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海民;张晓红
目的 观察金龙胶囊联合FOLFOX 4方案治疗晚期胃癌的客观疗效、免疫功能改善和不良反应.方法 将57例晚期胃癌患者随机分成治疗组(28例)和对照组(29例),治疗组采用金龙胶囊联合FOLFOX 4方案治疗,对照组仅采用FOLFOX 4方案治疗.结果 对晚期胃癌的控制,治疗组的有效率为39.29%,明显高于对照组的34.48%.治疗组应用金龙胶囊后NK细胞活性及T细胞亚群CD3+,CD4+百分率及CD4+/CD8+的比值均呈不同程度的升高,而CD8+呈下降趋势,治疗前后差异明显(P<0,05).治疗组的骨髓抑制、恶心、呕吐及腹泻等毒副反应发生率低于对照组,两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金龙胶囊联合FOLFOX 4方案治疗晚期胃癌,提高了化学治疗有效率,改善患者免疫功能,减小化学治疗相关不良反应的发生,可作为晚期胃癌的一种辅助治疗方法.
作者:钱炎均 刊期: 2012年第02期
根治性肾切除术仍是目前治疗肾癌有效的方法,但有20%~40%的患者术后发生转移,直接影响了预后.肾癌对化学治疗和放射治疗均不敏感,这与肾癌细胞的生物学特性和多重耐药有关.α-干扰素(INF-α)和白细胞介素2(IL-2)是目前研究比较多的生物免疫治疗制剂,但只有部分患者取得了较好疗效,CD4+CD25+调节性细胞(Treg细胞)具有免疫调节作用,水平高者患者预后较差,但使用免疫治疗后能促进治疗作用.该文对肾癌免疫治疗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
作者:张朝华;黄研;彭红涛;袁晓菲;戎红旗 刊期: 2012年第02期
目的 了解医院门诊麻醉药品处方与应用情况,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 收集门诊2009年1月至2010年12月的麻醉药品处方1914张,对处方数量、限定日剂量(DDD)、用药频度(DDDs)等进行分析.结果 与结论两年间处方及用药频度大的均是硫酸吗啡缓释片.同一医院不同年度的2003年至2004年与2009年至2010年门诊药房麻醉药品用药统计分析比较,表明医务人员逐步提高癌痛的治疗水平,但仍有部分不合理处方.应重视继续教育,加强学习与执行<处方管理办法><麻醉药品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和<医院处方点评管理规范(试行)>等相关法规,使药品应用安全、有效.
作者:何益军;杨益峰;魏胜华 刊期: 2012年第02期
目的 建立测定药品包装材料中玻璃输液瓶砷浸出量的电感耦舍等离子体原子发射光谱(ICP-AES)法.方法 样品液直接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原子发射光谱法测定.结果 标准曲线线性良好,相关系数r=0.999 91,方法的检出限为0.032 7 mg/L.RSD为4.71%,回收率为97.02%.结论 所用方法简便、快速准确、灵敏度高.
作者:周红娇 刊期: 2012年第02期
目的对临床试验依从性进行分析,探讨提高依从性的对策.方法 分析影响临床试验依从性的因素,并据此采取相应对策.结果 研究者和受试者依从性的高低是影响临床试验依从性的主要因素.结论 临床试验的依从性影响着试验结果的质量,提高依从性对于提高临床试验的质量至关重要.
作者:张营;石磊;江伟健;曾晓晖 刊期: 2012年第02期
目的 比较复方肌苷口服液中肌苷含量的两种测定方法.方法 采用紫外分光光度(UV)法和高效液相色谱(HPLC)法测定复方肌苷口服液中肌苷含量.结果 紫外分光光度法回收率为99.4%,RSD=0.59%;高效液相色谱法回收率为100.2%,RSD=1.11%.结论 两种方法测定结果一致.
作者:陈叶琴;唐风雷;于忠兴 刊期: 2012年第02期
目的 加强医院麻醉药品、第一类精神药品的管理.方法 从监督管理小组,管理制度,药库管理,药房管理,各,临床科室管理,安全管理等方面进行阐述.结果 与结论通过对医院监督管理人员及,临床医师、药师培训考核,实现麻醉药品、第一类精神药品从采购、储存、调配到使用的规范化管理.
作者:肖廷英;李川松 刊期: 2012年第02期
目的 了解医院药品不良反应(ADR)发生的规律和特点,促进临床合理用药,提高药物治疗安全性.方法 采用回顾性调查方法,对2010年上报的167例药品不良反应报告,按患者年龄、性别,给药途径,涉及药品种类,累及器官和临床表现、转归与评价等进行分析.结果 167例报告中,7例为皮肤过敏试验阳性,有效报告160例.其中患者女47.50%(76/160),男52.50%(84/160),平均年龄54.37岁;静脉给药145例(90.63%),口服给药ll例(6.88%),皮下注射给药4例(25.00%);涉及药品12类73种,列前3位的药品是抗感染药物83例(51.88%),中药制剂40例(25.00%),消化系统用药9例(5.63%);以皮肤及其附件损害为主;药品不良反应多为一般性的(97.50%),严重的4例(2.50%),并且转归良好,无死亡病例.结论 药品不良反应发生无明显年龄和性别差异.抗感染药物、中药制剂及静脉给药途径是引发药品不良反应的主要因素.应加强合理用药监管,保障患者用药安全.
作者:赵喜荣;张占铎;郝晓菁;李丽华;安爱军 刊期: 2012年第02期
目的 考察注射用丹参多酚酸盐与21种临床常用药品配伍后的稳定性.方法 模拟临床用药,将注射用丹参多酚酸盐200mg分别与临床21种常用药品,用0.9%氯化钠注射液250 mL或5%葡萄糖注射液稀释配伍,观察溶液外观,测定配伍后4 h内pH、不溶性微粒和含量的变化.结果 注射用丹参多酚酸盐与维生素C注射液、黄芪注射液、单硝酸异山梨酯注射液、盐酸川芎嗪注射液、地塞米松磷酸钠注射液配伍使用时pH超出注射用丹参多酚酸盐厂家质量标准;与香丹注射液配伍在0.9%氯化钠注射液为溶刺的情况下,含量在1 h后下降.注射用丹参多酚酸盐与其他15种临床常用药品配伍,0~4 h内外观、pH、不溶性微粒、含量测定方面均符合规定.结论 注射用丹参多酚酸盐与所选15种,临床常用药品配伍在4 h内基本稳定.但基于中药注射液成分的复杂性,建议临床上单独使用.
作者:任贤;谢楠;徐向阳;宣利江 刊期: 2012年第02期
目的 建立同时测定蛇胆川贝液中贝母素甲与贝母素乙含量的方法.方法 采用Agilent SB C18色谱柱(150mm×4.6 mm,5 μm),以乙腈-水-二乙胺(70:30:0.03)为流动相,流速为1.0 mL/min,蒸发光散射检测器检测.结果 贝母素甲与贝母素乙的进样量线性范围分别为0.060~2.406 μg(r=0.999 7)和0.071~2.812 μg(r=0.999 6),平均加样回收率分别为97.70%和97.90%,RSD分别为1.07%和1.34%(n=6).结论 所采用的方法便捷、有效,适用于检测贝母类生物碱等无紫外吸收的化学成分.
作者:范蕾;王伟影 刊期: 2012年第02期
目的 为加强非药品冒充药品监管提供参考.方法 通过对开展非药品冒充药品专项整治工作的研究,对非药品冒充药品行为进行分析.结果 与结论消除非药品冒充药品行为,应从加强监管、开展法律规制、完善联合执法、整顿和规范相结合、加强宣传教育等方面着手.
作者:何汉洲;毕开顺 刊期: 2012年第02期
目的 建立一种同时测定尼莫地平、尼群地平血清浓度的高效液相色谱法.方法 以利眠宁为内标,Shim-Pack CLC-ODS Cts柱(150 mm×6 mm,5 μm)为色谱柱,甲醇一水(66:34)为流动相.流速为1.2 mL/min,柱温为40℃,乙酸乙酯为提取溶剂,检测波长为237 nm,进样量为20μL.结果 尼莫地平和尼群地平质量浓度在10~300 ng/mL范围内与样品和内标峰面积比值线性关系良好,低检测质量浓度均为1 ng/mL(S/N>3),提取回收率大于62.2%,符合生物样品分析要求.结论 该方法快速、灵敏、准确,适用于临床血药浓度检测.
作者:潘文;李豫;雷宇;黄天文 刊期: 2012年第02期
目的 建立测定头孢丙烯干混悬剂溶出度的高效液相色谱法.方法 采用桨法,以水900 mL为溶出介质,转速为50 r/min,溶出时间为30min,用高效液相色谱法进行测定.结果 所用方法线性关系良好,平均回收率为99.13%,RSD=0.25%(n=9).结论 该法简便、准确,可为头孢丙烯干混悬剂溶出度的测定提供参考.
作者:蔡旭萍;林茜;朱惠卿;葛孝忠;吴彩萍 刊期: 2012年第02期
目的 更好地开展医院处方点评工作.方法 介绍医院信息系统(HIS)对加强处方点评工作所起的作用.结果 与结论利用医院信息系统可以增强处方书写的规范性,防止大处方,并利于快捷方便地获取数据等;还可减轻药师对处方的简单审核工作,使其有更多精力投入到更深层次的药学服务及处方点评工作中.
作者:古今;蔡乐 刊期: 2012年第02期
该文阐述了国内外药物上市前研发专业化分工市场状况,分析了我国药物上市前研发专业化分工的发展问题.
作者:石文凯;王广平;李茜 刊期: 2012年第02期
目的 采用简单方法鉴别中药饮片中的伪劣制品.方法 笔者总结了9种在药品检验中对假劣中药饮片的快速鉴别方法.结果 与结论 所采用的方法既可节约检验经费,又能快速准确地查出假劣药品.
作者:徐艳红;郭琳;陆君;王冬悔 刊期: 2012年第02期
目的 分析药品不良反应(ADR)的发生特点,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 收集湖南省湘潭市中心医院2010年药品不良反应报告213例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213例药品不良反应中,以60岁及以上年龄段发生率高(38.03%);给药途径以静脉滴注多(56.81%),口服给药次之(34.49%);涉及药品141种,以抗感染药物为主(19.25%):累及器官或系统多为皮肤及其附件,共96例(34.29%),其次为消化系统61例(21.79%);新的、不明的或严重的药品不良反应34例(15.96%).结论 应重试和加强药品不良反应的监测,避免和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
作者:张爱华;符珏 刊期: 2012年第02期
目的 观察中药内调外敷治疗乳腺增生症320例的疗效.方法 将480例乳腺增生症患者分为治疗组(320例)和对照组(160例).治疗组应用乳核散结片口服,每次4片,每日3次;散结乳癣膏外敷,每次1贴,每日1次.对照组口服乳癖康片5片/次,每日3次.两组均以20d为1疗程,月经干净后开始,连用1~3个疗程,服药期间停用其他药物.结果 治疗组治愈176例,显效67例,有效56例,无效21例,总有效率达93.44%.对照组治疗52例,显效41例,有效33例,无效34例,总有效率为78.75%.结论 乳核散结片与散结乳癖膏联合用于乳腺增生症疗效显著.
作者:杨海民;张晓红 刊期: 2012年第02期
目的 简化中药胶囊剂制备流程,降低物料损耗率,提高药品均一性,减少有效成分受热破坏.方法 新方法为在中药胶囊剂制备的前期药物处理中,部分饮片制成的流浸膏直接浇灌于需干燥粉碎的饮片上,搅拌均匀后再行干燥、粉碎、过筛,混匀后填充.与常规方法从浸膏熬制时间、熬制程度、干燥粉碎次数、操作周期、物料损耗率5个方面进行比较.结果 新方法较常规方法操作更简便,各组分混合更均匀,物料损耗率及有效成分的受热破坏率降低.结论 新方法优于常规方法,值得推广.
作者:严霞;曹雅军;王兵娥;黄德红 刊期: 2012年第02期
该文概述了合作进化理论的基本概念和经典策略,并运用该理论对医药临床试验、客户关系管理、医患关系优化、医药教育与科研方面的应用进行了展望.
作者:余炜;万毅 刊期: 2012年第0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