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平
目的 调查产科手术围手术期抗菌药物使用情况,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 回顾性分析医院产科2009年6月至2010年6月随机抽取的1 000例手术患者抗菌药物使用情况,对抗菌药物使用时间、种类、联合用药情况等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产科手术1 000例患者围手术期抗菌药物使用率达100.00%,使用多的抗菌药物是青霉素类和头孢菌素类,平均术后使用时间为3.74 do结论围手术期预防应用抗菌药物存在一定不合理性,需进一步规范.
作者:肖磊;李欣宇 刊期: 2011年第15期
目的 探讨医院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感染的临床特点和用药情况,为临床治疗和控制该类感染提供依据.方法 回顾性分析医院2008年7月1日至2009年3月1日诊断为MRSA医院感染的36例住院患者的临床特点、病原菌分布和耐药情况,采用Kirby-Bauer琼脂扩散法测定病原菌对抗菌药物的敏感度,并对患者原发疾病、所在病区、诊疗经过、诱发因素等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36例MRSA医院感染患者占调查期间医院确诊为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患者总例次的78.26%;MRSA医院感染发病多的病区是神经外科,占30.56%;下呼吸道标本培养MRSA阳性者占所有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患者的69.44%;MRSA对万古霉素的敏感率为80.56%.结论 诱发金黄色葡萄球菌医院感染的因素为手术、留置导尿、深静脉穿刺等侵入性操作,主要的诱因为手术;MRSA医院感染存在多重耐药现象,感染部位以呼吸道为主,万古霉素、丁胺卡那霉素、诺氟沙星对MRSA有强大的抗菌活性,是治疗MRSA的首选药物.
作者:赵晓辉;李中华 刊期: 2011年第15期
目的 临床观察泌尿系统感染的细菌变迁和药物敏感情况,为指导临床工作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将送检中段尿标本在1h内接种于血琼脂平板上,经35~37℃培养18~24 h,观察菌落生长情况并进行革兰染色上机鉴定;按世界卫生组织推荐的纸片扩散法进行药物敏感性试验,判断标准参照美国临床实验室标准化委员会(NCCLS)标准.结果 尿标本中共检出致病菌152株,分离鉴定出20种细菌,其中革兰阴性杆菌124株,占81.58%,革兰阳性球菌28株,占18.42%.大肠埃希菌、变形杆菌、肺炎克雷伯菌等对丁胺卡那霉素、头孢菌素均有较高的敏感率,亚胺培南西司他丁、阿莫西林克拉维酸、呋喃妥因能覆盖多种病原菌,而常见病原菌对氨苄青霉素的敏感率大部分在30%以下.结论 泌尿系统感染的致病菌中大肠埃希菌检出率高,丁胺卡那霉素和头孢菌素尤其是第3代头孢菌素对于常见致病菌为敏感;临床应重视药物敏感性试验,科学规范地使用抗生素.
作者:王新彩 刊期: 2011年第15期
目的 研究中国健康志愿者口服西替伪麻缓释片的药动学过程.方法 将24名志愿者随机均分为高剂量组和中剂量组,分别单次口服西替伪麻缓释片1片和2片;单次给药结束1周后,中剂量组12名受试者连续5 d每天口服2片,采用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同时测定人血浆中西替利嗪和伪麻黄碱的质量浓度.结果 西替利嗪单次给药后高剂量组和中剂量组的血药峰浓度(Cmax)分别为(134.5±22.0)μg/L和(290.9±47.4)μg/L,0~36 h药时曲线下面积(AUC0-36h)分别为(1 369.3.4±314.9)μg·h/L和(2 403.0±304.9)μ·h/L;伪麻黄碱单次给药后高剂量组和中剂量组的Cmax分别为(434.2±95.0)μg/L和(932.5±280.8)μg/L,AUC0-36 h分别为(6 160.7±1 477.4)μg·h/L和(1 2871.4±4 863.2)μg·h/L.多次给药达稳态后的平均稳态血药浓度(Cav)分别为(135.6±23.4)μg/L和(417.9 4±126.0)μg/L,达峰时间(Tmax)分别为(0.9 4±0.5)h和(4.1 4±1.7)h,AUCss分别为(1 626.7 4±280.8)μg·h/L和(5 015.0±1 511.8)μg·h/L,波动度(DF)分别为1.3±0.2和0.7±0.2,蓄积系数(R)分别为1.3 4±0.1和1.2 4±0.1.结论 所建立的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测定方法快速、灵敏、准确、简便;盐酸伪麻黄碱具有缓释特征,多次给药后在体内无蓄积现象.
作者:胡岳江;张志涛;蒋志文 刊期: 2011年第15期
目的 介绍制备紫杉醇脂质体的新方法.方法 采用超临界二氧化碳沉析技术制备紫杉醇脂质体.结果 通过试验确定了佳反应条件,即超临界压强为20 MPa,温度45℃,时间30 min,膜材配比(卵磷脂∶胆固醇)为3∶1,原药与膜材的质量比为1∶20,乙醇的质量分数为20%.在此条件下所制脂质体的包封率为76.18%.结论 用此方法制备的脂质体包封率高,因此这是一种较好的脂质体制备方法.
作者:李爽;王海君 刊期: 2011年第15期
目的 观察可必特联合普米克令舒雾化吸入治疗儿童哮喘急性发作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100例处于发作期的哮喘患儿随机分为治疗组60例和对照组40例,对照组仅予常规对症治疗,治疗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可必特联合普米克令舒雾化吸入,2次/d,连用3~7 d.结果 治疗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 可必特联合普米克令舒雾化吸入治疗儿童哮喘急性发作疗效显著,副作用小,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作者:丁秀华 刊期: 2011年第15期
目的 分析抗结核病药临床使用情况及用药趋势,为该类药物合理应用提供参考.方法 采用世界卫生组织推荐的以限定日剂量为指标的分析方法,对2007年至2009年医院抗结核病药的使用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抗结核病药的临床使用以口服药为主;乙胺丁醇片、异烟胖片、利福喷丁胶囊和利福平胶囊的用药频度(DDDs)居前4位,8种抗结核病药的DDDs排序表明用药趋势基本一致;总金额构成比居前5住的是利福喷丁胶囊、对氨基水杨酸异烟肼片、乙胺丁醇片、利福平针、利福平胶囊,日用药金额居前4位的是利福平针、对氨基水杨酸异烟肼片、利福喷丁胶囊、异烟肼针;药物利用指数(DUI)均较接近1.0.结论 抗结核病药的临床使用情况总体合理.
作者:罗建勇;费哲红 刊期: 2011年第15期
目的 探讨干预前后医院乳腺手术Ⅰ类切口围手术期预防用抗菌药物的合理性.方法 随机选取干预前(2009年2月)和干预后(2010年5月)乳腺外科Ⅰ类切口手术出院病历,进行统计学分析和对照研究.结果 干预前后抗菌药物使用率分别为100%和7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围手术期抗菌药物预防使用合格率明显上升.结论 医院干预措施有效、可行.
作者:张蕊;于磊;严郁;刘可欣;唐尧 刊期: 2011年第15期
目的 比较地屈孕酮和黄体酮胶丸治疗先兆流产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分别采用地屈孕酮片(A组)和黄体酮胶丸(B组)治疗黄体功能不全所致先兆流产患者各60例,观察临床症状、体征以及血清孕酮水平.结果 A组、B组保胎成功率分别为90.00%和85.00%,不良反应发生率分别为3.33%和5.00%.结论 地屈孕酮和黄体酮胶丸治疗先兆流产均有较好疗效,且安全性高.
作者:应建波;吴国华 刊期: 2011年第15期
目的 评价三黄泻心汤与莫西沙星对55株幽门螺杆菌体外联合抗菌效应和临床根除率.方法 采用二倍稀释法、棋盘格法和Vitek32型全自动细菌鉴定仪测定三黄泻心汤与莫西沙星单用或联用对55株幽门螺杆菌的低抑菌浓度(MIC),计算其联合药敏指数(FIC),绘制药物质量浓度-累积抑菌率曲线;对比观察中西医结合与埃索美拉唑三联方根除幽门螺杆菌感染的疗效.结果 试验组与对照组中西药联用对幽门螺杆菌的MIC值均较单用显著降低;试验组FIC不大于0.50,有协同作用,时照组FIC为0.50~0.75,有相加作用;两组药物质量浓度-累积抑菌率曲线向低浓度方向移动联用均较单用明显;观察组和对照组的溃疡愈合率分别为90.91%和78.18%,幽门螺杆菌根除率分别为89.09%和81.82%,两组比较,P<0.01或P<0.05.结论 三黄泻心汤中西医结合根除幽门螺杆菌感染的疗效确切,可作为二线治疗方案.
作者:肖永平;冯四林;邱连建;李建明;郭彬 刊期: 2011年第15期
目的 调查某三甲医院小儿腹股沟疝围手术期抗菌药物使用情况,促进抗菌药物合理应用.方法 抽取2010年9月至2011年2月小儿腹股沟疝手术病历189份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180例(95.24%)患儿使用了抗菌药物,使用多的药物为头孢甲肟(40.24%),其次为氨曲南(18.29%);使用时间为3~7 d,平均4.62 d,首次用药在术前0.5~2 h仅11例(6.11%)、术后给药140例(77.78%);联合用药率为31.67%.结论 围手术期抗菌药物使用不规范、用药时间长、选药档次高、用药时机不合理等现象,需进一步规范管理、加强培训、加大干预力度,促进抗菌药物的合理使用.
作者:王述蓉;罗宏丽;叶云 刊期: 2011年第15期
目的 了解医院门诊口服缓、控释药物的使用情况和发展趋势.方法 对2007年至2009年门诊常用口服缓控释药物使用品种、用药金额,采用金额排序和用药频度排序、日均费用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口服缓控释药物的用药金额均呈上升趋势;年用药频度硝苯地平缓释片连续3年位居首位.结论 缓控释药物临床疗效明显,毒副作用小,具有广阔的临床应用前景.
作者:李伟恩;谭丽蓉;何丽庭 刊期: 2011年第15期
目的 探讨不孕症妇女的支原体感染状况与耐药性.方法 对320例不孕症妇女(不孕组)和80例正常早孕妇女(对照组)进行支原体培养和药物敏感性试验.结果 不孕组妇女的支原体阳性率明显高于对照组(χ2=26.85,P<0.01).支原体对米诺环素、多西环素的敏感率均大于85%;对环丙沙星、司帕沙星、左氧氟沙星的耐药率均大于50%,其中对环丙沙星的耐药率高,达69.33%;对大环内酯类红霉素、罗红霉素和阿奇霉素的敏感率均低于50%,对交沙霉素和克拉霉素仍具有较好的抗菌活性.结论 支原体感染可能是引起不孕的主要原因之一;支原体对米诺环素、多西环素等四环素族高度敏感,对喹诺酮类和大环内酯类抗生素的敏感性下降;临床上对支原体感染应常规进行支原体培养和药物敏感性试验,根据试验结果选择合适的抗菌药物进行治疗.
作者:石荷英 刊期: 2011年第15期
目的 比较齐拉西酮与奎硫平治疗精神分裂症的临床疗效与安全性.方法 选择符合入组条件的精神分裂症或分裂样精神病住院患者60例,随机均分为口服齐拉西酮片的治疗组和口服奎硫平片的对照组,疗程均为6周.主要疗效用精神分裂症阳性与阴性症状评定量表(PANSS)评定,安全性用不良反应量表(TESS)评定.结果 治疗结束时PANSS减分率治疗组为(60.98±24.04)%,对照组为(61.99±28.25)%;临床总有效率治疗组为80.00%,对照组为76.67%,两组间疗效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不良反应的发生率两组间亦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齐拉西酮与奎硫平治疗精神分裂疗效相当且均能有效治疗精神分裂症的各种症状,不良反应二者相当,且均为轻度,是一种有效、安全的抗精神病药物.
作者:卢殿军;宁洁;吴胜 刊期: 2011年第15期
目的 探讨低分子肝素治疗进展型脑梗死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2008年3月至2010年8月进展型脑梗死患者47例,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22例给予低分子肝素5 000 U,每12 h皮下注射1次,连用7 d,并口服拜阿司匹林100 mg,每天1次.对照组25例给予拜阿司匹林口服100 mg.每天1次.观察神经功能缺失症状是否改善和治疗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评价临床疗效.结果 神经功能缺失症状的改善,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结论 低分子肝素能有效阻止进展型脑梗死病情进展,改善神经功能缺损,且副作用小.
作者:朱亚兰 刊期: 2011年第15期
目的 建立检查苯磺酸氨氯地平有关物质的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法.方法 采用Diamonsil C18色谱柱(200mm ×4.6mm,5 μm)进行分离,流动相为甲醇-30 mmol/L磷酸二氢钾溶液(60:40),流速1.0 mL/min,检测波长238 nm.结果 所用色谱条件能很好地分离氨氯地平及其降解产物,氨氯地平质量浓度在0.71~3.57μg/mL范围内与峰面积线性关系良好.结论 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法专属性强、准确、灵敏,可用于苯磺酸氨氯地平片中有关物质的检查.
作者:秦书德;马晓伟;陈静;郭兴杰 刊期: 2011年第15期
目的 观察利巴韦林喷剂联合思密达治疗手足口病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104例手足口病患儿随机均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对照组以思密达涂抹口腔行常规治疗,治疗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联用利巴韦林喷剂,观察对比两组疗效.结果 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2.31%,明显高于对照组的82.69%(P<0.05),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结论 利巴韦林喷剂联合思密达治疗手足口病可显著提高临床有效率,值得推广.
作者:付宏;黄昌洪;李世芬;陈其芬;李锋 刊期: 2011年第15期
目的 建立实时监测尼莫地平片溶出过程的方法,初步评价制剂质量.方法 用光纤溶出度实时测定仪监测尼莫地平片的溶出过程.结果 考察1个厂家10批产品的溶出曲线,结果显示样品批间差异和批内差异均很大,说明该厂家生产工艺不稳定.结论 光纤溶出度实时测定仪能够有效测定固体药物的体外溶出过程,可为监控制剂稳定性、改进制剂工艺提供有益的参考.
作者:金丽;杭娟;古卓良;周国华 刊期: 2011年第15期
目的 探讨阿托伐他汀钙片10 mg/d治疗高脂血症的疗效.方法 对198例高脂血症患者采用阿托伐他汀钙片治疗,分别记录分析治疗后4周和8周的血脂变化情况,并观察用药后的不良反应.结果 经过4周和8周治疗后,患者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甘油三酯(TG)均显著降低(P<0.01),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明显升高(P<0.05);治疗过程中3例患者出现胃肠道不适.经对症治疗后缓解.结论 阿托伐他汀钙片治疗高脂血症疗效确切,不良反应少.
作者:李勃;肖引;闫美娟;刘凯;陈芳 刊期: 2011年第15期
目的 研究大骨节病的可疑致病因子T-2毒素对原代培养的兔软骨细胞增殖的影响,探讨大骨节病的发病机制.方法 分别用含0,1,10.20,100 μg/L T-2毒素的DMEM/F-12培养基体外培养兔软骨细胞5 d,采用四氮甲基唑蓝法每天检测软骨细胞的存活率.结果 软骨细胞的生长抑制程度与T-2毒素呈浓度依赖和时间依赖关系;T-2毒素的抑制作用在第5天时接近饱和.结论 T-2毒素确能抑制软骨细胞的生长,可能是大骨节病的重要病因.
作者:刘斌;陈德才 刊期: 2011年第1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