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来;赵春景
目的 促进临床药师下临床工作的开展.方法 分析1例洋葱伯克霍尔德菌肺部感染患者应用抗菌药物的情况,讨论临床药师在治疗中的作用.结果 采用临床药师提供的治疗方案后,患者体内的洋葱伯克霍尔德菌得以清除.结论 临床药师下临床,应找准切入点,真正参与到临床治疗小组中去,与临床医师协作,共同服务于患者.
作者:姚高琼 刊期: 2010年第03期
目的 建立维他敏胶囊的质量控制标准.方法 采用薄层色谱法对制剂中的人参、黄芪、菌陈、苦地丁进行定性鉴别;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对制剂中山豆根的有效成分氧化苦参碱和苦参碱进行含量测定.结果 薄层色谱斑点清晰、分离良好,阴性对照无干扰;氧化苦参碱、苦参碱质量浓度分别在200.00,100.00,50.00,25.00,12.50,6.25 μg/mL和202.00,101.00,50.50,25.25,12.625,6.312 5 μg/mL范围内与峰面积呈良好的线性关系,r分别为1.000和0.999 8,平均回收率分别为98.56%和99.90%,RSD分别为2.48%和2.94%.结论 薄层色谱法和高效液相色谱法可同时用于维他敏胶囊的质量控制.
作者:达庆国;钱芳;周春来;刘志辉 刊期: 2010年第03期
目的 建立复方三拗止咳颗粒的质量标准.方法 采用薄层色谱法定性鉴别陈皮、前胡、黄芩;采用薄层扫描色谱法测定炙麻黄中盐酸麻黄碱的含量.结果 薄层色谱斑点清晰,分离较好;炙麻黄中盐酸麻黄碱点样量在0.5~3.5μg范围内与吸收度积分值呈良好线性关系,平均回收率为97.86%,RSD为2.03%(n=6).结论 薄层扫描色谱法简便、准确、专属,可作为复方三拗止咳颗粒的质量控制方法.
作者:孙蕾;杨竞;林昌 刊期: 2010年第03期
目的 观察番茄红素对非酒精性脂肪肝的影响并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 用高脂饲料诱导建立大鼠脂肪肝模型,再给予番茄红素治疗.观察各组大鼠血清或组织中天门冬酸氨基转移酶(AST)、谷氨酸氨基转移酶(ALT)、超氧化物歧化酶(SOD)、丙二醛(MDA)、甘油三酯(TG)、胆固醇(CHO)、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游离脂肪酸(FFA)、胆碱酯酶(CHE)的活性或含量,并观察肝组织病理学改变情况.结果 与自然恢复组比较,番茄红素给药组血清AST及ALT的活性显著降低;肝组织中SOD活性升高、MDA含量降低;血清中TG,CHO,LDL-C及FFA水平降低,HDL-C水平升高;血清及肝组织中的CHE活性降低;肝脏脂肪沉积减少,肝组织的病理改变显著.结论 番茄红素能够减轻非酒精性脂肪肝的病变程度,其机制可能与其所具有的调血脂及抗氧化等作用有关.
作者:魏来;赵春景 刊期: 2010年第03期
目的 探讨低剂量阿奇霉素长期治疗慢性鼻窦炎的疗效.方法 对80例慢性鼻窦炎患者予阿奇霉素250 mg,口服,1次/d,连续服用6个月.结果 治疗3月后痊愈14例,好转20例,无效46例,总有效率为42.50%;治疗6月后痊愈36例,好转24例,无效20例,总有效率为75.00%.6例患者用药后出现恶心、呕吐及腹部不适,其中4例经改餐后服药症状缓解,2例加用奥美拉唑后不适症状消失;用药期间及治疗结束后肝功能未受影响.结论 低剂量阿奇霉素长期治疗鼻窦炎临床效果较好,但需注意不良反应.
作者:苏益波 刊期: 2010年第03期
目的 分析医院近年用药状况及存在的问题,促进临床合理用药.方法 利用HIS系统<药品综合查询>对医院2007-2008年药品消费信息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两年间药品消费金额年增长率为15.85%;抗微生物类药物消费金额均排名第一,其中以头孢菌素和喹诺酮类为主;注射剂消费金额占全院药品消费总金额的69.22%;中药注射剂的构成比呈下降趋势.结论 用药品种构成比相对稳定,但也存在一定的不合理用药现象.应进一步加强药品使用监管,保证患者用药安全、有效、经济.
作者:廖靖萍;于西全;袁欣;宋洪涛 刊期: 2010年第03期
目的 介绍新型质子泵抑制剂雷贝拉唑的药理作用和临床应用.方法 检索1997年以来国内外有关刊物对雷贝拉唑的研究报道.结果 与结论雷贝拉唑作为新一代质子泵抑制剂,能更强、更快地抑制胃酸分泌,适用于胃溃疡、十二指肠溃疡、糜烂性胃-食管反流疾病的维持治疗及治疗Zollinger-Ellison综合征、幽门螺杆菌感染,且应用方便,不良反应较小.
作者:盛金峰 刊期: 2010年第03期
目的 探讨卡介菌多糖核酸(BCG-PSN)对复发性生殖器疱疹(RGH)患者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的调节作用.方法 选择50例门诊RGH患者作为治疗组,予BCG-PSN 1 mg肌肉注射,隔日1次,连用3个月,于治疗前和治疗后3个月、6个月分别采用ELISA法检测患者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的变化,并观察临床疗效.另选择30例门诊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结果 治疗组患者治疗后3个月、6个月平均复发频率均较治疗前明显减少,皮损平均愈合时间较治疗前明显缩短,生存质量评分明显提高(P<0.05或P<0.01),且治疗后6个月上述3项指标变化更显著.治疗组患者治疗前外周血CD4+较对照组明显减少,CD8+明显增加,CD4+/CD8+比值明显下降(P<0.05或P<0.01);治疗后3个月、6个月,外周血CD4+明显增加,CD8+明显减少,CD4+/CD8+比值明显增加(P<0.05或P<0.01),且治疗后6个月上述3项指标变化更明显(P<0.05).结论 RGH患者存在细胞免疫功能紊乱.BCG-PSN治疗RGH的临床疗效确切,能明显降低复发频率和缩短皮损愈合时间,其作用机制可能是通过提高外周血CD4+及CD4+/CD8+比值来增强机体的细胞免疫功能.
作者:林虹;汪官富;韩子华 刊期: 2010年第03期
目的 分析氟喹诺酮类药物的使用情况及用药趋势,促进合理用药.方法 对解放军总医院2006年至2008年氟喹诺酮类药物的购药金额、用药频度、每日药费以及年均增长率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与结论氟喹诺酮类药物注射剂用药金额大于口服制剂,总体用药情况较合理,临床应用中应更多关注安全有效、价格低廉的药品.
作者:冯洁;徐艳萍;Xu Yanping 刊期: 2010年第03期
目的 观察鼻腔吸入布地奈德对变应性鼻炎的长期疗效.方法 将年龄18~70岁的变应性鼻炎患者102例随机分为2组,分别给予布地奈德和泼尼松龙鼻腔吸入,定期随访观察12个月.结果 布地奈德组临床控制率为60.00%,明显高于对照组的38.78%(P<0.05).结论 鼻腔吸入布地奈德治疗变应性鼻炎,长期疗效稳定且安全.
作者:朱静 刊期: 2010年第03期
目的 通过动物实验研究阳起石的温肾功效.方法 以氢化可的松肌肉注射小鼠造成阳虚动物模型,选用以透闪石为基源的阳起石商品药材进行试验.结果 阳起石可明显改善阳虚小鼠外观、增加活动频数、延长低温游泳时间、增强红细胞免疫功能.结论 以透闪石为基源的阳起石药材具有温肾作用.且基本上呈量效关系.
作者:杨明辉;王久源;张蜀武;杨苏文;戴德银;李泽兴 刊期: 2010年第03期
目的 了解心血管类药物的应用情况及发展趋势,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 对北京交通大学医院2006-2008年心血管类药物的种类、销售金额、用药频率、日均费用等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3年中心血管类药物销售金额逐年增长,中药制剂和降血压药的应用占主导地位.结论 该院心血管类药物的应用基本合理;心血管类药物可供选择的品种很多,临床应遵循安全、有效、经济用药的原则合理选用.
作者:秦冬颖 刊期: 2010年第03期
目的 观察阿德福韦酯对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外周血HBV-DNA和Th1/Th2细胞因子的调节作用.方法 选择40例轻中度慢性乙型肝炎患者作为治疗组,予阿德福韦酯10 mg口服,每日1次,连续服用12周,检测治疗前和治疗12周后患者外周血HBV-DNA和白细胞介素4(IL-4)、干扰素-γ(IFN-γ)含量的变化,并根据HBV-DNA复制指标及HBeAg/HBeAb转换情况将治疗组分为治疗有效组与治疗无效组.另选择30例正常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治疗组患者外周血培养上清单个核细胞(PBMC)中IL-4水平明显上升,而IFN-γ水平明显下降(P均小于0.01).治疗12周后患者外周血培养上清PBMC中IL-4水平和HBV-DNA含量明显下降,而IFN-γ水平明显上升(P<0.05或P<0.01).治疗有效组外周血培养上清PBMC中IFN-γ水平明显高于治疗无效组,IL-4水平和HBV-DNA含量则明显低于治疗无效组(P均小于0.01).结论 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存在Th1/Th2平衡失调.阿德福韦既能抑制HBV-DNA复制又能调节Th1/Th2细胞因子比例平衡,使免疫反应由Th2型向Th1型逆转.
作者:黄遵仁;罗利飞 刊期: 2010年第03期
目的 观察复方甘草酸苷对慢性荨麻疹患者外周血T细胞亚群、IgE水平及嗜酸性粒细胞(EOS)计数的影响.方法 选择40例慢性荨麻疹患者作为治疗组,予复方甘草酸苷治疗12周,于治疗前和治疗后检测患者外周血T细胞亚群、IgE水平及EOS计数的变化,并记录患者症状积分的变化和不良反应.另选择30例正常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治疗组患者治疗前外周血CD4+明显减少,CD8+明显增加,CD4+/CD8+比值下降,外周血IgE和EOS计数明显增加;治疗后外周血CD4+明显增加,CD8+明显减少,CD4+/CD8+比值增加,外周血IgE和EOS计数明显减少.治疗组治疗后,症状积分由治疗前的(7.26±2.45)分下降至(1.87±0.95)分,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治疗组患者治疗期间出现2例嗜睡,3例头晕、头痛.结论 慢性荨麻疹多与IgE介导的Ⅰ型变态反应有关,存在外周血T细胞亚群紊乱.复方甘草酸苷治疗慢性荨麻疹的临床疗效确切,其作用机制是通过调节外周血T细胞亚群紊乱,提高细胞免疫反应,同时降低血浆IgE水平,抑制EOS聚集,减少炎性反应介质释放,从而减轻慢性荨麻疹症状.
作者:张灵鹏 刊期: 2010年第03期
目的 探讨不同途径使用地塞米松治疗突发性聋(SD)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120例单侧SD患者随机分成3组,各40例,在接受常规疗法基础上分别给予地塞米松口服、静脉注射、外耳道鼓室注射,比较治疗后患者听力及耳鸣、耳闷症状恢复情况.结果 治疗后口服、静脉注射、外耳道鼓室注射地塞米松3组听力恢复总有效率分别为65.00%,67.50%,85.50%,耳鸣、耳闷恢复有效率分别55.00%,60.00%,80.00%,可见经鼓室注射治疗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口服和静脉注射(P<0.05).5例患者鼓膜穿刺部位遗有干燥的陈旧血痂;均未出现鼓室感染、积液或遗留穿孔,且无全身不良反应.结论 常规治疗基础上鼓室内注射地塞米松治疗SD疗效肯定,且未见明显不良反应.
作者:王铁锋 刊期: 2010年第03期
目的 探讨伪麻美沙芬滴剂(艾畅)对小儿上呼吸道感染的治疗作用.方法 将上呼吸道感染患儿120例随机均分为两组,治疗组60例按月龄口服艾畅0.4~1.6 mL/次,对照组60例口服小儿氨酚黄那敏颗粒0.5~1袋/次,均为3次/d,连续3 d,于治疗前后观察患儿症状,并记录不良反应.结果 治疗3 d后,两组患儿上呼吸道感染症状均有所缓解,艾畅疗效优于小儿氨酚黄那敏颗粒.结论 艾畅治疗小儿上呼吸道感染疗效良好,不良反应少,患儿耐受性好.
作者:冉亚林;文静;高西 刊期: 2010年第03期
目的 建立测定心肌炎颗粒中丹酚酸B含量的高效液相色谱(HPLC)法.方法 以十八烷基硅烷键合硅胶为填充剂,甲醇-乙腈-甲酸-水(30:10:1:59)为流动相,检测波长为286 nm,柱温为室温,理论塔板数按丹酚酸B峰计算应不低于3 000.结果 丹酚酸B质量浓度在2~24 μg/mL范围内与峰面积线性关系良好,平均回收率为98.94%,RSD=1.70%(n=6).结论 HPLC法快速简便、精密度好、灵敏度高,可用于心肌炎颗粒的质量控制.
作者:苑相爱 刊期: 2010年第03期
目的 制备消斑膏并进行临床观察.方法 确定消斑膏的制备工艺,用高效液相色谱(HPLC)法测定消斑膏中丹参酮ⅡA的含量,对85例使用消斑膏治疗黄褐斑的患者进行临床疗效观察,并以65例口服维生素C和六味地黄丸进行治疗的黄褐斑患者作对照.结果 所制备的消斑膏中丹参酮ⅡA的质量浓度在0.027~0.27μg/mL范围内与峰面积线性关系良好,平均回收率为99.75%,RSD=0.38%(n=6);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5.88%,对照组总有效率为63.08%,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结论 消斑膏制备方法简便,质量控制方法准确可靠.疗效肯定,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黄寿妙;陈福军;许少微 刊期: 2010年第03期
目的 分析治疗湿疹、皮炎的3种给药方案,以寻找湿疹、皮炎的佳治疗方法.方法 选择96例湿疹、皮炎患者,随机分为3组.分别给予依匹斯汀(A组)、氯雷他定(B组)、左西替利嗪(C组)治疗,并运用药物经济学的小成本分析方法进行评价.结果 A组、B组、C组所需药品成本分别为130.76元、67.76元、50.40元,有效率分别是72.41%,74.29%,75.00%.结论 根据药物经济学小成本分析,左西替利嗪是治疗湿疹、皮炎的佳药物.
作者:陈琳 刊期: 2010年第03期
目的 观察孟鲁司特对哮喘患儿外周血Th1/Th2平衡的调控作用及肺功能的影响.方法 选择80例哮喘急性发作期患儿,随机均分为两组.治疗组40例在对照组40例常规吸入激素治疗的基础上,加用孟鲁司特钠片5 mg/d,1次/d,睡前口服,连用3月.两组患儿均于治疗前和治疗3月后检测外周血白细胞介素4(IL-4)、干扰素-γ(IFN-γ)和免疫球蛋白E(IgE)水平及肺功能的变化.结果 两组患儿治疗后外周血IL-4和IgE水平明显下降,IFN-γ水平明显上升(P<0.05或P<0.01),肺功能指标均明显改善(P<0.05),且治疗组较对照组变化更明显(P<0.05),改善程度更高(P<0.05).结论 孟鲁司特治疗哮喘的临床疗效确切,能明显改善患儿的肺功能,其作用机制可能是通过纠正Th1/Th2细胞因子平衡,使免疫反应由Th2型向Th1型逆转,抑制嗜酸性细胞聚集,减少IgE分泌.
作者:汤卫红;茹锦岩;管敏昌 刊期: 2010年第0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