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俊
目的 研究盐酸左氧氟沙星在健康人体内的药代动力学.方法 20例健康男性志愿者均单剂量口服盐酸左氧氟沙星片200mg,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给药前及给药后24 h内不同时点的血药浓度,采用DAS 1.0程序计算药代动力学参数.结果 盐酸左氧氟沙星在健康人体内的主要药代动力学参数吸收相半衰期t1/2kα为(0.233±0.060)h、消除相半衰期t1/2β为(9.628±5.213)h、表观分布容积Vd为(1.795±0.918)L、分布相半衰期t1/2kα为(1.188±0.726)h、药时曲线下面积(AUC0→24)为(24.385±3.222)mg/(L·h)、药时曲线下总面积AUC0→∞(29.866±3.892)mg/(L·h).结论 盐酸左氧氟沙星的药代动力学过程符合一级吸收二室模型.
作者:孙曼春;方世平;王智勇;吴建元;袁娴芬 刊期: 2010年第03期
目的 观察番茄红素对非酒精性脂肪肝的影响并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 用高脂饲料诱导建立大鼠脂肪肝模型,再给予番茄红素治疗.观察各组大鼠血清或组织中天门冬酸氨基转移酶(AST)、谷氨酸氨基转移酶(ALT)、超氧化物歧化酶(SOD)、丙二醛(MDA)、甘油三酯(TG)、胆固醇(CHO)、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游离脂肪酸(FFA)、胆碱酯酶(CHE)的活性或含量,并观察肝组织病理学改变情况.结果 与自然恢复组比较,番茄红素给药组血清AST及ALT的活性显著降低;肝组织中SOD活性升高、MDA含量降低;血清中TG,CHO,LDL-C及FFA水平降低,HDL-C水平升高;血清及肝组织中的CHE活性降低;肝脏脂肪沉积减少,肝组织的病理改变显著.结论 番茄红素能够减轻非酒精性脂肪肝的病变程度,其机制可能与其所具有的调血脂及抗氧化等作用有关.
作者:魏来;赵春景 刊期: 2010年第03期
目的 探讨硫酸沙丁胺醇(万托林)、布地奈德混悬液(普米克令舒)、α-细辛脑联合氧驱动雾化治疗小儿毛细支气管炎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94例毛细支气管炎患儿随机分为两组,均根据病情进行常规及对症治疗.观察组46例给予万托林、普米克令舒、α-细辛脑联合氧驱动雾化吸入,对照组48例静脉滴注糖皮质激素、氨茶碱治疗.结果 两组患儿治疗1 h后哮鸣音消失或减少的例数和呼吸困难、哮鸣音、痰鸣音消失时间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 万托林、普米克令舒、α-细辛脑联合氧驱动雾化治疗毛细支气管炎的疗效确切,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赵伟;曲素欣 刊期: 2010年第03期
目的 建立高效液相色谱(HPLC)法测定血浆异丙酚浓度,研究异丙酚在不同年龄组全麻手术患者体内的药代动力学.方法 将20例AsA评级为Ⅰ~Ⅱ级的择期手术患者按年龄分成两组,青壮年组10例,平均年龄(40±9)岁,老年组10例,平均年龄(68±7)岁,均静脉注射异丙酚2 mg/kg后不同时间取血,以HPLC法测定血浆异丙酚浓度,应用3P87软件包计算药动学参数,SPSS软件包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20例患者异丙酚的药动学特征均符合三室开放模型,老年组与青壮年组比较,Vc明显减少(P<0.05),Cl显著下降(P<0.05),k31明显变小(P<0.05),t1/2β也较长(P<0.05).结论 HPLC法测定血浆异丙酚浓度简便、准确,灵敏度高,重现性好,适用于临床异丙酚血药浓度监测及药动学研究.与青壮年比较,老年人由于中央分布容积减少和清除率下降,同等剂量应用时血药浓度明显偏高,提示异丙酚在老年人麻醉用药时需减量.
作者:赵丽;张勤功;邓丽云;贾志勇;刘鑫 刊期: 2010年第03期
目的 分析治疗湿疹、皮炎的3种给药方案,以寻找湿疹、皮炎的佳治疗方法.方法 选择96例湿疹、皮炎患者,随机分为3组.分别给予依匹斯汀(A组)、氯雷他定(B组)、左西替利嗪(C组)治疗,并运用药物经济学的小成本分析方法进行评价.结果 A组、B组、C组所需药品成本分别为130.76元、67.76元、50.40元,有效率分别是72.41%,74.29%,75.00%.结论 根据药物经济学小成本分析,左西替利嗪是治疗湿疹、皮炎的佳药物.
作者:陈琳 刊期: 2010年第03期
目的 观察孟鲁司特对哮喘患儿外周血Th1/Th2平衡的调控作用及肺功能的影响.方法 选择80例哮喘急性发作期患儿,随机均分为两组.治疗组40例在对照组40例常规吸入激素治疗的基础上,加用孟鲁司特钠片5 mg/d,1次/d,睡前口服,连用3月.两组患儿均于治疗前和治疗3月后检测外周血白细胞介素4(IL-4)、干扰素-γ(IFN-γ)和免疫球蛋白E(IgE)水平及肺功能的变化.结果 两组患儿治疗后外周血IL-4和IgE水平明显下降,IFN-γ水平明显上升(P<0.05或P<0.01),肺功能指标均明显改善(P<0.05),且治疗组较对照组变化更明显(P<0.05),改善程度更高(P<0.05).结论 孟鲁司特治疗哮喘的临床疗效确切,能明显改善患儿的肺功能,其作用机制可能是通过纠正Th1/Th2细胞因子平衡,使免疫反应由Th2型向Th1型逆转,抑制嗜酸性细胞聚集,减少IgE分泌.
作者:汤卫红;茹锦岩;管敏昌 刊期: 2010年第03期
目的 促进临床药师下临床工作的开展.方法 分析1例洋葱伯克霍尔德菌肺部感染患者应用抗菌药物的情况,讨论临床药师在治疗中的作用.结果 采用临床药师提供的治疗方案后,患者体内的洋葱伯克霍尔德菌得以清除.结论 临床药师下临床,应找准切入点,真正参与到临床治疗小组中去,与临床医师协作,共同服务于患者.
作者:姚高琼 刊期: 2010年第03期
目的 观察复方甘草酸苷对慢性荨麻疹患者外周血T细胞亚群、IgE水平及嗜酸性粒细胞(EOS)计数的影响.方法 选择40例慢性荨麻疹患者作为治疗组,予复方甘草酸苷治疗12周,于治疗前和治疗后检测患者外周血T细胞亚群、IgE水平及EOS计数的变化,并记录患者症状积分的变化和不良反应.另选择30例正常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治疗组患者治疗前外周血CD4+明显减少,CD8+明显增加,CD4+/CD8+比值下降,外周血IgE和EOS计数明显增加;治疗后外周血CD4+明显增加,CD8+明显减少,CD4+/CD8+比值增加,外周血IgE和EOS计数明显减少.治疗组治疗后,症状积分由治疗前的(7.26±2.45)分下降至(1.87±0.95)分,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治疗组患者治疗期间出现2例嗜睡,3例头晕、头痛.结论 慢性荨麻疹多与IgE介导的Ⅰ型变态反应有关,存在外周血T细胞亚群紊乱.复方甘草酸苷治疗慢性荨麻疹的临床疗效确切,其作用机制是通过调节外周血T细胞亚群紊乱,提高细胞免疫反应,同时降低血浆IgE水平,抑制EOS聚集,减少炎性反应介质释放,从而减轻慢性荨麻疹症状.
作者:张灵鹏 刊期: 2010年第03期
目的 探讨布地奈德混悬液(普米克令舒)雾化吸入联合硫酸镁治疗婴幼儿毛细支气管炎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将124例患儿随机分为治疗组64例和对照组60例.两组均给予常规治疗,治疗组同时联合普米克令舒雾化吸入及硫酸镁静脉滴注,治疗5~7 d后评价症状和体征消失时间.结果 治疗组症状及体征消失时间较对照组明显缩短,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 布地奈德混悬液雾化吸入联合硫酸镁治疗婴幼儿毛细支气管炎疗效显著且安全.
作者:曹京芬;韩树生 刊期: 2010年第03期
目的 观察阴道后穹窿放置米索前列醇用于绝经后妇女取节育器的效果.方法 选择2006年1月至2008年12月绝经后取节育器妇女180例,均无应用前列腺素制剂的禁忌证,随机分为两组各90例.观察组于取节育器术前0.5~1 h阴道后穹窿放置米索前列醇200μg,对照组按常规方法取节育器.结果 观察组宫颈均软化、宫口松,不良反应多数为轻度,取节育器均成功;对照组有18例取节育器失败.两组效果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阴道后穹窿放置米索前列醇,有助于取节育器成功,减轻了患者痛苦,且无明显不良反应.
作者:程会英;郑冰洁 刊期: 2010年第03期
目的 观察鼻腔吸入布地奈德对变应性鼻炎的长期疗效.方法 将年龄18~70岁的变应性鼻炎患者102例随机分为2组,分别给予布地奈德和泼尼松龙鼻腔吸入,定期随访观察12个月.结果 布地奈德组临床控制率为60.00%,明显高于对照组的38.78%(P<0.05).结论 鼻腔吸入布地奈德治疗变应性鼻炎,长期疗效稳定且安全.
作者:朱静 刊期: 2010年第03期
目的 介绍左氧氟沙星的临床研究进展.方法 检索近几年国内外科技期刊文献,从左氧氟沙星的抗菌作用机制、体外抗菌活性、药代动力学特点、临床应用等方面进行阐述.结果 与结论左氧氟沙星具有良好的,临床应用前景.
作者:伍彬 刊期: 2010年第03期
目的 观察紫杉醇每周疗法联合顺铂治疗晚期非小细胞肺癌(NSCLC)的临床疗效和毒副反应.方法 选择经病理学诊断的晚期NSCLC患者59例,紫杉醇60 mg/m2,第1,8,15天用药,每次静脉滴注3 h;顺铂30 mg/m2,静脉滴注2 h,第2,3,4天用药.28 d为1个周期,至少治疗2个周期.结果 59例中,完全缓解3例,部分缓解25例,稳定24例,进展7例,近期总有效率为47.46%;毒性反应主要为骨髓抑制、脱发、神经毒性及恶心、呕吐等,患者均可耐受.结论 紫杉醇每周疗法联合顺铂治疗晚期NSCLC是一个疗效较高、毒副反应可耐受的好方案.
作者:阳永珍;曹玉英;刘菊华;毛雪梅 刊期: 2010年第03期
目的 观察阿德福韦酯对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外周血HBV-DNA和Th1/Th2细胞因子的调节作用.方法 选择40例轻中度慢性乙型肝炎患者作为治疗组,予阿德福韦酯10 mg口服,每日1次,连续服用12周,检测治疗前和治疗12周后患者外周血HBV-DNA和白细胞介素4(IL-4)、干扰素-γ(IFN-γ)含量的变化,并根据HBV-DNA复制指标及HBeAg/HBeAb转换情况将治疗组分为治疗有效组与治疗无效组.另选择30例正常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治疗组患者外周血培养上清单个核细胞(PBMC)中IL-4水平明显上升,而IFN-γ水平明显下降(P均小于0.01).治疗12周后患者外周血培养上清PBMC中IL-4水平和HBV-DNA含量明显下降,而IFN-γ水平明显上升(P<0.05或P<0.01).治疗有效组外周血培养上清PBMC中IFN-γ水平明显高于治疗无效组,IL-4水平和HBV-DNA含量则明显低于治疗无效组(P均小于0.01).结论 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存在Th1/Th2平衡失调.阿德福韦既能抑制HBV-DNA复制又能调节Th1/Th2细胞因子比例平衡,使免疫反应由Th2型向Th1型逆转.
作者:黄遵仁;罗利飞 刊期: 2010年第03期
目的 探讨卡介菌多糖核酸(BCG-PSN)对复发性生殖器疱疹(RGH)患者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的调节作用.方法 选择50例门诊RGH患者作为治疗组,予BCG-PSN 1 mg肌肉注射,隔日1次,连用3个月,于治疗前和治疗后3个月、6个月分别采用ELISA法检测患者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的变化,并观察临床疗效.另选择30例门诊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结果 治疗组患者治疗后3个月、6个月平均复发频率均较治疗前明显减少,皮损平均愈合时间较治疗前明显缩短,生存质量评分明显提高(P<0.05或P<0.01),且治疗后6个月上述3项指标变化更显著.治疗组患者治疗前外周血CD4+较对照组明显减少,CD8+明显增加,CD4+/CD8+比值明显下降(P<0.05或P<0.01);治疗后3个月、6个月,外周血CD4+明显增加,CD8+明显减少,CD4+/CD8+比值明显增加(P<0.05或P<0.01),且治疗后6个月上述3项指标变化更明显(P<0.05).结论 RGH患者存在细胞免疫功能紊乱.BCG-PSN治疗RGH的临床疗效确切,能明显降低复发频率和缩短皮损愈合时间,其作用机制可能是通过提高外周血CD4+及CD4+/CD8+比值来增强机体的细胞免疫功能.
作者:林虹;汪官富;韩子华 刊期: 2010年第03期
目的 探讨使用带锁髓内钉治疗股骨干骨折失败的原因及预防措施.方法 综合分析18例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18例患者中,失败类型包括断钉3例(主钉断裂2例,主钉合并远端锁钉断裂1例),远端锁钉退出7例,近端锁钉退出3例,膝关节纤维性强直3例,迟发感染2例.手术技术、手术适应证的选择、康复锻炼的规范性、髓内钉的强度及合适与否是导致失败的内在原因.结论 应用带锁髓内钉治疗股骨干骨折,应掌握好适应证,强调术前准备充分、术中操作规范,术后锻炼应循序渐进、避免过早负重.
作者:邓玉凯 刊期: 2010年第03期
目的 建立测定心肌炎颗粒中丹酚酸B含量的高效液相色谱(HPLC)法.方法 以十八烷基硅烷键合硅胶为填充剂,甲醇-乙腈-甲酸-水(30:10:1:59)为流动相,检测波长为286 nm,柱温为室温,理论塔板数按丹酚酸B峰计算应不低于3 000.结果 丹酚酸B质量浓度在2~24 μg/mL范围内与峰面积线性关系良好,平均回收率为98.94%,RSD=1.70%(n=6).结论 HPLC法快速简便、精密度好、灵敏度高,可用于心肌炎颗粒的质量控制.
作者:苑相爱 刊期: 2010年第03期
目的 分析氟喹诺酮类药物的使用情况及用药趋势,促进合理用药.方法 对解放军总医院2006年至2008年氟喹诺酮类药物的购药金额、用药频度、每日药费以及年均增长率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与结论氟喹诺酮类药物注射剂用药金额大于口服制剂,总体用药情况较合理,临床应用中应更多关注安全有效、价格低廉的药品.
作者:冯洁;徐艳萍;Xu Yanping 刊期: 2010年第03期
目的 探讨低剂量阿奇霉素长期治疗慢性鼻窦炎的疗效.方法 对80例慢性鼻窦炎患者予阿奇霉素250 mg,口服,1次/d,连续服用6个月.结果 治疗3月后痊愈14例,好转20例,无效46例,总有效率为42.50%;治疗6月后痊愈36例,好转24例,无效20例,总有效率为75.00%.6例患者用药后出现恶心、呕吐及腹部不适,其中4例经改餐后服药症状缓解,2例加用奥美拉唑后不适症状消失;用药期间及治疗结束后肝功能未受影响.结论 低剂量阿奇霉素长期治疗鼻窦炎临床效果较好,但需注意不良反应.
作者:苏益波 刊期: 2010年第03期
目的 探讨伪麻美沙芬滴剂(艾畅)对小儿上呼吸道感染的治疗作用.方法 将上呼吸道感染患儿120例随机均分为两组,治疗组60例按月龄口服艾畅0.4~1.6 mL/次,对照组60例口服小儿氨酚黄那敏颗粒0.5~1袋/次,均为3次/d,连续3 d,于治疗前后观察患儿症状,并记录不良反应.结果 治疗3 d后,两组患儿上呼吸道感染症状均有所缓解,艾畅疗效优于小儿氨酚黄那敏颗粒.结论 艾畅治疗小儿上呼吸道感染疗效良好,不良反应少,患儿耐受性好.
作者:冉亚林;文静;高西 刊期: 2010年第0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