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宝华;颜令义;王铁军
目的:研制石淋通薄膜包衣片,提高其稳定性.方法:以加速试验比较石淋通薄膜包衣片与糖衣片的稳定性.结果:与传统的糖衣片比较,石淋通薄膜包衣片可以明显缩短崩解时限,加速试验结果显示其稳定性良好.结论:石淋通薄膜包衣片吸收快、疗效好,无不良反应.
作者:张宝华;颜令义;王铁军 刊期: 2006年第01期
目的:建立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法(RP-HPLC法)以测定浓维磷糖浆中主要成分咖啡因的含量,控制其质量.方法:色谱柱为AgilentHypersil ODS C18柱(4.6 mm×150 mm,5 μm),流动相为甲醇-水(80:20),检测波长为272 nm.结果:咖啡因的线性范围为0.155 2~1.241 6μg,r=1.000 0,平均回收率为99.3%,RSD=0.97%(n=6).结论:RP-HPLC法快速、简单、准确、重现性好.
作者:陈运动 刊期: 2006年第01期
发根农杆菌可转化药用植物而获得毛状根,毛状根在离体培养条件下表现出快速、大量合成代谢产物的能力.近年来许多珍贵药材面临着资源受限的状况,甚至濒临灭绝的危险,因此Ri质粒及其发根培养系统因其在有价值的次生代谢产物生产方面的优越性而被广泛重视,并成为药用资源植物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之一.该文介绍了发根农杆菌转化药用植物的机制、感染植物的方法、影响遗传转化的因素、毛状根的培养以及获得药用植物次生代谢产物等方面的研究.
作者:闫玉清;汪洋;朱绿松;孙娣;曲敏;徐香玲 刊期: 2006年第01期
目的:观察咖啡酸锗对小鼠子宫颈癌14号(U14)的作用.方法:以无菌生理盐水按1:3稀释,调整细胞数约为2.08×109个/L,于每只小鼠右肢皮下接种0.2 mL U14,以咖啡酸锗高、中、低3个剂量连续给药10 d,以生理盐水组为模型对照组,计算各剂量组对U14的抑制率.结果:咖啡酸锗高、中剂量对U14有较好的抑制率,低剂量也有一定的抑制作用,且给药前后小鼠体重明显增加.结论:咖啡酸锗对小鼠U14有抑制作用,且毒性很小.
作者:陈晓东;叶连宝;黄桂林;肖纯 刊期: 2006年第01期
目的:分析肾移植患者术后环孢素A(CsA)血药浓度与剂量、疗效的关系.方法:采用荧光偏振免疫法(FPIA)对70例肾移植患者进行251次CsA全血药物浓度测定.结果:肾移植术后不同时间段CsA血药谷浓度0~3个月时为(336.99±224.89)ng/mL,3~6个月为(252.07±113.71)ng/mL, 6~12个月为(195.83±105.11)ng/mL,1~2年为(179.64±85.48)ng/mL,2年以上则为(144.95±55.68)ng/mL.结论:CsA药物浓度的跟踪检测对观察肾移植术后的排异反应、减少药物不良反应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作者:尹玉琴;刘勇;徐贵丽 刊期: 2006年第01期
根据对中国医药行业传统流程的分析和对现代流程的研究,全面介绍药品现代流程的内容和特征,指出中国医药行业从传统流程向现代流程转变是战略方向.
作者:廖春江;许岩;李朝霞 刊期: 2006年第01期
通过查阅近年来有关丹参的文献资料,概述了丹参的有效成分、药理作用和临床应用的研究进展.丹参具有抑制动脉粥样硬化、减少心肌耗氧量、抗肝纤维化、抗消化性溃疡、抗菌消炎及抗肿瘤等作用,在临床上有较广泛的应用,对丹参抗肿瘤作用的临床作用还有待深入研究,但前景广阔.
作者:付辛芳;刘晓红 刊期: 2006年第01期
目的:综述阿昔洛韦不良反应的新进展,指导临床合理用药.方法:查阅近年有关阿昔洛韦不良反应的报道,并进行分析、归纳和总结.结果与结论:临床新发现并报道的阿昔洛韦的不良反应有固定性药疹、药物性红斑、皮炎、过敏性休克、药物性肝炎、急性肾功能衰竭、尿路刺激、双下肢麻痹、喉麻痹、呛咳、腹绞痛等,应引起临床重视.
作者:王静;赵睿;袁浩宇 刊期: 2006年第01期
目的:正确区别党参与明党参,防止混用,确保临床用药安全有效.方法:对两原植物形态、性状分别辨析描述,并作显微、理化鉴别.结果:两种药材在原植物、性状、显微特征、化学成分等方面均有区别.结论:党参和明党参区别明显,不可混用.
作者:仲开德 刊期: 2006年第01期
目的:探讨金刚藤皂苷提取的佳条件.方法:采用正交设计法,以加水量、浸泡时间、煎提时间为可变因素,选用L9(34)表进行试验.结果:佳提取条件为加水量10倍、浸泡1 h、煎提3次,第1次3 h,第2,3次各2 h.结论:该法适合于制剂生产.
作者:陈世虎;杨滋渊;呼延玲 刊期: 2006年第01期
目的:评价喷昔洛韦注射液的安全性.方法:采用溶血试验、静脉血管刺激试验、全身过敏试验方法进行动物实验研究.结果:浓度为0.5 mg/mL喷昔洛韦注射液无溶血现象,无过敏反应现象,对静脉血管无刺激反应.结论:浓度为0.5 mg/mL喷昔洛韦注射液在拟定的实验条件下是安全的.
作者:吴小妹;张鸿炼 刊期: 2006年第01期
目的:介绍中药新型给药系统的研究进展情况.方法:广泛查阅有关资料,综述新型给药系统在天然药物和中药制荆中的应用.结果:目前中药新型给药系统研究主要集中在口服缓控释、靶向、透皮给药系统3个方面.结论:应加强对中药新型给药系统的应用研究.
作者:王静;袁浩宇;李明芬 刊期: 2006年第01期
分析儿童药品市场的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并针对这些问题,提出建议和改进措施.
作者:邢花;富丽娟;董丽;曹洪 刊期: 2006年第01期
食品药品监管部门应树立城乡并重的观念,把城市和农村的食品药品监管工作作为一个有机的整体,建立布局合理、结构优化的城乡食品药品监管格局,尤其要着力于强化农村和城乡结合部地区薄弱环节、薄弱领域、薄弱地区的监管,发挥城市监管的优势和示范、带动、辐射作用,以城带乡,使城乡之间相互促进,协同配合,同步发展.
作者:厉茂棠 刊期: 2006年第01期
目的:验证有机溶剂残留量测定方法的可靠性.方法:分别对有关样品及有机溶剂进行验证试验.结果:试验数据均在规定的范围之内.结论:该实验设计的有机溶剂残留量测定方法准确、可靠.
作者:何卫民 刊期: 2006年第01期
旅游药品市场不仅具有一般药品市场的共性,又有消费对象偏重于流动性很大的游客的特殊性,因而市场监管存在相当的难度.
作者:曾松兰 刊期: 2006年第01期
目的:建立天年合剂总多糖的含量测定及薄层色谱鉴别方法.方法:运用薄层色谱法鉴别其多糖,并用苯酚-硫酸法测定其含量.结果:薄层色谱的斑点清晰、重现性好,含量测定的平均回收率为98.68%(n=6),方法精密度RSD为1.02%(n=6).结论:该方法操作简便、准确,可作为含多糖制剂的质量控制方法之一.
作者:李毅;赵淑芝;周淑芳;钟华 刊期: 2006年第01期
目的:为我国中医药国际化发展提供参考.方法:分析我国中医药国际化发展面临的机遇、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提出相应策略.结果与结论:我国中医药国际化发展机遇和挑战并存,只要我们看清形势,积极采取措施应对,中医药国际化发展一定能够实现.
作者:何文威;李野 刊期: 2006年第01期
目的:建立反相高效液相色谱外标法,测定苯巴比妥与卡马西平的血药浓度.方法:选用醋酸乙酯为萃取溶剂,采用外标法进行含量测定.色谱柱为Symmetry C18柱(4.6 mm ×150 mm,5.0μm),流动相为甲醇-水(50:50),流速为1 mL/min,检测波长为254 nm.结果:苯巴比妥与卡马西平线性范围分别为1~100μg/mL和1~50μg/mL,平均回收率分别为99.95%和99.65%,日内、日间RSD均小于5%,标准曲线相关性良好.结论:该法简便、经济,结果准确,适合临床应用.
作者:陈方亮;程亚军;丁丁 刊期: 2006年第01期
分析我国生物医药外包市场的优势、劣势、存在的机遇与受到的威胁,探讨我国生物医药外包发展战略.
作者:刘慧;胡天佑 刊期: 2006年第0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