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胸腺蛋白口服液治疗反流性食管炎36例

倪扬

关键词:反流性食管炎, 胸腺蛋白口服液, 硫糖铝混悬液
摘要:目的 观察胸腺蛋白口服液治疗反流性食管炎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67例反流性食管炎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36例和对照组31例.治疗组口服胸腺蛋白口服液6mL、每日2次,对照组口服硫糖铝混悬液10mL、每日3次,两组均联合口服雷贝拉唑片20mg、每日2次,莫沙比利片10 mg、每日3次,疗程均为4周,结果两组患者烧心、反酸、胸痛症状均明显改善,症状总积分均较治疗前明显下降(P<0.01),但组间治疗前后症状积分比较无显著性差异;治疗组和对照组临床症状痊愈率、总有效率分别为55.56%和51.61%,77.78%和74.19%,两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组和对照组的胃镜痊愈率分别为72.22%和48.39%,两组比较差异显著(P<0.01).结论 胸腺蛋白口服液联合雷贝拉唑、莫沙比利口服治疗反流性食管炎的疗效明显优于硫糖铝混悬液.
中国药业杂志相关文献
  • 氧化苦参碱胶束纳米粒制备及其体外抗肿瘤活性研究

    目的 制备氧化苦参碱胶束纳米粒并研究其体外抗肿瘤活性.方法 以遴选溶剂蒸发法与探头超声法对优处方LP22进行理化性质、体外释药、稳定性以及体外抗肿瘤活性的初步考察.结果 处方LP22释药较慢,低于游离药物;粒径约200 nm;低质量浓度时抑制肿瘤细胞SMMC-7721活性强于氧化苦参碱溶液.结论 处方LP22具有一定缓释作用和肝靶向性,并显示出体外抗肿瘤活性.

    作者:金楠;赵永星;孙倩;刘敏;邓书华 刊期: 2011年第15期

  • 我院泌尿系统感染的细菌变迁和药物敏感性研究

    目的 临床观察泌尿系统感染的细菌变迁和药物敏感情况,为指导临床工作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将送检中段尿标本在1h内接种于血琼脂平板上,经35~37℃培养18~24 h,观察菌落生长情况并进行革兰染色上机鉴定;按世界卫生组织推荐的纸片扩散法进行药物敏感性试验,判断标准参照美国临床实验室标准化委员会(NCCLS)标准.结果 尿标本中共检出致病菌152株,分离鉴定出20种细菌,其中革兰阴性杆菌124株,占81.58%,革兰阳性球菌28株,占18.42%.大肠埃希菌、变形杆菌、肺炎克雷伯菌等对丁胺卡那霉素、头孢菌素均有较高的敏感率,亚胺培南西司他丁、阿莫西林克拉维酸、呋喃妥因能覆盖多种病原菌,而常见病原菌对氨苄青霉素的敏感率大部分在30%以下.结论 泌尿系统感染的致病菌中大肠埃希菌检出率高,丁胺卡那霉素和头孢菌素尤其是第3代头孢菌素对于常见致病菌为敏感;临床应重视药物敏感性试验,科学规范地使用抗生素.

    作者:王新彩 刊期: 2011年第15期

  • 超临界二氧化碳法制备紫杉醇脂质体

    目的 介绍制备紫杉醇脂质体的新方法.方法 采用超临界二氧化碳沉析技术制备紫杉醇脂质体.结果 通过试验确定了佳反应条件,即超临界压强为20 MPa,温度45℃,时间30 min,膜材配比(卵磷脂∶胆固醇)为3∶1,原药与膜材的质量比为1∶20,乙醇的质量分数为20%.在此条件下所制脂质体的包封率为76.18%.结论 用此方法制备的脂质体包封率高,因此这是一种较好的脂质体制备方法.

    作者:李爽;王海君 刊期: 2011年第15期

  • 胸腺蛋白口服液治疗反流性食管炎36例

    目的 观察胸腺蛋白口服液治疗反流性食管炎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67例反流性食管炎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36例和对照组31例.治疗组口服胸腺蛋白口服液6mL、每日2次,对照组口服硫糖铝混悬液10mL、每日3次,两组均联合口服雷贝拉唑片20mg、每日2次,莫沙比利片10 mg、每日3次,疗程均为4周,结果两组患者烧心、反酸、胸痛症状均明显改善,症状总积分均较治疗前明显下降(P<0.01),但组间治疗前后症状积分比较无显著性差异;治疗组和对照组临床症状痊愈率、总有效率分别为55.56%和51.61%,77.78%和74.19%,两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组和对照组的胃镜痊愈率分别为72.22%和48.39%,两组比较差异显著(P<0.01).结论 胸腺蛋白口服液联合雷贝拉唑、莫沙比利口服治疗反流性食管炎的疗效明显优于硫糖铝混悬液.

    作者:倪扬 刊期: 2011年第15期

  • 宫颈环形电切术治疗宫颈上皮内瘤样病变238例

    目的 观察宫颈环形电切术治疗Ⅱ~Ⅲ级、Ⅲ级宫颈上皮内瘤样病变(CIN)的临床疗效及其安全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阴道镜下活检诊断为Ⅱ~Ⅲ级、Ⅲ级CIN的238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均采用宫颈环形电切术(LEEP)行宫颈锥形切除,观察手术后感染和出血、病灶残留情况,随访手术治疗效果和复发情况,随访观察高危型人类乳头瘤病毒(HPV)感染持续及其转阴时间.结果 术后发生宫颈感染21例(8.82%),术后平均出血时间为9 d;术后发生病灶残留25例(10.50%);术后平均随访时间20个月,复发9例(3.78%);术后高危型HPV感染持续平均时间为7个月.结论 宫颈环形电切术在切除高级别CIN病变的同时,还能有效清除高危型HPV感染,用于治疗宫颈上皮内瘤变是安全有效的.

    作者:李国丽 刊期: 2011年第15期

  • 2007-2009年嘉兴市抗结核病药应用分析

    目的 分析抗结核病药临床使用情况及用药趋势,为该类药物合理应用提供参考.方法 采用世界卫生组织推荐的以限定日剂量为指标的分析方法,对2007年至2009年医院抗结核病药的使用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抗结核病药的临床使用以口服药为主;乙胺丁醇片、异烟胖片、利福喷丁胶囊和利福平胶囊的用药频度(DDDs)居前4位,8种抗结核病药的DDDs排序表明用药趋势基本一致;总金额构成比居前5住的是利福喷丁胶囊、对氨基水杨酸异烟肼片、乙胺丁醇片、利福平针、利福平胶囊,日用药金额居前4位的是利福平针、对氨基水杨酸异烟肼片、利福喷丁胶囊、异烟肼针;药物利用指数(DUI)均较接近1.0.结论 抗结核病药的临床使用情况总体合理.

    作者:罗建勇;费哲红 刊期: 2011年第15期

  • 生物技术药物的剂型研究进展

    生物技术药物发展迅速,代表着现代科技在医疗卫生行业的实际应用进展.该文阐述了生物技术药物的新发展状况和发展趋势.

    作者:贾阳;谢予朋;靳英华 刊期: 2011年第15期

  • 药师对国家基本药物临床应用的干预效果分析

    目的 探讨药师干预对国家基本药物临床应用的影响.方法 采用前后自身对照的试验方法,对药师干预前、1次干预后、2次干预后国家基本药物的应用指标进行调查,数据应用SPSS 13.0软件作统计分析.结果 通过主动干预,国家基本药物使用比例从干预前的25%上升至2次干预后的44%,国家基本药物的用药金额比例从干预前的6.02%上升至2次干预后的15.56%,国家基本药物的不合理应用比例也明显下降,从干预前的7.33%下降至2次干预后的2%,平均每张处方的总用药金额从干预前的71.20元下降至2次干预后的51.03元.结论 药师采取主动干预有利于提高国家基本药物的使用比例和金额比例,降低患者的治疗费用,促进临床合理用药.

    作者:刘辽;徐文芳;贾萍 刊期: 2011年第15期

  • 时辰药理学与合理用药

    目的 论述时辰药理学与昼夜节律的关系,为临床选择佳用药时间提供参考.方法 查阅相关文献,结合临床用药实际进行汇总、分析给药时辰的重要性.结果 同一药物在1 d中不同的时间给药,疗效和毒性不同结论根据机体自身的节律变化,选择合适的用药时机,能以小的剂量达到佳疗效和小毒性,从而提高治疗效果,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

    作者:唐玉亮;周安荣;常刚 刊期: 2011年第15期

  • 舒芬太尼用于全髋置换手术后患者自控静脉镇痛35例

    目的 观察舒芬太尼用于全髋置换手术后患者自控静脉镇痛的临床镇痛效果和不良反应.方法 选择全身麻醉下行全髋置换手术且进行自控静脉镇痛的患者70例,随机均分为两组.对照组使用0.5 g/L吗啡,试验组使用1.5μg/mL舒芬太尼,背景剂量2 mL/h,单次给药剂量1 mL,锁定时间8 min.观察患者术后2,8,24,48 h的镇痛效果,记录镇痛泵使用情况、不良反应以及是否使用其他镇痛药物.结果 试验组视觉模拟评分在术后48 h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口述评分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有2例患者因镇痛不全而肌肉注射哌替啶50mg;两组患者恶心、呕吐的发生率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均未出现嗜睡、呼吸抑制等其他不良反应.结论 舒芬太尼可安全有效地用于全髋置换手术的患者自控静脉镇痛,镇痛作用确切且略优于吗啡,不良反应与吗啡相似.

    作者:敖兴;张超;汪玉林 刊期: 2011年第15期

  • 齐拉西酮与奎硫平治疗精神分裂症的疗效与安全性比较

    目的 比较齐拉西酮与奎硫平治疗精神分裂症的临床疗效与安全性.方法 选择符合入组条件的精神分裂症或分裂样精神病住院患者60例,随机均分为口服齐拉西酮片的治疗组和口服奎硫平片的对照组,疗程均为6周.主要疗效用精神分裂症阳性与阴性症状评定量表(PANSS)评定,安全性用不良反应量表(TESS)评定.结果 治疗结束时PANSS减分率治疗组为(60.98±24.04)%,对照组为(61.99±28.25)%;临床总有效率治疗组为80.00%,对照组为76.67%,两组间疗效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不良反应的发生率两组间亦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齐拉西酮与奎硫平治疗精神分裂疗效相当且均能有效治疗精神分裂症的各种症状,不良反应二者相当,且均为轻度,是一种有效、安全的抗精神病药物.

    作者:卢殿军;宁洁;吴胜 刊期: 2011年第15期

  • 咽炎丸小鼠急性毒性试验研究

    目的 观察咽炎丸灌胃后小鼠产生的急性毒性反应,以评价咽炎丸的安全性.方法 将咽炎丸设定3个剂量组灌胃给药,小鼠没有出现死亡,故以其大给药剂量进行试验.结果 试验小鼠的行为未出现异常,无小鼠死亡.结论 咽炎丸具有较好的安全性.

    作者:张旭;刘琛;李婷婷;马艳 刊期: 2011年第15期

  • 社区抗高血压药使用情况分析

    目的 了解抗高血压药的使用情况,为临床用药提供参考.方法 对社区卫生服务中心2008年抗高血压药的日均费用、处方数量、用药频度(DDDs)、药物利用指数(DUI)等进行分析.结果 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长效钙离子拮抗剂因副作用小、服用方便、效果明显而用量较大,用药频度较高;各类降压药的药物利用指数均不超过1,抗高血压药的临床使用符合规定剂量.结论 价格适中、综合疗效好的长效钙离子拮抗剂、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和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用量较广,抗高血压药的使用情况基本合理,但应注意在用药过程中避免药物联用引起的不良反应.

    作者:王士忠 刊期: 2011年第15期

  • 可必特联合普米克令舒雾化吸入治疗发作期儿童哮喘60例

    目的 观察可必特联合普米克令舒雾化吸入治疗儿童哮喘急性发作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100例处于发作期的哮喘患儿随机分为治疗组60例和对照组40例,对照组仅予常规对症治疗,治疗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可必特联合普米克令舒雾化吸入,2次/d,连用3~7 d.结果 治疗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 可必特联合普米克令舒雾化吸入治疗儿童哮喘急性发作疗效显著,副作用小,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作者:丁秀华 刊期: 2011年第15期

  • 苯磺酸氨氯地平片的有关物质检查方法研究

    目的 建立检查苯磺酸氨氯地平有关物质的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法.方法 采用Diamonsil C18色谱柱(200mm ×4.6mm,5 μm)进行分离,流动相为甲醇-30 mmol/L磷酸二氢钾溶液(60:40),流速1.0 mL/min,检测波长238 nm.结果 所用色谱条件能很好地分离氨氯地平及其降解产物,氨氯地平质量浓度在0.71~3.57μg/mL范围内与峰面积线性关系良好.结论 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法专属性强、准确、灵敏,可用于苯磺酸氨氯地平片中有关物质的检查.

    作者:秦书德;马晓伟;陈静;郭兴杰 刊期: 2011年第15期

  • 医院产科围手术期抗菌药物应用调查分析

    目的 调查产科手术围手术期抗菌药物使用情况,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 回顾性分析医院产科2009年6月至2010年6月随机抽取的1 000例手术患者抗菌药物使用情况,对抗菌药物使用时间、种类、联合用药情况等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产科手术1 000例患者围手术期抗菌药物使用率达100.00%,使用多的抗菌药物是青霉素类和头孢菌素类,平均术后使用时间为3.74 do结论围手术期预防应用抗菌药物存在一定不合理性,需进一步规范.

    作者:肖磊;李欣宇 刊期: 2011年第15期

  • 大黄酸及其偶联物药理活性的研究进展

    目的 综述大黄酸在抗肿瘤、抗炎、降糖调脂、保肝抗纤维化等方面的药理活性及其作用机制,并介绍大黄酸经结构修饰所得偶联物的应用和研究进展.方法 查阅国内外相关文献,归纳总结近年来大黄酸及其偶联物生物活性的研究情况.结果 国内外学者对大黄酸抗肿瘤、治疗糖尿病肾病方面的研究较为深入,还通过结构修饰得到了一些新偶联物,增强了大黄酸在抗炎和协同抗肿瘤方面的作用.结论 大黄酸治疗骨关节炎、糖尿病肾病和抗肿瘤的生物活性是研究热点,通过结构修饰改善大黄酸溶解性,利用其骨趋向性作为骨靶向制剂载体也是关注重点.

    作者:苏华;冷静;王曙东;任海祥 刊期: 2011年第15期

  • 我院外科药房静脉药物配置中心1553例不合理医嘱分析

    目的 规范临床合理用药,减少给药错误,确保患者用药安全.方法 对医院静脉药物配置中心2010年7月至8月静脉用药医嘱中1553例不合理医嘱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不合理医嘱主要为药物溶剂不当、浓度不当、给药频次不合理、加液量不当、配伍禁忌等.结论 静脉药物配置中心提供了很好的药学服务平台,药师应充分运用药学专业知识,协助医师合理用药,提高临床用药的合理性和安全性.

    作者:谢婷婷;张艳秀 刊期: 2011年第15期

  • 低分子肝素治疗进展型脑梗死22例

    目的 探讨低分子肝素治疗进展型脑梗死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2008年3月至2010年8月进展型脑梗死患者47例,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22例给予低分子肝素5 000 U,每12 h皮下注射1次,连用7 d,并口服拜阿司匹林100 mg,每天1次.对照组25例给予拜阿司匹林口服100 mg.每天1次.观察神经功能缺失症状是否改善和治疗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评价临床疗效.结果 神经功能缺失症状的改善,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结论 低分子肝素能有效阻止进展型脑梗死病情进展,改善神经功能缺损,且副作用小.

    作者:朱亚兰 刊期: 2011年第15期

  • 西替伪麻缓释片在中国志愿者体内的药代动力学研究

    目的 研究中国健康志愿者口服西替伪麻缓释片的药动学过程.方法 将24名志愿者随机均分为高剂量组和中剂量组,分别单次口服西替伪麻缓释片1片和2片;单次给药结束1周后,中剂量组12名受试者连续5 d每天口服2片,采用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同时测定人血浆中西替利嗪和伪麻黄碱的质量浓度.结果 西替利嗪单次给药后高剂量组和中剂量组的血药峰浓度(Cmax)分别为(134.5±22.0)μg/L和(290.9±47.4)μg/L,0~36 h药时曲线下面积(AUC0-36h)分别为(1 369.3.4±314.9)μg·h/L和(2 403.0±304.9)μ·h/L;伪麻黄碱单次给药后高剂量组和中剂量组的Cmax分别为(434.2±95.0)μg/L和(932.5±280.8)μg/L,AUC0-36 h分别为(6 160.7±1 477.4)μg·h/L和(1 2871.4±4 863.2)μg·h/L.多次给药达稳态后的平均稳态血药浓度(Cav)分别为(135.6±23.4)μg/L和(417.9 4±126.0)μg/L,达峰时间(Tmax)分别为(0.9 4±0.5)h和(4.1 4±1.7)h,AUCss分别为(1 626.7 4±280.8)μg·h/L和(5 015.0±1 511.8)μg·h/L,波动度(DF)分别为1.3±0.2和0.7±0.2,蓄积系数(R)分别为1.3 4±0.1和1.2 4±0.1.结论 所建立的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测定方法快速、灵敏、准确、简便;盐酸伪麻黄碱具有缓释特征,多次给药后在体内无蓄积现象.

    作者:胡岳江;张志涛;蒋志文 刊期: 2011年第15期

中国药业杂志

中国药业杂志

主管: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

主办:重庆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