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国春;张洪生;郑金秀;吴晖;袁得材
目的:建立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酒炒当归和酒浸当归中阿魏酸的含量,筛选出佳的酒当归临方炮制方法。方法:采用C18色谱柱,以乙腈-0.085磷酸溶液(17∶83)为流动相,检测波长为361 nm,对酒当归中阿魏酸的含量进行测定。结果:酒浸当归阿魏酸含量比生当归和酒炒当归阿魏酸含量高。结论:酒浸当归临方炮制工艺佳;用HPLC方法测定酒当归中阿魏酸的含量,操作简单,可靠,重现性好,可作为当归炮制工艺控制的有效方法。
作者:吴志成;杨锡仓;王明伟;窦霞;李越峰 刊期: 2014年第01期
从“虚邪”命名、“虚邪”致病特点以及“虚邪”概念的演进3方面入手探讨《黄帝内经》中“虚邪”概念的形成有其较为复杂的认识背景,其与“虚风”一词密切相关,指出“虚邪”派生于“虚风”,有较强致病力,常与异常气候变化有关,这与《难经》的认识不同;后世医家在运用其概念时,含义又有了延伸;中医学概念常随时代变迁,在学习或者运用相关概念时应当注意其中的变革,以免产生歧义或误解。
作者:王震 刊期: 2014年第01期
从经筋针刺针具及针刺手法的研究入手分析,发现目前对经筋针刺的临床应用研究较多,而对其治疗机理的研究相对较少,指出如何用现代医学的知识解释经筋针刺的机理应是以后研究的重点。
作者:吴飞 刊期: 2014年第01期
《桂林古本伤寒杂病论》是我国近代发现的3种《伤寒论》古本之一,虽对其真伪难辨,褒贬不一,然有不少医家持肯定观点。通过对书中“冬伤于寒,春必病温”的理解,探析认识书中“温病篇”中发病相关内容,加深对该篇的学习和认识。
作者:陈绩锐;胡小利;艾军;马丽 刊期: 2014年第01期
从“桑蒂”抗肝损伤作用机制研究现状以及“桑蒂”治疗急性黄疸型肝炎,治疗免疫性肝损伤,治疗急、慢性肝损伤,治疗肝缺血-再灌注损伤(HIRI)的研究文献入手,归纳整理传统藏药“桑蒂”抗肝损伤的作用机制,以期为“桑蒂”的现代化研究提供参考。
作者:孟宪华;陈德道;张樱山;刘鸿雁;李智勤;拉毛卓玛 刊期: 2014年第01期
目的:观察分步针灸合并理疗加血塞通等针剂静脉输注(即针药并用)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方法:将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90例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45例,对照组给予单纯血塞通等静脉输注治疗,治疗组给予针灸合并理疗加血塞通等静脉输注治疗,10天后比较2组临床疗效。结果:总有效率对照组为82.2%,治疗组为97.8%,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治疗前后血、尿、大便常规及血沉、心电图、肝功能、肾功能等均无显著变化,未发现明显不良反应。结论:分步针药理疗并用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疗效优于单纯血塞通注射粉针等静脉输注治疗,且无明显不良反应。
作者:嘉士健;嘉雁苓 刊期: 2014年第01期
目的:观察痛风颗粒冲剂对痛风患者血尿酸、血液流变及血脂的影响及其临床疗效。方法:将85例痛风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43例口服痛风颗粒冲剂进行治疗;对照组42例口服苯溴马隆和苏打片治疗。治疗前及治疗1个月后分别进行血尿酸、血液流变和血脂指标的检测。结果:治疗组患者治疗后血尿酸、血液流变和血脂较治疗前降低明显(P<0.05);对照组尿酸较治疗前降低(P<0.05),但血液流变和血脂降低不明显(P>0.05)。结论:痛风颗粒冲剂可降低通风患者血尿酸、血脂和血液流变学各项指标。
作者:肖光辉;时永豪;何立刚 刊期: 2014年第01期
目的:探讨补阳还五汤对辐射损伤的防护作用及机制。方法:采用60Coγ射线对小鼠进行一次性全身照射致辐射损伤动物模型,观察外周血淋巴细胞亚群CD3+、CD4+、CD8+及白细胞介素-2(IL-2)的变化。结果:于60Coγ射线照射前后,连续14天灌胃补阳还五汤水煎液,可使受辐射小鼠外周血的CD3+和CD4+水平显著上升(P<0.01),同时可升高血清及脾脏白细胞介素-2(IL-2)水平。结论:补阳还五汤具有明显的抗辐射作用,其机制可能与其能增强机体免疫功能,减轻辐射对机体的损伤,调整免疫系统功能恢复,增强机体对辐射的抵御力有关。
作者:张炜;韩彪;刘喜平;孙少伯 刊期: 2014年第01期
目的:建立升血颗粒的质量标准。方法:采用薄层色谱(TLC)法对升血颗粒中山茱萸、黄芪、丹参、麦门冬进行定性鉴别;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对升血颗粒中马钱苷的含量进行定量测定。结果:TLC 斑点清晰、分离度好,阴性对照无干扰;马钱苷进样量在0.0752~0.451μg/mL范围内与峰面积呈良好线性关系(r=0.9983),平均加样回收率为96.2%,RSD=2.3%(n=6)。结论:所建立的标准可用于升血颗粒的质量控制。
作者:戴晓雁;王玉洁;魏学兵 刊期: 2014年第01期
作者: 刊期: 2014年第01期
目的:探讨将集束化管理运用于急诊突发事件护理人力资源调配中,以提高急诊科各类突发事件的应急管理能力。方法:选择2009年1月至2010年12月发生的30起突发事件为对照组,2011年1月至2012年8月发生的27起突发事件为观察组。对照组采用的是传统的人力资源调配方法,观察组采用集束化的管理方法进行抢救分区域、护士分层次的人力资源调配方案。评价2种方案实施过程中的医患满意度、护士到位及时率以及抢救成功率。结果:经过2年的临床实践,在应对各种突发事件时,护士到位及时率、抢救成功率、医生及家属的满意度观察组均较对照组提高。结论:集束化管理运用于护理人力资源调配方案的实施中,可优化护理人力资源配置,有效提升护士的工作效率;并优化急救流程,进一步提高了抢救成功率。
作者:戴珍娟;张芳 刊期: 2014年第01期
目的:观察矩阵针刺对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椎动脉血流的影响。方法:将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125例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静脉滴注银杏达莫注射液联合口服盐酸氟桂利嗪胶囊,治疗组以矩阵针刺治疗联合口服盐酸氟桂利嗪胶囊口服。连续治疗10天,观察并比较2组患者Vs、Vm、RI及PI。结果:矩阵针刺治疗可显著提高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Vs、Vm值,降低RI值,2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矩阵针刺可以提高椎动脉血流,改善血流动力学,为临床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提供依据。
作者:金钰钧;袁涛;张宝洲 刊期: 2014年第01期
目的:系统评价三黄膏治疗急性软组织损伤的临床疗效。方法:计算机检索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维普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VIP)、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同时手工检索相关杂志专业资料;时限为1979年1月至2012年9月;制定文献纳入标准,由2位评价员分别独立筛选提取资料。应用Cochrane协作网提供的Revman 5.0进行Meta分析。结果:共纳入6篇文献,809例患者。Meta分析结果显示三黄膏治疗急性软组织损伤的临床疗效[OR=5.69,95%CI(3.00~10.78)]优于对照组,2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三黄膏可显著减轻疼痛、肿胀等炎症反应,在提高临床疗效方面可能优于对照组,但由于纳入研究质量低且样本量小,尚需多中心高质量的随机对照试验进一步证明。
作者:徐玉娥;肖正国;刘效栓;李喜香;乔莉;郑慧;姜玲艳;包强 刊期: 2014年第01期
目的:研究半夏泻心汤含药血清对体外人胃癌腹膜高转移潜能细胞株GC9811-P增殖的影响。方法:采用血清药理学方法、MTT法及台盼兰染色法观察半夏泻心汤对GC9811-P细胞的敏感性及生长抑制作用。结果:半夏泻心汤含药血清对GC9811-P较为敏感,对其增殖有明显的抑制作用,且有显著的剂量-效应关系(P<0.05)。结论:半夏泻心汤对GC9811-P细胞的增殖有一定的抑制作用,提示辛开苦降法可能是中医药防治胃癌腹膜转移的主要治法之一。
作者:李东峰;赵闻平;刘喜平;明海霞;孙少伯;张炜 刊期: 2014年第01期
探讨中医药语言的特点及中医药语言的常见障碍,指出中医药语言具有抽象性与复杂性、人文性与文学性、民族性和文化性的特点,导致英译过程中出现了望文生义、一词多义、缺乏对应语、修辞手法等多方面的障碍,因此,中医英译工作者应当努力提高中医素养,注重提高翻译能力,从而实现较高质量的中医英译。
作者:陈战 刊期: 2014年第01期
查阅近年来中药巴布膏剂实验性研究资料,并对其进行归纳、分析、总结,从该制剂的基质研究、制备工艺、质量控制、临床应用及发展前景等方面进行综述,为进一步开发应用中药巴布膏剂提供参考。
作者:毕建云;刘善新;王平 刊期: 2014年第01期
从于九如奇治胃柿石症、尹国文通痹药袋治疗颈椎病等、杜皓昌对小柴胡汤“证”的拓展应用、王岁珠自拟腰突症1号方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出发对平凉地区名老中医临床及学术经验进行搜集整理,以期进一步深入挖掘、传承名老中医学术思想精髓。
作者:万健民 刊期: 2014年第01期
从虢周科教授对中风后抑郁病因病机的认识,辨证用药,调理善后,病案举例等方面详述虢周科教授治疗中风后抑郁的的临证经验,其运用“三期五脏十候辨证体系”,采用郁乐冲剂加减治疗本病,疗效确切。
作者:魏佳;虢周科 刊期: 2014年第01期
目的:对甲状腺肿物的细针吸取细胞(fine needle aspiration cytotogy,FNAC)结合膜式薄层液基细胞学(TCT)检查作出评估。方法:细针吸取组织,涂片,并将针筒内剩余穿刺物全部冲洗至TCT样本液中,微电脑控制完全自动纸片,HE染色,同时与有病理组织对照的病例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行FNAC结合TCT检查,且有组织学对照的103例甲状腺疾病患者的诊断符合率高达88.3%。结论:甲状腺肿物FNAC结合TCT诊断符合率高,值得推广应用。
作者:刘芳;李晓琴 刊期: 2014年第01期
目的:分析血清TNF水平与2型糖尿病肾病(DN)的关系,并探讨TNF与血瘀证、痰湿证的相关性。方法:检测入选170例DN Ⅲ、Ⅳ及Ⅴ期患者的尿微量白蛋白(UAlb)及血清肌酐等指标,并采用MDRD计算公式计算血瘀证、痰湿证、血瘀兼痰湿证、无血瘀痰湿证患者的肾小球滤过率(GFR),比较各组TNF值变化情况。结果:①血清TNF随DN病情的加重而逐渐升高,Ⅴ期TNF高于Ⅲ期、Ⅳ期(P<0.01,P<0.05),Ⅳ期高于Ⅲ期(P<0.01)。②血清TNF与UAlb呈正相关(r=0.272,P=0.000),与GRF呈负相关(r=-0.455,P=0.000)。③随着血瘀证、痰湿证的发生,TNF逐渐升高,血瘀兼痰湿证组高。结论:血清TNF可能参与了DN的发生发展,与其肾脏损害程度一致;中医的痰湿、血瘀与TNF有关。
作者:杨华;曾娟花 刊期: 2014年第0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