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亮
目的 阐明我国原料药管理制度与药物档案(DMF)管理制度之间的差异,为完善我国原料药管理提供借鉴.方法 分析国内外原料药管理的基本制度,结合我国原料药管理实践中存在的问题,对两种制度的优势及劣势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与结论我国目前的原料药批准文号管理制度与DMF管理制度在管理性质、管理方式等多方面存在差异,DMF管理制度更有利于提高原料药监管的能力和效率.
作者:郝晓芳;张象麟;韩志伟 刊期: 2011年第04期
目的 建立薄荷饮片挥发油的气相色谱(GC)指纹图谱.方法 采用HP-INNOWax毛细管柱(30 m×0.32 mm,0.25 μm),进样口温度250℃,检测器温度为280℃,炉温采用程序升温,初始温度100℃,保持15 min后,以8℃/min升至140℃后保持10 min,再以5℃/min升至200℃,载气流速为1.3 Ml/min,分流比为2:1.结果 10批薄荷饮片挥发油标示出13个共有峰,5号峰(薄荷脑)的峰面积百分含量为(65.78±13.90)%.结论 该方法准确可靠、重复性好,为薄荷饮片质量控制提供了一定的参考.
作者:刘东辉;黄月纯;张子龙;魏刚 刊期: 2011年第04期
目的 将药物基因组学应用到临床合理用药,为临床个体化给药提供依据.方法 查阅文献,总结治疗药物监测在临床实践中发现的问题,并阐述药物基因组学等学科的发展与特点.结果 基因多态性是药物治疗效果因人而异的重要因素.通过药物基因组学研究,实现临床个体化药物治疗,是治疗药物浓度监测的进一步延伸和充实.药物基因组学应用到临床合理用药,弥补了以往只根据血药浓度进行个体化给药的不足,也为以前无法解释的药效学现象找到了答案.结论 将来的临床药物治疗模式应以遗传药理学、药物基因组学为导向,结合血药浓度监测,来指导特定药物对特定患者的合理使用.
作者:鲍红荣;赵志刚 刊期: 2011年第04期
目的:掌握和评价医院住院抗茵药物使用情况,并提供合理用药建议.方法:2007年至2009年每年抽取每科室百余份病史,对抗茵药物使用进行回顾性调查,统计宏观用药指标和用药合理性.结果:2007年、2008年、2009年抗菌药物使用率分别为78.9%,79.4%,76.8%,平均用药时间7.3,8.2,7.9 d,主要不舍理现象是用药时间过长和品种选择不当.结论:医院住院抗茵药物合理使用水平有一定提高,但仍存在不合理现象,应根据相关规范加强监管.
作者:周卫英 刊期: 2011年第04期
目的 探计配制化疗药物时的职业防护问题,方法分析化疗药物配制导致职业危害的途径和种类,并提出相应的防护措施.结果 与结论静脉药物配置中心洁净的配制环境和规范的操作程序,可加强对配制人员的职业防护.
作者:王竟兰;任俊辉;卢来春 刊期: 2011年第04期
目的:观察通心络胶囊治疗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痛心绞痛的疗效与安全性.方法:选择78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每组39例.两组均常规使用硝酸酯类药、抗高血压药、肠溶阿司匹林等,治疗组加服通心络胶囊4粒/次,3次/d,4周1个疗程.观察治疗后两组患者心绞痛及伴随症状、心电图、血脂改善情况.结果:治疗组在心绞痛及伴随症状、心电图改善、降血脂有效率等方面均优于对照组,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服通心络胶囊治疗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心绞痛疗效好,安全可靠.
作者:王雪辉 刊期: 2011年第04期
目的 观察海金沙全草总提物中脂溶性成分对小鼠水烫伤的治疗作用.方法 制备小鼠背部烫伤模型,分离出海金沙全草总提物的水溶性成分和脂溶性成分,分别用75%乙醇配成10%的溶液作为实验组用药,以75%乙醇作为对照组用药,观察3种药液对小鼠烫伤的治疗作用,记录创面脱痂愈合时间并进行比较.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脂溶性成分药液能更好地治疗小鼠的烫伤,缩短创面脱痂愈合时间(P<0.01);水溶性成分药液则与对照组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海金沙全草脂溶性成分治疗水烫伤有显著疗效.
作者:陈亮 刊期: 2011年第04期
目的 提高药学服务质量及患者用药依从性,促进合理用药.方法 收集整理医院门诊2009年8320例药学咨询记录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咨询者女性多于男性;患者及其家属咨询者多,共6320例(占75.96%);咨询药物为抗感染药物多,共1789例(占21.50%);咨询药物用法与用量者1747例,占21.oo%.结论 开展药学咨询是提高药学服务水平的有效途径.加强临床药师培训、配备计算机药学查询系统等,有利于提高药学咨询服务质量.
作者:孙远南;倪慧 刊期: 2011年第04期
目的 研究龙胆苍耳合剂的制备及质量检测方法.方法 采用蒸馏法与水提醇沉法相结合制备龙胆苍耳合剂;采用薄层色谱法对处方中的龙胆草、川芎、黄芩、薄荷进行定性鉴别.结果 处方中的龙胆草、川芎、黄芩、薄荷均能用薄层色谱法检测.结论 蒸馏法与水提醇沉法结合制备龙胆苍耳合剂工艺简便、可靠;薄层色谱法用于龙胆苍耳合剂的定性检测准确、灵敏.
作者:欧明洪;陈向东;王育;袁林 刊期: 2011年第04期
目的 为药品安全监管和临床用药提供参考.方法 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对重庆市綦江县2008-2009年上报的711例药品不良反应(简称ADR)报告及所涉及药物情况进行统计、归类、综合分析,结果发生ADR多的药物是抗感染类药物,其中头孢曲松钠报告数量第一,ADR发生多的剂型为注射剂.结论 应进一步加强各类药品的安全性监测,不断完善基层监测体系,以促进临床合理用药,保障公众用药安全.
作者:向世芬 刊期: 2011年第04期
提高医院药学服务质量,是医院药学服务工作者的重要研究课题.该文从服务营销管理学角度,分析了医院药学服务质量标准的制订与管理理念.
作者:吕宏宇 刊期: 2011年第04期
目的 建立改变检测波长的高效液相色谱(HPLC)法,测定氨咖敏片的氨基比林和咖啡因含量.方法 采用Agilent C18 柱(150mm×4.6 mm,5μm),以甲醇-水-冰醋酸(40:60:0.2)为流动相,流速为1.0mL/min,进样量为20μL,检测温度为室温,检测波长0~3 min时为263 nm,3~15 min时为273 nm.结果 氨基比林的平均回收率为99.2%,RSD=0.28%(n=6);咖啡因的平均回收率为98.2%,RSD=0.41%(n=6).结论 该方法简单、可靠.
作者:解瑞辉 刊期: 2011年第04期
目的 介绍替硝唑乳膏的制备及质量控制方法.方法 以替硝唑为原料制备替硝唑乳膏,用紫外分光度法测定替硝唑的含量,并观察其稳定性.结果 制剂中主药替硝唑的平均回收率为99.88%,RAD为0.28%(n=9).结论 该制剂稳定,制备工艺简单实用,质量控制方法可靠.
作者:匡长春;欧阳京;王志朝;刘祖雄 刊期: 2011年第04期
对正品柴胡及其伪品小叶黑柴胡、野棉花根,从性状、显微特征及薄层色谱进行鉴别,确保临床用药的安全、有效.
作者:刘丽琴 刊期: 2011年第04期
目的 建立同时测定氨咖黄敏胶囊中对乙酰氨基酚和咖啡因含量的高效液相色谱法.方法 色谱柱为Aglient C18柱(250 mm×4.6 mm,5μm),流动相为1%醋酸溶液(用乙二胺调Ph至3.7)-甲醇(60:40),流速为1.0 Ml/min,检测波长272 nm,柱温30℃.结果 对乙酰氨基酚、咖啡因进样量分别在0.122 2~3.055 5μg和0.007 482~0.1871μg范围内与峰面积呈良好线性关系,r分别为1.000 0和1.000 0(n=6),平均加样回收率分别为99.54%(RSD=0.66%)和100.43%(RSD=0.92%).结论 该方法快速简便、准确可靠,可用于氨咖黄敏胶囊的质量控制.
作者:吴俊芳;张涛;李丽萍 刊期: 2011年第04期
目的:观察小儿健脾口服液治疗小儿厌食症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06例符合纳入标准的厌食症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56例,口服小儿健脾口服液,对照组50例,口服醒脾养儿颗粒,服用7 d后观察疗效.结果:治疗组治愈率为37.50%,总有效率为94.64%;对照组治愈率为26.00%,总有效率为82.00%.总有效率组间差异有显著性(P<0.01).结论:小儿健脾口服液治疗小儿厌食症有较好疗效.
作者:殷金华;欧青林;黄富宏 刊期: 2011年第04期
目的 更好地控制复方溪黄草颗粒的质量.方法 用薄层色谱(TLC)法定性鉴别处方中的白花蛇舌草、丹参.结果 在TLC色谱中检出了白花蛇舌草、丹参药材的特征斑点.结论 TLC法专属性强、重现性好、操作简单,可作为控制复方溪黄草颗粒质量的方法.
作者:覃兴奇 刊期: 2011年第04期
目的 在动物体内验证九味腰痛胶囊的临床毒副反应及性质.方法 连续90 d对大鼠口服给药九味腰痛胶囊125,250,500mg/kg,并设对照组,观察用药期间的毒性反应及停药21 d期间的恢复情况.结果 用药期间各剂量组大鼠均未见异常情况,停药后各组大鼠均正常.结论 九味腰痛胶囊对大鼠无毒性作用.
作者:王桂敏;成源 刊期: 2011年第04期
目的 分析医药行业多元化经营的动因和风险.方法 根据多元化经营的相关理论并结合医药行业的背景进行分析.结果 与结论我国医药行业采取多元化经营主要有规模经济、制度导向、范围经济等多种动因,目前医药行业的多元化经营面临的风险主要是政策风险、跨行业经营的风险以及品牌稀释方面的风险.
作者:李新洁;徐怀伏 刊期: 2011年第04期
目的 了解妥布霉素滴眼液中抑菌剂的添加情况.方法 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结果 18家生产企业的绝大部分产品抑菌剂用量控制较好,但个别厂家抑菌剂用量波动较大,且个别生产厂家的样品检出结果与处方标示的不一致.结论 必须控制滴眼剂中的抑菌剂含量.
作者:吴群;李霞;刘映倩 刊期: 2011年第0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