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银生;何竞艳
目的:促进医院药师与患者的沟通,正确指导患者合理用药.方法:论述药师专科化的意义、临床药学、药学监护的关系.分析阻碍药师专业化因素.结果:针对医院药师与患者交流的现状,提出了加强药患交流的策略.结论:医院药师应加强与患者的沟通,这是药学监护的需要.
作者:王水英 刊期: 2005年第12期
目的:建立视明口服液的质量控制方法.方法:采用单波长反射法锯齿形薄层扫描,以乙酸乙酯-丁酮-甲酸-水(5:3:1:1)为展开剂,检测波长λs=365nm,参比波长λR=275 nm,测定该制剂中黄芩苷含量.结果:黄芩苷线性范围为0.77~1.65μg,回归方程为Y=1 377.6 X+93.5,r=0.999 3,平均加样回收率为97.19%,RSD=1.59%(n=5).结论:该方法准确、简便,适合该制剂中黄芩苷的含量测定.
作者:王林丽;傅若秋;陈芸 刊期: 2005年第12期
目的:研究度米芬渗透泵片的稳定性.方法:将度米芬渗透泵片在光照、高温、高湿条件下露置,定时取样,观察样品形态、含量及溶出度.结果:度米芬渗透泵片在光照、高温条件下均稳定;在相对湿度95%条件下放置,含量未发生变化,但释放明显加快,片剂外观有膨胀、吸潮现象.结论:该制剂在光照、高温条件下表现良好的稳定性,在高湿条件下极不稳定,应注意包装材料的隔湿性能.
作者:陈亮;何凤慈;宋宏宇 刊期: 2005年第12期
目的:观察烧伤搽剂治疗Ⅱ°烧伤的临床疗效.方法:以烧伤搽剂为观察组(57例),京万红烫伤膏为对照组(54例),比较两药的临床疗效.结果:观察组和对照组创面治疗后7 d愈合率分别为(61.12±20.11)%和(57.23±25.55)%,治疗后14 d愈合率分别为(85.58±23.13)%和(73.49±25.67)%,创面完全愈合时间观察组为(17.60±4.58)d,对照组为(21.30±4.30)d,各观察指标组间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烧伤搽剂可明显促进Ⅱ°烧伤的创面愈合.
作者:邓家斌;代强;封浩德 刊期: 2005年第12期
作者:卢锡奂 刊期: 2005年第12期
目的:评价哌拉西林/舒巴坦治疗细菌性感染的临床疗效.方法:将59例患者分为试验组(28例)和对照组(31例),分别应用哌拉西林/舒巴坦和哌拉西林/他唑巴坦,剂量为9~20 g,每8 h 1次,静脉滴注给药,疗程5~14 d.结果:试验组和对照组的临床有效率分别为89.3%,90.3%,细菌清除率分别为90.5%,92%.对照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6.25%,试验组中未见不良反应发生.结论:哌拉西林/舒巴坦是治疗细菌性感染有效、安全的药物.
作者:陈勇川;朱卫民 刊期: 2005年第12期
通过对浙江省内部分医院药房人员的知识结构、继续教育、工作状况等的调整研究,指出现今药房调剂人员的知识结构比较单一,且再教育内容、模式有待调整,很难适应今后临床中药学开展的需要.呼吁医院加快中药房改革步伐,医药高校应紧跟时代,培养适应新世纪需求的复合型人才.
作者:卢倍琴;丁倩雯;叶丽美;粟倩;徐爱琴 刊期: 2005年第12期
目的:对常用中药材的荧光鉴别方法进行整理、研究.方法.采用药材的断面、药材粉末或药材的提取液进行荧光鉴别.结果:多数中药材在紫外灯下都有不同颜色的荧光,且与混淆品的荧光行为不同.结论:荧光鉴别方法可作为中药材的快速鉴别方法之一.
作者:郭丽娜;赫修洁;刘春峰 刊期: 2005年第12期
目的:开展临床药学工作,促进合理用药水平.方法:通过药师深入临床,探索开展临床药学工作的方式和方法.结果:定点、长期深入临床是目前较为积极可行的一种工作模式.结论:提高医院合理用药水平,需要政府和医疗机构加大对临床药学的人力、物力和资金的投入,为临床药学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
作者:沈斌;姚健康 刊期: 2005年第12期
1纳米(Namoeter,nm)的特性1纳米等于十亿分之一米.物质加工到100纳米以下尺寸时,往往产生了不同于微观原子、分子,也不同于宏观物质的超常特征,具有这种特性的材料被称为纳米材料.
作者:刘世德 刊期: 2005年第12期
目的:加强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的科学管理、促进合理用药.方法:采用DDDs分析法及消耗金额统计法对山东省立医院抗菌药物的使用频度及消税金额进行统计排序,对各类抗感染药物的临床地位及应用情况进行评价分析.结果与结论:该院5年内药品销售总金额逐年上升,抗感染药物销售金额占西药总销售金额的比例逐年下降;头孢菌素类药物临床使用比例高,居主导地位;阿奇霉素连续3年居该院药品销售金额首位,头孢曲松连续3年居前3位,氨苄西林/舒巴坦与头孢哌酮/舒巴坦交替领先,提示其价格较高且临床使用范围广;青霉素、阿莫西林胶囊、琥乙红霉素的DDDs连续领先,提示其用药频度高,治疗地位稳定.
作者:侯宁 刊期: 2005年第12期
目的:观察独一味胶囊治疗鼻出血的疗效.方法:选取鼻出血患者241例,对照组(87例)采用常规治疗方法(包括鼻腔局部填塞止血、控制血压),治疗组(154例)在此基础上同时加用独一味胶囊(0.3 g/粒),3粒/次,3次/d,口服2~5d,追踪观察疗效及患者耐受度指数.结果:治疗组临床有效率及耐受度指数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治疗组未发现不良反应.结论:独一味胶囊对鼻出血有一定的治疗作用,无明显不良反应,在治疗鼻出血时可采用独一味胶囊配合.
作者:曹前;骆文龙 刊期: 2005年第12期
目的:对灰白色、淡黄色及纯白色盐酸青藤碱3种晶形的纯度进行分析.方法:采用电子显微镜扫描法、红外光谱法、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法)、差示扫描热量法(DSC法)等进行分析.结果:溶解度灰白色晶形为9.1 g/100mL,淡黄色晶形为9.0 g/100mL,纯白色晶形为16.8 g/100 mL;电子显微镜扫描结果,纯白色盐酸青藤碱晶形表面光洁、透明,灰白色、淡黄色盐酸青藤碱晶形表面吸附有杂质斑点,且淡黄色比灰白色多;在HPLC图中,纯白色盐酸青藤碱晶形峰与对照品完全一致,灰白色晶形有2个小杂质峰,淡黄色3个小杂质峰;红外光谱图中,纯白色晶形与对照品峰形一致,灰白色晶形与淡黄色晶形在2 400~2 300 cm-1有一个vC≡N吸收峰,且淡黄色晶形的吸收峰较灰白色晶形峰强;盐酸青藤碱对照品、灰白色、淡黄色及纯白色的DSC图谱在231~235℃均只有一个吸热峰,无多晶形现象.结论:盐酸青藤碱晶形纯度与生产工艺有关,在生产中应控制好原料质量.纯度分析方法快速、简便、专属性强,可为盐酸青藤碱质量控制提供参考.
作者:马廷升;李高;刘志华;杨宏健;黄刚;朱兰翠 刊期: 2005年第12期
作者:《中国药业》编辑部 刊期: 2005年第12期
目的:建立测定硝酸异山梨酯缓释片中有关物质的薄层色谱法.方法:采用自身对照法,硅胶G板,展开剂为甲苯-甲醇(8:2,V/V),显色剂为1%二苯胺硫酸溶液.结果:色谱中斑点明显、清晰,且检测灵敏,杂质的低检出量为90 ng.结论:该方法可用于硝酸异山梨酯缓释片的有关物质检查.
作者:罗功才 刊期: 2005年第12期
目的:建立舒心片的质量控制方法.方法:采用薄层层析法对舒心片中人参、忍冬藤、麦冬进行定性鉴别,以高效液相色谱法对制剂中君药丹参的主要成分原儿茶醛进行了含量测定.结果:在薄层色谱中均能检测出人参、忍冬藤和麦冬.原儿茶醛的回收率为97.38%,RSD为1.90%.结论:本制剂质量控制方法可行.
作者:黄晓巍;王明星;于秀华 刊期: 2005年第12期
运用SCP分析法对我国医药产业的市场结构、企业行为和市场绩效进行详细分析,提出调整我国医药产业的组织结构、加强对企业的规范化管理、提高市场绩效的一些建议和措施.
作者:曹军伟 刊期: 2005年第12期
目的:建立医院制剂龙脑心胶囊的质量控制方法.方法:采用薄层色谱法对处方中天麻、三七和枳实进行定性鉴别.结果:薄层色谱中斑点显色清晰,阴性对照无干扰.结论:所建立的方法专属性强,重现性好,可用于龙脑心胶囊的质量控制.
作者:金美花;崔雄日;刘林 刊期: 2005年第12期
目的:观察小剂量尿激酶(UK)与低分子肝素联合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UAP)的临床疗效.方法:158例患者随机分成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79例.治疗组应用UK 0.5万IU/kg,于30 min内静脉滴入,连续3 d;在第1天静脉滴注UK前1 h先静脉注射低分子肝素25 mg,然后低分子肝素1 mg/kg皮下注射,1次/d,共6 d;对照组不用UK,其他治疗同治疗组.主要比较指标为30 d内病死率和心肌梗塞发生率,并观察治疗组治疗前后凝血指数变化.结果:30 d内心脏事件两组间差异显著(P<0.05),急性心肌梗塞发生率治疗组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频发心绞痛发生率的减少亦优于对照组(第1周,P<0.01;第4周,P<0.05).治疗组治疗前后凝血指数变化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小剂量尿激酶与低分子肝素联合治疗UAP可明显降低急性心肌梗塞和频发心绞痛的发生率.
作者:周利民;李莉 刊期: 2005年第12期
目的:建立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法以测定还原型谷胱甘肽制剂的含量.方法:采用C18柱(250 mm×150 mm,5μm);流动相为磷酸二氢钾庚烷磺酸钠溶液(取磷酸二氢钾6.8 g和庚烷磺酸钠2.2 g,加水至1 000mL溶解后,滴加磷酸调节pH值至3.0,用0.45μm的微孔滤膜滤过,即得)-甲醇(970:30),流速:1.0 mL/min.结果:还原型谷胱甘肽浓度线性范围是50~110μg/mL,回归方程为y=14 704 x+2.496×10-4,r=1.0000,平均回收率为98.22%,RSD=0.57%.结论:该方法快速、灵敏、准确、可靠,可用于还原型谷胱甘肽制剂的含量测定.
作者:张锦;邹玉明;张小松;雷灼雨;龚士学;吴蔚 刊期: 2005年第12期