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健脑丸中五味子甲素含量测定方法的建立

邢军;王红;姚庆强

关键词:健脑丸, 五味子甲素, 高效液相色谱法, 含量测定
摘要:目的 建立测定健脑丸中五味子甲素舍量的高效液相色谱法.方法 色谱柱采用Kromasil C18柱(250 mm×4.6 mm,5 μm),流动相为乙腈-水(62:38),流速1.0 mL/min,检测波长249 nm,柱温35℃.结果 五味子甲素进样量在0.161 3~1.612 8 μg范围内与峰面积线性关系良好.r=0.999 995(n=10),平均回收率为99.01%,RSD=0.76%(n=9).结论 高效液相色谱法简便、准确、重复性好,可用于健脑丸的质量控制.
中国药业杂志相关文献
  • 硝苯地平控释片抗高血压的疗效和依从性前瞻对比研究

    目的 对硝苯地平控释片抗高血压的临床疗效和依从性进行前瞻对比研究.方法 采用前瞻性调研和对比研究分析法.将100例高血压病患者分为3组,A组35例口服硝苯地平控释片,B组32例口服依那普利片,C组33例口服短效硝苯地平片:结果A组、B组、C组的显效率和总有效率分别为57.14%和97.14%,37.50%和81.25%,30,30%和75.78%,A组显效率和总有效率显著优于B组、C组(P<0.05,P<0.01);治疗依从性比率分别为A组91.43%,B组62.50%,C组45.45%,A组明显优于B组和C组(P<0.05,P<0.01).治疗依从性比率与总有效率呈正相关,r=0.83.结论 硝苯地平控释片具有显著的临床疗效和较好的治疗依从性,适宜于高血压病患者的长期治疗.

    作者:姜素伟;周建;徐爱建;姜小琴 刊期: 2011年第05期

  • 布地奈德雾化吸入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发作期的护理和疗效

    目的 总结布地奈德混悬液雾化吸入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发作期的护理方法,并评价其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68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住院患者.随机均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对照组给予持续低流量吸氧、抗感染、平喘、止咳化痰等常规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用布地奈德混悬液2 mL/次,采用压缩雾化吸入机雾化吸入,每日2次,每次10~15 min,连用1周.观察两组治疗前后的临床评分和肺功能变化情况.结果 两组患者治疗前临床评分和肺功能指标比较均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1周后两组临床评分和肺功能指标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P<0.05或P<0.01),且治疗组改善幅度均较对照组更明显(P<0.05).结论 布地奈德混悬液雾化吸入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发作期,临床疗效显著,无明显不良反应,而充分做好雾化吸入的各项护理工作是确保治疗有效、减少副作用的重要措施.

    作者:潘菊银 刊期: 2011年第05期

  • 尿囊素烟酰胺乳膏的制备及临床应用

    目的 制备尿囊素烟酰胺乳膏并建立质量控制方法,观察其临床疗效.方法 建立尿囊素烟酰胺乳膏的制备工艺,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其主要成分的含量,并进行临床疗效观察.结果 所用制备工艺可行、质量可控,用于治疗皮肤干燥、手足皲裂、银屑病、糙皮病的总有效率为96.90%.结论 所用制剂处方合理,制备工艺简单,质量可控,疗效确切,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作者:王春艳;杨建春;于桂兰;张琦 刊期: 2011年第05期

  • 麻口皮子药总黄酮的提取及含量测定

    目的 比较麻口皮子药中总黄酮的不同提取方法并进行含量测定,为地方药材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提供实验依据.方法 以510 nm为检测波长测定吸光度,比较回流法提取、超声提取和浸渍法提取所得总黄酮的量.结果 回流法提取所得总黄酮量较多,对照品溶液质量浓度在0.42~4.2 μg/mL范围内与吸光度线性关系良好,回归方程A=0.264 7 C+0.032,r=0.999 0(n=6);平均回收率为97.53%,RSD=1.85%(n=6).结论 紫外分光光度法可用于麻口皮子药的质量控制.

    作者:陈兴;张志国 刊期: 2011年第05期

  • 医院干预退药的效果分析

    目的 建立相应的管理措施和方法,减少退药次数和工作量.方法 统计医院2009年1月2 610张退药处方的退药频次、退药金额,对退药原因、药品类别与临床科室的关系进行分析,并从药师、医师、患者三方面进行干预;与干预后3个月即2009年5月的1 383张退药处方的相关数据运用卡方检验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干预后除循环系统用药和其他类药物退药频次增多外,其余类别的药品退药频次均有不同程度下降;干预后退药频次减少1 227例,金额下降341 604.69元,其中退药频次的下降具有统计学差异(P<0.01).结论 采取规定退药范围并规范退药程序、深入开展临床药学工作、加强药房管理等措施,可有效减少退药事件的发生.

    作者:施亮;韩江敏;王增;宋俞;王建超;郑小卫 刊期: 2011年第05期

  • 120例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分析

    目的 了解药品不良反应的发生特点及一般规律,促进临床合理用药.方法 对医院2009年120份不良反应报告进行分类统计和分析.结果 涉及不良反应的药品共5大类,其中抗感染药物90例,占75,00%;所发生的不良反应累及全身多个系统,以皮肤及其附件损害居首位,共81例,占67.50%.结论 药品不良反应的发生在临床上难以完全避免,但可以通过科学有效地开展不良反应监测,健全监督管理机制和技术规范,尽量避免或减少其发生.

    作者:孙远南;金萍;倪慧 刊期: 2011年第05期

  • 560张门诊退药处方分析

    目的 分析门诊处方退药原因,以尽量减少退药情况的发生.方法 收集门诊退药处方560张,按不同原因分类分析.结果 1年内共调配门诊处方261 100张,其中退药处方560张,占总处方量的0.21%;退药原因包括不良反应、服药禁忌、重复开药、调整治疗方案、处方超量等.结论 有关科室及人员应采取有效措施加强处方管理,提高处方和审方质量,更好地开展药学服务,降低门诊退药率.

    作者:贾萍;卿轶 刊期: 2011年第05期

  • 奥扎格雷钠治疗慢性肺原性心脏病急性加重期32例

    目的 观察奥扎格雷钠治疗慢性肺原性心脏病急性加重期的疗效.方法 将62例住院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32例和对照组30例,均予低流量吸氧、解痉、平喘、祛痰、抗感染等常规治疗,适当应用强心药、利尿药、激素及支持治疗;治疗组另予奥扎格雷钠80mg加入0.9%氯化钠注射液250mL中静脉滴注,每日1次,10 d为1个疗程.观察两组患者症状及体征变化,并检测动脉血氧分压、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D-二聚体、纤维蛋白原和肺动脉收缩压.结果 治疗组临床表现及D-二聚体、纤维蛋白原、肺动脉收缩压均较对照组有显著改善(P<0.05),两组动脉血氧分压和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均有非常明显的改善(P<0.01).结论 奥扎格雷钠对慢性肺原性心脏病急性加重期有显著疗效,并可改善患者的血液高凝状态.

    作者:孙丹杰;张小庆;金雯佳 刊期: 2011年第05期

  • 挥发油提取分离研究概况

    介绍了中药挥发油活性成分的水蒸气、微波、超临界提取等提取方法,以及挥发油色谱分离、分子蒸馏技术等分离方法的研究进展,并详细阐述了各种提取分离方法的特点及概况.

    作者:温悦;宋洁 刊期: 2011年第05期

  • 盐酸氨溴索注射液细菌内毒素检查法研究

    目的 建立盐酸氨溴索注射液的细菌内毒素检查方法.方法 按2005年版<中国药典(二部)>附录Ⅺ E细菌内毒素检查法进行试验.结果 盐酸氨溴索注射液经5倍及以上稀释,质量浓度在1.5 g/L以下时对鲎试剂与内毒素的反应无干扰.结论 盐酸氨溴索注射液可以采用细菌内毒素检查法(凝胶法)进行细菌内毒素的限量检查.

    作者:王莉;张红宇;刘勤;赵祎 刊期: 2011年第05期

  • 我院万古霉素临床联合用药合理性分析

    目的 评价医院万古霉素临床联合用药情况.方法 参照卫生部颁布的<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对2009年8月至2009年10月共123例使用万古霉素联合其他抗生素行药物治疗的住院患者进行临床资料的统计分析:结果万古霉素联合其他抗生素使用的比例为46.07%.结论 万古霉素的使用基本符合有关规定,但还存在部分不合理用药现象,应根据临床适应证有针对性地用药,严格控制联合用药.

    作者:谢学建;宋小骏;倪江洪 刊期: 2011年第05期

  • 罗红霉素联合氨溴索口服液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稳定期80例

    目的 观察罗红霉素联合氨溴索口服液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稳定期的效果.方法 将196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随机分成试验组和对照组,对照组常规戒烟,加强营养和运动锻炼,并进行呼吸功能训练,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用罗红霉素和氨溴索口服液,6个月后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肺功能、6 min步行试验及痰涂片结果结果两组患者的肺功能、痰涂片、6 min步行试验结果治疗前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后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罗红霉素联合氨溴索口服液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稳定期疗效确切.

    作者:孙明明;杨建新 刊期: 2011年第05期

  • 克霉唑栓含量和有关物质的测定

    目的 建立测定克霉唑栓含量和有关物质的高效液相色谱法.方法 色谱柱采用Waters C18柱(150 mm×4.6 mm,5 μm),流动相为用稀磷酸调pH至5.75的0.05 moI/L磷酸二氢钾溶液-甲醇(3:7),流速1.5 mL/min,检测波长215 nm.结果 克霉唑质量浓度在10.62~106.20 μg/mL范围内与峰面积线性关系良好(r=0.999 9),平均回收率为100.O%,RSD=0.85%(n=9);有关物质二苯基-(2-氯苯基)甲醇质量浓度在0.254 8~10.19 μg/mL范围内与峰面积线性关系良好(r=0.999 9),平均回收率为98.8%,RSD=0.7%(n=9);有关物质含量限度为克霉唑标示量的1.0%.结论 高效液相色谱法准确、简便、快速,适用于克霉唑栓的含量测定和有关物质测定.

    作者:周琳;王伯初 刊期: 2011年第05期

  • 莫西沙星药物不良反应分析

    目的 探讨莫西沙星所致药物不良反应的规律和特点,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 对国内2000年至2009年关于使用莫西沙星出现不良反应的报道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老年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较高;莫西沙星所致不良反应临床表现多样;神经精神系统不良反应和急性过敏反应较为常见,且精神症状多发生于老年人.结论 应重视应用莫西沙星引发不良反应所造成的危害,临床在用药过程中要注意观察,尽量避免不良反应的发生.

    作者:陈国英 刊期: 2011年第05期

  • 注射用水微生物含量与贮存温度、方式及时间的关系

    目的 验证注射用水微生物含量与贮存温度、方式及时间的相互关系.方法 参照2010年版<中国药典(二部)>附录微生物限度检查法,检测不同贮存温度、不同贮存方式、不同贮存时间的注射用水中微生物含量.结果 注射用水微生物含量与贮存温度成反比,与时间成正比,高温循环贮存方式可有效抑制注射用水中微生物生长.结论 注射用水的贮存温度、方式与美国食品药物管理局和<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的要求一致时,可有效抑制微生物的生长,确保注射用水及配制成品的质量.

    作者:陈树新;莫玉芳;蔡先东;陈翠环 刊期: 2011年第05期

  • 2009年我院122例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分析

    目的 了解医院药品不良反应发生的规律及特点,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 对医院2009年上报的122例药品不良反应报告按患者年龄、性别和给药途径、药品种类、抗菌药物类别、药品不良反应累及器官/系统及其临床表现等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122例药品不良反应中抗菌药物和中药制剂引发的多,以静脉给药引发率高.结论 应重视抗菌药物及中药注射剂的使用,加强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以减少药品不良反应的发生.

    作者:曾海萍;黄健;班立丽;李珂佳 刊期: 2011年第05期

  • 干扰素稀释液创面外涂治疗小儿口腔溃疡56例

    目的 观察干扰素稀释液创面外涂治疗小儿口腔溃疡的疗效.方法 将确诊为口腔溃疡的112例患儿随机均分为两组,治疗组将重组人干扰素α-2b 500万U/瓶加生理盐水稀释至15万U/mL,以生理盐水清洁口腔后采用此干扰素稀释液外涂溃疡创面,对照组以生理盐水清洁口腔后将桂林西瓜霜喷于溃疡面上,两组均于每天上午、下午、睡前各用药1次,用药后禁食、禁饮30min,分别观察患儿的临床症状、体征变化.结果 治疗组溃疡面面积缩小、充血消退等方面均优于对照组,症状缓解快、持续时间短.结论 干扰素稀释液创面外涂治疗小儿口腔溃疡的疗效确切,近期不良反应少.

    作者:周跃华 刊期: 2011年第05期

  • 静脉注射液中药物配伍后不溶性微粒的考察

    目的 考察静脉注射液中药物配伍后不溶性微粒的变化方法采用光阻法对加入临床常用量的粉针剂、水针刺的复配液进行不溶性微粒检查结果与药物配伍后,静脉注射液的微粒数增加,注射器引入微粒明显,粉针剂的微粒比水针刺增加明显,黏度大的水针剂微粒增加明显.结论 复配后的静脉注射液中不溶性微粒污染不容忽视,临床须高度重视,并加强控制微粒污染的有效预防措施.

    作者:孙冲环;杨文清;陈玲玲 刊期: 2011年第05期

  • 113例肺部感染住院患者抗菌药物临床应用分析

    目的 了解成人肺部感染住院治疗中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情况,并分析其合理性.方法 抽取出院归档肺部感染病历113份,统计分析其中112例使用了抗茵药物的患者情况.结果 抗茵药物使用率为99.12%,共应用抗菌药物15类45种,其中非限制使用类、限制使用类、特殊使用类分别为15种、18种、12种,使用患者分别为89例、115例、69例;抗茵药物的使用均为静脉给药,其中有2例合并口服给药;抗茵药物单一使用的患者占51.79%,联合用药率为48.21%,更换使用率为33.04%.结论 所调查医院的抗茵药物临床应用起点高,存在无指征应用特殊使用类抗茵药物、普遍经验性使用抗茵药物等现象,有待进一步规范.

    作者:邓超英;周颖;周国民;汪泽 刊期: 2011年第05期

  • 神经节苷脂对新生儿缺血缺氧性脑病的疗效及作用机制

    目的 探讨神经节苷脂治疗新生儿缺血缺氧性脑病的临床疗效及对血浆白细胞介素6(IL-6)、白细胞介素10(IL-10)、白细胞介素1β(IL-1β)的影响.方法 将68例患儿均分为两组,均行常规治疗,治疗组加用神经节苷脂20mg/次,对照组加用胞二磷胆碱0.125 g/次,均静脉滴注,1次/d,2周为1个疗程.观察两组患儿治疗前后血浆IL-6,IL-10,IL-1β水平的变化,并进行临床疗效观察.结果 两组患儿治疗前血浆IL-6,IL-10,IL-1β水平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2周后则较治疗前明显下降(P<0.05或P<0.01),且治疗组下降更明显(P<O.05).治疗组的临床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 神经节苷脂治疗新生儿缺血缺氧性脑病的临床疗效较胞二磷胆碱更佳,其作用机制可能与降低血浆IL-6,IL-10,IL-1β水平有关.

    作者:周君芬;顾红丹 刊期: 2011年第05期

中国药业杂志

中国药业杂志

主管: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

主办:重庆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