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锋
目的 建立粉葛饮片的质量标准.方法 采用填料为十八烷基硅烷键合硅胶的色谱柱,流动相为甲醇-水.结果 葛根素进样量在0.404 8~2.024μg范围内与峰面积线性关系良好,平均回收率为99.50%,RSD为0.25%(n=6).结论 方法简便、准确、分离效果好,无干扰,可用于粉葛饮片质量评价.
作者:高国峰;周珩 刊期: 2010年第12期
目的 了解医院开展处方评价与分析专项活动前后门急诊处方的规范性和合理用药情况.方法 随机抽取我院2009年1月至6月门急诊处方21324张、7月至12月门急诊处方25 162张,根据2007年卫生部<处方管理办法>和有关文献对处方书写规范性和用药合理性进行评价.结果 处方评价与分析专项活动前不规范处方9 462张(44.37%),用药不合理处方2416张(1 1.33%);专项活动后不规范处方2 275张(9.04%),用药不合理处方1536张(6.10%).结论 开展处方评价与分析专项活动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医院门急诊处方质量,但仍存在一定程度的书写不规范现象及不合理用药情况,需引起重视.
作者:刘艳秋;孙安修;蔡萍;戴燕鸣;黄富宏 刊期: 2010年第12期
目的 采用薄层色谱法对天花粉及其相似品进行鉴别研究.方法 薄层色谱展开剂为正丁醇-冰醋酸-水(8:3:1),展开温度为6 ℃.结果 正品天花粉在瓜氨酸和丙氨酸对照品色谱相应结果位置上显相同的紫红色斑点,大苞栝楼的根则在丙氨酸对照品色谱处无相应斑点.结论 该方法简便,可作为天花粉的质控指标之一.
作者:曹敏;彭朝霞 刊期: 2010年第12期
目的 促进合理使用维生素C(VitC),准确评判检验报告单.方法 选择30份(分为高、中、低血糖值3组,各10份)不含VitC的糖尿病患者的血清标本,采用葡萄糖氧化酶法先准确测出原血液标本的血糖值,再逐一加入不同量的还原物质VitC,用葡萄糖氧化酶法进行检测,观察在不同量的还原物质中样品血糖值的变化情况.结果 VitC对葡萄糖氧化酶法测定血糖干扰极大.当VitC超出临床常用量时,无论原血糖值多高,血清样本中血糖检测结果全为零.当按临床常用量加入VitC时,所测得的样本血糖值减少了一半.结论 健康体检者尤其是心、脑、肾病患者,在体检前的2~3d一定要停用VitC和禁食含VitC类水果.临床医师应高度重视检验结果的检测方法和体检者还原物质的摄入情况,以及血中存在的还原物质累加量对血糖值影响的程度,以便排除干扰,准确判断结果和正确治疗.
作者:张娅琴;张雅稚;曹君华 刊期: 2010年第12期
目的 探讨我国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GMP)物料管理内容的变化及其发展动向.方法 采用比较研究的方法,对我国药品GMP专家修订稿与现行药品GMP物料管理内容进行比较分析;同时对比欧盟、世界卫生组织、美国等国家和组织药品GMP的相关规定,探讨我国药品GMP物料管理的发展水平.结果与结论 我国在修订药品GMP时,强化了物料管理,增强了规范的可操作性,已接近世界先进水平.
作者:高洁;李海剑;宋丽丽 刊期: 2010年第12期
目的 采用两个波长分别测定阿替洛尔的有关物质,并对结果进行分析.方法 采用高效液相色谱(HPLC)法,色谱柱为十八烷基硅烷键合胶柱,以磷酸盐缓冲液(取磷酸二氢钾6.8 g,加水溶解并稀释至1000 mL,用磷酸调PH至3.0)700 mL、加甲醇300 mL与辛烷磺酸钠1.30 g混匀作为流动相,检测波长为226 nm或275 nm,流速为1.0 mL/min.分别在两个波长处测定有关物质.结果 在226nm波长处所测得的数据准确,误差小.结论 在226 nm波长处测定阿替洛尔有关物质,可更有效地控制产品的质量.
作者:刘红莉;姜建国;宋更申;马钱钱 刊期: 2010年第12期
目的 促进医疗机构临床药师制的建立,保障临床合理用药.方法 从临床药师的培养、角色和职责定位等方面,分析医疗机构建立临床药师制面临的问题.结果与结论 培养高素质的临床药师队伍、准确定位临床药师角色以及明确临床药师职责是建立临床药师制必须解决的问题.
作者:孟锐;王丽娟;程龙;张国睿 刊期: 2010年第12期
目的 观察黄芪注射液与丹参注射液合用治疗慢性肝炎肝硬化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122例慢性肝炎肝硬化患者随机分为3组,治疗组43例用黄芪注射液联合丹参注射液静脉滴注,丹参组38例用丹参注射液静脉滴注,益肝灵组41例口服益肝灵治疗,均以3个月为1个疗程.结果 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0.70%,丹参组为86.84%,益肝灵组为82.93%,3组间总有效率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黄芪注射液联合丹参注射液治疗慢性肝炎肝硬化可降低丙氨酸氨基转移酶和血清总胆红素水平,对提高血浆白蛋白有明显疗效.
作者:易善华;李永福 刊期: 2010年第12期
目的 建立测定双氯芬酸钠喷雾剂中主药含量的高效液相色谱(HPLC)法.方法 色谱柱为C18柱(250 mm×4.6 mm,5μm),流动相为甲醇-水-冰醋酸(80:20:0.8),流速为1.0 mL/min,柱温为室温,检测波长为284 nm.结果 双氯芬酸钠质量浓度在20~70μg/mL范围内与峰面积线性关系良好,r=0.999 9(n=6).平均加样回收率为100.56%,RSD=0.86%(n=6).结论 HPLC法简便、快速、准确、专属性强,可用于双氯芬酸钠喷雾剂的含量测定.
作者:杨青;彭亚玲 刊期: 2010年第12期
目的 探讨腹腔与胆道感染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和头孢菌素酶(AmpC酶)大肠埃希菌的耐药性.方法 采用改良三维试验法检测80株大肠埃希菌产ESBLs和AmpC酶的情况,并采用纸片扩散(K-B)法检测大肠埃希菌对16种抗生素的耐药率.结果 从80株临床分离的大肠埃希菌中检出单产ESBLs 25株,单产AmpC酶8株,同时产AmpC酶和ESBLs4株,检出率分别为31.25%,10.00%,5.00%.产酶菌株对抗生素的耐药率均高于不产酶菌株(除哌拉西林他巴唑外).结论 腹腔与胆道感染大肠埃希菌对β-内酰胺类抗生素耐药的主要原因是产AmpC酶和ESBLs,对产酶菌株临床经验用药应首选碳青霉烯类抗生素.
作者:王忠义 刊期: 2010年第12期
目的 综述国内外近年来对牛蒡子防治糖尿病的研究进展.方法 查阅近年来相关的文献资料,加以分析总结.结果 多项研究证明,牛蒡子可有效控制血糖,不良反应相对较少.结论 应进一步探索牛蒡子的作用机制,开发其在糖尿病治疗领域的治疗前景.
作者:郑曦孜;伍彬 刊期: 2010年第12期
目的 为防范食物中毒事件提供参考.方法 分析1起某医院职工集体聚餐引发鼠伤寒沙门菌食物中毒事件的调查资料.结果与结论 有关人员及时向当地卫生监督部门报告,调查人员全面取证留样、缜密调查分析,对于食物中毒的判断和认定至关重要.
作者:舒开奎 刊期: 2010年第12期
立足于我国医药第三终端的特点,结合四川蜀中制药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蜀中制药)成功的营销策略,从产品策略、渠道策略、终端推广及广告促销策略等方面,就中小型医药企业如何开拓医药第三终端的营销策略提出了一些建议.
作者:汪波 刊期: 2010年第12期
据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网站信息,6月11日,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边振甲副局长在北京出席第二届中国食品安全高层论坛时提出,要狠抓监管保安全、推动诚信促安全,不断推进餐饮服务企业诚信体系建设和食品安全责任体系建设,不断提高我国餐饮服务食品安全保障水平.
作者:《中国药业》编辑部 刊期: 2010年第12期
目的 建立测定大鼠血浆中牡荆素鼠李糖苷质量浓度的反相高效液相色谱(RP-HPLC)法.方法 以四氢呋喃-乙腈-0.5%冰醋酸(20:2.5:77.5)为流动相,血浆样品经简单的甲醇沉淀蛋白后,采用RP-HPLC法测定.结果 血浆中牡荆素鼠李糖苷质量浓度的线性范围为0.2~80.0μg/mL,平均相对回收率为89.27%~98.25%,日内和日间精密度的RSD均小于10.79%,低检测限为50ng/mL.结论 建立的RP-HPLC法简便快速、灵敏度高,适用于牡荆素鼠李糖苷的药代动力学研究.
作者:张锋 刊期: 2010年第12期
目的 评价儿科门诊抗菌药物使用情况,为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提供依据.方法 对2009年1~6月儿科门诊处方中抗菌药物的品种、使用率、合理用药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抗菌药物使用率为68.02%,抗菌药物联用率为37.02%,头孢菌素类使用率占首位,其次为大环内酯类;单药使用率占首位的是阿奇霉素注射液.结论 抗菌药物使用较合理,但使用率和使用级别较高,病原学送检率低.监控和规范小儿抗菌药物的合理应用非常重要.
作者:白帮富;陶嫦娟 刊期: 2010年第12期
目的 介绍格列喹酮的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方法 从丽水市中心医院的<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中检索近年来国内有关研究文献并进行分析、归纳.结果 格列喹酮对糖尿病具有良好的降血糖作用,对肾功能影响较小且有一定的保护作用.结论 格列喹酮是一类适合老年糖尿病患者的第2代磺酰脲类药物.
作者:苏艾华;廖彩霞 刊期: 2010年第12期
目的 建立养血通络片的质量控制方法.方法 采用薄层色谱(TLC)法对制剂中五指毛桃、何首乌和威灵仙进行定性鉴别;采用高效液相色谱(HPLC)法对制剂中主要成分表儿茶素进行含量测定.结果 薄层色谱图中斑点清晰,阴性对照品溶液无干扰.HPLC法精密度、重现性良好,表儿茶素进样量在0.040 8~1.02μg范围内与峰面积呈良好线性关系(r=0.999 8),加样回收率为99.21%,RSD为1.09%(n=6).结论 该法可有效控制养血通络片的质量.
作者:陈华;何锦钧 刊期: 2010年第12期
老年性痴呆是一种渐进性中枢神经退行性疾病,患者认知功能明显下降且伴有严重的行为异常,是危害人类健康的一大综合征.该文就其治疗药物研究进展作一综述,包括免疫治疗药物、作用于胆碱系统的药物、脑代谢改善药、钙离子拮抗剂、神经细胞营养物等.
作者:任汝仙 刊期: 2010年第12期
目的 研究鲍曼不动杆菌的医院感染分布特征及其对常见抗生素的耐药性.方法 采用回顾性方法统计分析206株鲍曼不动杆菌的标本来源、感染科室分布及耐药状况.结果 206株鲍曼不动杆菌中,来自痰液154株(74.76%),来源于咽拭子18株(8.74%)及伤口分泌物15株(7.28%);感染科室分别为呼吸内科64株(31.07%),重症监护病房(ICU)35株(16.99%),血液内科30株(14.56%).药物敏感试验结果显示,鲍曼不动杆菌对β-内酰胺类、氨基苷类、喹诺酮类均有较高的耐药性,而对碳青酶烯类、β-内酰胺类及含酶抑制剂复合药物较敏感,其中敏感的是亚胺培南(91.8%),其次是美罗培南(84.5%).结论 鲍曼不动杆菌临床分离株多来自于痰液标本和呼吸科病房,对多种抗菌药物的耐药率较高,临床应加强对鲍曼不动杆菌耐药性的监控并防治耐药菌株的传播流行.
作者:汤桂丽 刊期: 2010年第1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