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关于高职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几点思考

何宪平;鲁挥;邢国荣;黄信全;李佳敏;黄霞丽

关键词:高职生, 心理健康教育, 对策
摘要:归纳高职生常见的心理健康问题,强调心理健康教育的必要性,提出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途径.
卫生职业教育杂志相关文献
  • 海产品(鲜虾)中甲醛的测定

    甲醛具有杀茵和防腐能力,可作为外科器械的消毒剂和保存生物标本的防腐剂.但甲醛损害人的中枢神经系统,不能作食品的防腐剂.介绍乙酰丙酮法测鲜虾中甲醛的方法,并且这种方法能应用于其它海产品中甲醛的测定.

    作者:王淑颖 刊期: 2006年第17期

  • 本科护理学类专业药理学教材的实际应用

    全国高等医学院校统编药理学教材用于我校2004级四年制护理本科教学.此教材突出了护理特色,注重实用性,实际应用效果良好.但大的问题在于学时缩减后教学内容需重新安排,通过某些章节不在理论课上介绍、突出代表药和临床常用药、用药护理要点以总结形式介绍等方法,解决此问题.

    作者:王君;李笑萍 刊期: 2006年第17期

  • 论高职高专学生工作队伍的建设

    以在校学生8 000人为例,对高职高专学生工作队伍建设的指导思想、队伍建设、定岗定编和工作思路等方面做全面论述.

    作者:王立国;杨敬博;何国珍 刊期: 2006年第17期

  • 植入性胎盘8例临床分析

    目的 探讨植入性胎盘的发病率、诊断、保守治疗和预防.方法 回顾分析7年来我院8例植入性胎盘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应用甲氨喋呤保守治疗,本资料中7例均痊愈出院,1例切除子宫后痊愈出院.结论 植入性胎盘常导致严重出血、子宫穿孔和继发感染,故子宫切除率和围产期发病率高,甚至威胁产妇的生命,应用甲氨喋呤保守治疗,可降低子宫切除率及产后并发症的发生.

    作者:尚宇翔;王慧峰 刊期: 2006年第17期

  • 网络语言形成语言代沟

    网络语言代表了一定的互联网文化,它广泛地出现在聊天、论坛(BBS)等各种互联网应用场合,并渗透到现实生活中,对我们的生活产生了一定影响.

    作者:徐芳 刊期: 2006年第17期

  • 甘肃省武威市恶性肿瘤发病特征研究

    目的 探讨恶性肿瘤的流行特征,为病因假说提供线索,并对癌症预防提供依据.方法 通过建立恶性肿瘤登记报告制度获取发病资料,按<中国恶性肿瘤登记工作指导手册>介绍的方法计算中国人口调整率(中调率)、世界人口调整率(世调率)、35~64岁世界人口截缩调整率(截缩率)、0~74岁累积率(累积率)等统计指标.结果 2001~2005年恶性肿瘤年平均粗发病率为229.32/10万,中调率为202.32/10万,世调率为262.74/10万,截缩率为522.03/10万,累积率为39.17%.性比值(男/女)为1.92.年龄性别发病率有随年龄增长而升高的趋势.男性前9位恶性肿瘤依次为胃癌、食管癌、肺癌、大肠癌、肝癌、恶性淋巴瘤、白血病、胆囊及肝外胆管癌、胰腺癌;女性前11位恶性肿瘤依次为胃癌、食管癌、乳腺癌、肺癌、大肠癌、宫颈癌、肝癌、胆囊及肝外胆管癌、恶性淋巴瘤、白血病、胰腺癌.结论 武威市恶性肿瘤发病率呈上升趋势,胃癌、食管癌男女均居前1、2位.

    作者:罗好曾;米登海;党有权;张太平;李进学 刊期: 2006年第17期

  • 眼视光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探讨

    目前我国正处于近视高发期,眼镜市场的需求巨大,而相应的眼视光技术专业人才却很短缺.我国加入WT0和职业资格认证制度的实施,给高职高专医科院校开展眼视光技术职业教育带来了机遇.面对这一新形势,我们的专业如何建设、课程如何改革、师资如何培养、教材如何建设,如何培养具有眼科视光学专门知识的从事医学验光、眼镜定配技术及眼镜行业经营管理工作需要的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高级应用型眼视光技术人才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作者:付子芳 刊期: 2006年第17期

  • 浅谈高校体育课中促进学生发展的措施

    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学生的发展受到普遍重视.高校体育课对学生发展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在教育实践的基础上,结合教育改革的相关理论,对高校学生在体育课中所表现出来的特征进行定性分析,并对促进学生发展的措施进行探讨.

    作者:张玉宝 刊期: 2006年第17期

  • 我院医学影像存档与传输系统的建设及应用体会

    在我院医学影像存档与传输系统(PACS)的建设及应用中体会到PACS的建设应遵循实用性、整体性、科学性、扩展性、一致性、安全性等原则.分规划、安装和调试、验收实验、安装后的维修和质量保证4步进行.

    作者:章宏;田荣华;刘志刚 刊期: 2006年第17期

  • 初探网络学习环境的构建

    探讨网络学习环境的构建.学习环境是学生的学与教师的教的整合,将网络引入教与学是一种趋势,将多媒体教材放置到网络上,让学生即时进行学习活动,这样的学习环境对于学生及教师而言,沟通及时、方式多元、资源充足,有力改善了学习环境.

    作者:张红 刊期: 2006年第17期

  • 如何上好护理技术的第一课

    众所周知,护理技术课程的实践操作多,约占总课程的2/3以上.护理技术第一章,按教学大纲要求安排10个学时(其中理论1学时,实践操作9学时),而在这一章就有医院的组织结构、门诊部(一般门诊、急诊门诊)和病区(病区环境、铺床)3部分内容.我们认为这一章节理论讲授1学时是远远不够的.虽然在护理概论的课程中已有南丁格尔开创护理事业和护士素质等内容,但是学生还没有真正接触到实践操作这一内容,他们对护理知识一无所知或知之甚少,这给教学带来一定的困难.

    作者:陈美华 刊期: 2006年第17期

  • 多媒体在组织胚胎学教学中的应用

    阐述多媒体教学在组织胚胎学教学中的应用以及如何处理好与传统教学之间的关系.

    作者:马文樵 刊期: 2006年第17期

  • 静脉滴注庆大霉素致过敏性休克1例

    庆大霉素至今应用仍十分广泛.因其所引起的过敏性休克十分少见,故不易引起医务人员的重视.现将我院在治疗皮肤病使用庆大霉素时引起的1例过敏性休克报告如下.

    作者:周庆琳 刊期: 2006年第17期

  • 浅谈班主任利用手机短信交流的作用

    作为一名班主任,要解决学生思想上的很多问题,免不了要经常与学生谈话.但是,选择什么样的谈话方式,则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结合近几年班主任工作实践,笔者认为与学生进行相互间的手机短信交流是做好学生思想工作的有效途径之一.

    作者:董小文;余尚昆 刊期: 2006年第17期

  • 加强和改进医学院校七年制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与探索

    针对医学院校七年制学生的思想特点,分析加强和改进七年制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必要性,探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新思路、新方法.

    作者:王芳;李连宏;姜林林 刊期: 2006年第17期

  • 英护试验班学生心理调查及思考

    通过对我校2004级英语护理专业学生进行心理问卷调查,发现试验班学生心理存在问题;将其与普通英护班学生进行对比,以找出差距及问题存在的原因.建议及时疏导,加强管理,提高我校试验班的成功率.

    作者:刘慧 刊期: 2006年第17期

  • 护生心理健康状况与人格因素分析

    目的 了解护生心理健康状况与人格因素的关系.方法 采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及艾森克人格问卷(EPQ)对431名在校护生进行调查,并进行相关分析.结果 护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显著低于全国常模(P<0.001).主要心理问题为强迫、人际关系敏感、抑郁、偏执和敌对.心理问题与人格倾向性、情绪稳定性有显著的相关关系,人格倾向为内向者、情绪稳定性差者心理问题发生比例高.结论 护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与人格因素呈显著统计学相关.

    作者:许玉兰;沈訚;吴艾鸣 刊期: 2006年第17期

  • 使用cDNA PCR-文库技术扩增感兴趣样品的cDNA

    在病理学研究中对病变组织和正常组织进行基因表达差异的分析,可能获得与疾病发生发展相关联的致病基因.

    作者:杨明亮;侯力 刊期: 2006年第17期

  • 甘肃省近年来高剖宫产率原由探究

    目的 了解甘肃省8家医院住院分娩中剖宫产率变化趋势,分析高剖宫产率发生的原因,探讨降低剖宫产率的对策.方法 选取甘肃省1998~2002年8家医院5年的住院分娩资料,共计29 051份,对所有数据用SPSS10.0统计软件进行剖宫产率、剖宫产适应证分析.结果 5年中甘肃省8家医院住院分娩剖宫产率呈逐年上升趋势,剖富产适应证中社会因素也呈现逐年增高迹象,不同类型医院剖宫产率尤以省妇幼保健医院增长速度快.结论 高割宫产率的原因诸多,与医患双方均有关系,降低剖宫产率应从医惠双方、多层面的专题健康教育着手.

    作者:赵琳蕾;金萍 刊期: 2006年第17期

  • 口试考核法在护理技术教学中的应用

    目的 探索在护理技术教学中使用口试考核法,更好地发挥考核的功能,以培养符合社会需要的具有综合能力的高素质护理人才.方法 把2个情况基本相同的班级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在护理技术教学中,对实验组在传统考核的基础上使用口试考核法,并进行问卷调查和成绩分析比较.结果 实验组护生理论及操作考试成绩均优于对照组(P<0.01).结论 运用口试考核法,有利于护生从不愿学习和被动学习转变为愿意学习和主动学习,有利于提高护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有利于培养护生良好的职业行为.

    作者:陈香娟 刊期: 2006年第17期

卫生职业教育杂志

卫生职业教育杂志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科教司;甘肃省卫生厅

主办:甘肃省医学科学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