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建子;张志豪;唐蕾;林婉贞;叶毅芳
目的:考察转移因子保存在不同温度、不同时间条件下的稳定性.方法:将转移因子分别放于4℃,22℃和37℃环境中,并于4℃保存1,2,2.5,3年,22℃保存1~6个月,37℃保存1~3个月,进行稳定性考察.结果:转移因子在4℃保存2年、22℃保存6个月、37℃保存3个月后生物学活性并未降低.结论:转移因子稳定性良好.
作者:李华;谢忠平;柯华昕;沈冬 刊期: 2006年第02期
目的:观察干扰素治疗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CHB)的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方法:选择82例CHB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52例)予α-2b干扰素(600万U肌肉注射,隔日1次)治疗,对照组(30例)每天给予甘利欣胶囊、凯西莱片等常规保肝药物治疗,疗程均为12周,观察乙型肝炎病毒DNA(HBV-DNA)、血清乙型肝炎病毒e抗原(HBeAg)、肝功能、血常规的变化及不良反应.结果:治疗结束时,治疗组与对照组HBeAg转阴率分别为42.3%,3.3%,HBV-DNA转阴率分别为55.8%,3.3%;治疗组停药12周后HBeAg,HBV-DNA转阴率分别为38.5%,40.4%;两组病毒的应答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α-2b干扰素冲击疗法能促进HBeAg,HBV-DNA转阴,改善临床症状.
作者:余浩东;李泽贵 刊期: 2006年第02期
目的:建立丹桃颗粒剂中原儿茶醛的含量测定方法,以控制该产品的质量.方法: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色谱柱为Altima C18柱(250 mm×4.6 mm,5μm),柱温为35℃,流动相为甲醇-0.1%磷酸溶液(30:70),流速为1.0 mL/min,检测波长为279 nm.结果:原儿茶醛进样量在0.040 48~0.404 8μg范围内与峰面积有良好的线性关系(r=0.999 9),平均加样回收率为100.12%,RSD为1.71%.结论:该方法简便易行、准确可靠,可用于丹桃颗粒剂的质量控制.
作者:童荣生 刊期: 2006年第02期
目的:掌握病原菌分布情况,监测细菌耐药性变化,为临床合理、有效地使用抗生素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军事医学科学院附属医院2002-2004年抗生素的药物敏感试验资料.结果:在过去的12年中,细菌对抗生素的敏感率发生了很大变化.结论:应当熟悉抗生素特性,做好细菌耐药性监测工作,慎重选用,控制耐药菌株增长.
作者:左秀萍;王世岭;李秀青;陈珊珊;吴坤 刊期: 2006年第02期
目的:分析长江流域医院用药信息网中重庆地区18家入网医院钙通道阻滞剂近4年的应用状况,为该类药物的生产、销售和临床应用提供参考.方法:采用DDD分析法和金额排序法,对18家医院2001-2004年钙通道阻滞的消耗品种、金额、DDDs和DDC进行统计分析.结果:4年间重庆地区钙通道阻滞剂居购入金额前5位的是硝苯地平、氨氯地平、非洛地平、尼莫地平、氟桂利嗪,且氨氯地平和硝苯地平的DDDs逐年上升;氨氯地平、氟桂利嗪和尼卡地平的DDC值逐年下降,硝苯地平的DDC值逐年上升.结论:钙通道阻滞剂临床应用多年,其作用已为临床所证实,特别是第3代钙通道阻滞剂氨氯地平的应用前景十分光明.
作者:向萍 刊期: 2006年第02期
对防治心血管疾病的复方制剂的组成及前景进行介绍,以供临床参考.复方制剂设想为含有1种他汀类药物、3种降血压药物、叶酸和阿司匹林的一种药片,每日一片给所有心脑血管病患者和55岁以上无心脑血管病史的人服用,其治疗和预防心血管病的有效性高,不良反应少见,临床应用前景比较乐观.
作者:陈容清;谭礼蓉 刊期: 2006年第02期
目的:研究两厂家产奥美拉唑肠溶胶囊在正常人体的药代动力学与生物等效性.方法:将18名健康男性志愿受试者随机交叉口服40mg奥美拉唑肠溶胶囊受试制剂和参比制剂后,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以卡马西平为内标,测定奥美拉唑的血浆药物浓度.结果:受试和参比制剂均符合一级吸收开放性一室模型,主要药代动力学参数0~12 h药-时曲线下面积(AUC0-12)分别为(2 719.9±1 551.7),(2 820.8±1 668.1)ng·h/mL,峰浓度(Cmax)分别为(820.1±420.1),(760.0±415.4)ng/mL,达峰时间(Tmax)分别为(2.4±0.6),(2.5±0.6)h,血浆半衰期(t1/2)分别为(2.2±0.8),(2.4±0.9)h.相对生物利用度为(99.69±13.51)%.结论:两种奥美拉唑肠溶胶囊为生物等效制剂.
作者:刘吉祥;曾建国;张毕奎;阳利龙 刊期: 2006年第02期
目的:建立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青木香中马兜铃酸A的含量.方法:岛津ODS色谱柱(150 mm×6 mm,5μm),流动相为甲醇-水-磷酸(60:40:0.1),检测波长为319 nm,流速为1.0 mL/min.结果:平均回收率为100.3%,RSD=1.1%,线性范围为0.264~1.320μg,r=0.999 9.结论:高效液相色谱法方便、快速、准确.
作者:赵慧;陈涛;杨秀丽 刊期: 2006年第02期
介绍药品直销概念及其影响因素,分析当前我国药品直销的现状,探讨发展药品直销的思路,指出药品直销在我国有一定发展前景.
作者:邢花;董丽;王丹;邵华 刊期: 2006年第02期
目的:研究五虎壳聚糖凝胶剂的制备方法与临床应用.方法:含挥发油的药材采用蒸馏法提取挥发油,其他药材采用水煎煮法提取,以壳聚糖为凝胶材料制备五虎壳聚糖凝胶剂;用薄层层析法进行鉴别,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含量.结果:该凝胶剂制备工艺简单,质量控制方法可行,临床疗效可靠.结论:该制剂符合<中国药典>凝胶剂项下有关规定.
作者:王志朝;孙卓琳;刘祖雄;余敦良 刊期: 2006年第02期
以时间为序,对我国早期、新中国成立后和改革开放后三个历史阶段的国家药物创新体系的历史演进进行分析,以总结历史经验,促进我国国家药物创新体系的进一步完善和发展.
作者:曲凤宏;黄泰康 刊期: 2006年第02期
目的:考察红霉素对胺碘酮体内消除速率常数的影响.方法:以兔为实验对象,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单用及合用红霉素后胺碘酮的血药浓度.结果:合用红霉素对胺碘酮的体内消除速率常数的影响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在此试验条件下,合用红霉素不影响胺碘酮的体内消除速率常数.
作者:林玳;顾卓珺;吴晓薇;王琼芬;童立年 刊期: 2006年第02期
目的:观察利培酮对氯氮平血药浓度的影响及两药联用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对28例原服用氯氮平的难治性精神分裂症患者合并利培酮治疗4周,分别于联合用药前及联合用药2周末、4周末时测定氯氮平血药浓度,同时进行简明精神病评定量表(BPRS)和不良反应症状量表(TESS)评定.结果:合用利培酮后,氯氮平血药浓度无明显升高,BPRS评分明显降低(P<0.01),起效快,TESS评分无明显变化(P>0.05).不良反应主要为静坐不能、视力模糊.结论:利培酮对氯氮平血药浓度无明显影响,两药联用能增加疗效,安全性高.
作者:宋伟明;史尧胜;吴向平;高树贵;龚坚 刊期: 2006年第02期
目的:制订医院制剂骨伤外洗剂壹号的质量标准.方法:用显微鉴别法及薄层色谱法对处方中的主要成分进行定性鉴别.结果:该方法能准确地鉴别出桂枝、当归两味药,而且试验所用仪器、试剂简单,操作时间较短,符合医院制剂室药检工作的实际情况,可行性好.结论:该方法能有效控制骨伤外洗剂壹号的质量.
作者:柯颖川;彭天吉 刊期: 2006年第02期
作者:黄杰;卢锡奂 刊期: 2006年第02期
目的:探讨胃痛宁胶囊治疗胃溃疡的作用机制.方法:复制大鼠胃溃疡模型,运用免疫组织化学法和原位杂交检测胃黏膜细胞bcl-2,bax基因蛋白和mRNA表达的影响.结果:胃痛宁胶囊组bcl-2基因蛋白和mRNA表达强度,7 d后明显高于模型组和胃乐组,14 d后无明显差异;bax基因蛋白和mRNA表达强度7 d后明显高于模型组和胃乐组,与正常组无显著性差异,14 d后的比值均有所恢复.结论:胃痛宁胶囊能显著提高胃黏膜细胞bcl-2基因蛋白和mRNA的表达强度,调节bcl-2和bax的比值,使其恢复正常的动态平衡.
作者:李佃贵;李瑞东;刘金里;李晓荟;顾洁;李刚 刊期: 2006年第02期
作者:《中国药业》编辑部 刊期: 2006年第02期
目的:了解医院门诊退药情况,减少医院门诊退药现象.方法:对某三甲医院门诊退药情况进行统计分析,找出原因和处理方法.结果与结论:为保证患者用药安全,药品一经发出,一般不得退换,如系医院责任或患者无法抗拒的特殊原因,在确保药品质量的前提下可考虑退药.
作者:周清武 刊期: 2006年第02期
目的:建立醋酸洗必泰含漱剂中醋酸洗必泰的含量测定方法.方法:采用紫外分光光度法,以乙醇为溶剂,测定波长为(259±1)nm.结果:醋酸洗必泰浓度在3.0~15.0μg/mL范围内和吸收度有良好线性关系,回归方程为A=0.060 78 C-0.001 21,r=0.999 8(n=7),平均回收率为99.78%,RSD=0.43%(n=5).结论:该方法灵敏度高、操作简便、专属性好、重现性好,可用于该制剂的质量控制.
作者:黎俊华 刊期: 2006年第02期
目的:建立抑痤凝胶剂中甲硝唑和氯霉素的含量测定方法.方法:采用差示分光光度法,分别以0.1 mol/L的盐酸和水为溶剂,278 nm和320 nm为测定波长,不经分离直接测定两组分含量.结果:被测组分的浓度与吸收度之间有良好的线性关系,r=0.999 5.甲硝唑和氯霉素的平均回收率分别为99.46%和98.79%,RSD分别为0.93%和0.94%.结论:该法简便、快速、重现性好,消除了两组分之间的相互干扰,结果满意.
作者:夏曙辉;张月娟;单夕凤;张燕 刊期: 2006年第0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