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2006-2008年我院氟喹诺酮类药物应用分析

冯洁;徐艳萍;Xu Yanping

关键词:氟喹诺酮类药物, 用药频度, 用药金额, 合理用药
摘要:目的 分析氟喹诺酮类药物的使用情况及用药趋势,促进合理用药.方法 对解放军总医院2006年至2008年氟喹诺酮类药物的购药金额、用药频度、每日药费以及年均增长率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与结论氟喹诺酮类药物注射剂用药金额大于口服制剂,总体用药情况较合理,临床应用中应更多关注安全有效、价格低廉的药品.
中国药业杂志相关文献
  • 柴胡安心胶囊的薄层色谱鉴别

    目的 建立柴胡安心胶囊的质量控制方法.方法 采用薄层色谱法对方中白芍、茯苓进行定性鉴别.结果 薄层色谱斑点清晰,阴性时照无干扰.结论 薄层色谱法简单、易行,重现性好,专属性强,可对柴胡安心胶囊进行定性鉴别.

    作者:王淑红;杨继章;张振杰 刊期: 2010年第03期

  • 静脉注射头孢呋辛致流感样综合征1例

    患者,男,53岁,因反复活动时心累、气促3年余,加重1月入院,经心内科静脉滴注头孢呋辛治疗12 d后好转,转入心外科拟行择期主动脉瓣置换术.诊断为风湿性心脏病、主动脉瓣狭窄伴关闭不全.

    作者:李彩华;郑高峰;刘健 刊期: 2010年第03期

  • 布地奈德混悬液雾化吸入联合硫酸镁治疗毛细支气管炎64例

    目的 探讨布地奈德混悬液(普米克令舒)雾化吸入联合硫酸镁治疗婴幼儿毛细支气管炎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将124例患儿随机分为治疗组64例和对照组60例.两组均给予常规治疗,治疗组同时联合普米克令舒雾化吸入及硫酸镁静脉滴注,治疗5~7 d后评价症状和体征消失时间.结果 治疗组症状及体征消失时间较对照组明显缩短,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 布地奈德混悬液雾化吸入联合硫酸镁治疗婴幼儿毛细支气管炎疗效显著且安全.

    作者:曹京芬;韩树生 刊期: 2010年第03期

  • 维他敏胶囊质量控制方法研究

    目的 建立维他敏胶囊的质量控制标准.方法 采用薄层色谱法对制剂中的人参、黄芪、菌陈、苦地丁进行定性鉴别;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对制剂中山豆根的有效成分氧化苦参碱和苦参碱进行含量测定.结果 薄层色谱斑点清晰、分离良好,阴性对照无干扰;氧化苦参碱、苦参碱质量浓度分别在200.00,100.00,50.00,25.00,12.50,6.25 μg/mL和202.00,101.00,50.50,25.25,12.625,6.312 5 μg/mL范围内与峰面积呈良好的线性关系,r分别为1.000和0.999 8,平均回收率分别为98.56%和99.90%,RSD分别为2.48%和2.94%.结论 薄层色谱法和高效液相色谱法可同时用于维他敏胶囊的质量控制.

    作者:达庆国;钱芳;周春来;刘志辉 刊期: 2010年第03期

  • 香附挥发油的研究进展及其开发前景

    该文从化学成分、药理作用、提取工艺、含量测定、制剂开发等方面对香附挥发油多年来的研究情况进行了综述,并对其开发前景和应注意的问题进行了探讨,为将香附挥发油开发成现代中药制剂提供依据.

    作者:田友清;丁平 刊期: 2010年第03期

  • 孟鲁司特对哮喘患儿外周血Th1/Th2平衡的调控作用及肺功能的影响

    目的 观察孟鲁司特对哮喘患儿外周血Th1/Th2平衡的调控作用及肺功能的影响.方法 选择80例哮喘急性发作期患儿,随机均分为两组.治疗组40例在对照组40例常规吸入激素治疗的基础上,加用孟鲁司特钠片5 mg/d,1次/d,睡前口服,连用3月.两组患儿均于治疗前和治疗3月后检测外周血白细胞介素4(IL-4)、干扰素-γ(IFN-γ)和免疫球蛋白E(IgE)水平及肺功能的变化.结果 两组患儿治疗后外周血IL-4和IgE水平明显下降,IFN-γ水平明显上升(P<0.05或P<0.01),肺功能指标均明显改善(P<0.05),且治疗组较对照组变化更明显(P<0.05),改善程度更高(P<0.05).结论 孟鲁司特治疗哮喘的临床疗效确切,能明显改善患儿的肺功能,其作用机制可能是通过纠正Th1/Th2细胞因子平衡,使免疫反应由Th2型向Th1型逆转,抑制嗜酸性细胞聚集,减少IgE分泌.

    作者:汤卫红;茹锦岩;管敏昌 刊期: 2010年第03期

  • 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眩痛定胶囊中延胡索乙素含量

    目的 建立测定眩痛定胶囊中延胡索乙素含量的高效液相色谱法.方法 采用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法,色谱柱为Hypersil ODS柱(150mm×4.6 mm.5 μm),流动相为含0.2%三乙胺的水-甲醇(52:48),检测波长283 nm,流速1.2 mL/min.结果 延胡索乙素质量浓度在8.0~40.0 μg/mL范围内与峰面积呈良好的线性关系,回归方程为A=16 576.5 C-16 466.5(r=0.999 9),平均回收率为99.72%,RSD为2.88%.结论 该法适用于眩痛定胶囊中延胡索乙素的含量测定.

    作者:曹健;王芳;陈琳;张恩娟 刊期: 2010年第03期

  • 雷贝拉唑的研究进展

    目的 介绍新型质子泵抑制剂雷贝拉唑的药理作用和临床应用.方法 检索1997年以来国内外有关刊物对雷贝拉唑的研究报道.结果 与结论雷贝拉唑作为新一代质子泵抑制剂,能更强、更快地抑制胃酸分泌,适用于胃溃疡、十二指肠溃疡、糜烂性胃-食管反流疾病的维持治疗及治疗Zollinger-Ellison综合征、幽门螺杆菌感染,且应用方便,不良反应较小.

    作者:盛金峰 刊期: 2010年第03期

  • 3种给药方案治疗湿疹、皮炎的小成本分析

    目的 分析治疗湿疹、皮炎的3种给药方案,以寻找湿疹、皮炎的佳治疗方法.方法 选择96例湿疹、皮炎患者,随机分为3组.分别给予依匹斯汀(A组)、氯雷他定(B组)、左西替利嗪(C组)治疗,并运用药物经济学的小成本分析方法进行评价.结果 A组、B组、C组所需药品成本分别为130.76元、67.76元、50.40元,有效率分别是72.41%,74.29%,75.00%.结论 根据药物经济学小成本分析,左西替利嗪是治疗湿疹、皮炎的佳药物.

    作者:陈琳 刊期: 2010年第03期

  • 鼻腔吸入布地奈德治疗变应性鼻炎60例

    目的 观察鼻腔吸入布地奈德对变应性鼻炎的长期疗效.方法 将年龄18~70岁的变应性鼻炎患者102例随机分为2组,分别给予布地奈德和泼尼松龙鼻腔吸入,定期随访观察12个月.结果 布地奈德组临床控制率为60.00%,明显高于对照组的38.78%(P<0.05).结论 鼻腔吸入布地奈德治疗变应性鼻炎,长期疗效稳定且安全.

    作者:朱静 刊期: 2010年第03期

  • 气相色谱法测定羟丙甲纤维素中甲氧基和羟丙氧基含量

    目的 建立测定羟丙甲纤维素中甲氧基和羟丙氧基含量的气相色谱法.方法 将羟丙甲纤维素和氢碘酸共同加热反应,产生挥发性的碘甲烷和2-碘丙烷,注入气相色谱仪进样,采用Agilent DB-624柱(30 m×0.53 mm,1.0 μm),火焰离子化检测器(FID),通过测得碘甲烷和2-碘丙烷的量折算得到甲氧基和羟丙氧基的含量.结果 所建立的气相色谱法有良好的分离度,在所考察的浓度范围内各溶剂的峰面积与浓度线性关系良好.结论 气相色谱法较药典方法更灵敏、更准确,可用于羟丙甲纤维素中甲氧基和羟丙氧基的含量测定.

    作者:李赐恩;叶芳;张敏怡;梁凤坤;岑剑晖 刊期: 2010年第03期

  • 我院2006-2008年心血管类药物应用分析

    目的 了解心血管类药物的应用情况及发展趋势,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 对北京交通大学医院2006-2008年心血管类药物的种类、销售金额、用药频率、日均费用等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3年中心血管类药物销售金额逐年增长,中药制剂和降血压药的应用占主导地位.结论 该院心血管类药物的应用基本合理;心血管类药物可供选择的品种很多,临床应遵循安全、有效、经济用药的原则合理选用.

    作者:秦冬颖 刊期: 2010年第03期

  • 苦参素对肝炎后肝硬化患者外周血T细胞亚群和肝纤维化指标的影响

    目的 观察苦参素对肝炎后肝硬化患者外周血T细胞亚群和肝纤维化指标的影响.方法 选择40例乙型肝炎后肝硬化患者作为治疗组,予一般基础治疗并加用苦参素300 mg口服,3次/d,疗程3个月,检测治疗前和治疗3月后外周血T细胞亚群CD4+和CD8+及肝纤维化指标的变化.另选择30例正常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治疗组患者治疗前外周血CD4+明显减少,CD8+明显增加,CD4+/CD8+比值明显下降;治疗后,外周血CD4+明显增加,CD8+明显减少,CD4+/CD8+比值明显增加,肝纤维化指标透明质酸(HA)、Ⅲ型前胶原(PCⅢ)、Ⅳ型胶原(Ⅳ.C)、层粘蛋白(LN)均较治疗前明显下降.结论 肝炎后肝硬化患者存在外周血T细胞亚群紊乱;苦参素通过调节外周血T细胞亚群紊乱,提高细胞免疫反应,有效抑制HBV-DNA的复制,降低患者血清中肝纤维化指标水平,进而达到清除细胞内病毒、防治肝纤维化的目的 .

    作者:钱文杰 刊期: 2010年第03期

  • 气相色谱法测定复方艾叶油乳膏中桉油精含量

    目的 建立复方艾叶油乳膏中按油精含量的测定方法.方法 采用气相色谱法,以聚乙二醇(PEG)-20M和硅酮(OV-17)为固定相,涂布浓度分别为10%和15%,涂布后的载体以7:3的比例(质量比)装入同一柱内(PEG在进样口端),柱温100℃,理论塔板数按桉油精计算应不低于2 500.结果 加样回收试验平均回收率为97.55%,RSD为2.40%(n=6),按油精进样量线性范围为0.9~5.4μg.结论 气相色谱法可用于复方艾叶油乳膏中桉油精的含量测定.

    作者:王棋 刊期: 2010年第03期

  • 富马酸左旋氨氯地平对大鼠自发性高血压的降压作用

    目的 探讨富马酸左旋氨氯地平对自发性高血压大鼠的血压影响.方法 将自发性高血压大鼠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分别给予富马酸左旋氨氯地平或氨氯地平1,2,4mg/kg,观察给药前和给药后大鼠的血压变化.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试验组大鼠的血压显著降低(P<0.01),且呈较好的剂量-效应关系.结论 富马酸左旋氨氯地平对自发性高血压大鼠的血压有明显降低的作用.

    作者:吕水利;邱财荣;邱谨 刊期: 2010年第03期

  • 全身麻醉患者异丙酚药代动力学和血药浓度检测

    目的 建立高效液相色谱(HPLC)法测定血浆异丙酚浓度,研究异丙酚在不同年龄组全麻手术患者体内的药代动力学.方法 将20例AsA评级为Ⅰ~Ⅱ级的择期手术患者按年龄分成两组,青壮年组10例,平均年龄(40±9)岁,老年组10例,平均年龄(68±7)岁,均静脉注射异丙酚2 mg/kg后不同时间取血,以HPLC法测定血浆异丙酚浓度,应用3P87软件包计算药动学参数,SPSS软件包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20例患者异丙酚的药动学特征均符合三室开放模型,老年组与青壮年组比较,Vc明显减少(P<0.05),Cl显著下降(P<0.05),k31明显变小(P<0.05),t1/2β也较长(P<0.05).结论 HPLC法测定血浆异丙酚浓度简便、准确,灵敏度高,重现性好,适用于临床异丙酚血药浓度监测及药动学研究.与青壮年比较,老年人由于中央分布容积减少和清除率下降,同等剂量应用时血药浓度明显偏高,提示异丙酚在老年人麻醉用药时需减量.

    作者:赵丽;张勤功;邓丽云;贾志勇;刘鑫 刊期: 2010年第03期

  • 消斑膏的制备与临床疗效观察

    目的 制备消斑膏并进行临床观察.方法 确定消斑膏的制备工艺,用高效液相色谱(HPLC)法测定消斑膏中丹参酮ⅡA的含量,对85例使用消斑膏治疗黄褐斑的患者进行临床疗效观察,并以65例口服维生素C和六味地黄丸进行治疗的黄褐斑患者作对照.结果 所制备的消斑膏中丹参酮ⅡA的质量浓度在0.027~0.27μg/mL范围内与峰面积线性关系良好,平均回收率为99.75%,RSD=0.38%(n=6);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5.88%,对照组总有效率为63.08%,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结论 消斑膏制备方法简便,质量控制方法准确可靠.疗效肯定,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黄寿妙;陈福军;许少微 刊期: 2010年第03期

  • 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心肌炎颗粒中丹酚酸B含量

    目的 建立测定心肌炎颗粒中丹酚酸B含量的高效液相色谱(HPLC)法.方法 以十八烷基硅烷键合硅胶为填充剂,甲醇-乙腈-甲酸-水(30:10:1:59)为流动相,检测波长为286 nm,柱温为室温,理论塔板数按丹酚酸B峰计算应不低于3 000.结果 丹酚酸B质量浓度在2~24 μg/mL范围内与峰面积线性关系良好,平均回收率为98.94%,RSD=1.70%(n=6).结论 HPLC法快速简便、精密度好、灵敏度高,可用于心肌炎颗粒的质量控制.

    作者:苑相爱 刊期: 2010年第03期

  • 复方甘草酸苷对慢性荨麻疹患者外周血T细胞亚群等的影响

    目的 观察复方甘草酸苷对慢性荨麻疹患者外周血T细胞亚群、IgE水平及嗜酸性粒细胞(EOS)计数的影响.方法 选择40例慢性荨麻疹患者作为治疗组,予复方甘草酸苷治疗12周,于治疗前和治疗后检测患者外周血T细胞亚群、IgE水平及EOS计数的变化,并记录患者症状积分的变化和不良反应.另选择30例正常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治疗组患者治疗前外周血CD4+明显减少,CD8+明显增加,CD4+/CD8+比值下降,外周血IgE和EOS计数明显增加;治疗后外周血CD4+明显增加,CD8+明显减少,CD4+/CD8+比值增加,外周血IgE和EOS计数明显减少.治疗组治疗后,症状积分由治疗前的(7.26±2.45)分下降至(1.87±0.95)分,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治疗组患者治疗期间出现2例嗜睡,3例头晕、头痛.结论 慢性荨麻疹多与IgE介导的Ⅰ型变态反应有关,存在外周血T细胞亚群紊乱.复方甘草酸苷治疗慢性荨麻疹的临床疗效确切,其作用机制是通过调节外周血T细胞亚群紊乱,提高细胞免疫反应,同时降低血浆IgE水平,抑制EOS聚集,减少炎性反应介质释放,从而减轻慢性荨麻疹症状.

    作者:张灵鹏 刊期: 2010年第03期

  • 卡介菌多糖核酸对复发性生殖器疱疹患者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的调节作用

    目的 探讨卡介菌多糖核酸(BCG-PSN)对复发性生殖器疱疹(RGH)患者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的调节作用.方法 选择50例门诊RGH患者作为治疗组,予BCG-PSN 1 mg肌肉注射,隔日1次,连用3个月,于治疗前和治疗后3个月、6个月分别采用ELISA法检测患者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的变化,并观察临床疗效.另选择30例门诊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结果 治疗组患者治疗后3个月、6个月平均复发频率均较治疗前明显减少,皮损平均愈合时间较治疗前明显缩短,生存质量评分明显提高(P<0.05或P<0.01),且治疗后6个月上述3项指标变化更显著.治疗组患者治疗前外周血CD4+较对照组明显减少,CD8+明显增加,CD4+/CD8+比值明显下降(P<0.05或P<0.01);治疗后3个月、6个月,外周血CD4+明显增加,CD8+明显减少,CD4+/CD8+比值明显增加(P<0.05或P<0.01),且治疗后6个月上述3项指标变化更明显(P<0.05).结论 RGH患者存在细胞免疫功能紊乱.BCG-PSN治疗RGH的临床疗效确切,能明显降低复发频率和缩短皮损愈合时间,其作用机制可能是通过提高外周血CD4+及CD4+/CD8+比值来增强机体的细胞免疫功能.

    作者:林虹;汪官富;韩子华 刊期: 2010年第03期

中国药业杂志

中国药业杂志

主管: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

主办:重庆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