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我院泌尿系统感染的细菌变迁和药物敏感性研究

王新彩

关键词:泌尿系统感染, 抗生素, 细菌培养, 药物敏感性试验
摘要:目的 临床观察泌尿系统感染的细菌变迁和药物敏感情况,为指导临床工作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将送检中段尿标本在1h内接种于血琼脂平板上,经35~37℃培养18~24 h,观察菌落生长情况并进行革兰染色上机鉴定;按世界卫生组织推荐的纸片扩散法进行药物敏感性试验,判断标准参照美国临床实验室标准化委员会(NCCLS)标准.结果 尿标本中共检出致病菌152株,分离鉴定出20种细菌,其中革兰阴性杆菌124株,占81.58%,革兰阳性球菌28株,占18.42%.大肠埃希菌、变形杆菌、肺炎克雷伯菌等对丁胺卡那霉素、头孢菌素均有较高的敏感率,亚胺培南西司他丁、阿莫西林克拉维酸、呋喃妥因能覆盖多种病原菌,而常见病原菌对氨苄青霉素的敏感率大部分在30%以下.结论 泌尿系统感染的致病菌中大肠埃希菌检出率高,丁胺卡那霉素和头孢菌素尤其是第3代头孢菌素对于常见致病菌为敏感;临床应重视药物敏感性试验,科学规范地使用抗生素.
中国药业杂志相关文献
  • 北京儿童医院2007-2009年哮喘吸入装置应用调查

    目的 调查儿童医院哮喘吸入装置应用情况,为开展相应的药学服务工作提供参考.方法 对2007年至2009年北京儿童医院计算机网络管理系统的出库数据中所有哮喘吸入装置,按药物名称、类别和吸入装置类型进行药物用量统计.结果 吸入装置的使用量每年基本在10 000万支左右,其中都保使用比例高.结论 吸入装置使用量较大,药师为哮喘患儿提供相关的用药指导很有必要.

    作者:胡利华 刊期: 2011年第15期

  • 氧化苦参碱胶束纳米粒制备及其体外抗肿瘤活性研究

    目的 制备氧化苦参碱胶束纳米粒并研究其体外抗肿瘤活性.方法 以遴选溶剂蒸发法与探头超声法对优处方LP22进行理化性质、体外释药、稳定性以及体外抗肿瘤活性的初步考察.结果 处方LP22释药较慢,低于游离药物;粒径约200 nm;低质量浓度时抑制肿瘤细胞SMMC-7721活性强于氧化苦参碱溶液.结论 处方LP22具有一定缓释作用和肝靶向性,并显示出体外抗肿瘤活性.

    作者:金楠;赵永星;孙倩;刘敏;邓书华 刊期: 2011年第15期

  • 美罗培南致过敏反应1例

    患者,女,47岁,因直肠癌术后放化疗后宫颈及阴道转移、阴道感染,反复在我院行化学治疗和抗感染治疗.患者既往无药物食物过敏史.入院时神清,肛门坠胀、疼痛,下腹隐痛,阴道分泌物多,恶臭.

    作者:张国铎;李航;苏立;黄宇;沈鸿;傅敏 刊期: 2011年第15期

  • 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连栀胶囊中连翘苷和栀子苷含量

    目的 探计连栀胶囊的质量控制方法.方法 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连栀胶囊中连翘苷和栀子苷的含量.结果 连翘苷进样量在2.40~192.00 ng范围内、栀子苷进样量在23.20~1 392.00 ng范围内均与峰面积线性关系良好;连翘苷的平均回收率为97.31%,RSD为1.21%(n=9),栀子苷的平均回收率为98.05%,RSD为1.74%(n=9).结论 所用方法简便、准确,重现性好,精密度高,适用于连栀胶囊的质量控制.

    作者:许红辉;张永锋;赵韶华;柏艳柳;李晓燕 刊期: 2011年第15期

  • 2007-2009年我院门诊口服缓、控释药物应用分析

    目的 了解医院门诊口服缓、控释药物的使用情况和发展趋势.方法 对2007年至2009年门诊常用口服缓控释药物使用品种、用药金额,采用金额排序和用药频度排序、日均费用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口服缓控释药物的用药金额均呈上升趋势;年用药频度硝苯地平缓释片连续3年位居首位.结论 缓控释药物临床疗效明显,毒副作用小,具有广阔的临床应用前景.

    作者:李伟恩;谭丽蓉;何丽庭 刊期: 2011年第15期

  • 高原护唇膏对小鼠抗炎抑菌作用的研究

    目的 研究高原护唇膏抗炎抑菌的药理作用.方法 采用二甲苯致小鼠耳肿胀法研究高原护唇膏的抗炎作用,以稀释法研究小鼠损伤皮肤的抑菌作用.结果 高原护唇膏能显著抑制二甲苯致小鼠的耳肿胀程度,并具有良好的促进局部感染创口的愈合作用.结论 高原护唇膏具有抗炎和促进局部感染创口愈合的作用.

    作者:王晓娟;顾宜;王荣;张桃莉;薛晓娟 刊期: 2011年第15期

  • 低分子肝素治疗进展型脑梗死22例

    目的 探讨低分子肝素治疗进展型脑梗死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2008年3月至2010年8月进展型脑梗死患者47例,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22例给予低分子肝素5 000 U,每12 h皮下注射1次,连用7 d,并口服拜阿司匹林100 mg,每天1次.对照组25例给予拜阿司匹林口服100 mg.每天1次.观察神经功能缺失症状是否改善和治疗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评价临床疗效.结果 神经功能缺失症状的改善,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结论 低分子肝素能有效阻止进展型脑梗死病情进展,改善神经功能缺损,且副作用小.

    作者:朱亚兰 刊期: 2011年第15期

  • 炎琥宁治疗小儿手足口病60例

    目的 观察炎琥宁治疗小儿手足口病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将120例手足口病惠儿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60例支持治疗后给予静脉滴注利巴韦林注射液,治疗组60例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炎琥宁10mg/(kg·d)静脉滴注,1次/d,均以3 d为1个疗程.结果 治疗组热退时间、皮疹消退时间、咽痛消退时间均明显少于对照组(P<0.01),总有效率为95.00%,优于对照组的83.33%(P<0.05).结论 炎琥宁能缩短小儿手足口病病程,且安全有效,未发现明显不良反应.

    作者:戴学虎;高远征;戴斐 刊期: 2011年第15期

  • 地屈孕酮与黄体酮胶丸治疗先兆流产的疗效比较

    目的 比较地屈孕酮和黄体酮胶丸治疗先兆流产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分别采用地屈孕酮片(A组)和黄体酮胶丸(B组)治疗黄体功能不全所致先兆流产患者各60例,观察临床症状、体征以及血清孕酮水平.结果 A组、B组保胎成功率分别为90.00%和85.00%,不良反应发生率分别为3.33%和5.00%.结论 地屈孕酮和黄体酮胶丸治疗先兆流产均有较好疗效,且安全性高.

    作者:应建波;吴国华 刊期: 2011年第15期

  • 医院产科围手术期抗菌药物应用调查分析

    目的 调查产科手术围手术期抗菌药物使用情况,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 回顾性分析医院产科2009年6月至2010年6月随机抽取的1 000例手术患者抗菌药物使用情况,对抗菌药物使用时间、种类、联合用药情况等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产科手术1 000例患者围手术期抗菌药物使用率达100.00%,使用多的抗菌药物是青霉素类和头孢菌素类,平均术后使用时间为3.74 do结论围手术期预防应用抗菌药物存在一定不合理性,需进一步规范.

    作者:肖磊;李欣宇 刊期: 2011年第15期

  • 硫普罗宁序贯疗法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成本-效果分析

    目的 评价硫普罗宁对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的两种治疗方案的药物经济学效果.方法 将90例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均分为两组,分别应用硫普罗宁序贯疗法(治疗组)和单纯注射硫普罗宁(对照组)治疗,观察疗效和不良反应,并运用药物经济学方法分析其成本-效果.结果 两种治疗方案的有效率和不良反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与对照组的成本分别为1 183.50和1 998.00元;成本-效果比分别为13.66和23.66.结论 硫普罗宁序贯疗法是治疗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的较佳方案.

    作者:冀建明;杨常成 刊期: 2011年第15期

  • 106例儿科药品不良反应回顾性分析

    目的 分析儿科用药发生药品不良反应情况,促进临床合理用药.方法 对收集到的医院儿科2006年2月至2010年1月106例药品不良反应报告表进行回顾性统计和分析.结果 发生药品不良反应的给药方式以静脉滴注多,药物以抗生素和中药制剂多,临床表现以皮肤损害为主.结论 应加强儿科药品不良反应监测,对儿童要结合其生长发育的特殊性合理用药,以避免药品不良反应的发生.

    作者:闫修香;杨利芬;闫军 刊期: 2011年第15期

  • 我院新生儿科住院处方调查分析

    目的 了解医院新生儿科处方质量和用药情况,为提高处方质量和促进合理用药提供依据.方法 随机抽取医院新生儿科2010年1月至6月住院处方1 000张,按照<处方管理办法>和<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对处方进行综合调查与分析评价.结果 处方合格率为94.60%,不合格处方占5.40%;抗菌药物使用率达53.40%;基本药物使用率为51.98%;静脉给药率99.20%;平均处方用药3.80种,平均处方金额为288.36元.结论 处方书写有待规范,不合理用药情况依然存在,尤其是抗菌药物的使用存在诸多问题,应引起临床医师和药师的重视,采取有效措施加强抗菌药物的合理使用.

    作者:粟珊;牟修红 刊期: 2011年第15期

  • 两个厂家灵芝孢子粉质量比较

    目的 对拟用于医院制剂研发的两个厂家的灵芝孢子粉进行质量比较,为购买优质灵芝孢子粉原料药提供依据.方法 依据2010年版<中国药典(一部)>并参考相关文献中有关中药灵芝的检测方法,对北京A厂和山东B厂两厂家灵芝孢子粉的破壁率、水分、灰分、多糖进行比较.结果 两厂家供试品的薄层色谱图在波长365 nm处均与灵芝对照药材相同位置有相同颜色的荧光斑点;北京A厂的灵芝孢子破壁率为90%,山东B厂的破壁率为97%,二者含水量、多糖均符合药典规定,但北京A厂灵芝孢子粉的总灰分含量为3.37%,超出药典规定的含量限度.结论 山东B厂灵芝孢子粉的质量较优,可作为医院制剂灵芝孢子粉胶囊研制的原料药.

    作者:徐荣;吴燕;刘丽平;苏欢欢 刊期: 2011年第15期

  • 药物流产中两种服药方法的疗效观察

    目的 观察缩短首次服用米非司酮到服用米索前列醇的时间对药物流产效果的影响.方法 将120例拟行药物流产的患者随机均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研究组于第1天午餐前1 h口服米非司酮50 mg,晚餐后2 h服用50 mg,第2天早餐前1h服用50 mg,早餐后1h口服米索前列醇600μg;对照组于第1天和第2天晨口服米非司酮50 mg,12 h后再服25 mg,服药前后2 h空腹,第3天晨空腹服用米索前列醇600μg.结果 两组患者药物流产效果、阴道出血量、月经恢复时间,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药物流产中缩短首次服用米非司酮到服用米索前列醇的时间,流产效果不受影响,患者更易接受.

    作者:马平 刊期: 2011年第15期

  • 宫颈环形电切术治疗宫颈上皮内瘤样病变238例

    目的 观察宫颈环形电切术治疗Ⅱ~Ⅲ级、Ⅲ级宫颈上皮内瘤样病变(CIN)的临床疗效及其安全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阴道镜下活检诊断为Ⅱ~Ⅲ级、Ⅲ级CIN的238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均采用宫颈环形电切术(LEEP)行宫颈锥形切除,观察手术后感染和出血、病灶残留情况,随访手术治疗效果和复发情况,随访观察高危型人类乳头瘤病毒(HPV)感染持续及其转阴时间.结果 术后发生宫颈感染21例(8.82%),术后平均出血时间为9 d;术后发生病灶残留25例(10.50%);术后平均随访时间20个月,复发9例(3.78%);术后高危型HPV感染持续平均时间为7个月.结论 宫颈环形电切术在切除高级别CIN病变的同时,还能有效清除高危型HPV感染,用于治疗宫颈上皮内瘤变是安全有效的.

    作者:李国丽 刊期: 2011年第15期

  • 2007-2009年嘉兴市抗结核病药应用分析

    目的 分析抗结核病药临床使用情况及用药趋势,为该类药物合理应用提供参考.方法 采用世界卫生组织推荐的以限定日剂量为指标的分析方法,对2007年至2009年医院抗结核病药的使用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抗结核病药的临床使用以口服药为主;乙胺丁醇片、异烟胖片、利福喷丁胶囊和利福平胶囊的用药频度(DDDs)居前4位,8种抗结核病药的DDDs排序表明用药趋势基本一致;总金额构成比居前5住的是利福喷丁胶囊、对氨基水杨酸异烟肼片、乙胺丁醇片、利福平针、利福平胶囊,日用药金额居前4位的是利福平针、对氨基水杨酸异烟肼片、利福喷丁胶囊、异烟肼针;药物利用指数(DUI)均较接近1.0.结论 抗结核病药的临床使用情况总体合理.

    作者:罗建勇;费哲红 刊期: 2011年第15期

  • 不孕症妇女的支原体感染状况与耐药性分析

    目的 探讨不孕症妇女的支原体感染状况与耐药性.方法 对320例不孕症妇女(不孕组)和80例正常早孕妇女(对照组)进行支原体培养和药物敏感性试验.结果 不孕组妇女的支原体阳性率明显高于对照组(χ2=26.85,P<0.01).支原体对米诺环素、多西环素的敏感率均大于85%;对环丙沙星、司帕沙星、左氧氟沙星的耐药率均大于50%,其中对环丙沙星的耐药率高,达69.33%;对大环内酯类红霉素、罗红霉素和阿奇霉素的敏感率均低于50%,对交沙霉素和克拉霉素仍具有较好的抗菌活性.结论 支原体感染可能是引起不孕的主要原因之一;支原体对米诺环素、多西环素等四环素族高度敏感,对喹诺酮类和大环内酯类抗生素的敏感性下降;临床上对支原体感染应常规进行支原体培养和药物敏感性试验,根据试验结果选择合适的抗菌药物进行治疗.

    作者:石荷英 刊期: 2011年第15期

  • 苯磺酸氨氯地平片的有关物质检查方法研究

    目的 建立检查苯磺酸氨氯地平有关物质的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法.方法 采用Diamonsil C18色谱柱(200mm ×4.6mm,5 μm)进行分离,流动相为甲醇-30 mmol/L磷酸二氢钾溶液(60:40),流速1.0 mL/min,检测波长238 nm.结果 所用色谱条件能很好地分离氨氯地平及其降解产物,氨氯地平质量浓度在0.71~3.57μg/mL范围内与峰面积线性关系良好.结论 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法专属性强、准确、灵敏,可用于苯磺酸氨氯地平片中有关物质的检查.

    作者:秦书德;马晓伟;陈静;郭兴杰 刊期: 2011年第15期

  • 某三甲医院小儿腹股沟疝围手术期抗菌药物使用调查

    目的 调查某三甲医院小儿腹股沟疝围手术期抗菌药物使用情况,促进抗菌药物合理应用.方法 抽取2010年9月至2011年2月小儿腹股沟疝手术病历189份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180例(95.24%)患儿使用了抗菌药物,使用多的药物为头孢甲肟(40.24%),其次为氨曲南(18.29%);使用时间为3~7 d,平均4.62 d,首次用药在术前0.5~2 h仅11例(6.11%)、术后给药140例(77.78%);联合用药率为31.67%.结论 围手术期抗菌药物使用不规范、用药时间长、选药档次高、用药时机不合理等现象,需进一步规范管理、加强培训、加大干预力度,促进抗菌药物的合理使用.

    作者:王述蓉;罗宏丽;叶云 刊期: 2011年第15期

中国药业杂志

中国药业杂志

主管: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

主办:重庆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