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季;周楠;谢晓阳
目的建立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法以测定肤宁乳膏中硝酸益康唑含量.方法色谱柱为Nova Pak C18柱(150 mm×3.9 mm,4 μm),流动相为甲醇-乙腈-水(85:5:10),检测波长为220 nm.结果硝酸益康唑浓度线性范围为49.62~148.87μg/mL,平均回收率为99.4%,RSD=0.78%(n=3).结论该法简便、准确,重现性好,可用于肤宁乳膏的质量控制.
作者:曹健;田华;葛勤;宋光伟;王芳 刊期: 2006年第08期
毛细管电色谱(CEC)将高效毛细管电泳(HPCE)和高效液相色谱(HPLC)两者的优势有机结合起来,是一种新型的微分离技术.在此系统介绍了CEC在分离分析手性对映体上的主要分析方式,并对影响手性分离的主要因素作了介绍.
作者:王也;富同义 刊期: 2006年第08期
目的分析四川省自贡市第一人民医院2003-2005年抗高血压药物的使用情况,为临床合理、经济用药提供参考.方法统计分析3年来抗高血压药物使用的品种、处方数量、用药金额、用药数量、用药频度.结果抗高血压药物品种齐全,其中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ACEI)依那普利的处方数、处方百分比、用药金额、费用百分比排序均居第1位.结论该院抗高血压药物应用跟上了临床发展趋势.
作者:钟辉云;王容良 刊期: 2006年第08期
目的建立了盐酸帕罗西汀片含量测定的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法).方法采用Zorbax SB CN色谱柱,以磷酸盐缓冲液(用三乙胺调节pH=6.0)-乙腈(1:1)为流动相,检测波长为295 nm.结果盐酸帕罗西汀浓度线性范围是60~160μg/mL(r=0.999 9),方法的平均回收率为98.24%,RSD=0.6%.结论HPLC法分离效果良好,结果准确,可用于该产品的含量测定.
作者:李美月;曾海虹 刊期: 2006年第08期
目的建立复方牡蛎合剂的质量控制方法.方法采用薄层色谱法(TLC法)对当归、白芍、丹参进行定性鉴别,用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法)测定丹参中丹参酮ⅡA的含量.结果薄层色谱中斑点清晰,易于识别;丹参酮ⅡA线性范围是0.080 26~0.480 15μg,r=0.997 84(n=6),平均回收率为99.7%,RSD为0.64%(n=6).结论该法简便、重现性好,可用于复方牡蛎合剂的质量控制.
作者:于庆坤;芦珊珊;于桂兰 刊期: 2006年第08期
目的建立绞股蓝总苷胶囊的质量控制标准.方法对制剂中绞股蓝总苷采用薄层色谱法进行定性鉴别,用分光光度法测定含量.结果绞股蓝总苷浓度线性范围是0.008~0.028 mg/mL,r=0.999 4,平均回收率为99.64%,RSD为1.06%.结论质量控制方法准确可靠,简便易行,可用于产品质量检验及生产中的质量控制.
作者:景冬樱;卞俊;宫丽;叶凯 刊期: 2006年第08期
目的研究培菲康微生态制剂中菌株的粘附性能及对致病菌的粘附抑制性能.方法以革兰氏染色法和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法评价3株益生菌分别对HT-29细胞和粘蛋白的粘附性能,与益生菌共孵育后裂解细胞活菌计数法检测益生菌抑制致病菌对HT-29细胞的粘附性能.结果嗜酸乳杆菌、长双歧杆菌和粪肠球菌的粘附指数分别为501.33±38.18,440.67±60.93,163.33±4.16,并可以分别使致病性大肠杆菌粘附率由6.7%下降到2.85%,0.214%,1.9%;使伤寒沙门氏菌粘附率由32.49%下降到16.95%,12.93%,20.33%.结论培菲康微生态制剂中3株益生菌均有不同程度的粘附性能以及抑制致病菌对肠上皮细胞粘附的作用,其中嗜酸乳杆菌的粘附性能好,而长双歧杆菌对致病菌的粘附抑制作用好.
作者:魏银萍;王斌;魏泓 刊期: 2006年第08期
目的研究加替沙星阴道泡腾栓(GVES)的药效学.方法用3种常见致病菌感染豚鼠阴道,再用GVES治疗,治疗后评价药效,包括治疗后病原体转阴率和阴道病变治愈率.结果GVES低、中、高剂量(23.5,47.0,94.0mg/kg)阴道给药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的转阴率分别为90.0%,100%,100%,对大肠杆菌的转阴率分别为95.0%,100%,100%,对淋球菌的转阴率分别为75.0%,95.0%,100%,总有效率分别为81.14%,88.00%,100%.总有效率与环丙沙星(85.71%)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GVES对豚鼠致病菌阴道感染疗效明显.
作者:廖朝峰;胡志军;陈光龙 刊期: 2006年第08期
目的评价莫西沙星片剂治疗下呼吸道感染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将77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38例,口服莫西沙星片400mg,1次/d)与对照组(39例,口服左氧氟沙星片200 mg,2次/d),两组疗程均为7~14 d.结果莫西沙星和左氧氟沙星治疗下呼吸道感染的有效率分别为89.5%和84.6%,细菌清除率分别为92.9%和90.3%,不良反应发生率分别为10.5%和12.8%,两组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莫西沙星片剂治疗下呼吸道感染的疗效、安全性与左氧氟沙星相似.
作者:张伟军;邹晓华;周云芳 刊期: 2006年第08期
目的探讨桑葚中白藜芦醇和白藜芦醇苷的含量测定方法,为桑葚的规模化生产和深加工提供检测依据.方法采用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法(RP-HPLC法),色谱柱为Accusil C18;柱(250 mm×4.6 mm,10μm),流动相为乙腈-水(20:80,V/V),检测波长为305 nm,流速1.0 mL/min,柱温30℃,进样量20μL,理论塔板数以白藜芦醇和白藜芦醇苷计均不少于5 800.结果白藜芦醇和白藜芦醇苷的平均回收率分别为95.7%和95.8%,RSD分别为1.7%和1.8%.结论RP-HPLC法测定桑葚中白藜芦醇和白藜芦醇苷的含量,方法简便可行.
作者:陈诚 刊期: 2006年第08期
目的建立三黄软膏质量控制方法.方法用薄层色谱法对其中黄柏进行定性鉴别,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其中姜黄的含量.结果薄层色谱鉴别方法有良好的重现性、专属性,姜黄在浓度线性范围是7.5~120μg/mL,r=0.999 6,平均回收率为96.10%,RSD=1.67%(n=5).结论该方法简便、准确,可作为该制剂的质量控制方法.
作者:胡晓红 刊期: 2006年第08期
目的提高中风康复胶囊的质量标准.方法采用薄层色谱法鉴别处方中黄芪、红花、丹参.结果色谱斑点清晰,附近无杂质斑点干扰.结论建立的薄层色谱鉴别专属性较强,方法简便、快捷.
作者:聂明华;黄淑君 刊期: 2006年第08期
阿尔茨海默病(AD)是威胁老年人健康的重要疾病,但在治疗上尚无特效药物.当前临床治疗用药分为胆碱能药物、抗炎类药物、神经营养因子、激素类药物、抗氧化剂和神经保护剂,其中胆碱能类药物在缓解或阻止AD进一步恶化中占重要地位.该文简要介绍了不同种类的胆碱能药物在治疗AD中的应用与效果,并分析其应用潜能,以期为进一步开发更有效治疗AD的新药提供参考.
作者:王勇;张忠义;徐峰 刊期: 2006年第08期
目的了解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近两年内门诊口服降血糖药的使用情况及趋势.方法应用金额排序法和DDDs排序法,对该院2004-2005年口服降血糖药的用药金额、主要品种及其DDDs进行统计分析.结果2年来该院口服降血糖药用药金额和DDDs呈上升趋势,常用的降血糖药为二甲双胍、格列齐特和阿卡波糖,国产降血糖药的用药金额增幅明显.结论该院近两年口服降血糖药的应用基本稳定,安全有效、质优价廉的国产降血糖药具有广阔前景.
作者:程钢;张平 刊期: 2006年第08期
目的建立测定化纤口服液中芍药苷含量的方法.方法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以甲醇-0.05 mol/L磷酸二氢钾(30:70)为流动相,紫外检测波长为230 nm.结果各组分分离度良好,精密度试验RSD为0.20%,平均回收率为97.2%.结论高效液相色谱法简单易行,快速准确且分离度好,可用于化纤口服液的含量测定.
作者:陈道振;林海伦 刊期: 2006年第08期
酒精所致严重精神障碍患者的生活完全或基本不能自理,其临床护理问题较多,需特别注意再饮酒、褥疮、生活自理能力下降或丧失、营养缺乏等问题,同时应针对患者的具体情况采用个体化护理措施,作好心理护理,为患者终解除心理依赖奠定基础.
作者:刘昌勇 刊期: 2006年第08期
目的探讨重组干扰素α-2b对抑制尖锐湿疣(CA)复发中的作用.方法对75例确诊为CA的患者均采用电灼除疣,电灼后随机分为治疗组(40例,继以干扰素α-2b局部肌肉注射治疗)和对照组(35例,不用任何药物),随访3个月.结果治愈率治疗组为87.5%,对照组为48.6%,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电灼联合重组干扰素α-2b可有效抑制尖锐湿疣复发.
作者:林兰;杨龙波 刊期: 2006年第08期
目的观察还原型谷胱甘肽(GSH)对酒精性/非酒精性脂肪肝、肝硬化的临床疗效.方法将89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32例)予甘草酸治疗,治疗组(57例)加用GSH 1.8 g静脉滴注,1次/d,疗程20 d.结果治疗组治疗后肝功能指标均有不同程度改善,B超结果显示脂肪肝程度也有明显改善.结论GSH对酒精性/非酒精性脂肪肝、肝硬化有一定的疗效.
作者:程慧桢;沙琪 刊期: 2006年第08期
目的考察替硝唑葡萄糖注射液与4种常用头孢菌素配伍的稳定性.方法在25℃下,0~8 h内观察配伍液的外观、pH值及替硝唑的紫外光谱变化.结果各配伍液外观、pH值及含量均无明显变化,替硝唑的相对百分含量均在97%以上.结论替硝唑葡萄糖注射液与4种常用头孢菌素配伍后8 h内稳定,可配伍使用.
作者:陈琳 刊期: 2006年第08期
目的探讨中心静脉导管治疗恶性胸腔积液的可靠性和临床意义.方法用中心静脉导管对38例恶性胸腔积液患者进行引流,在尽量引流出胸腔积液后向胸腔内注入抗肿瘤药物顺铂.结果38例均一次性穿刺成功,导管保留时间5~20 d,引流量1 600~12 000 mL,平均引流量为(4 500±300)mL.结论方法简便、有效、安全、可靠,引流充分后注入化疗药物可抑制胸腔积液生长.
作者:李季;周楠;谢晓阳 刊期: 2006年第0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