程度、止痛持续时间。结果:止痛方加电磁波穴位治疗肺癌骨转移痛止痛总有效率为96.67%,无不良反应发生;平均起效时间40分钟。结论:中药止痛方加电磁波穴位治疗对肺癌骨转移痛止痛有效、安全、使用方便。

    作者:王惠琴;李天浩;雷琰;任加良;常永莉;马建刚 刊期: 2014年第03期

  • 藏药镰形棘豆4种提取物的分离以及止咳祛痰作用的研究

    目的:对镰形棘豆氯仿、乙酸乙酯、正丁醇以及挥发油4个部位进行提取并对各提取物进行止咳、祛痰的药效比较研究。方法:通过小鼠氨水引咳实验观察各提取物的止咳作用;通过小鼠气管酚红排泌实验观察各提取物的祛痰作用。结果:与正常对照组比较,镰形棘豆各提取物组均能显著延长小鼠咳嗽潜伏期和减少咳嗽次数(P<0.01或P<0.05),并增加小鼠气道酚红排泌量(P<0.01)。结论:镰形棘豆氯仿、乙酸乙酯、正丁醇以及挥发油4个部位提取物均具有止咳、祛痰的作用,尤以氯仿提取物作用效果好。

    作者:姜华;詹文强;张丽 刊期: 2014年第03期

  • 电针对IBS模型大鼠肠系膜微血管管径与血浆CGRP、VIP水平的影响

    目的:观察电针足三里、天枢穴对肠易激综合征模型大鼠肠系膜微血管管径及血浆中降钙基因相关肽(CGRP)、血管活性肠肽(VIP)水平的影响,探讨针刺治疗IBS的可能机制。方法:以Wistar幼鼠为研究对象,分为正常组、模型组、天枢组、足三里组,天枢和足三里组,采用联合作用型方法制备IBS大鼠模型,从第6周束缚及电针干预,隔日1次,共7次。模型组只束缚不针刺,正常组不做任何处理。治疗结束后,采用XW-B-3冷光源微循环显微仪观察各组大鼠肠系膜微循环不同时间段的管径;采用酶联免疫法(Elisa)检测大鼠血浆中CGRP、VIP的含量。结果:①肠系膜微血管管径: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血管管径在即刻、10分钟、30分钟时明显收缩(P<0.05);与模型组比较,天枢组、足三里组血管管径扩张,天枢组20分钟P<0.05,即刻、30分钟P<0.01,足三里组各时间段血管管径与模型组比较(P<0.01)。②血浆CGRP、VIP含量: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大鼠血浆中VIP含量升高(P<0.05);电针足三里组大鼠血浆中CGRP、VIP含量升高(P<0.05、P<0.01)。与模型组比较电针足三里组大鼠血浆中CGRP升高(P<0.01)。结论:肠易激综合征模型大鼠表现为明显的微循环功能障碍,血浆中血管内皮相关物质CGRP、VIP水平紊乱。针灸可有效调节紊乱的CGRP、VIP水平,进而扩张微血管,改善微循环功能障碍,起到治疗作用。

    作者:杨磊;孙洁;李滢;赵雅芳;杨帅;陈磊;任晓暄;张露芬 刊期: 2014年第03期

  • 墨子教育思想在中职护理男生思想教育中的运用

    以墨子“平民教育”、“兼爱”和“非攻”思想为核心,阐述将墨子主动教育、因材施教等教育思想引入中职护理男生思想教育之中的成效,提示中职护理男生的思想教育可从墨子教育思想中汲取新方法。

    作者:伍利民 刊期: 2014年第03期

  • 定眩合剂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临床观察

    目的:观察定眩合剂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VBI)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00例VBI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对照组各50例,对照组给予西比灵等西医常规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定眩合剂,2组患者均以2周为1个疗程,分别于2周、4周时采用TCD检测法检测椎动脉、基底动脉的平均血流速度(Vm),并评价疗效。结果:治疗组和对照组在2周、4周后临床有效率分别为92%、96%和74%、78%,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Vm及血液流变学相关指标治疗组治疗2周后与治疗前比较、治疗4周后与治疗2周后比较均有显著改善(P<0.05);2组治疗2周、4周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定眩合剂对VBI具有良好的治疗效果,其作用机制可能与改善患者血液流变学、提高Vm有关。

    作者:胡敏棣;杨有文;李妍怡;蔺菲;郭永东 刊期: 2014年第03期

  • 吴茱萸敷脐联合电针对全子宫切除术后患者胃肠功能恢复的影响

    目的:探讨吴茱萸敷脐联合电针治疗对全子宫切除术患者胃肠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将经腹全子宫切除患者135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实验A组及实验B组各45例。对照组术后常规支持治疗及护理,实验A组在对照组常规支持治疗及护理的基础上,术后第1天电针足三里,2次/d,直至患者自然排气;实验B组在电针足三里同时用吴茱萸热敷脐部,2次/d,直至患者自然排气。结果:实验组较对照组首次肠鸣音恢复、肛门排气排便时间提前(P<0.05),且实验B组较实验A组更明显(P<0.05)。实验B组、实验A组总有效率分别为93.3%、75.6%,均明显高于对照组的60.0%(P<0.05)。与实验A组比较,实验B组总有效率显著提高(P<0.05)。实验B组中重度腹胀发生率低于实验A组与对照组(P<0.05)。结论:电针与吴茱萸敷脐联合治疗对全子宫切除术后患者胃肠功能恢复有显著促进作用。

    作者:景晓慧 刊期: 2014年第03期

  • 丹红注射液治疗冠心病心绞痛临床观察

    目的:观察丹红注射液对冠心病心绞痛患者临床症状、内皮功能及血总胆固醇改善情况。方法:将冠心病心绞痛患者6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丹红组各30例,对照组予西药常规治疗,丹红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丹红注射液治疗。结果:丹红组症状改善的总有效率为90.0%,明显优于对照组的66.7%(P<0.05);治疗后丹红组血总胆固醇含量(4.64±0.91)mmol/L明显低于对照组的(5.30±0.83)mmol/L(P<0.01),治疗后丹红组的内皮素(46.61±6.87)pg/L亦明显低于对照组(52.96±5.85)pg/L(P<0.01)。结论:丹红注射液能明显改善冠心病心绞痛患者的临床症状,降低其血总胆固醇含量,改善内皮功能。

    作者:孙文;谢春毅 刊期: 2014年第03期

  • 医院新会计制度下成本管理的探讨

    就新制度下公立医院进行全成本核算所面临的挑战及应对对策提出思考,指出新颁发的《医院会计制度》强化了医院的收支管理和成本核算,为医院科学开展全成本核算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指导和纲领性的依据,但目前的医院管理状况很难应对新制度的要求,应研究探索全成本核算的新思路、新方法。

    作者:李平 刊期: 2014年第03期

  • 从气虚角度探讨眩晕与高血压病机的相关性

    从气虚为基本病机结合气之升降、血瘀、痰阻和寒凝等探讨眩晕与高血压的相关病机,为高血压病的中医辨证治疗提供理论依据。

    作者:蒋文潇;王保和 刊期: 2014年第03期

  • 红花黄色素联合依达拉奉治疗急性脑梗死临床观察

    目的:观察红花黄色素联合依达拉奉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疗效。方法:将8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42例和对照组38例;在西医常规治疗基础上,对照组给予红花黄色素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依达拉奉治疗,疗程均为2周;观察治疗前后2组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变化及疗效。结果:总有效率治疗组为90.5%,对照组为65.8%,2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治疗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均未见不良反应。结论:红花黄色素联合依达拉奉治疗急性脑梗死安全有效,可改善患者预后。

    作者:梁建;刘国华;李水桥;高智 刊期: 2014年第03期

  • 乌梅丸对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患者生活质量影响的随机对照研究

    目的:观察乌梅丸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IBS-D)的临床疗效及生活质量的改善情况。方法:将90例符合纳入标准的IBS-D患者采用分层区组随机法随机分为试验组(乌梅丸组)、对照组(洛哌丁胺组)各45例。试验组予乌梅丸汤剂,1剂/d,分2次口服,对照组予洛哌丁胺4 mg,2次/d,口服。2组疗程均为4周,分别于治疗结束及3个月时随访,采用症状积分量表与肠易激综合征(IBS)患者专用生活质量表(IBS-QOL)进行症状评分。结果:乌梅丸与洛哌丁胺均能显著降低IBS-D患者的症状积分及IBS-QOL评分(P<0.01)。试验组总有效率达91.1%,明显优于洛哌丁胺的82.2%(P<0.05),且乌梅丸在改善症状积分与IBS-QOL评分方面均优于洛哌丁胺(P<0.05),在改善行为障碍、健康担忧、进食逃避、性行为及关系拓展方面的远期疗效优于洛哌丁胺(P<0.05)。结论:乌梅丸可从整体上有效改善IBS-D患者的生活质量,且无副作用。

    作者:倪树文;孙金蝉 刊期: 2014年第03期

  • 消定膏的药效学实验及临床应用概况

    就近年来消定膏药效学和现代临床运用的相关研究文献进行检索,并从抗炎、皮肤过敏反应以及急性软组织损伤、膝关节创伤性滑膜炎、跗骨窦综合征,痛风性关节炎、膝关节镜术后肿胀、踝关节扭伤几方面分析整理,以期为消定膏的临床应用提供理论依据。

    作者:杨沛霖 刊期: 2014年第03期

  • 心脑通配方对大鼠颈总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中MMP-2的影响

    目的:探讨心脑通配方对大鼠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中基质金属蛋白酶-2(MMP-2)及血脂的影响。方法:将50只SD大鼠随机分为5组,每组10只,分别给予正常饲料喂养、左侧颈总动脉血管钳夹术加高脂饮食喂养及血管钳夹术加分别含有低、中、高3个剂量浓度心脑通配方的高脂饲料喂养。于3周、8周、12周测血脂水平;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观察MMP-2在颈动脉中的表达和分布。结果:①与模型组相比,心脑通3个剂量组能够降低大鼠血清TC、TG、LDL-C水平(P<0.05),提高HDL-C(P<0.05);②MMP-2在正常对照组大鼠颈总动脉组织内低水平表达,在钳夹高脂饲养组大鼠颈总动脉组织中表达水平明显升高(P<0.05),且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而心脑通3个剂量组中MMP-2含量低剂量组>中剂量组>高剂量。结论:①动脉粥样硬化模型大鼠颈总动脉组织粥样硬化斑块中有MMP-2表达;②心脑通配方可能通过抑制MMP-2表达而抑制斑块增殖和破溃,从而抑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形成。

    作者:张和平;谈建新;王敬敏;郭宗艳;张苏明;毋亚坤 刊期: 2014年第03期

  • 运用中医传承辅助系统分析刘云山治疗小儿外感咳嗽用药规律

    目的:基于中医传承辅助平台(V2.0)软件,分析刘云山治疗小儿咳嗽用药规律。方法:收集刘云山主任医师治疗小儿咳嗽的病案,录入“中医传承辅助平台”,采用该软件集成的规则分析、改进互信息法等数据挖掘方法,对筛选出的105个处方进行分析,确定处方中各种药物的使用频次,药物之间的关联规则。结果:频次统计在前3味的药物分别是桔梗、陈皮、川贝母;核心的3味药物为桔梗、陈皮、川贝母,具有止咳化痰作用;常用药物有桔梗、陈皮、川贝母、桑白皮、炙紫菀、苦杏仁、白前、百部、紫苏子、前胡、白芍、甘草、生百合、荆芥穗、知母;常用药对包括桔梗、陈皮,桔梗、川贝母,陈皮、川贝母等;处方中药物的核心组合为桔梗、陈皮、川贝母、桑白皮、炙紫菀、苦杏仁、白前、百部。结论:刘云山治疗小儿外感咳嗽以宣肃并举为主,理肺涤痰贯穿始终,培土生金为防治之根本。

    作者:张卫东;刘婷;刘佳淳子;张锦;张淑霞;薛明 刊期: 2014年第03期

  • 对“阳中求阴法”古代医案的聚类分析

    目的:探讨古代阳中求阴法应用的基本规律。方法:收集应用“阳中求阴法”治疗的清代以前古代医案103例,用聚类分析方法进行类群分类。结果:阳中求阴法被分为2个药量类群。第一类群是中剂量类群,有91例,占88.35%,基本反映阳中求阴法用药的一般情况;第二类群是超大剂量类群,有12例,占11.65%。结论:古代运用阳中求阴法是根据证候及病机按类群分布,且药物用量总体偏重,尤其是补阴药用量独重,这是古代阳中求阴法应用的基本规律所在。

    作者:李新翔;李晋凤 刊期: 2014年第03期

西部中医药杂志

西部中医药杂志

主管:甘肃省卫生厅

主办:甘肃中医药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